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突围中的农村
32330700000028

第28章 农民道德力元素拾遗

(2009年9月)

我想首先声明的是,我讨论的是农民道德问题,我批判农民道德元素缺失,并非就低看农民,抬高城里人的道德水准。客观地说,道德水平不象知识水平那么直观,可以用多少、深厚来表述,道德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之中,体现于人的行为价值。因为受教育的不同,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城市与农村道德价值观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自然形成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不能因为乡下人受教育程度低,就说城里人比乡下人高尚。我只是觉得农民道德问题的特殊性值得关注。城里人是社会强势人群,农民是社会弱势人群,讨论农民道德在一些方面的特殊性,我想用城市人群作参照。我只讲农民道德问题,不比较城乡道德高下。我想说明的是,农民在一些问题上,丢失了道德元素,更显出自己渺小和可怜,我想告诉农民的是,农民的出路最终在于自觉的改造自己,唯有这样,农民才能够融入社会而不被歧视。

道德是一种自觉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德治传统国家,几千年来依靠德的力量凝聚民族力量,维护皇权统治,协调人伦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的力量有多么巨大,在传统道德体系中,道德的元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人格元素,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主张坚持自己人格,尊重他人人格。人伦元素,传统道德五种人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论语讲,入则孝,出则悌,孝为人伦道德之首。精神元素,倡导整体精神,以尽忠报国为守德根本。修身元素,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爱物,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为仁由自己,孔子说,我欲仁,期仁至矣。知行合一,三省其身,见贤思齐。讲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元素渗透在中华几千年浩瀚的文化中,并被口传身授传承下来,成为中华子孙共同的道德纲领。世事变迁,物换星移,这些闪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文化大多还是被现代文明所接受。

中国是一传统农业国家,农民是传统社会的主要人群,也是遵守传统道德的主要人群。在烟波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处可以捡拾循道、守道、殉道的感人故事。今天,城乡收入差距似乎也拉开了城乡道德差距,诗人曾经的田园牧歌揉杂着严重不和谐的旋律,农民道德力元素的缺失,让我们看到农民人格中丑陋、可怜的一面。农民缺失了那些道德元素?以我对农民的了解,我感到普遍的问题是,农民缺失了人格元素,农民人格的非独立性,使得农民人格依附,农民唾羡权贵,攀附于权贵,尽管这一点城市人也不例外,但农民尤其严重,农民习惯在熟人社会,乡土关系中历练手脚,却始终难以在更大的社会领域树立自信,更难以在陌生的领域自强。农民自毁人格,不仅仅是因为贫穷,更多的还是源于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动摇。古人云: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生存道理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没有外力主张的情况下,把人格尊严放到次之又次的地位,这就让人瞧不起了。我以农村交道的这些年,很多的事让我想不通。说是耍赖也行,说是无理取闹也行,有的时候真能让人长脾气,鲁迅先生气恨的是“怒其不争”的一面,现在“哀其不幸”的环境好了,农民又乱争了,有理没理的事总要闹一闹,遇到怕事的官员,又能拿到几个打发钱,可农民不知道,自己的人格尊严丢了,让人瞧不起是化算不来的。农民还有一面是人一阔脸就长,掩饰都不掩饰,城里人未必没有这种心态,可城里人做得体面。这是素质问题,更是人格问题。

农民缺失了孝元素,作为人伦之首的孝,集体化时期在农民中受到粗暴的批判,为什么批孝?这是很让人匪夷所思的。孝顺是一个朴素的人伦道德,有的畜生都懂,何况人乎?我想批孝自然是当时党内********的需要,更大可能则是集体化运动的组织者已经严重地感觉到了农民价值观念与公社式共产有着太大的差距,希望通过批孝来改造农民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期适应公社化组织形式。这一种瓜得豆的举措到了后来便得到了报复。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年农民收入有了增加,新楼盖了不少,老房子按照法律规定要拆除,但绝大多数都拆不了,留下了不少空心村,可空心村不空,空心村里住的都是老人。有的老人没了老伴,孤独地住在老屋里,有了病痛无人知晓,很凄凉,而作为子女尚能安逸地住在新楼。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是中国礼法的故乡,据媒体报道,这个地区老人与子女分住率也是很高,达到 90%以上,“孝经”今传,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有言论认为,孝经缺失是农村进步的表现,年轻一代的农民可以专心创业,还有言论认为,孝经失传是农民贫穷的结果,城市老人有保障,农民本来就穷,还要孝敬父母,谁能承受得起?都是悖论。我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有钱的儿女住高楼,没钱的儿女与老人同住,尽管日子过得艰难一些,但老人不致于凄苦,儿女多的讨饭吃,一个儿女的虽然也有分开住的,但吃饭问题还是更有着落。总之,农民孝德缺失,使农村养老问题异常尖锐。在我写作本文的时候,欣闻******出台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国家给农民一定的养老钱,这无疑是好事。可是如果农民的孝德不能失而复得,就是国家有能力给农村老人发养老钱,但又要谁去照料老人,偌大农村国家可能办那么多的养老院吗?

农民缺失精神元素,我们不需要对农民提太高的要求,但起码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总应该有吧?传统以为农民朴实,农民憨厚,这要看对什么事,可农民往往是吃不得小亏,不说别的,现在农村发生森林火灾有多少农民去扑火?事不关己,万事大吉,如果没有乡村干部把官守着农村,真不知道农村发生突发情况谁去应对?集体主义观念缺失,政策有责,这些年谁把农民的义务强调过,国家愧疚农民,农民说什么都对,这怎么行呢?凡事都有个头,也得有个了,谁说不是呢?更为严重的,在农村集体观念缺失的背后,盛行着集体颓废主义的凶顽霸道。

农民缺失修身元素,先说仁,爱人爱物这样简单的要求不过分吧?可农民还是很自私,对自己之外的人和物是很难做到爱护的。比如牛吃庄稼毁树木,牛的主人和庄稼的主人就开仗了,村委会的干部依照村规处罚牛的主人,牛的主人不干村委会的干部也没有办法。再说义。义是正义、正当。这些年县域经济城市化工业化风起云涌,征地拆迁到处可见,为了这些事县里的头头脑脑没少动脑子,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不能说不细,好不容易把地征下来了,等到建设的时候,又有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闹腾起来,碰上没经验的干部又闹出群体性事件。现如今有一句话谁闹谁得利,正是闹的原因。我想说的是正当权利要维护,可也不能见利忘义。如果城市化工业化不是为了少数集团利益,而且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还有什么可闹呢?因为你凶顽霸道多得了几个钱,那弱小的一群又该如何呢?一县如此,一国如此,何谈发展?何谈保障?

农民的道德元素缺失严重,我不想再例举什么。这些年我在乡镇搞了一个农民道德缺者档案,记录了不少道德缺失者,不赡养父母者,损公肥私者损人利己者损坏公物者,不守诚信者,无理闹事者,等等。我为什么要搞这个档案?是因为我觉得很多的事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作为国家公务员,我诚恳地为你服务,你也必须依法从德活动,你需要政府时我尽力帮助你,政府需要你支持的时你也不能无理取闹。农民知道政府有一个道德缺失者档案,行为上还是有些约束,有一定的效果。有效果的这些人原本就是好人,是可以教育的对象,但也有少数人靠教育是不起作用的。农民道德元素缺失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政策导向和全社会道德建设氛围。我把问题摆出来是让政策的制定者知道农村的一些实情,然后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政策来约束农民的道德行为,这是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