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32235500000037

第37章 姹紫嫣红牡丹会

牡丹是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因其色丽多姿,称为国色天香,誉为百花之王。其性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正适宜兰州干燥少雨、凉爽,土层深厚的自然条件。至迟到元明时期,兰州已形成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各衙署、道观寺院、民居,乃至书院均多栽培牡丹。经过历代花农和好家的努力,繁育了众多的牡丹品种,除乡土品种紫斑牡丹外,大红的有朱砂红,粉红的有醉杨妃、观音面,黄的有姚黄,紫的有魏紫,绿的有玉蝴蝶,还有洁白如玉的白牡丹,因之《甘肃通志》载:牡丹“惟兰州较盛,五色俱备”。

立夏前后,兰州牡丹次第开放,姹紫嫣红,天香飘溢。明代,肃王与其侍臣,在凝熙园内,设宴赏花,饮酒赋诗。明理学家段坚在五泉山麓的东园南村里,兵部尚书彭泽在西园的西津别业里,均植牡丹等花卉,花时与文友诗侣赏花饮酒赋诗。清代,陕甘总督署节园、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的牡丹盛极一时,尤以憩园的牡丹为衙署之冠,百十株牡丹高过屋顶,每株开花以百计,品种繁多。嘉道间武威翰林、兰山书院山长张美如观赏之后,写下了“霞晕初开乾道紫,露华新沐佛头青”的诗句。“乾道紫”是紫色牡丹,而“佛头青”是青色的,群花谢后,此花始开。牡丹最盛处是天香亭,上悬光绪时甘肃布政使谭继洵的楹联曰:“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描写了斑鸠啼雨,天香四溢的美景。而节园有一株绿牡丹最为珍贵,粗看与白色相似,细看则微带黄绿,不如白雪之洁白。清乾嘉道时,兰州城南上下沟,骆家花园、耿家花园、林家花园、张家花园、王家花园,均以多植牡丹名种而驰名,花时人们竞相游观,惟恐凋谢而看不到。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吴镇有《观骆氏园牡丹》云:“枹罕花称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犹昔,岂独声华重李唐?”金天观后花园有牡丹数百株,多为百年老树,植株高大,紫牡丹居多,花开锦球万朵,馥香四布,给香烟缭绕、钟磬四合的道观增添了一些人间气息,游人纷纷徜徉于众香国里,如醉如痴。入民国以来,兰州城东南的颐园、魏园、拙园、亦园、煦园、望园、慈爱园、若园、鹤龄山庄等私家花园,广种牡丹,以紫、白、绯三色为最多,名种姚黄、魏紫甚少。含苞欲放时,园主搭竹竿为架,上部及四周蒙上白布,用以遮蔽日照、阻挡风吹,延长花期。花时,红紫纷披,各竞芳菲,游人前往观赏。魏园主人魏正卿在园门口摆上洋戏匣子(手摇留声机),放音乐,以吸引游人。闰欢诗社、千龄诗社的文人雅士,在园内宴集,分韵之后,徘徊花下,赏花赋诗。1928年,王烜与刘尔炘在金天观赏牡丹、摄影后,又去邓隆拙园看牡丹,有诗云:“昨游金天观,牡丹花正好。今日来拙园,花开更窈窕。香国晚溶溶,城南春浩浩。小亭通曲径,十二栏干抱。姚黄魏紫中,玉环尤醉倒。风动舞霓裳,腰支嫌袅袅。春阳三月暮,有花春不老。主人劝客饮,觥筹相笑扰。饮罢更登临,睫巢一何巧?兹游致足乐,涤尽尘襟恼。眼前色色佳,回首空空妙。花王语空王,空色孰为宝?兴言问主人,主人当了了。尘界相盘桓,蘧庐觉天小。花气犹袭人,今日看花饱。”邓隆笃信佛教,曾任甘肃佛教会长,故诗末从赏牡丹转入谈禅说佛。1941年,兰州地方名流在金天观牡丹丛中宴请张大千,画家看到花形硕大、花瓣繁复、色彩绚丽、芬芳四溢的名种,不禁掀髯大喜,欣然挥毫,为紫斑牡丹造相,并题长跋,纪其始末,笔墨精道,画藏台湾。

人们不仅逐园追赏牡丹,而且爱在花瓶内插折枝牡丹,有园主赠的,也有买的,但均将断口处烧焦,或用蜡封住,来延长花期。赏牡丹宴饮时,有一道必上之菜,就是油煎白牡丹花瓣。做法是:选白牡丹花瓣,裹以放有少量粉芡的蛋清,油煎即可,膨松可口,类似炸虾片。

20世纪50年代后,五泉山、白塔山等公园,宁卧庄宾馆、友谊饭店,以及各文化馆、俱乐部广植牡丹,金天观改为工人文化宫,老牡丹得到精心培育,观赏的去处更为广泛。90年代以来,榆中县和平乡、皋兰山龙首山庄、永登县中川等地先后建立牡丹园,以品种繁多,规模宏大取胜,并且年年举办牡丹会,漫山遍野盛开牡丹,争奇斗艳,吸引兰州及周边游人观赏。由于这些牡丹园的所在地比市区的海拔高,牡丹次第开花,可以延续一个多月,游人逐花忽东、忽西、忽南,看个不够,这恐怕是全国少有的牡丹会吧!

明清以来兰州形成了赏牡丹的习俗和牡丹文化:大门楼装饰砖雕牡丹,房檐、窗棂装潢木雕牡丹;桌围、墙围、窗帘以至缠腰子(兜肚)、鞋垫上都绣有五彩牡丹;窗花爱剪牡丹;兰州画家唐琏、马虎臣、曹蓉江、郝进贤、孔寿彭善画牡丹;兰州人甚至把沸腾涌滚浪花的开水称为“牡丹水”,用来泡茶,香酽异常;古今文人还留下了众多吟咏牡丹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