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许多人往往疏忽或开玩笑时养成一种坏习惯,就是不知不觉间讲着或是做着不是他们心目中所要讲或所要做的事情。
——罗斯丹
不良的习惯会促使你走向求名、营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莎士比亚
迁延的习惯最能损害及减低人们做事的努力。
——马尔顿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屠格涅夫
学会理解是为人宽容的前提
一位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我的学生小亮有一天对我说,他有些讨厌学校里看自行车棚的临时工曹大爷。听他这么说,我感到诧异。小亮平常是一个为人和蔼、彬彬有礼的孩子,怎么会指责一个老人?我于是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这个曹大爷脾气一点也不好,有好几次给他打招呼,他根本不理睬。“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小亮说:“他对工作一点也不负责任。任何人在上班时间都不能擅离职守,可是他却常常把自行车棚的铁门一锁,便连个人影也找不着了。前天,我因为生病请假提前回家,到处去找他开车棚门,你猜是在哪里把他找到的?在他寝室的被窝里!他竟然跑回去睡懒觉了。我当时气得真想写信把这事反映给校长。老师,我能这样做吗?”
看着稚气的小亮,我的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怎样教育这个孩子呢?
“小亮,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对他说:“你恐怕不能这么做。你的心情我理解,你是在想,如果一个人不能胜任他的工作,那么就应该离开这个岗位,这对别人也有好处。可是你知道吗,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都可能有失职的时候。这位曹大爷为我们的学校工作了三十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没有儿女,前年老伴患食道癌过世了,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很不好,右边的耳朵已经失聪了。学校之所以还在聘用他,就是考虑到他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他现在是老了,体力也不行了,不过,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小亮,你想想,如果学校把他辞退了,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小亮良久没有吭声,他低着头,脸上带着愧疚。最后他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对这位曹大爷没有做到应有的宽容,是因为我不了解他的情况,差一点感情用事。老师,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我的几个好朋友一道来帮助他。”
“当然好啊,”我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做法让老师感到欣慰。”
如此般的开导和教充,解开了小亮的凝惑,更对曹大爷有了宽容和理解。
让孩子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喜欢给儿童讲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此来研究儿童对故事中的人物的态度。比如: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有名的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才能救她。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购买原料,竟然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人借钱,一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就快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是,药剂师拒绝了。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此人经营的店子,为妻子偷了药。海因兹应该这样做吗?他该不该受到惩罚?为什么?”
学龄前的儿童通常只能站在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赞成海因兹的孩子说:“偷药是对的,因为药价太高,他不该受到惩罚,因为他是为了救人”;而反对海因兹的孩子说:“他应该受到惩罚,因为偷东西肯定是不对的”。孩子们往往不能从多个角度、多方利益出发来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的回答。柯尔伯格认为,他们的态度受制于在“权威成人”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认识习惯。
有的小孩子常用“好人”、“坏人”之类的概念来区别人的善与恶,这在某些时候有消极意义。假如一个人偷了东西,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坏人,至于他为什么偷,儿童全然不会追问,当然也谈不上对他的理解和宽容。孩子们常常不能认识到,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一件事既有利又有弊。这种片面的是非判断常出现在9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他们仅仅根据某种行为的结果或父母对该行为的意见做出“好”和“坏”的划分。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习惯看待问题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多角度地、全面而客观地看待问题,是早期教育的重要课程。
对孩子要理解和宽容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一方面要求孩子做到理解和宽容,而我们对孩子却很苛刻。理解孩子、宽容他们无意间犯下的错误,既有利于教育他们,又能够增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在心理咨询室里有许多孩子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大家长作风”严重,常常逼着他们去做他们并不喜欢做的事情,造成亲子间不应有的隔阂。有一位女孩子非常喜欢文学,曾经在国家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数篇小说,然而她的父母却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一心要她在数学上“好好发展一下”,为她请了两位“奥数”家教,并不顾她的反对焚毁了书架上所有的文学书籍。她戏谑地对我说:“没关系,‘焚书坑儒’的事在历史上早有人干过了。”说完,脸上流露出带着一丝苦意的微笑。
理解孩子,并不是要我们洞悉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不是要我们对他们的日常起居做到了如指掌,而是要能够真诚地同他们进行以心换心交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样的兴趣、计划和理想,并拿出明确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来关心他们、支持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理解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宽容。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并且是有人情味的。
科学点击
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总是在平等地接触中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宽容。渐渐地,孩子便会在父母的爱的教育中学会如何去爱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用善意的目光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
建议
1.要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首先要教会孩子理解和宽容。
2.一个善于体谅他人,对生活保持宽容态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3.儿童为人处事的习惯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包括为人谦虚、诚恳、和善、有礼、当然也包括对人的理解和宽容。
4.作为家长,你能够做到宽容和善于理解他人吗?如果做不到,你就必须尝试着改变自己,因为这对你的子女成长,意义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