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三)
32334400000017

第17章 天安门前大阅兵,进行曲声满广场(二)

天安门面对又一次的军事挑衅

北京,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1959年,诞生不到10岁的年轻共和国,依然受着美蒋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扰。

这年的1至3月,美蒋用美制的RB-57D型新式飞机,对我大陆纵深进行战略侦察达10次;同年6月,RB-57D型飞机竟飞到北京上空侦察照相,骚乱挑衅。我歼击机紧急起飞,升空拦截,却终因飞行高度不够,而放其逃遁。

美蒋这一严重的军事挑衅,惊动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引起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经侦察探明:美蒋的RB-57D型飞机,机头圆锐,略向上仰;机身窄细,呈蜂腰状;双翼犹如佩刀。

该机装有4部航空相机,最大航程为6800公里,续航时间达8-9.5小时,飞行高度达18000-20000米,能够从事高空隐蔽侦察活动,就连当时苏制最先进的米格19歼击机也望尘莫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神圣领土,怎容敌人侵犯!空军司令部办公大楼里的灯光,昼夜不息。

“岳振华!”

“到!”随着一声宏亮干脆的回答,紧跟着皮鞋“咯”地一靠,出现了一个身材高大、英姿飒飒的虎将。这次是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李基泰将军单独召见他,未免使这位高炮团团长有几分不安。

“有一项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去学习和掌握一种尖端武器。”副司令员敏锐的目光里充满了信任。

“尖端武器?”岳振华疑惑不解。他是全国第一个100毫米射炮团的团长,难道还有比这更尖端的武器?

“从今天起你调离高炮团,担任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二营营长。”“当营长”岳振华吃了一惊。他当团长已经6年了。

“这是个特殊的部队,是导――弹――营。”副司令员理解岳振华的惊诧和不安,一字一顿地解释。随手递给他一张名单:副营长王建初,是某探照灯团副团长;营参谋长张治国,是雷达某团参谋长;连职干部都是由营职干部担任,排职干部都是由连职干部担任。

全部高职低配,这个导弹营!

自古以来,有矛必有盾。地空导弹是高空侦察机的克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防空任务主要由高炮和歼击机担负。到了战争末期,出现了高空高速轰炸机、侦察机、原子弹及飞航式导弹,仅靠高炮和歼击机显然不能满足防空的需要。而最先研制地空导弹的是纳粹德国。还没等“莱茵女儿”“蝴蝶”“瀑布”飞泻,地空导弹的技术资料已分别进入了苏联、美国、英国人的保密柜。随后,苏联人有了在“瀑布”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萨姆-I、萨姆),美国有了波马克A、奈基-1,英国有了警犬-1,雷鸣-1新式导弹。三国所研制的这些尖端武器,至此还未一试锋芒。

1958年11月,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中国空军从苏联得到了这种先进武器。

北京远郊某机场,宽阔、空寂。新成立的导弹营驻扎在机场的最西面,厚厚的绿绒绒的伪装网,把阵地围成一个不高的“四合院”。功率强大的制导雷达巍然矗立,像一棵千年古柏。它周围的兵器车一辆辆看起来其貌不扬,可车内全是精密的电子设备。

那一座座卧虎似的发射架上,一枚枚颀长的导弹泛着银光。

远远望去,能看见一排排战鹰列阵停机坪,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通天的水泥跑道静静地躺在宽阔的机场。

为保密,已明确规定各自的活动区域,飞行员、地勤人员不得越雷池一步。每天,只有一辆火车,风驰电掣地驶进这神秘的“四合院”。

岳振华驻足在阵地上。此刻,他更加感到军人天职的伟大和革命职责的重大:五个导弹营成梅花型护卫着北京,担负着以天安门为轴心半径130公里以内的作战任务,负责歼灭高度3000米以上的敌机,确保建国10周年国庆大典的安全,确保神圣领土不受侵犯。

他再次精细地检查着阵地,直觉一股凛然英武之气在胸中涌起: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敌机了。

不、不,再想想,还有哪个环节会出漏洞?他在心中告诫自己。他不会忘记上个月“精彩”的一幕。

戈壁。苍茫无垠,飞沙走石。

几个导弹营在那里实弹打靶。目标:杜-4轰炸机投放178靶机。轰、轰――一枚枚导弹如毒蛇吐焰,直扑目标,几个营相继击落靶机,惟独二营射击失败。导弹起飞后并不飞向目标,却反转180度打到背后4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炸了一个9米宽、6米深的大坑。

望着烟熏火燎的大黑坑,岳振华恨不得将自己埋进去再不出来。不少干部战士面对大黑坑默默流泪。几个月的苦练,换来的是一个“地对地”。

检查结果,指挥、操作都没问题,原因是苏联兵器在出厂时将雷达扫瞄马达的两根导线接反了。

岳振华要求再打一枚,上级明确答复:用真的敌机检验你二营的兵器!岳营长明白:导弹金贵啊!195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10周年庆祝大典。北京令世界瞩目。

精锐的歼击机群、高射炮群保卫北京领空。

仅有的五个导弹营呈梅花形部署,构成高空火力网防区,30座发射器,30枚地空导弹犹如30支寒光闪闪的利剑直刺长空。

天安门广场。彩色的旗帜、彩色的气球,汇成五彩缤纷的海洋。刚刚在10个月内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耸立在广场东西两侧,广场上整齐排列着11万群众。

上午10时,国歌高奏,礼炮轰鸣,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赫鲁晓夫总书记、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以及60个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长、86个国家的贵宾一齐登上天安门城楼。

盛大的阅兵式。

70万群众游行通过天安门。

15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的夜晚观看焰火……

百倍警惕的我空军部队严阵以待,时刻保卫着北京的天空。

1日无敌情。2日、3日、4日,北京天空依然宁静。5日,国庆节加强战备解除。

10月7日,星期天。天空晴朗,阳光灿烂。

9时41分,福建前线某雷达连报告:台北市以北50公里海面上空,大型机一架,判断是RB-57D高空侦察机,正向大陆窜犯。

敌机来了,狡猾的敌机终于来了。我空军导弹部队的官兵说不上是兴奋还是紧张。

福建前线严阵以待,天安门上空剑拔弩张。

在高空侦察机的座舱里,坐着一个叫王英钦的年轻飞行员。这是他第15次飞临大陆。机翼下,海洋一片蓝,天空晴朗而又深邃。他扫一眼萤亮的仪表盘,立即娴熟地驾机爬高。

钱,10万元台币的高额奖金谁不眼馋?况且他还得到台湾“国防部”的一枚金质奖章,成为镁光灯眩得睁不开眼的“英雄”。

可是他的娇妻总是与惊恐为伴,每当他返回,仿佛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然后是纵情地吃喝玩乐。

北京,北京!他敏锐地扫了一眼仪表盘,脸上浮现出了说不清原因的笑容。然而,他的笑容凝固了。他恍然感到有件东西朝他的飞机飞来,迅疾,神秘。一种莫名的恐怖骤然攫住他整个神经。一道火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飞机被撕裂,王英钦被撕裂。

打下来啦!打下来啦!二营阵地上一片欢腾。这是世界防空史上的创举,自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研制地空导弹至此时18年,地空导弹首次击落飞机。

此时,岳振华一脚踩在被导弹尾焰喷烧得焦黑的发射掩体上,望着孤零零的发射架脸色严峻。

刚才在指挥车的标图板上,他仔细地量了一下,正北40公里处,正是北京市永定门。他没有忘记上个月打靶时的情景。他和他的导弹营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当战士们欢呼着向他涌来的时候,这位英武的军官振臂高呼:“北京,我们胜利了!”

(摘自《天安门广场风云录》)

天安门不许“扭秧歌”,指挥部部署“标兵线”

天安门前东西约500米的地段,是游行队伍“亮相”的关键部位,游行队伍在这关键部位的表现,是整个方队组织工作、技艺展露成功与失败的演示台。为了成功,为了整齐划一,指挥部下令:不许在天安门前“扭秧歌”。

国庆游行是一种具有极强政治内涵的行动。游行虽然在北京举行,但它代表和反映的却是整个中国。

为了搞好国庆游行,群众游行指挥部在北京市委领导下首先注意贯彻政治指导思想,努力使游行队伍反映出当年时代背景下所应强调的主题,同时,要求所有群众游行队伍要以爱国、自豪、热情、活泼、自信、自立的饱满的政治热情,体现出新中国人民应有的精神风貌。

游行指挥部在注重游行群众的精神面貌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各个队伍的队容设计,注重它的政治内涵。

但由于国庆游行队伍庞大,参加的人数众多,这就给组织者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往往是在组织合练、预演时非常成功,但在真正的游行时,却出了差错。

出差错的地点,多是在天安门前。

天安门金水桥前东西500米的地段,是游行队伍“亮相”的关键部位,每个游行方队,都要在这个关键部位上展现出具有行业特色,体现方队特长的“绝活”。游行方队在这个关键部位的表现,是反映游行方队平时训练质量、整个游行组织工作成败的标志。

但就是在这一关键部位,常出现问题。尽管群众游行指挥部千叮咛,万嘱咐,在这500米地段要热情,队形要整齐。参加游行的所有人员也默默地告诫自己,在这个地段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激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应该做出的动作。然而,一到这关键时候,似乎有一种魔力,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了。当然,这也是出于对伟大领袖的热爱所致。

通常参加游行的群众队伍,在接到开始游行的指令后,由东向西行进,经过天安门主席台。此时主席台上,聚集中央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毛主席那高大的身躯,站立于主席台正中,微笑着检阅游行队伍时,所有受阅群众无不心情激动。出于对领袖的热爱,出于对领袖的敬仰,总想要看毛主席,要看得更真切一些,距毛主席近一些,于是各路队伍便在这关键部位,改变了直行路线,而向主席台方向靠拢。其结果是,正在主席台前“亮相”的部位,队形发生了扭曲,形成了几条大S形,有人戏称:天安门前扭起了秧歌,耍起龙。

还有几次,一个游行方队过去之后,后续方队没有跟上来,出现了断茬,这使整个游行没有连续性,就如看电视,关键时刻断了电,再来电时,关键时刻已经放了过去一般。

在游行终场时,也有一些问题出现。由于各路纵队行进速度总会有些差异,或者在人数上有些差异,等到金水桥前时,游行队伍的“尾巴”显得稀稀拉拉,失去了应有的气势,给人一种缺乏整体美的感觉。

游行队伍中这些问题,在广场的平面视觉上,不易察觉,也很难看出,但在立面上,非常明显。天安门城楼30多米高,居高临下,看这些游行队伍,就非常难看。

为此,彭真同志就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专门责问群众游行指挥部,并要求他们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力保下次游行时,不要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群众游行指挥部的同志们,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开始想办法,找对策,决心在下一次群众游行时,不再出现“扭秧歌”或“耍龙”的现象。

在防止出现“扭秧歌”上,指挥部采取了设立标兵的办法。

从南池子路口到南长街路口的1000米地段内设置8至10条标兵线。标兵身穿白衬衣,佩戴“标兵”臂章,这样便形成了由标兵连成一线的几条“胡同”,所有游行队伍,各路必须沿着标兵设置的“胡同”前行,而每个标兵的站立点,又是准确测定游行队伍行进速度的标志。这样就避免了游行队伍向主席台靠,而解决了扭曲现象。这个办法,在以后几年的实际运用上看,效果很好。

为使游行队伍在行进到天安门时不出现断茬现象,游行指挥部明确规定:任何队伍一律不许在天安门停留,即使是文艺大军,也只能在行进中表演。但这一规定在实际中仍出现问题,不少游行队伍行进到主席台前,向天安门城楼上张望而滞留不前,前面的队伍已经走了很远,后面的队伍依旧原地不动。为此,指挥部又在一些队伍中设立了“行进标兵”,指定一部分游行群众兼负此责,并且安排一些人,佩戴指挥证件,在天安门前纠察,防止各队伍减速或滞留。同时,还责令“行进标兵”,一旦发现滞留,要立即催促各队跟上,绝不能出现断茬。由于“行进标兵”负责和群众的自觉性提高,断茬现象终得以解决。

为防止出现“尾巴”稀拉不齐的现象,指挥部指定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队伍中的部分人员“屯兵”南河沿南口,在终场前由指挥部人员直接带领跑步进入天安门地区,机动灵活地填补各路“缺苗断垄”的部分。

经过行之有效地改进组织方式,不断地进行预防,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纠正,保证了关键部位上的“亮相”,赢得了主席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首脑们的好评。

11岁参加红军的年轻将军,七次担任国庆受阅的领队

11岁参加红军,38岁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的吴华夺,相貌威严而端庄,有标准的军人风度。1955年国庆阅兵时,经过严格挑选,周总理亲自批准,吴华夺担任受阅部队领队。此后,他7次担任国庆受阅部队领队,接受检阅。

1955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周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穿着新制式的服装,佩戴着军衔肩章、领章,军容威严地排成方队,准备接受检阅。

当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向党和国家的领袖们欢呼。

10时整,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首都人民庆祝国庆大会开始。军乐团奏起国歌,礼炮齐鸣。

阅兵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出发,由阅兵总指挥杨成武上将陪同,检阅陆、海、空军各部队,并向他们致节日的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时全体官兵响亮地回答:“万岁!万岁!万岁!”这声音充满着对自己的祖国和党,对自己的伟大领袖的热爱。

检阅部队后,彭德怀元帅登上检阅台,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发布命令。

10时25分分列式开始。杨成武上将乘指挥车由东向西开来。指挥车后,吴华夺少将,以他庄严、威武的英姿,带领着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伴随“进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天安门广场。

人们被他们的赫赫英姿吸引了,注目的眼神中流露出兴奋,随即热烈的掌声响彻广场。吴华夺将军举手向观礼台致敬,迈着雄健的步伐带着部队行进着。一招一式,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刚毅。中外摄影记者对着吴华夺将军拍下了一幅幅英姿。

不久,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保加利亚等国在主要报刊上都刊登了受阅部队的精彩场面,画面上的吴华夺将军格外引人注目。

吴华夺何许人也?

吴华夺,1917年出生在大别山深处的新县陈店乡细吴村。其父吴文保,是一位侠义之士,凭着在当地的威望,办了红枪会以防匪安民。后来红枪会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色补充军第二团,吴文保为该团党代表,大儿子吴华高任团长,二儿子吴华夺11岁加入了红军,后来,吴华夺的父兄先后牺牲。

1931年14岁的吴华夺,被分配到红25军手枪团,担任警卫班长。1934年11月16日,担任手枪团分队长的吴华夺随红25军北上长征。这支以儿童军而著称的红军,指战员多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先烈的孤儿,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4岁。

1935年3月,灾难降临在吴华夺身上,他被军部一小撮推行极左路线的领导人抓了起来,并即刻绑赴刑场。

在赴刑场的途中,吴华夺碰上徐海东副军长的警卫员张学文。吴华夺哽咽地对张学文说:“以后如有机会碰到我的母亲,请你告诉她老人家,我不是反革命!”张学文听后,说道:“等一下,我去报告徐军长。”

吴华夺被强行带到刑场,执行人举起了大刀,正在此时,张学文急匆匆地跑来,大声地喊道:“刀下留人,军长命令,把吴华夺带回军部!”

吴华夺被解救,幸免一死。当他见到徐海东副军长时,像孩子似地大哭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华夺担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3营7连连长,尔后升任抗日大队长和团长。

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的吴华夺成为陈毅军长手下的一名虎将。他敢于碰硬,勇于攻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此,吴华夺的名声大噪,威震敌胆,誉满全军。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盛大的国家授勋典礼在怀仁堂隆重举行。

此时,年仅38岁的吴华夺,身着崭新的新式海蓝色军礼服端坐在怀仁堂,当毛泽东主席宣读了授勋命令和千余人的授勋名单后,吴华夺激动地走上主席台,向毛主席行军礼,从毛主席手中接过少将命令状、三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勋章。

吴华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在此时,他还没有想到另一项殊荣正在等着他。

授勋典礼后,周恩来总理宣布:“国庆庆典之日,毛泽东主席将在天安门城楼阅兵,检阅三军将士,这次检阅将选调一名将军作为阅兵的领队,以此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有军无将的历史。”这一激动人心的宣布,使台下1400多名将军为之一振,他们为此举欢呼,更多地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领队。

周总理的这一宣布,实际上是给阅兵总指挥部下达了指示,此时,距阅兵没有几天时间了。于是,阅兵总指挥杨成武上将开始了严格的挑选。他要求领队的条件是年轻、威武、雄健,相貌威严而端庄,要有标准的军人风度和非凡的战斗经历。无疑这些条件是苛刻的,总指挥部根据这极严格的要求,几乎翻阅了所有将军的档案,终于将吴华夺这位11岁就参加红军的最年轻的38岁的将军挑选中。指挥部将吴华夺的档案、照片、战斗历程等上报周总理,周总理阅后,欣然批示同意。

身高1.80米,刚毅、机智与干练融于一身的吴华夺将军,获得我军军史上第一个将军领队,非常高兴。在阅兵典礼上,他那坚定有力的步伐,一招一式的举止,无不透露着自豪。

从在1955年10月1日的阅兵典礼上担任阅兵领队后,吴华夺连续七次担任国庆典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的领队,从而在我军军史上和阅兵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毛泽东题词“首都民兵师”,西哈努克说:“真是了不起”

民兵组织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民兵师曾先后十次参加国庆庆典。毛主席亲笔题写了“首都民兵师”五个大字。1964年,打着首都民兵师标语牌的方队走过检阅台时,西哈努克亲王说:“真了不起!”

首都民兵师参加国庆庆典是从1951年开始,止于1970年,共十次。

1951年至1958年,民兵师属于阅兵指挥部的领导和受阅部队的编组序列,其排面及纵深,基本上与部队相同,但兵种比较单一,最多只有三个小方队。

1959年至1970年,民兵师属于群众游行指挥部的领导及编组序列,其规模增大了,形成了宽排面、大纵深,兵种比较齐全的方队。方队由九至十个民兵师方队,另加一个队首横标方队组成。

首都民兵师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较短的过程。北京解放之初,由于市区和近郊的民兵组织不健全,民兵不能形成一个方阵参加1949年和1950年国庆庆典。

但民兵组织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庆庆典的受阅中是不能缺少的。为此,在1951年,便从全国各地的民兵中选调了一批优秀民兵代表,组成了一个民兵方队,时称民兵游击队。1952年国庆庆典时,民兵方队由一个增加为两个。1953年又增加了一个女民兵方队。受阅的民兵由全国抽调逐步改由首都民兵承担。其训练与受阅部队一样,集中统一训练,训练地点在京郊通县。

受阅民兵方队为20×12 2(两个指挥员),共计242人。受阅民兵头扎白毛巾,上身着对襟白衬衣,持79式步枪,呈肩托形式。

1958年9月29日,毛主席在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中指出:“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毛主席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从战略的角度把民兵工作推向新的高度。首都民兵,在大办民兵师运动中,取得了巨大成绩。

1958年京、津卫戍区撤销,组成了北京卫戍区,首都民兵归属北京卫戍区领导,从此,首都民兵师脱离受阅部队序列,成为群众游行指挥部领导下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9年,首都民兵师正式出现在群众游行队伍中,民兵方队中横标语牌上的“首都民兵师”非常醒目,但由于五个大字是仿宋字体,且没有护卫兵,给人一种不是很庄重之感。

1962年,民兵师队首方队由北京铁路局民兵师担任。铁路局党委非常重视,局武装部的全体同志也干劲十足,全身心地投入抓方队的各项工作。铁路局武装部张登瑞部长、干事侯孟学经常深入方队之中,了解方队训练情况,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困难。

1964年国庆庆典前,张登瑞、侯孟学了解到“首都民兵师”这五个仿宋字,不气派,如果能改由毛主席书写的字体那该有多好!于是他们建议“首都民兵师”几个字请毛主席题写,并写了报告,这个报告后经天安门群众游行指挥部转呈中央办公厅。

中央办公厅将此报告呈给周总理,周总理看完报告后,很快报知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报告后,非常高兴,欣然提笔书写了“首都民兵师”五个大字,写完后走了一圈回来又重写了一遍,对其中比较满意的字,在下面画了小圈,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请他们选用”。

当天安门群众游行指挥部收到中央办公厅送来的毛主席为“首都民兵师”亲笔题字的批复后,立即将这一消息通知给首都民兵指挥部。很快这一消息便传到所有受阅民兵的耳中,民兵们为之兴奋,纷纷表示要认真训练,刻苦训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受阅任务。

毛主席题写的“首都民兵师”,其中的“师”字中间的一竖尾部拖得较长,如果全用上,整个标语牌会太高,整体上不好协调。标语牌制作组的同志,便在设计上反复研究,按照既保持原字体,又利于制作的原则,巧妙地把“师”字尾巴弯曲部位做了适当的调整。同时还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在“首都民兵师”五个大字两边各加上三面红旗,使毛主席亲笔题字在红旗的衬托下,形成整体美,从而也突出了政治意义。

为了更加醒目地衬托出“首都民兵师”五个大字,使其显现出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的效果,民兵指挥部组织训练组的秦平处长及指挥部其他同志研究决定,将原来外围两圈的护卫兵再增加一层。侯孟学同志还提出,最好在外围圈增加女民兵。

秦平同志立即表示赞同。他说,毛主席在1961年2月曾为女民兵题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把女民兵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出来了。如果我们在护卫兵的安排上,增加一层女民兵,更是对毛主席这首诗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这一想法,形成了决定:“首都民兵师”标语牌的护卫兵由三层组成,最外层由体态、仪表较好的女民兵担任,全体护卫兵一律穿白衬衣、蓝裤子,全部佩带50式铁把折叠冲锋枪,呈握枪姿势,组成“首都民兵师”标语牌方队。

196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15周年大庆。

首都民兵师标语牌方队进入天安门广场,威武雄壮,整齐一致的阵容,引起了天安门城楼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目,和毛主席站在一起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惊奇地问道:“那是民兵队伍吗?”

毛主席高兴地点了点头,并叫人将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曾美找来,介绍每个民兵方队是由哪些单位民兵组成,是什么民兵方队。西哈努克亲王看着,听着,最后满意地称赞道:“首都民兵师能组织得这么好,训练得这么好,真了不起!”彭真也高兴地说:“首都民兵师走得好,应该受到表扬!”

198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没有组织民兵师,而是以首都钢铁公司、石景山发电厂组成一个男民兵方队,以京棉一、二、三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等17个厂组成一个女民兵方队,共两个民兵方队,属受阅部队的序列,各方队规模为25×14 2(两个指挥员)。

(摘自《天安门历史档案》)

邓小平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1984年10月,共和国的第三十五个金秋。

北京的秋季,晴空万里,天宇蔚蓝,阳光敷在人们的身上,暖洋洋的。

从黎明开始,由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人流,涌向东西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虽然人这么多,但秩序井然,人们脸上都绽开了欢乐的笑容,等待着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可容纳50万人的天安门广场,早已布下了军队的方阵,其中有陆军、海军、空军、武装警察和民兵的队伍。42个方阵,从高处往下看,横直都成一条线。整个天安门广场犹如一个巨大的棋盘。

不同类型的各式坦克、装甲车、各型大炮的牵引车以及战术导弹、战略导弹的巨型弹体,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天安门城楼,经过粉刷,变得更加金碧辉煌,壮丽万千。红彤彤的大宫灯,显得格外醒目。

城楼上,站立着推动着新时期中国前进的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老帅名将,以及科技界文教界的同志,还有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

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邓颖超、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民柬联合政府总理宋双,负责外交事务的副主席乔森潘,越南黄文欢同志,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夫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夫人等贵宾700多人登上了天安门。113名各国驻华使节、外国专家和当时在京访问的外宾也参加了活动。

在五六十年代,观礼台上,苏联、东欧国家的代表较多。西方国家的代表较少。自从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打破了中美20多年的隔阂,并建立了两国关系后,西方国家的代表也多起来了。

观礼台上,已不是各族服装的展览会了,而是全球人种欢聚的嘉年华会,充满着和谐的美,充满着融洽的气氛。

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高耸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记载着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记载着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更记载着自辛亥革命以来死难的英雄永垂不朽,还记载着太平天国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它已没有历史的局限,也打破了党派的界线,打破了时空的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费尔伯教授,就是根据它写成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一百五十年》这本历史巨著。

上午9时整,国庆大典开始了。1200人组成的乐队奏起了雄壮的国歌。这是一支世界上空前的乐队。嘹亮的乐曲声,那么激越,那么高昂。

接着,28响礼炮轰鸣,把大地震得抖动了。这是东方醒狮的怒吼!

10时许,阅兵式开始。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健步走下天安门城楼,乘检阅车驰过金水桥,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向邓主席报告:

“军委主席,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你检阅!”

代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体制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42个方队,以前所未有的英姿,整齐排列于长安街以东,长达4华里,军威雄壮,气宇轩昂。

这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武器装备组成的钢铁方阵。

这是由1万多将士的血肉之躯筑起的新的长城。

邓主席神采奕奕,站在敞篷车上,在队列前由西向东缓缓前行。此时,他左手握住车栏,右手慢慢挥起……

这个动作,给所有受阅指战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显示了他的果断与坚定,表达出他的魄力与信心。

邓小平在车上向队列中官兵招手:“同志们好!”

接受检阅的官兵齐声回答:“首长好!”

邓小平又慰问说:“同志们辛苦了!”

精神抖擞的官兵齐声回答:“首长辛苦了!”

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由一个方阵到另一个方阵。这是一种豪壮的、激励的声音。

不但在世界军史上,就是在整个人类史上,从没有一个军队的统帅首先向受检阅的官兵问好的。古今中外的阅兵典礼,照例是受检阅的官兵高呼万岁的,从凯撒到拿破仑,从沙皇到凯瑟琳,从希特勒到墨索里尼,从华盛顿到罗斯福,以及许多国家的阅兵典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而惟一例外的,就是邓小平。他对人民官兵的浓厚感情,浓缩在一句“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这简短的话中。

随后,邓小平又回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发表了简短而有力、让人鼓舞的国庆讲话:“三十五年来,我们不但结束了旧时代黑暗历史,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纠正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陆续实行了一系列适应新情况的重大政策,全国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在全国实行安定团结、民主法制的基础上,我们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我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蓬勃发展,其他的工作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最近几年的情况,表明这个雄伟目标是能达到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同时,要对全国现有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要大大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各级教育工作。”

“我们的对外政策是众所周知和持久不变的,我们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局势,裁减军备,首先是裁减超级大国的核军备和其他军备。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同各国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文化经济关系,如同我们和英国谈判解决香港问题一样。”

这是一个纲领性的讲话,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前进的方向,将鼓舞着10亿中国人民继续奋斗。

10时30分,当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国庆讲话完毕后,军乐队奏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导下,42个受阅方队,由东向西,浩浩荡荡走过天安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开路,各军种、兵种和军事院校的队伍、武装警察的队伍步伐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

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1984年的国庆节阅兵,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继国庆10周年后25年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阅兵,是建国以后很有特色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

在受阅的部队中,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屡建战功的英雄部队,也有在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和抢险救灾、军民共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中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党和人民高度赞扬的部队。

在受阅的方队中还有男女民兵方队,他们代表首都民兵,接受检阅。

这次国庆大阅兵,群雄荟萃,健儿云集,许多有荣誉称号的部队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当年跟随彭德怀同志参加过平江起义的“红军团”,今天已成为驾驭“钢骑铁马”的机械化部队。

出过“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英雄部队,今天装备了反坦克导弹更加威武雄壮。

抗战时期参加“百团大战”的雄师,在解放战争中为扭转华东战局而血战泉城的“济南第一团”,把红旗插上太原城头的“大功团”、双“猛虎连”;在渡江战役中突破长江天险、首先踏上南岸的“渡江先锋营”;参加成都大会战、进军大西南的刘邓大军的劲旅,都以崭新的面貌,高歌猛进在受阅的行列里。

当年著名的“白求恩卫生学校”,今天已成为北京军区军医学校,组成了女兵方队,代表全军女战士第一次参加阅兵。

在受阅大军中还有当年迎接党中央、毛主席进北京,参加过开国大典的炮兵和坦克部队。有在抢险救灾中获得荣誉称号的英雄集体。

在空军受阅队伍里有“神兵天将”的空降兵。这支部队曾在朝鲜战场上威慑敌胆、震惊中外,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还有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多次击落高空侦察机和无人驾驶飞机的“英雄营”,有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战功卓著,涌现出王海、孙生禄、焦景义等战斗英雄的航空兵某部,以及前几年受到中央军委表彰的航空兵一师。

这次国庆阅兵,是建国35年来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参加这次阅兵的不但有陆海空军和地方部队的地面方队,而且空中有航空兵飞行部队;不但有常规兵器,而且有战略武器,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水平。

接受检阅的常规武器装备,有达到先进水平的大口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和新型火箭现代化装备,火力猛的新型坦克,还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的装甲输送车以及比较先进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它们以严整的方队通过天安门前,同时受阅的还有空中“方队”,携带导弹的中程轰炸机、强击机、新型超音速歼击机,以威武整齐的飞行队形飞过天安门上空。

参加这次受阅的许多是第一次和群众见面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它们展示出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进程。

为了圆满完成国庆35周年的受阅任务,由陆海空三军部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及首都男女民兵代表组成的受阅大军,在接受检阅之前,发扬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号召的“五种革命精神”,自觉地艰苦训练,精益求精。

徒步方队的战士们,为了以整齐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坚持苦练基本功,夏练酷暑,风吹不动,雨打不散。

有的战士在腿上绑着沙袋练腿力踢功。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也不愿休息片刻。机械化方队的战士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地落实等音隔、等速度、等时间和队形纵、横、斜一条线。

在一排排阵容整齐的深绿色装甲输送车上,操纵着冲锋枪、高射机枪以及导弹的战士们,横成列、纵成行,身穿草绿色新式军装,一个个英姿勃勃、威风凛凛。

组成这些装甲车方队的是某红军团。它是在1928年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中诞生。战争年代该部队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走在前列。当上级把参加受阅的任务交给红军团时,指战员们又像战争年代接受一项重大战斗一样,欢欣、自豪。很多准备结婚的战士,主动推迟婚期。还有百多名同志放弃了回家探亲。大家的一个共同心愿是:要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走出国威,走出军威!

经过刻苦训练,他们圆满完成了上级所交办的任务。

参加国庆受阅的空降兵某军方队,几个月前就投入了方队训练。干部战士以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勤学苦练,几个月来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星期天。他们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在几百米的训练场内,战酷暑,练正步,每人磨损了四双皮鞋,大约走了9900多公里。在阅兵指挥部组织的几次合练中,他们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方队的训练呆板、枯燥。但是,方队训练里面也有学问和科学。只有认真研究这一训练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方法组织练兵,才能提高训练时效,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符合阅兵的要求。

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调动战士的训练兴趣和热情,是训练中的一个大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和热情是以需要为前提的。他们组织教员和医务人员一起,研究探讨怎样把方队训练变成战士生活的需要,从“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美学”等理论中发现,队列训练的许多动作要领和体操训练的基本功动作要求是一致的,坚持训练可以使人变得挺拔、端庄、威武和健美。

为此,他们提出了“队列训练是健美训练”的教学理论,并编写教材,改进方法,做到每一个动作不仅告诉战士怎样做,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人体哪些部位的发育有好处。他们把科学知识运用于方队训练教学,适应了战士们追求美、追求知识的心理特征,对保持战士们的训练兴趣和热情,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引进方队训练,提高训练效率,也是一个重要方法。过去他们队列训练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尺子、绳子和杆子,既落后又不准确。这次他们学习运动员体育训练的经验,把电视录像机用到方队训练中,用录像统一教员备课,统一动作要领,并把错误的动作和正确的动作一起录下来,放给战士们看,这样有理论有形象,易懂易记。另外,还分批分组地把每个战士的动作都录下来,用快慢镜头放给战士看,使每个战士对自己的动作或错误心中有数,增强了战士的“自我意识”,这就大大提高了方队训练的质量和速度。

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师全体指战员,高举火红的“八一”军旗,雄赳赳,气昂昂,通过天安门检阅台,光荣地接受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

35年来,这个师的广大指战员,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朝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实现装备技术上的现代化,是这个师最明显的变化。当年受阅时的日本“三八”大盖步枪和美国“汤姆”式冲锋枪,早已进了“战利品陈列馆”,取而代之的是全部国产的新型步兵轻武器。当年惟一的重火器――骡马拉着通过天安门前的小山炮,也早被淘汰,换成国产的各式现代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火箭炮。反坦克导弹、火箭筒,更使当年的炸药包望尘莫及。当年全师没有一辆汽车,现在这个师的各种车辆数以千计。

战争年代立过大功的某团曾一夜追敌140余里,全歼敌一个骑兵营,留下了“铁腿团”的美名,如今“铁腿”登上“现代飞轮”了。通信指挥上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使当年的有线电话和徒步通信不可比拟。严密的无线、有线通信联络网,像高度灵敏的反应神经,使全师作战指挥上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这个师的干部说得好: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向科学文化知识要战斗力!

这个师的新一代战士,大都是高初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老一代在血与火中培养起来的战斗气概和纪律作风,在新一代身上得到延续;老一代不曾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新一代身上大放异彩。

战争年代,这个部队曾出现过黄继光式的英雄和李家发等一大批功臣,如今新一代的硬骨头战士又大批涌现。

这个部队还出现过邱少云式的遵纪模范严德贤。如今,这支部队的纪律作风更是过硬。

打仗中的“虎将”与建设中的“巧匠”,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在参加阅兵的部队中,神奇的各式导弹和英勇的火箭健儿,第一次公开地展示出战斗的雄姿。导弹部队是我军建军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兵种,是祖国的钢铁屏障。

在受阅的长长的方队里,导弹方队镶嵌其间:既有陆军机动灵活的反坦克导弹,又有海军水下拉弓的潜地导弹、骑鲸蹈海的反舰导弹和屹立在崇山峻岭的岸防导弹。此外还有空军的直刺苍穹的地空导弹。那战略火箭部队仰天长啸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更像一柄柄倚天长剑,威风凛凛,让人大开眼界。

导弹是今天热核时代的宠儿。它集中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经济实力防务力量的体现。这体现了伟大祖国的尊严,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荣耀,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站在战略火箭方队指挥车上的某基地邹副司令员、支队长于秉钧,是两位久经锻炼的“老导弹”,是我军第一个战略导弹营的老兵。

我国导弹的研制和装备部队比西方晚起步近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V-1”和“V-2”导弹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之后,美、英、法等国家就开始研制。50年代末期,人民解放军才开始组建第一个地对地导弹营,从苏联订购了1059型导弹,开始进行初级点火训练。

不久,导弹部队就进入了艰难和严峻的岁月。

于秉钧回忆说,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了一切合同,撤走了专家和教官,带走了技术资料,甚至连教案也囊括殆尽,断绝了如同婴儿血液那样的导弹推进剂的供应,企图把我国导弹事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同时,当时由于“左”的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弹部队粮食供应也十分缺乏,于秉钧和战友们勒紧裤带走上训练场。营长李苏沉重地对战士们说:“西伯利亚袭来了冷风。导弹研制试验部队正顶着时代的风沙,靠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东风’。我们作战部队更要发愤训练,精练技术,迎接自己的装备。”

60年代初,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我们自己研制的“东风一号”发射成功。消息传到导弹部队,指战员们欣喜若狂。于秉钧满脸泪水,夏日里那焦渴的企慕,冬夜里那彩色的梦境,都是为了迎接这伟大的时辰。

“东风号”!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东风号”!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出现在神州的大地上,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史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坚冰已经打开。接着导弹战斗部队执行发射任务。这是第一次历史性的发射。

年轻的火箭兵开赴到一个洪荒、神奇的世界,进行了临战前一个月的训练,国防科委和兵种领导机关联合对每一个指挥员、操纵手进行考核,导弹健儿全部达到了发射标准。

一支银灰色的“东风一号”导弹像倚天长剑,巍峨地耸立在发射台上,俯瞰大地,远眺长空,静静地等待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点火!”一声命令,划破长空。

顷刻间,发射场喷出绚丽的火光,导弹像一条喷雷吐火的巨龙腾空而起,直刺苍穹,按照控制程序,渐渐地倾斜、拐弯,进入飞行轨道,伸向大漠深处。几分钟后,火箭在预定的弹着区爆炸,腾起冲天的烟柱!遥远的靶区传来了消息:“发射成功,命中目标!”

这是导弹战斗部队第一次历史性的纪录!

在那些严峻的岁月里,周恩来总理、贺龙、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将军,走遍了大江南北、戈壁高原、边陲要塞,对导弹部队的建设作了精心的运筹。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东风第一枝,从一个导弹营,发展到若干基地,建立了一支具有核反击力量的战略火箭部队。

1992年春天,一列长长的火车从发射阵地,穿过千山万水,徐徐开进北京。于秉钧的战友们将当年的“东风号”送到了军事博物馆,“东风号”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于秉钧和他的战友们今天已经在更加先进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旁进行新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