书城文化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32083200000035

第35章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08年秋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传奇而短暂的一生。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的李小龙是一个罕见的同时脚踏武学与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是一个真正在美国实现所谓美国梦的中国人。他掀起的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堪称20世纪的文化奇观。横空出世的李小龙让世界记住了“功夫(Kungfu)”这个词,开创了“功夫片”作为一个独立电影类型的先河,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惊叹于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更折服于他的自强、自信、永不言败的“中国龙”精神。他把哲学的思考融入武术,继承创新创立的“截拳道”功夫出神入化,其武学思想的核心——“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从《李小龙传奇》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可以“热”起来的,中国文化是有其独特的深度和魅力的,至于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则更多的是一个途径和方法的问题。

中西文化的比较,是一个规模宏大、层次复杂的叙事结构和理论命题,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考察和分析。本书前十一章已经分析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基本精神以及思维方式、语言、宗教、社会规范、艺术、饮食、服饰等文化现象,以及形成这样差异的原因探究,简略地勾勒出两种风格迥异而又彼此互补的文化图景。不过,文化比较的最终意义不在比较本身,而是要经过比较,寻求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文化的传承更新与创造的目标。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的交往,至少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一直到明末清初,刚刚走出中世纪的西方国家虽然羽毛渐丰,但面对着一个仍然比较富裕和强盛的中国,出于尊敬和无奈,只能采取较为平和的姿态,中西文化交往和渗透,也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然而,到了18世纪,世界文化的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化异军突起,扶摇直上。它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向东方各国拓展影响和地盘。中国文化却依然故我,在封建传统的旧道上缓缓行进。利玛窦之后,以传教为媒介的西方文化渗透一直延续到清代,传教士的足迹遍布中国各省。与此同时,以军事手段为前导的殖民活动和以海上交通为新渠道的商品贸易也在中国周边国家和沿海地区悄然展开。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朝皆厉行禁教,驱逐传教士,将天主堂改为他用。对外贸易的限制也逐渐严格,从对通商口岸的限制到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定,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渐趋关闭,由天朝上国的自尊与戒备心理发展而来的闭关自守的政策日益森严起来。

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篇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饱尝苦难和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为寻求民族自强和文化复兴的出路而苦苦求索的历史。鸦片战争将中西文化的交往以血与火的冲突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中国的战败,中华民族被迫重新反思自己文明的缺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绳索将中国裹挟进资本统治的世界秩序,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透过破碎的国门,重新正视来自遥远异邦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从而将中国文化置身于一个崭新的参考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先进分子,冒着来自西方列强的“炮火”,又偏向西方国家寻找图存救亡的“炮弹”。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毕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中国文化只有在痛苦的蜕变中才能寻求新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