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32334800000120

第120章 百年长梦今宵圆!火树银花广场夜(5)

筹委会的决定中对临时立法会可行使的立法机关功能作了限定,规定临时立法会的任务有7项,主要是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制定为确保特区正常运作所必不可少的法律,并根据需要修改、废除法律;以及履行基本法规定的审核、通过政府财政预算案、批准税收和公共开支、听取、辩论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同意特区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任命等。必不可少的法律包括有关特区护照签发办法,特区区旗、区徽制作和使用等。并限定临时立法会在“九七”前通过的法律只能从1997年7月1日起实施,临时立法会的工作期不超过一年。

成立临时立法会的决定得到了广大港人的认同和支持。1996年10月筹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临时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这个办法是在吸收广大港人意见基础上制定的。“办法”坚持民主、公平、开放的原则,依照基本法规定候选人的资格,选举方式简便可行,受到了香港社会的普遍欢迎。香港各阶层、各界别的代表积极参选,从11月18日到12月9日候选人提名工作结束时,共有200多人领取了提名表,134人完成了提名手续,130人经筹委会主任委员会议通过成为候选人。

经过推委会委员投票选举产生的临时立法会60位议员,是香港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代表。既有香港的各主要政党、社团的成员,也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和现任的港英立法局议员等。他们的当选,不仅反映了香港社会五湖四海、兼容并蓄的实际,反映了香港各界、各阶层的要求和愿望,也反映了香港同胞同心同德,维护平稳过渡的决心和信心。

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的法律依据和权力来源是全国人大和筹委会的有关决定。它与港英立法局处在不同法统之下,两者不存在继承关系。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在临时立法会成立后仍一再表示反对和不与之合作的态度,并对临时立法会的成立及其工作进行恶意攻击。临时立法会因此决定,在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前,临时立法会的会议在深圳举行,秘书处也设在深圳。

1997年1月25日,临时立法会在深圳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范徐丽泰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女士曾任港英行政局、立法局两局议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2月1日,筹委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特区临时立法会在1997年6月30日以前开展工作的决定,确定了临立会在6月30日前的工作范围。临时立法会的工作依次展开。会议还通过了《关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性区域组织的决定》和筹建临时性区域组织的有关建议。同时,筹委会于第七次全体大会后成立特区第一届立法会产生办法小组,开始着手研拟第一届立法会产生的有关事宜。

终审法院:“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重要体现

1997年5月2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一致推荐现年49岁的李国能任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5月25日,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一致同意这项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筹组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

在香港设立终审法院,是中国政府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重要体现。在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香港的终审权一直由英国伦敦枢密院掌控,港人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政府在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中明确,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1990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了相应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权属于特区终审法院。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终审法院。特别行政区法院除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外,对香港特区所有的案件均有审判权。这是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作出的一项特殊安排。

在香港特区设立终审法院属中国的内政,本来没有与英方磋商的必要。但英方于1988年提出“九七”前在香港设立终审法院并使之过渡到“九七”后,中国政府为了使香港终审法院能有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以利于“九七”后的顺利运作,于1990年夏同意并开始与英方就“九七”前设立香港终审法院问题展开磋商。

1991年9月,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第20次会议上,中英双方就1997年前的适当时候在香港设立终审法院问题达成原则性协议。双方同意,在筹备设立终审法院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充分的磋商;香港终审法院由4名常设法官和1名非常设法官组成,并备有两份非常设法官名单,其中一份为非常设本地法官,一份为非常设海外法官,终审法院非常设法官的人选可在这两份名单中挑选。英方还表示在双方达成共识前不会单方面采取行动。

然而,1991年12月英方背信弃诺,将中英达成的原则协议交付香港立法局审议,结果被“否决”。香港立法局只是港督的一个咨询机构,英方把中英两政府达成的协议交由港英立法局去“通过”,显然是荒谬的,显示英方别有图谋。此后,英方抛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一手挑起了长达数年的香港政制争论,香港终审法院方案被搁置起来。

1994年5月,英方重新提出要在“九七”前尽快设立香港终审法院的问题,并向中方提交了条例草案。中方经过详细研讨,在12月前先后向英方提出了3份涉及设立香港终审法院具体细节的问题清单。1995年3月,在中方的建议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举行了关于香港终审法院问题的第五次专家会议,双方继续就这个问题展开磋商。5月中旬,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就香港终审法院问题提出8项原则性意见。5月底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举行第七次专家会议,中方在会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了英方的回应。同年6月,中英双方就成立香港终审法院问题达成5点协议,同意以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专题小组的8点建议为基础,修订《终审法院条例草案》;同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候任班子根据基本法的规定,并参照《终审法院条例草案》,在英方(包括港英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及协商下,负责筹组成立香港终审法院。

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获得中央政府任命后,着手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筹组特区终审法院。1997年4月11日,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公布了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明确指出,该委员会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推荐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人选。现在,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人选已经推出。

根据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区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应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终审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职,须由行政长官征得立法会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香港过渡期经济充满活力

港府最新统计表明,1996年香港新注册的公司达49734家,外国公司达4604家,与过去历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反映了投资者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经济前景深具信心。亚洲开发银行不久前公布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11个国家和地区名单,香港名列其中。这说明海内外对香港过渡期的经济给予好评并看好香港经济前景。

香港过渡期的繁荣稳定,与中方坚持团结、依靠港人,坚决贯彻中英联合声明和“一国两制”方针,全力维护港人利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中国政治稳定、扩大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在中英谈判期间,由于英方玩弄“经济牌”“信心牌”向中方施加压力,一度造成香港人心浮动,楼市和股市大幅下滑。在中方和广大港人的强烈反对下,英方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稳定香港经济。当体现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一国两制”方针的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时,香港经济迅速回升,楼市复苏,市场稳定,充分反映了广大港人和国际投资者对“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稳定繁荣的信心。

香港进入过渡期后,祖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内地与香港形成了互惠互利、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两地经贸往来成为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因素之一。香港作为自由港,依托资本、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双向窗口,不仅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内地通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桥梁,也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最重要的渠道。近十年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最活跃的投资来源地,到1996年底,累计投资已达993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近60%;同时,海外对中国投资的融资70%都是在香港完成的。另一方面,内地在港投资超过了400亿美元,为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维护香港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香港经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地位更加稳固。“中国因素”增强了香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使香港得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世界发达地区的行列。

仍然处于转型期的香港经济,近些年来也出现通胀较高、失业率上升等压力,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展望未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香港经济将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依托,中国经济已实现了“软着陆”,“九五”计划开局良好,经济稳定发展,随着“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香港必将进一步发挥其作为内地双向窗口的优势,从内地经济发展中得益;其次,香港经济内部因素活跃,金融和建筑两个龙头产业繁荣兴旺,房地产市场、股市交易和个人消费都再度蓬勃,新机场、9号码头等大型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都将有力地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再次,世界经济正处在1988年以来最景气的时期,东亚地区在今后10年内的增长速度预计将处于领行地位,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然可以从世界经济发展中受益。

香港平稳过渡已成定局,人们普遍预期,“回归”这一历史性机遇必将进一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并成为日后香港经济更加繁荣的主要因素。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平稳过渡增信心,信心百倍迎回归

香港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表明,1997年以来香港市民的政治和经济信心指标承接1996年底的上升势头继续大幅上升,政治信心指标高达95%,达到近3年来的最高点;经济信心指标高达93%,达到近3年来的最高点。如今的港九街头巷尾,处处可以感受到香港人热盼回归、庆祝回归的热烈气氛。

十多年前,在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中英两国开始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英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夸张渲染所谓“九七大限”,断言香港回归祖国将出现信心丧失、资金外流、社会动乱,“东方之珠”将黯然失色。他们以这样的论调企图影响港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信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制度的不同,更由于长期处于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影响下,当年确有一些港人对“九七”前后香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前景有所担心。然而,广大香港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上曾一再举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屈斗争。他们热爱香港,也热爱祖国,对祖国的感情是深厚的,对回归的渴望是真诚的。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大是大非面前,广大香港同胞毫不迟疑地站在祖国的一边。1982年9月,英方为保持在港殖民统治而抛出三个不平等条约“有效”论,首先遭到香港爱国同胞的抗议和反对,香港大学生们曾发表声明说,“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坚持条约“有效”论充分反映了殖民主义者的心态。

中国政府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广大港人的衷心拥护,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前景看好。在中英谈判期间,英国玩弄“经济牌”“信心牌”向中方施压,而中方正是依靠广大港人的支持,一次次挫败英方的图谋,为顺利解决香港前途问题创造了条件。当记载着中国政府对港方针政策的中英联合声明终于签署并公布时,香港同胞给予最热烈的拥护和最大支持。投资者也纷纷表示对香港前途的乐观态度,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次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上升到当时的历史最高点。

在香港基本法制定期间,广大港人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共同为制定一部史无前例的、体现“一国两制”、保证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法典而努力。港人对前途的信心进一步增加。虽然因90年代初期国际风云变幻,英方改变对华政策而使香港社会民心受到不小的冲击,一些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前景和“一国两制”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产生了怀疑,向海外进行政治性的移民现象增多,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履行中英联合声明,坚决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办事的行动,维护了香港社会稳定繁荣,使广大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随着筹建特区的工作而步步升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得到海内外的同声赞扬,“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变”得到法律保障;199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建工作顺利,筹建工作民主、公平、公正、公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步步走向落实,深得人心,广大港人对未来的信心前所未有地高涨。

随着回归日近,国际社会和广大港人用实际行动投下了充满信心的一票:

――香港经济在过渡期继续发展,国际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地位增强,到1995年,香港本地公司增加到47万多家,外国公司增加到4317家;香港所有认可金融机构存款数达22094亿多港元;香港股市总市值居世界第七位;近期流入香港的海外资金高达200亿美元。

――移居海外的人数逐年减少,回流率已上升到60%,比1990年高出近9倍。

――18万公务员普遍愿意留任继续为特区工作,加入到建设特区的行列中去。

――香港舆论大多数对前景表示乐观,一些抹黑香港、混淆国际视听的谬论对香港市民的影响日小。当前香港社会人心思定、人心思归,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回归与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中国政府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决心。

广大香港同胞发自内心地期待着1997年7月1日这个举世瞩目的日子的来临。为迎接历史性的回归,香港各界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各种庆祝活动,在1500人组成的香港各界庆祝回归活动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当“七一”到来时,缤纷而多彩的庆祝活动将迎来香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美好时期。

第二节 团圆老酒待启封,东方之珠归故里

但夜幕下的香港却不完全像游人想象中和感觉到的那样轻松妙曼。

徜徉港九码头,处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喜庆气氛。

今夜,一个激动人心的仲夏之夜。

香港因回归的日益临近变得越来越美丽。

昔日,香港作家何海鸣一句“吾辈复见其为中国疆土否”悲怆之语,让无数中国人心痛不已。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很惭愧。”

更多的庆祝活动反映了香港同胞的美好愿望和强烈心声。

回归前的香港

夜幕下的“香港”

灯火点点,璀璨一片。6月夜幕下的香港,繁华中透出雍容、恬静。

从夜航飞机上下望,维多利亚湾像一条灿烂的云河,两岸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透出一派静静的美丽:密密麻麻的摩天大厦,如同一个个五彩的盒;串串明亮的街灯,宛若一条条银色的线。银线和彩盒织成斑斓的网,覆盖着如梦的香港。

夜色中,港岛的“心脏”中环渐渐安静下来。售卖各国精品的店铺大多关门了,但展示时尚商品的巨大橱窗里依然灯火通明;街上没有了购物和观光的人流,只有一些刚刚下班的“白领”模样的人匆匆行过。此时的中环,显示出另外一番美丽,华贵却不张扬,一如平常。惟一的变化,是许多大厦挂起了“庆回归”、紫荆花图案的灯饰,街边多了些“安定繁荣”“明天会更好”的祝福标语。

即使没有到过香港的人,也耳闻过香港是座“不夜城”;游历香港的人,感觉到晚上的香港充满魅力;生活在香港的人,知道夜幕下的香港可以消闲、娱乐,享受天伦、温馨,却也有不少人仍在通宵劳作。

对于游港的过客来说,夜香港霓虹灯闪烁,购物休闲场所星罗棋布,各国美食荟萃,大街上少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海滩边、食肆里多了“拍拖”的情侣、欢聚的家庭……紧张、喧闹了一天的香港,终于摆脱重重的商业氛围,弥漫起浓浓的东方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