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明清史
32185100000029

第29章 少年诛鳌拜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是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病死,其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当时玄烨只不过是一名八岁孩童,根本就不懂得治理国家。幸好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巨大的身影——孝庄太后。

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

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患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

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

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鳌拜本人亦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而且也是皇太极的心腹。

崇祯十年(1637年),鳌拜为先锋攻明皮岛,以勇闻。此后屡败明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顺治三年(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因此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衔,教习武进士。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8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他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当康熙届临十四岁的亲政年龄时,大臣索尼就策动三辅臣与他一起于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共同奏请皇上亲政。康熙自思年尚幼冲,天下事务殷繁,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继续辅政数年。索尼等人仍屡行陈奏,康熙只将奏疏留中未发。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同年七月,康熙把索尼等多次呈请皇上亲政的奏疏向臣下宣布,并上奏太皇太后。经过祖母太皇太后的允诺,康熙按照祖制遂于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

自索尼去世以后,鳌拜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想越过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占据索尼的位置,进而成为宰相,更加大权独揽。于是,他拉拢苏克萨哈推荐他,却遭到了苏克萨哈的拒绝,旧恨新仇使鳌拜立意除掉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为了保全自己,他乘康熙躬亲大政之际,上疏恳请解职,并一吐心中积郁说:“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则臣仰报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尽矣!”

鳌拜览毕奏疏,立刻以辅臣称旨的名义,斥问苏克萨哈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并借康熙的权威,著议政王大臣会议具奏。

接着,鳌拜与他的同党班布尔善等在遏必隆家密谋,罗列苏克萨哈怀抱奸诈、存蓄异心、欺藐主上、不愿归政等24条罪状,将苏克萨哈及其子查克旦凌迟处死;余子一人、孙一人、兄弟子11人,无论已到岁数或未到岁数,皆处斩;家产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迩德、乌尔巴皆斩;其他一等待卫穗黑塞黑里、二等侍卫台布柱等37人,郎中那赛、候补赛克精额、侄图尔泰等俱革职。

当鳌拜上奏苏案与判决书时,康熙果断地坚执不允所请。然而鳌拜要除掉苏克萨哈蓄谋已久,他自恃大权在握,势倾朝廷,竟然气势汹汹地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后,不顾康熙反对,将苏克萨哈处绞,其子查克旦及其他涉及的人犯,一律照原议处置。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这时康熙皇帝早已布好六连环计策,意在生擒鳌拜。

一连环: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联同“爱新觉罗家族、赫舍里氏家族、钮轱辘氏家族”,三大家族合并,共同对付鳌拜。

二连环:索尼之子索额图奉命调任康熙侍卫,当天索额图在门外站岗,缴了鳌拜的武器。

三连环:鳌拜所坐的椅子,右上角的腿是锯断又简单粘合的。因为他面圣,身子要朝皇帝那方倾斜,因此这折了的腿不会用上力。

四连环:十几个布库少年中,最厉害的两个,一个在椅子后面服侍;另一个则端上在开水中煮了一个多时辰的茶杯,给鳌拜送茶。

五连环:将生擒鳌拜的地点选在宽阔的武英殿。

六连环:将训练好的十几名布库少年藏于武英殿内。

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一群小毛孩子,其实他们连鳌拜是谁都不知道。

擒拿鳌拜当天,鳌拜受皇帝召见,进入武英殿。在门外,索额图让他交出武器。鳌拜大意了,心想:就算交出去他们也奈何不了我,再说一个小皇帝能把我满洲第一勇士怎么样呢?于是交出了随身佩剑。来到武英殿之上,康熙一声令下:赐座!鳌拜就坐在了那经过改装的椅子上。鳌拜身体向着皇帝,还好那条椅子腿很争气。下面都按照原定的计划发展,功夫第二好的布库少年乔装成太监给鳌拜送茶,鳌拜接过茶杯,拿盖子的时候,觉得非常烫,要把茶杯摔了。但他不敢冲皇帝,因为那样是大不敬。身子就靠向了那条残废的椅子腿,这时,椅子后面的布库少年用力一推椅子,使鳌拜整个身子连同茶杯都摔在了地上。布库少年大喊:快来救鳌少保!(这哪是救他啊,这是要活捉他)这时早已埋伏好的十几个布库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还天真的以为他们是来扶自己的,哪想到他们竟是要擒拿自己!当把鳌拜弄得不能动弹了,康熙突然起身,读起鳌拜的30大罪状来。当念到“凌迟处死”时,鳌拜挣脱了这十几个孩子,脱下上衣,露出了满身的伤痕。指着康熙皇帝“我鳌拜一辈子,哪一天不是为了你们爱新觉罗打天下!你们却如此对我!”康熙原定的凌迟处死鳌拜,已经不能实现了。后来经各大臣的建议,改为了终身监禁。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从此,康熙真正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宝座,开始了治理天下之路。

布库

摔跤在满语里称作布库,也叫撩脚或撩跤、掼跤,是由满族古代游戏“骑马打仗”演变而来的。着短袖跤衣,摔倒着地即分输赢。“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在女真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赌羊”的习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赌羊,辄胜之。”清王室在建立大清国之后,与蒙古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联欢宴会,便有力士摔跤表演作为娱乐。清太宗皇太极曾赐封蒙古族的摔跤手为勇土称号,并叫他们传授蒙古的摔跤技艺。可能是有人对这么高的奖赏不够心服,皇太极又赐给他们豹皮长袄、虎皮长祆、虎皮袄各一件。并说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满文秘档·太宗赏三力士》)。可见,在清王室人关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艺尤胜满族。

在入关之后,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艺便大大超过了蒙古族。清王室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卷二中记载:顺治年间,蒙古喀尔喀部派遣使臣入朝,带来了草原上最好的摔跤手,在理藩院招待的宴会上进行摔跤联欢,清朝廷上的几个摔跤手都相继失败了。顺治皇帝听奏后很生气,下旨一定要召募高手赢回这一跤。当时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惠顺王,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力大无穷,跤艺超群,但不便以王爷的身份与蒙古跤手比赛,便穿了侍卫的服装与之比赛,只一跤便“应手而仆”。顺治皇帝甚为高兴,“赏费无算”。康熙皇帝在木兰建立围场之后,每年行围都要和蒙古各部台吉举行联欢,有所谓“赛宴四事”,即诈马、什榜、布库(即摔跤)、教跳,“布库不如御前人,而诈马乃其长技也”。这也表明了,清王室在统治全国之后,重视摔跤活动,摔跤技艺大大超过了把摔跤当作是“男子三项竞技”的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