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
32106600000018

第18章 神奇的土地——巴比伦的古遗址(2)

亚述城得名于亚述主神阿舒尔,是亚述帝国的宗教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300公里处,今名舍尔加特堡。德国学者W·安德烈领导的德国考古队于1903年至1904年对它进行发掘。亚述城的城市布局呈三角形,西面和北面有城墙。城墙长约4公里,分内外两层,已确定8座城门。内墙厚7米,城门饰有彩色琉璃砖;外墙外有宽约20米的护城河,其两端通底格里斯河,东面和北面有砖石砌的堤墙以防洪水。城内建筑多位于北部。现发掘了5座神庙和国王的陵墓。从亚述城出土的遗物有石雕、圆筒印章、各种石板、泥版铭文及首饰、武器、金属碗等。出土的记有亚述王名和最高官名的铭文表,载有亚述历法,是研究亚述王朝更替和判定年代的重要史料。

亚述帝国与“血腥的狮穴”

公元前621年春天,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军队在底格里斯河畔会师,向一个叫尼尼微的城市进发。他们用巨木做成大槌,表面包上金属皮,装在兵车上,用链子悬吊着。逼近尼尼微了,士兵用力摇荡大槌,但没能撞破城墙。接着,他们想办法把底格里斯河的水灌进城内,城区迅速变成一片汪洋。对方虽竭尽全力抵抗,尼尼微最终还是陷落了。

实际上,在尼尼微城被攻陷以前,它的人们就发出了愤怒的咒骂,希望“狮穴”早日崩溃,“血城”快点毁灭。这是为什么呢?“狮穴”、“血城”又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看这几幕血腥的场景:

——一个国王走出尼尼微城门,亲手用短枪刺进兵败被俘军队首领的眼睛里,同时用绳子穿透这个俘虏的嘴唇,用力地拉扯着……

——还是这个国王下令把战败被俘军队的国王活活剥皮,然后把他的身体抛进烧得红彤彤的火炉里……

——这个国王还下令把这个国家的显贵们剁成肉块,说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他多么会惩罚自己的敌人……

这个国王就是亚述帝国的统治者。亚述帝国的历代统治者都以强暴、残酷著称,所以人们把他们建立的帝国称为“狮穴”,而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则被人称为“血城”。

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是塞姆族的阿卡德人定居于两河流域中部后不久,另一支塞姆族的部落迁到了两河流域的北部居住,后来,他们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了亚述城邦,被称为亚述人。

亚述人在两河流域算是一个后起的部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述人先后被阿卡德人、苏美尔人、阿摩利人、赫梯人、喀西特人和胡里特人所统治。随着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和胡里特人建立的米丹尼王国先后衰落,亚述乘机崛起,向南征服了巴比伦,向北攻到里海,往西把势力扩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曾得意洋洋地在地中海上荡舟,庆祝胜利。同时,不再与埃及交好,反而强迫埃及法老赠献鳄鱼和河马作为礼品,来充实自己首都的动物园。

不过,这次亚述并没有真正兴盛强大起来。原来,住在幼发拉底河东岸、后来被亚述赶到西岸去的塞姆旅游牧部落阿拉米亚人,这时大批返回两河流域,对亚述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亚述丢去了过去侵占的领土,国家内部四分五裂。

又过了200多年,恢复了元气的亚述,利用当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许多国家相继衰落或灭亡的有利条件,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以色列和巴比伦,并严重摧毁了劲敌乌拉尔图。从此,“亚述”神(战神)代替了巴比伦主神“马都克”而成为最高神。稍后,又侵入阿拉伯半岛,征服埃及,毁灭埃兰,在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把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很大一片领土上的各族人民结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大帝国。

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莎尔三世(746—前727年)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提格拉特帕拉莎尔三世和他的后代,凭借强大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成为两河流域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军事强国。

亚述帝国的军队,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一种叫投石机,是亚述军队特有的一种攻城器械。它们是一个个巨大的木框,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转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桶。还有一种攻城锤,是由青铜铸成的,攻城时用来撞击城墙。

亚述的军队兵种齐全,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行军非常迅速,就是过河也不困难,他们善于使用充气的皮囊渡河。这种皮囊可以联结起来,安置在河面上,从这岸排到那岸,上面再铺上树枝,就成了一条军用的浮桥。

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报复极其残酷,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着城里的人们,敲碎他们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管,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攻陷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由于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后被亚述士兵斩下的头颅,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丘。亚述人还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不肯饶过,统统杀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都被运回亚述。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犹太人的经典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开始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成为亚述的首都之后,尼尼微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辛赫那里布对战争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3000米。这件古代艺术珍品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的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公里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

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像《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多居民的大都城。

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版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亚述帝国是靠残暴的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亚述军队每攻占一座城池,都要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把居民屠杀一空。国王拿西拔二世记述他血腥屠杀的罪恶时说:“我用敌人的尸体堆满山谷,直到顶峰;我砍掉他们的首级,用他们的人头装饰城墙;我把他们的房屋付之一炬;我在大城门前建筑了一道墙,包上一层由反叛首领身上剥下的皮;我把一些人活着砌在墙里,把另一些人沿墙活着插在尖木桩上并且斩首。”包括拿西拔二世在内的亚述国王个个是地地道道的杀人魔王。他们屠杀战俘时,迫使战俘跪成一排,让刽子手在背后挥舞狼牙棒一个一个地砸碎俘虏的头颅。士兵把斩杀的人头带回登记,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凡是敌人主要首领的头颅,都要先在军营示众,然后进行防腐处理,保存起来,或者是做成装饰品,悬挂在国王花园里的树枝上。

亚述军队所到之处,都要疯狂地烧杀抢掠。巴比伦、大马士革、撒马利亚、孟斐斯等名城被他们攻占后,都遭到极大破坏。那一年,萨尔贡二世率军打败了乌拉尔图国王鲁萨一世的军队,攻占了穆萨希尔。亚述士兵洗劫了宫殿的宝库,俘虏2万多人,抢光居民的财物,甚至连神像也作为战利品抢走了。当鲁萨一世听到穆萨希尔被抢劫一空,特别是神像被掠走的消息时,气愤和悲痛到了极点,亲手用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稳住被征服的地区,亚述统治者一面向这些地区派驻大量军队,用高压手段威胁人们。一面干脆将居民强制迁走,分散安插到其他被征服地区,然后将空下来的地方分给亚述人屯垦,或者将另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迁来耕种。迁移时,尽量使各种语言和不同身份的人互相混杂,让他们联合不起来。为了便于军事调遣和行政联系,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广的驰道,它们以亚述城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路面用石块铺成,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一个路标。道路上,每隔一段便有哨兵巡逻。遇到重要情况,就用火作信号传递消息。这些办法后来被波斯人采用并加以改进,又传给了罗马人。

亚述统治者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加强统治,但最终没能挽救灭亡的命运。亚述本土的贫民和奴隶以及被征服地区的人们,早就对亚述统治者憎恨不已,反抗事件不断发生。有的被征服地区干脆同亚述脱离了臣服关系。这时,两河流域南端的迦勒底人(塞姆族)逐渐强大,于公元前626年攻占巴比伦城,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不久,新巴比伦王国与伊朗高原上的新兴国家米底结成反亚述同盟,先后攻陷亚述城和尼尼微城。在尼尼微陷落之际,亚述国王萨拉克为了逃避被俘,便火焚王宫,自己投身于熊熊烈火之中,落得个玩火自焚的下场。7年之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联军又在卡赫美什打败埃及法老支持的亚述残余势力。此后,亚述作为一个国家便销声匿迹了。不过,亚述民族没有消失,他们的后代仍在原来的地方繁衍生息,逐渐与阿拉米亚人融合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人们除了从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这样城市之外,其他就一无所知了。

1842年,一位叫博塔的法国考古学家,在反复琢磨了《圣经·约拿书》之后,来到了伊拉克的摩苏尔市。在流经摩苏尔的底格里斯河左岸,他发现了一大一小两个小山冈。大的叫“库容吉克”,小的叫“约拿之墓”。博塔认为这两个山岗就是古城尼尼微的遗址。

在“约拿之墓”山冈上,有一个村庄和纪念先知约拿的清真寺,村民不让博塔发掘。于是,博塔就在库容吉克山冈下开始了发掘。遗憾的是,他挖掘了好几个星期,竟一无所获。

1845年,有一位名叫莱亚德的英国考古学家,也按照《圣经·约拿书》中对尼尼微城址的描述,找到了这里,对库容吉克山冈进行了长达6年的发掘,终于找到了辛赫那里布的王宫和亚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书室。证明这里就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

在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楔形文字泥版长达3米,宽2米多;最小的一块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亚述人的图书,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过了几年,曾和莱亚德合作,共同发掘库容吉克山冈的一位伊拉克考古学家拉萨姆,再次来到这里。他在1852年到1854年期间,又在库容吉克山冈下发现了另一处王宫藏书室,找到了许多新的楔形文字泥版,而且还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

他在亚述巴尼拔王王宫废墟的墙上,发现了著名的浮雕“皇家狩猎图”。在新发现的泥版文书上,刻有许多亚述和古巴比伦的神话,其中就有著名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诗中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洪水的描述,跟《圣经》中诺亚造方舟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而且,用的是第一人称,表明这是一位亲眼目睹洪水的幸存者的记叙。还有一块描绘当时亚述的奴隶劳动情景的浮雕,这些奴隶多半是亚述人俘获的战俘,他们戴着手链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系在一起,旁边有手执武器的亚述士兵在监督。这些浮雕现在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后来,许多英国考古学家相继来到这里对尼尼微相继进行发掘,一共找到了24000多块泥版文书。这些珍贵的泥版文书现在也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从1927年到1932年,几个英国考古学家又对尼尼微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挖掘的深度达到离地面27.5米。在尼尼微古城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大量泥版文书、浮雕等文物,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亚述帝国和尼尼微的兴衰历史。但是,令人痛惜的是,由于19世纪在库容吉克山冈下的无计划的胡乱发掘,尤其是为了得到浮雕和泥版而采用的毁灭性的发掘方式,虽然使大英博物馆增添了不少稀世珍宝,却毁掉了一座历史名城尼尼微的城址遗迹。

尼尼微城址

这是亚述帝国都城遗址,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底格里斯河东岸。主要部分是库容吉克土丘,尼尼微建于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1846年到1851年英国考古学家莱亚德首次发掘,此后,英国又多次发掘。1954年起,伊拉克政府也派考古队进行发掘,并修复了部分城墙、城门和王宫。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间的土地”,有一种特别的诱惑力。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为边界的美索不达米亚(当今的伊拉克境内)是众所周知的古代文明之乡,这种文明在希腊史学家的著作和圣经的《旧约全书》中都被谈及过,尼尼微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就处在美索不达米亚境内。

自16世纪以来,美索不达米亚一直属于奥斯曼帝国,可是,由于受到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君主的极大忽视,它事实上已沦为一块充满邪恶的死角。虽然如此,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秘仍然吸引许多探险者前往,他们始终希望能找到圣经中的尼尼微。

美索不达米亚的秘密正在被揭示开来。有位搜寻者名叫保尔·伊迈尔·波塔,法国驻莫索的领事。波塔开始发掘库容吉克,希望能找到尼尼微的遗迹,可是干了好几周只找到几块砖头,于是失去了兴趣。

1845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领事馆中的一名青年——奥斯西.亨利·莱亚德,被派去寻找尼尼微。1847年,莱亚德开始发掘库容吉克。

莱亚德发现,波塔当时找对了地址,只是挖掘得不够深。实际上,在库容吉克土下20英尺处,有大量文物,结果很快被证实,库容吉克真的是长期被人们寻找中的尼尼微,这个曾是传说中的亚述王国最强大的国王们的首都、《圣经》中所说的先知约拿布道的城市。

尼尼微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当时是公元前883—627年间。公元前612年为米底和迦勒底联军所毁。19世纪中叶,考古学家们发掘出王宫废墟。城市建在山上,围墙长达7英里半还多,至少有5处因修造城门而被断开,也许还有更多的城门,只是尚未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