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天年
天年,指自然赋予人的生理年龄。也就是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人有生老病死,它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中医学在论述天年时,提到人的寿命可以达到百岁。《素问》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代这种人寿限的认识与当代老年医学有关寿限的认识颇为一致。根据养生方面的论述,一般认为天年为120岁。《尚书》曰:“以百二十为寿。”《养生论》记载:“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老子认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度。”《左传》:“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科学理论推算,人类自然寿命应当是100~150岁。按生长期计算,人类生长期20~22年。若按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那人类寿命应为100~150岁。如按细胞分裂次数计算,人类细胞平均分裂50次,每次细胞分裂周期为2.4年,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根据有关记载,历史上长寿的不乏其人。魏时西域高僧竺佛图活到117岁;梁唐时代扬州王远知活到126岁;唐代南天竺高僧菩提流志活到156岁;白香山九老中李元爽活到136岁;清代康熙年间,姚江人孙见龙活到159岁;道光年间,广东三水县陆云从,百岁中秀才,103岁参加会试;乾隆年间,粤东谢户祚96岁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活到120岁。根据1953年我国人口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活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3 384名,年龄最大为155岁;黑龙江的傅财125岁时,尚可参加劳动。
可见,不论从理论上推算,还是根据国内的资料记载以及现实情况,都说明人的正常寿命至少应该在100~150岁。科学家通过许多观察表明,真正的衰老与年龄之间不是平衡的,人的真正寿命,可能达到125~170岁,但还不是极限。现在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都那么长寿,而是要比自然寿命短得多,原因是现在人们的死亡,主要是疾病所致的病理性衰亡,而真正能尽终其天年,无病而终的生理性衰亡还是很少。
第二节衰老
一、衰老的过程
人的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是生理过程的自然归宿。中医对衰老问题早在《内经》中已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生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女子28岁,男子32岁时,均是最壮盛时期。到女子35岁,男子40岁,就已经有早衰的表现,出现发堕。女子42岁,男子48岁,均出现面焦、发白的衰老象征。在《灵枢》天年论中也说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虚……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这是对人的生、长、壮、老、死过程的写实,也很符合现在关于衰老的生理过程。
人类的老化,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开始于青壮年时期。《灵枢》曰:“四十岁,腠理始疏……”随着年龄的推移,精血不断衰耗,脏腑功能逐渐减弱,继之气虚、神败、形坏,则老态至,这是自然的生理规律。至“五脏皆虚”,应视为老年脏腑功能的生理特点。
心:“心主血脉”。老年人的心气始衰,气血运行不畅,心气衰弱,心力倦怠,而出现血脉淤阻,心流不畅,故年高之人常有心悸、气短。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固常出现健忘、言善误,或惊惕等神志失聪和不耐刺激等表现。
肝:“肝开窍于目”。老年人视力明显减退。肝气衰弱,藏血和疏泄功能减低。肝阳亏损,则虚阴上扰,头目不清,多见眩晕、目花、肢体发麻。老年肝气衰,肝郁疏泄功能衰弱,故到高龄,可见寡言少欢、多疑善虑、性情改变等特征。“肝生筋”,老年人筋肉缺乏,活动易疲劳,爪甲枯槁。
肺:肺为矫藏,“主纳气”。“肺司呼吸”。老年人肺气常表现不足,职司呼吸的能力亦为之减弱,体内浊气不能顺利排出,清气纳入不足,故常表现出不耐作劳、气短,多患肺气肿。“肺主皮毛”。肺衰则皮毛不润,毛发脱落,腠理不固,抵抗力低下。
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老年人逐渐出现脾气不足,脾运衰减,胃纳欠佳。脾阳下陷,中气不足,表现为脘腹坠胀、脱肛等。脾统血,脾气虚,皮肤枯,表现为老年人的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瘦弱体薄,或湿滞肌肤,经络受阻,肥胖不实。
肾: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主生殖,主水”。老年肾气衰弱,发堕齿槁,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头昏耳鸣,腰痛乏力等。肾气亏损,肾失开合,出现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繁等。
从现代医学认识,人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各组织器官发育成熟后,便不断地产生退行性变化。这一现象,就称为衰老。衰老现象,并不是人过中年以后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衰老的生理过程。一般从体表最容易看到的是头发变白脱落,皮肤干皱,在颜面或手背等部位出现褐色老人斑。有人统计,在60岁时,约有50%以上的人出现白发,80%出现秃发。这主要与代谢功能减退,皮脂腺萎缩,皮下脂肪减少及细胞色素沉着有关。骨质方面的变化,很多老年人表现为身高变矮,有的出现脊柱弯曲,且骨质发脆,容易骨折。肌肉韧带老化,拉力、握力减弱,步履缓慢。多数老人体重减轻,牙龈萎缩,牙齿松动或脱落。
在感觉方面,许多人听力、视力减退。一般从45岁左右起开始眼花。听力减退发展较缓慢。味觉、嗅觉减退,表现在饭菜味道不浓。
老年人内脏器官绝大多数均有萎缩,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是胸腺的萎缩,再加上脾脏的萎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心脏心肌的萎缩,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低。动脉血管逐渐硬化,血管弹性减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增高。老年人肺功能的变化,主要是肺活量的减少,多数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消化系统由于各种消化酶分泌的减少,消化力减弱,常出现消化不良或便秘。脑血管由于硬化,使脑血液循环缓慢,脑血流量降低,老年容易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生理睡眠时间缩短。有些老人还出现尿失禁、怕冷、怕热,容易感冒,容易疲劳,腰酸腿痛等。性腺萎缩,生殖功能减退。妇女到45岁左右,卵巢萎缩,排卵及月经停止。
外形与功能的衰老并不是完全平行的。有的发白齿落,但精神体力很好。一般讲,人的体力劳动能力到40岁以后开始衰退,而脑力劳动能力50岁才达到顶峰。日常我们见到的70~80岁的老人,头脑清醒,才思敏捷是大有人在。
总之,衰老是人体各种结构和功能衰退的综合表现。主要是体内储备力减少,适应力减退,抵抗力降低。养生学的任务,是通过对衰老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迟衰老的到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衰老的简易估计方法
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开始衰老以及衰老的程度。一般只从外表判断,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必要有一个客观的检查方法。根据近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人体的衰老可以从基础代谢,四肢活动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射性和平衡器官功能的降低,设立6项测验,可以通过测验来估计衰老的程度。
(一)直体前屈柔软性测验
两足并立在40厘米高的台阶或凳子上,尽最大努力弯腰,伸直两手臂和手指,然后,测量中指越出或距台阶面(或凳子)的距离。其中,越出台阶面(或凳子)的长度为正;达不到台阶面(或凳子)的为负。测验后的结果,按表1-1评分。
在地面画3条间隔1米的平行直线,先两足分开跨立在中线的两侧;第一次跳跃,使两足分开跨立在左侧线的两侧;第二次跳跃,又跨立在中线的两侧;第三次跳跃,跨立在右侧一线的两侧;第四次跳跃,又跨立在中线的两侧……这样,周而复始,测定在20秒钟内,来回跳过左右线的次数。测验的结果,按表1-2评分。
第三节寿夭的原因
一、肾气强弱
中医认为肾气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变老速度及寿命的长短。肾气旺盛,变老速度缓慢。历代医学家对肾在衰老中的作用有很多论述。叶天士说:“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蒂已虚”。朱丹溪也强调肾阴虚相火妄动,最易导致衰老,“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张景岳认为:“阴虚即精虚,精虚则气无所附,生化之机息矣。”肾为藏精之所,为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生命之本。并指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节治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本。”所以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精阴为命门之本。关于元阳,认为“天一生水”,水亦由天一之阳而生,故水之所以生物,唯赖有此阳气;水之所以能化气,亦赖有此阳气,阴精是阳气的根本。阳化气,阴成形。所以万物之生,生于阳;物之成,成于阴,这阴就是寄于肾和命门的元阴。认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促进衰老的重要原因。赵献可更强调命门的作用,认为命门之火,即元阳的作用,是人身之至宝,人之所以有生,生命之所以能持续,实源于火,火为阳之体,人身以火为生之门。他说:“命门之所以称性命之本,即因其中有火的存在。这火即为全身生活机能之所系。火强,则生机可由之而壮;火衰,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竞由之而死。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秘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从以上可见,命门火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全身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命门火实质是肾阳即元阳;命门水就是肾阴即元阴。所谓水火既济,实际上就是指肾命的调节作用。徐灵胎认为肾中所含主宰人生死寿夭的元气之量,是“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精、气、神三者,可以互相转化。李东垣《脾胃论》中说:“气为神之祖,精为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景岳全书》说:“先天之气,由神以化气化精;后天之气,由精以化神。”因此,不管什么原因损伤精、气、神三者任何之一,都足以影响其正常的生化过程,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虚邪贼风,就易引起各种疾病,从而促进早衰或夭亡。所以,张景岳说:“凡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无不由元阳之足与不足以为消长盈缩之主。”换言之,只有维持足量的元气,抗病能力才能强盛,脏腑生机才能活泼长久。可见命门的机能与生命的存亡攸关,是全身各脏器的调节中心。元气的多少,决定人体强弱盛衰。元气不但禀受先天的遗传,而且也决定于人们后天生活中的调摄护养,这就形成了人体强弱和寿夭的个人参差。
从现代医学上讲,中医所讲的肾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连。近年来,通过对肾本质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异常。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机体的调节轴心,与中医所说的命门极为相似。老年人的内分泌的衰退,说明衰老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以及中医的肾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性腺分泌的减少,似乎与衰老有平行的关系。大量的实验也证明:激素可以延缓或加速衰老的过程。
“肾”不仅与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也证实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肾虚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用补肾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老年人多有机体免疫功能的减退。根据中医理论,“肾生骨髓”,肾与骨髓直接相关,这与免疫学中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它们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是一致的。以上说明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的“肾”又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所以,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肾虚确是决定寿夭和衰老的重要原因。
二、先天禀赋
人体衰老的快慢,寿命的长短,同先天禀赋有关。《内经》中说:“形与气相任则寿,不信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脉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皮肤坚大者,烦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所立形定气……”“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行以度,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久长……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步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东汉哲学家王充也提出:“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夭死。禀性软弱者,气少而性羸窳,羸窳寿命短,短则早死。”说明人的寿夭、身体强弱、衰老速度等,取决于形体的强弱,只有五脏坚固,形气协调,血脉和畅,体质壮实坚健,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则早亡夭折。可见,形体的强弱与禀赋有关。寿夭、衰老速度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遗传学说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极限,这是由于遗传基因决定的。如狗的寿限为10~15年,大象为60年,乌龟为300年,人是120~150年。每种生物都是按自己在遗传上规定的时限内,按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样一个规律演变,无一例外。当然,在同一种动物中,不同个体的寿命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也是由个体祖代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的生命就好像定时钟,一旦走完时限,生命也就终止了。正常人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就停止、死亡。生命就是按照预先安排的程序进行的。如果能使细胞生物钟速度放慢,这样生命就可以延长了。
三、阴阳失调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适应,生命才能正常进行,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得以延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失调,人体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的衰老也就逐渐相伴而来。《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这些均说明阴阳失调可以导致衰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说明调节阴阳具有抗衰老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有完善的调节功能,使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这种调节功能,主要是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下视丘核的神经分泌能力随着年老而改变。这种调节功能的降低,就会形成内外环境失调而衰老,影响寿命。
四、外界因素
外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环境不同,可以影响衰老的进程及寿夭的差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逆从,寒暑之宜,贼风数之,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医学入门》认为:“何今之夭者多,而寿者少耶?曰:饮食起居动作之间,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无挂误哉!香醪美味陈于前,虽病所忌也,而弗顾;情况意兴动于中,虽病且危也,而难遇;贪名竞利之心急,过于劳伤而不觉,此古人寿夭之相远者,非禀气之异也。”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有思想、从事社会劳动的社会成员,人的精神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都是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在精神科门诊中有65%的门诊病人,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睦等因素有关。恶劣的社会习俗,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种种的矛盾等,都可使人体代谢机能紊乱,导致早衰。
地理环境与人的衰老、寿夭,亦存在一定关系。 《内经》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西北高寒,元气不易耗散,其人多寿;东南地带,气候炎热,元气容易发泄,所以,比北方早发育、早衰老。
长寿同地域有一定关系。不少国家都发现有长寿地区、长寿村。例如,坐落在我国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板升乡,这里仅2万人,百岁寿星达23人之多。比世界著名的长寿区阿塞拜疆还高出一倍。据考察,主要是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们长期自由自在地在这种环境下劳动,吃喝均是天然的食物。以城市和农村为例,有人统计,居住在农村要比城市的人平均寿命增加5年。据湖北地区调查,90岁以上的125名长寿老人中,有96%住在农村。说明环境对寿命确有一定的影响。
生活是影响寿夭和衰老的重要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神精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没有节制、无规律的生活,不注意劳逸,过度的性生活,都会导致早衰、夭折。
膳食营养对衰老和寿夭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膳食,平衡的营养,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给年轻大鼠饲养低热量饮食,可以延长大鼠到达成熟的时期,而且,推迟了疾病的发生年龄,从而,大大地延长了寿命。据分析,可能是由于限制饮食延长了发育过程,将控制衰老程序的生物钟拨慢了,从而,延长了衰老的进程。蛋白质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的衰老同蛋白质的老化密切相关,过多地进食,产生能量过多,会促使蛋白质的上述变化,从而,加速衰老的过程。从中医学观点讲,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脾的功能特点是升清为主,故有“脾以升为健”,即通过脾气的升清作用,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到心肺,并通过心肺的作用而营养全身。胃的功能特点是通降,即饮食入胃以后,经胃消化,必须下行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最后,进入大肠,并形成糟粕排出体外。脾胃的这种升清、降浊,是升降相因,协调有序的。若由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过食膏粱厚脂,使脾胃功能失常,使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还因浊气上逆,使腹胀脘闷。饮食不能消化,人体得不到必要的营养物质,最后会加速衰老的进程。
无节制的性生活,更是耗伤元精的直接原因,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疾病也是造成部分人衰老的原因。这种衰老实际就是病理性衰老,也就是在生理性退化的基础上,由于患病,而加速了衰老的进程。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脏腑气血、经络等受到损害,功能发生异常,阴阳的平衡受到破坏,加速了人体的衰老。
前边已经讲过,人要能“尽终其天年”,都要活到100岁以上。但现在的实际情况,真正“尽终其天年”,达到生理性自然死亡的还是极少数。换言之,实际上现在绝大部分,还是属于病理性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造成早衰和夭折,疾病是重要的原因。所以,预防疾病是预防早衰的重要措施。
第四节传统养生学学派
古代养生家,基于对衰老和寿夭原因的认识,并在不断探索寻求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中,形成见解独具的不同观点和学派。
一、古代养生学发展中两种基本观点
在养生健身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医学领域就存在着“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争论。天命论者宣扬“生死有命,贵富在天”,“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要人们“畏天命”,认为得病是“获罪于天”,只能祈祷上天鬼神消灾避难。反映到防病上,以祈祷、祭祀、占卜等办法,进行所谓“逐疫”、“驱疾”。而唯物主义者的自然观与上述迥然不同。春秋战国时哲学家荀况,提出自然的起源,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以物质性的天地、阴阳来说明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提出“养备而动时,天则不能病”。就是只要人们衣食充足,活动适应季节的变化,天是不能使人生病的积极预防思想。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为人们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预防思想开辟了道路。
到汉代,董仲舒又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论”思想,提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天人感应”论的核心,是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主宰,“为人者天也”,实质上是上帝造人的谬论,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副天数”说,把人体的结构、情志、伦理道德比附于天地,认为这是天的有意安排。由此得出结论“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如果人们“反天之道”,天就要降灾于人。后来,“天人感应”又与谶纬学说相结合,为神学迷信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唐年间,自持长生术的方士宣扬长生不老。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及房中术之类充斥一时。至明代还时有兴者。当时,王充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主宰,认为天是自然物质的一种属性,“气”是万物之本原,人是由物质性的“气”生成,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指出“物无不死,人安能成仙”,提出“无鬼论”和“神灭论”思想。正确说明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认为“人死精神灭”,有力地驳斥了神学观念。
在养生问题上,有神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求神拜佛达到消灾免病,延年益寿。而无神论者,认为“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这是一种自己掌握命运的见解,这种自然观对防病健身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养生学学派
(一)养神学派
养神学派,主要以静修来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这种静养的思想,创始于老子、庄子,提倡“清静无为”,认为这样,可达到长寿的境界。《内经》继老庄之后,提出“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首先,从医学角度提出了以精神来养生防病的观点,从而奠定了“静修”学派的理论基础。晋·嵇康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修性养形的养生思想。梁·陶弘景主张“静者寿,躁者夭”的静修观点。唐·孙思邈提出“少思少念”的静修。金·刘完素提倡神宜“静以养之”。明·万全主张“慎动”的养生观,认为“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清·曹庭栋则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但更主张“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主张神宜相对地静,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
综上可见,静修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清静养神是养生的大法。主张“静养”来保持神气的清静,促进人体的健康。
(二)动形学派
动形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作为养生的主要方法。《吕氏春秋》首先提出了“动形”的主张。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东汉华佗主张运动健身,他倡导“五禽之戏”。晋·张华,唐·孙思邈等,均主张导引、按摩。明、清时冷谦、高濂等,均主张运动形体来健身延年。
动形派认为生命赖形体而存在,形体动则精气流行,充养全身。运动还可健脾胃,增强运化功能。这样,后天之本强盛,气血化源充足,人体自能健康。
(三)调气学派
调气学派,主张以调养真气作为健身的主要手段。《内经》提到调摄真气以却病延年。孙思邈主张调气以健身。《千金要方》专有“调气篇”。金、元时的刘完素强调:“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并阐述了调气、守气、交气的有关方法。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说:“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以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之气能滋养元气,而为健身延年之根本。”至明清时,养生学家除注重调气外,还进一步提出“养气”的养生方法。
调气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分布、周流全身,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气具有抗邪防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决定人的寿夭,通过调养元气,可以健身延年。
(四)固精学派
固精学派主要以固摄阴精为主要途径,以达到健身、延年益寿。
《管子》首先提出存精以养生的主张。《内经》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决定寿夭的主要因素。所以,主张要节欲以保精。张仲景曾提出:“房室勿令竭之。”认为房室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葛洪、陶弘景均重视保精。刘完素认为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保精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作用。朱丹溪重视固精,他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著“色欲篇”,提倡“节房事远帷幕”以保护阴精。明清时,许多学者如赵献可、万全、袁黄、曹庭栋等,均重视阴精在人体的作用。
可见,固精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精充盈固秘,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健康长寿。对老年人来说,固精更为长寿之本。
(五)食养学派
食养学派,用饮食来调养、补益精气,达到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早在《内经》中就讲到“饮食有节”的食养原则。在《金匮要略》有专论饮食调养。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食养学达到了昌盛时期,有食疗的专著问世,如北魏的《食经》等。孙思邈的食养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病,养老延年,并提出老年饮食的要求为: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杂。《养老奉亲书》强调了食养要同四时季节配合调节的观点。朱震亨《格致余论》以滋阴理论阐述食养对老年摄生的保健作用。《饮膳正要》提出食养的四时饮食所宜,食养与四时、季节的适应关系。李挺提出老年前期的脾胃保养和饮食调治对预防衰老的作用。
可见,食养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等功能。食养应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调理脾胃为饮食营养观,以饮食有节,清淡食谱,辨证施食等为食养的基本原则。
(六)药养学派
药养学派,是利用药物来调节人体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在汉代,《神农本草》中记载有抗老药物165种之多,到魏晋隋唐时期,药养主要是方士的炼丹、服石之法。梁·陶弘景、晋·葛洪,是古代有名的炼丹家。孙思邈记述了很多服石养生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了炼丹、服石养生的错误观点,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弃。隋唐以后,新的药养观点逐渐形成,到清代达到完善阶段。药养派是以扶持为主要学术思想。其方法一是温养肾气,二是健脾理气,即是培补先天、后天之本。药养还强调四季气候不同的用药方法。药饵运用原则,要因人立方选药,未病先防,养脾气,填肾精,遣方宜用中和之法,药食配合,以增延年之效。
第五节 养生的原则
人的健康和长寿,有先天禀赋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优越的先天禀赋固然重要,但在后天不善于保养,也难免早衰或夭亡。相反,先天禀赋差者,能善于后天保养,依然可以健康长寿,尽终其天年。故《外台秘要》说:“夫人生寿夭,虽有定分,中间枉横岂能全免,若能调摄合理,或可致长生。”可见养生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养生学在方法上,虽各有千秋,但重点是在保护“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养神”。中医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并主张外避贼风,内守精神,中养形体,合乎自然的动静并施的法则。
综合历代养生方法,大约有以下几条原则:
一、法于阴阳
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列为健身的重要法则。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内经》指出:“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就是要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养生之道。人之所以能繁衍昌盛,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经》进一步提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是说,要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能适应人类的生存。根据养生理论提出“四季养生”、“四时食法”、“四季调神”等适应环境的养生方法。
二、和于术数
根据养生动静结合的原则,掌握养生锻炼方法,倡导“神形合炼”、“动静结合”的健身原则,达到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学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健身法,主要包括内功和外功。内功以“调心以养神”、“调息以养气”、“调身以养形”;外功是下意识地按照一定程序的运动,其中涵有意志专一,动中有静,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三、调养精神
养生学重视精神的保养。“形神合一”是健身延年的必备条件。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脏器都受到影响。《素问》在论述调节精神,保养真气的养生方法时,要求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在调养精神的具体方法上,有“清静养神”、“陶冶心情”、“节制感情”、“以情制情”、“四时调神”等。
四、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中国上古百岁老人长寿奥秘之一。元·养生家李鹏飞,在《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说:“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起居不时会影响健康。正如《管子》所说:“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根据养生理论,提出“十二时辰养生法”等适应季节的作息制度和有规律的生活。
五、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要做到饮食要定时定量;能做到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有节忌,不清洁卫生的饮食要禁忌。食养的原则: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缓,食宜软等。
六、不妄作劳
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这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医学入门》提出“戒色欲以养精”,是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特点之一。古人认为:“夫见色必动心,况交合之际,火随欲散,虽不施泄,真精必因而耗,安能延年。”《冷卢医话》保生篇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合亦暗流疏泄矣。”《格致余论》主张“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合”。最合适的办法是徐灵胎所说:“故精之为物,欲动而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则自然之法也。”放纵则是违背正常生理过程,所言“任其自然”不无至理。
古人也主张晚婚。《冷卢医话》说:“凡育子者,最防其知识早开,天真耗竭……”认为“男子三十而聚,女子二十而嫁”。过早结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劳逸适度。过劳妄行会影响身体健康,过逸也对健康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