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哲学世界的新解读
32083200000036

第36章 中国文化的继承与更新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又表现出它内在生命机制的复杂性。如何把反映时代精神和保持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始终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民族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国文化的时代转型来说,更为关键,因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自己身份的先决条件。

在全球化背景下,确立文化多元共生的原则,保持以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生态,是实现东西民族之间健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前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出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性,也是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的源泉。通过不同文化成果间的交流达到的互识、互证、互补,既能展现出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又能推动各民族文化的自我改造与更新,因为“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民族文化固然存在着一定时期的中心文化与先进文化,但辩证地看,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领先的。”另一方面,越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民族越应当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与认同,否则将面临被消融的危险。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便是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它标志着特定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一分子的文化生存权的肯定。一个民族即使暂时被侵略者征服,被外族统治,只要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它就很难被消灭,倘若它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则将不复存在。

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仍将以中国人独特的智慧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譬如当现代工业文明遭遇到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矛盾时,我们发现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早已包含了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方法,老庄哲学中顺应自然和反异化的思想也仿佛对我们今天的困境早有预见。当现代人在精神挣扎中相互敌视,将他人视为自己地狱之际,人们想起了孔子所教导的与人相处的智慧。

当然我们并非要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地死守传统,拒绝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相反,我们认为,全球化在带来传统文化的危机同时,也带来了促进民族文化转型的机遇。我们大可不必将现代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都归结为文化殖民者的渗透与挑衅。只有自觉而有选择地从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确保我们这古老的文明不断获得与时俱进的动力。

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具有何等深厚的历史基础,如果长期凝固、停滞并拒绝改革更新,势必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甚至可能被淘汰。因此,我们如果不从传统本位的阴影中走出来,敢于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因素,哪怕是一些曾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我们就无法使自己的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历史告诉人们,每一个新的前进步骤,都会构成对以往神圣事物的亵渎,都是对一种陈旧衰颓但为习惯所尊奉的秩序的反叛。敢于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这种需要去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更新,是充满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对民族前途勇于负责的表现。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既要对自己的本位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又要充分尊重异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坚持采取平等对话的姿态去相互沟通和理解。乐黛云先生提出的以“和而不同”原则为基础的新人文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她认为“‘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既然能创造震惊世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近代也不甘沉沦,越挫越勇,那么,在人类跨进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有能力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再展宏图,建设起让全世界更为震惊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课后思考:

1.中国文化的复兴过程中,我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2.你是如何看待最近几年的中国文化热的?

3.有学者称,相较于大陆而言,香港和台湾似乎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你觉得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