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明清史
32185100000005

第5章 狡兔死,走狗烹

将蒙古人赶走之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自然而然地坐上了皇位,改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古人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这里面原因有很多。细细考究起来,如果第一个皇帝没开个好头,后来的人自然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当然解决的方法同样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把手下人都变成普通人,就算他们有当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那实力。

二是把有资格当皇帝的人都干掉,不管有想法的、没想法的、或者暂时没想法以后可能会有想法的,一概不能放过。

第一种实现起来不怎么靠谱,谁知道皇帝驾崩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哪里有斩草除根来得干净利落?于是朱天子就选择了第二种。

前文说到,基层出身的人总是对自己的亲戚同乡极有好感,有时候甚至抱有一种盲目的信任或者没有原则的跟随——当然,徐达这样的奇葩是罕见的特例。这样的跟随很容易在野心家的利用之下,变成各种各样有自己利益的集团,无论政治的还是军事的。而朱元璋自然会对手下的所有人都保持一种病态的怀疑态度,不管这人立下多大的功劳,或者为统一天下出了多少主意,就算是穿开裆裤就认识的朋友也不例外——你们抱成了团,还要我这个皇帝做什么?

既然外敌灭得差不多了,而蒙古人估计一时半会儿也打不回来,朱天子自然就要开始稳定内部。

他第一个下手的对象是华云龙。

华云龙此人也立过大功,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着实是一员悍将。他从最开始起兵为千夫长开始,一路打滁州、下集庆(南京)、灭陈友谅、攻张士诚、伐元,都是冲锋在前,杀敌无数。直到攻占元大都,他被人告密说擅自住了元丞相脱脱的老房子,还拿了元宫中的东西——这种事情放在现代也顶多是贪污罪,在当时可是典型的图谋不轨。于是朱元璋大怒将他召回,后来的事情就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了——华云龙不明不白死在半路。

下一个遭殃的是廖永忠。廖永忠此人也算是对朱家忠心耿耿,办成的最大一件事便是沉了小明王的船,从而使朱元璋毫无顾忌地登上了皇位。按说这样的从龙之功就算不能位极人臣,高官厚禄也是免不了的。但朱元璋何许人也?开国太祖!他的心思又岂是平常人可以揣测的?于是廖永忠被安了一个擅自使用龙凤图案的罪名,赐死。

然后是刘基,也就是著名的刘伯温。刘伯温在众多戏剧小说中都是以“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的智者形象出现的,本身自然也有两把刷子。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于是早早地便辞官归隐,并且谨慎地与官场中人断了联系,唯恐被抓到把柄。但是没用的,这些都是没用的。朱元璋怎么愿意会留下一个能够翻云覆雨,可能会危害自己统治的智者?他只是一直没有抓到合适的机会罢了。宰相胡惟庸揣摩上意,就进了谗言。接着刘伯温老先生也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朱天子一旦杀顺了手,后面想停下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比较起来,华廖刘三位已经算是洪武朝难得的善终,下面几件更是骇人听闻。

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发诛杀宰相胡惟庸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借此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这件案子从洪武十三年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五年,整整十二年时间。在这期间只要某人被告发曾经与胡惟庸串通,那么无论是非黑白,一律照杀不误,当真是一件好用之极的杀手锏。朱元璋至此再不设立宰相一职,终明一代无人敢提复设。

杀了3万多人,按说也该消停一会儿了。但朱元璋抿抿嘴唇,似乎觉得意犹未尽。但同一个理由用得太多太滥也有些腻,是该换些新鲜玩意的时候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再次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受封永昌侯,二十年(1387年)被拜为大将军,屯蓟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中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他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他又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数。蓝玉出征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他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告发蓝玉谋反,下狱审讯后,狱词称其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2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汤和(1326~1395年),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是明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却能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他识相知趣,善于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告老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因此,虽朱元璋大杀功臣,独独他漏网,且死后备极哀荣。如此大杀两轮之后,整个明朝的功臣名将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那些朱元璋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终究也没有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功臣宿命。比如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座上宾一眨眼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

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二是徐达,三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而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却恰恰说明被杀的功臣全是蒙受了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而朱元璋在屠杀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朱元璋没有料到,这样的事情一旦有了先例,后面便止也止不住了。要不了多久,他的儿子会将这样的事情做得更滥,更绝。

明朝为什么没有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为由,罢丞相,废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由于缺少辅政机构,政务繁缛,很快朱元璋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建立四辅官,来弥补皇帝个人专断的不足,但两年以后废除。其后朱元璋将原中书省的议政权移入翰林院。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但品秩都只有正五品,以免擅权。

朱元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开国几代后的帝王却是生于深宫之中,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政务,必然手足无措,最后只有依靠内阁,如明成祖,甚至是委权于宦官。

到了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这样,就使大权渐渐落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内阁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份的中书省,明后期甚至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皇帝让宦官牵制内阁和大学士,给宦官参政开了方便之门,是导致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