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静修后,麦金塔团队穿上了印着“每周工作90小时,但乐在其中”的T恤衫。这本来是团队自我激励的一个办法。但在矛盾丛生的公司内部,却又成了麦金塔团队炫耀优越性的伎俩。很快,丽莎团队也穿上了印着“每周工作70小时,但产品已面市”的T恤衫。这是挖苦麦金塔在上市时间上输给了丽莎团队。而AppleII团队则穿上了印着“每周工作60小时,却赚钱养活丽莎和麦金塔”的T恤衫。这是在抗议麦金塔团队至今只是在大把花钱却享受了优厚的待遇,而AppleII虽然是整个公司的盈利支柱,工程师的待遇却远远不如麦金塔团队……
乔布斯对斯卡利的“追求”仍在继续。他不时飞到纽约,去找斯卡利促膝谈心,“恳切”地表示斯卡利是他的导师,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甚至很动情地对斯卡利说:“我们的生命很短暂,因此我们能完成的伟大事情并不多,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能活多久,但我感觉我必须在年轻时就完成很多事情,否则就真的没机会了。”乔布斯的感慨来自他17岁时读到的那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只是这两个言谈甚欢的人没有想到,乔布斯一语成谶,后来他真的英年早逝。
登门槛效应在乔布斯的耐心发酵下,日益显现出来。斯卡利绝对不可能离开百事的想法动摇了起来。其实不仅是他,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美国一位名叫哈尔(Hal)的精神科医生曾经写过自己如何陷入一家大型制药公司代表的游说的经历。最初,他们请他去给一个社团讲解抑郁症。这是一项公共服务,哈尔没有拒绝。随后,他们要求他去一家医院做同样主题的报告。接下来,他们开始对他所讲的内容提出建议,竭力主张他不要再讲抑郁症,而是讲讲抗抑郁剂。最后,他们请他讲解他们公司最新推出的抗抑郁剂,并告诉他“这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来源”。
哈尔不无讽刺地写道:“你就像是一位去参加一场舞会的女士。你的老板对你说:‘瞧,帮个忙——对那边的那位男士好一点。’你看到那个男士看起来不算差,而且你也孤身一人,于是你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呢?我可以做到热情友好。’不久,你便发现自己坐在一架没有标志的飞机上,正在前往曼谷的妓院。你开始大叫:‘我并没有同意这样做!’此时你不得不扪心自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卖淫的?难道是那场舞会吗?’”
没错,就是那场舞会惹的祸。
国内一位著名的影星也曾在微博上感叹:“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
尽管这些事件本身有光明或黑暗的分别,但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完全一致。
斯卡利最初想要的也许只是一种炫耀感:尽管我不想接受这个工作,但我还是很享受这种被人强烈需要的感觉。所以,他没有抗拒那看起来没有任何威胁的邀请,但在不知不觉中,他深深地落入了乔布斯的“柔情陷阱”。
摊牌的时候到了。乔布斯和斯卡利散步来到了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一座塔式顶楼公寓的露台上。斯卡利有恐高症,紧紧地贴着墙站着。就是在这里,乔布斯说出了他那句堪称说服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传世名言:“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来改变世界?”
在和斯卡利交往的过程中,乔布斯一贯的强势就体现在这最后的一句话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这句话最终说服了斯卡利。但其实斯卡利当时所处的地点以及这一地点所带来的生理变化正机缘巧合地配上了乔布斯的最后一击,才达成了这一神奇的说服!
达顿(Dutton)和安龙(Aron)于197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选择了一处有河流穿过的景点做实验。河上有两座斜拉桥,桥面离水面有几米高,其中一座桥摇晃得很厉害,桥面铺着木板,扶手很低,过桥时显得惊心动魄。而另一座桥则非常稳固。
参与实验的被试需要走过其中一座桥,到了对岸立即会有一位异性和被试联系,请他们填写一份问卷。填完后,这位联系人会给被试留一个自己的电话号码。如果被试愿意,可以继续与他/她保持联系。
最后,走过危险小桥的被试中的18人,有9人事后联系了对岸的那位女性。而走过安稳小桥的18名被试中只有2人与对岸的同一位女性联系。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情境中的恐惧感会让当事人无法辨清自己的真实心情。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本能地进入“性苏醒”的感性状态,大大降低理性思考的能力。
患有恐高症的斯卡利站在露台上时,其心理状态和生理变化与走过危险小桥的被试极为相似。在这一时刻,他失去了理性计算“放弃百事,投奔苹果”的利弊得失的能力,从而“感性”地接受了乔布斯的“求爱”。
心理感悟:水滴石穿,说的不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
27大家都是皮格马利翁
斯卡利怀着给苹果创始人当导师,并携手改变世界的美好期盼来到了苹果公司。但其实乔布斯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导师。
“征服”斯卡利这样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不但痛快淋漓地满足了乔布斯的控制欲,也进一步膨胀了他的过度自信。就能力而言,乔布斯已经目空一切了。他需要的只是斯卡利的服从。当然,在“服从”的外表上,他必须糊上一层尊重、信任与赞美,让斯卡利感觉良好。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精擅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热情与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为她起名加拉泰亚。最终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这座雕像而不可自拔。他虔诚地向爱神阿芙洛狄忒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被他的痴情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通过实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在强烈的预期投射下,最终会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心理治疗大师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Josselson)进一步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导演,在人生的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形形色色的角色。而与此同时,其他人也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中的角色。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与关系并不是被发现,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导演乔布斯用甜言蜜语努力将斯卡利塑造成有着真知灼见的伟大导师。每次和斯卡利探讨一些问题时,乔布斯都会讨好地说:“你是唯一能理解的人。”作为回报,斯卡利也努力取悦乔布斯,将他塑造成一个有着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两者比较,斯卡利显然入戏更深。斯卡利对他的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妻子,不断地说:“史蒂夫和我成了知己,就像成了永远的伴侣一样。我们倾向于只说半句话或半个短语就够了,因为另一个人马上就能说出对方没说完的话……我们俩异乎寻常地相似,这推动着我们之间那种令人惊叹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两位都是皮格马利翁,但可惜的是,却只有一位加拉泰亚。
越来越擅长控驭之道的乔布斯很快就从这种相互吹捧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了。他知道,他可以通过不断加深斯卡利心中认为他俩很相似的想法,以此来操纵斯卡利。但是,乔布斯看人是持极端的二分法的。在他眼中,一个人不是天才,就必定是白痴,绝没有中间的缓冲地带。而天才和白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个瞬间,他认为某个人是天才,在另一个瞬间,天才就变成了白痴。当斯卡利像陷入热恋的情人沉醉于乔布斯为所欲为的控制后,乔布斯内心反而越来越蔑视他。
对于控制欲极强的人来,最容易被控制和最不容易被控制的人,都是他最反感的人。只是,目前乔布斯还没有必要来揭穿这一点,所以当下相安无事。
斯卡利来到苹果公司后,对公司内部的混乱深为震惊,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区分自己的产品——AppleII、AppleIII、丽莎和麦金塔。他组织了一次讨论会想解决这个问题。乔布斯其实并不在意,他心中除了麦金塔,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但为了照顾斯卡利的面子,他还是来参加了。他光着脚丫坐在地板上,心不在焉地玩着脚趾头。不料,这场讨论会却因为公司内部一直以来的对立冲突而演变成了一场声讨会。肇事者当然还是乔布斯。
乔布斯忍耐不住,开始攻击丽莎团队。没想到丽莎团队的一位工程师反击道:“你们的麦金塔还没有发布呢!你为什么不等到自己的产品问世以后再来批评别人?”接着,多位丽莎团队成员加入了责怪乔布斯的行列。
斯卡利吓了一大跳。在等级森严的百事公司,从来没有员工敢于这样指责董事会主席。斯卡利这才知道,要管理好这么一家公司是多么的困难。只是,他此刻还没有意识到,苹果公司一切的混乱之源就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赞美的乔布斯。
乔布斯也意识到,麦金塔的发布再也不能推后了。
1984年1月,比原定时间晚了整整一年后,麦金塔终于能够面世了。
说实话,尽管麦金塔的发布日期一再推迟,但对于一台革命性的电脑来说,麦金塔团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成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迹。如果没有乔布斯,这个奇迹是不可能开创出来的。
乔布斯的洞见超前了时代30年,但囿于电子元件功能的局限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当然不可能尽数实现。不过在他的“淫威”逼迫下,这一台并不完美的麦金塔还是至少领先了行业10年。微软公司直到1994年推出Windows95才勉强能与麦金塔的图形界面媲美。
为什么说,没有乔布斯的暴虐无理、反复无常,就没有麦金塔的奇迹呢?
《福布斯》杂志资深编辑丹尼尔·莱昂斯(DanielLyons)的回答最为精确。他凭借对乔布斯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假冒乔布斯的名头,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系列文章,引发了轰动。甚至乔布斯本人都偷偷地去读他写的文章。
莱昂斯以乔布斯的口吻戏谑性地写道:
“我的管理方法的确与众不同。对于东海岸的管理专家(比如杰克·韦尔奇)的传统观点,我从不敢苟同。比如,韦尔奇说,要多做总结,使人们时刻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我却认为决不可这样做。正相反,千万不要使人们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些什么,要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恐惧,否则他们就会沾沾自喜。创造性来自恐惧。苹果公司的员工每天都会认为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因此他们每天都会疯狂地背水一战……恐惧能管大用,看看那帮底特律的家伙们造出的蹩脚汽车吧,那是因为他们从未有人被解雇。相比起来,越南的血汗工厂造出的东西就是好。像影片《桂河大桥》里的那座桥也是如此。这座桥造得好,并不是因为英国人是完美主义者。懒惰、愚蠢的英国人之所以能够造得出这样的桥,是因为他们害怕野蛮的日本人。将人置之死地,他们才能玩命工作。
当然,我们不能当真将员工置于危险的边缘,但我们必须要让他们感觉到危机的存在。这就需要采取很多心理措施。看看我们取得的成就吧。如果我们的工程师不能认识到,每出现一个程序错误,便会有一个人卷铺盖滚蛋,那么我们永远也造不出OSX这样的性能可靠的系统。
……
MBA们认为,你需要制定高标准,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并对其孜孜以求。对此,我的意见略有不同:你应当制定一个永远也不能达到的目标,并且不要告诉他们这一目标到底是什么。你还要告诉他们,如果不能实现目标,你便会炒他们的鱿鱼。你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吗?他们都会变得疯狂起来。原因何在?因为人一旦疯狂起来,其创造力和工作效率便会大大提高。每位心理医生都知道这一点。
对于MBA们推崇的另外一种观点,我也不敢苟同。他们认为,CEO的工作应当前后一致,易于被人理解。我的观点正相反:你必须反复无常,让人难以捉摸。一会儿认为某件事情值得去做,并把做这件事的员工奉为天才。而第二天,你却把这件事贬得一钱不值,然后将这位员工骂个狗血喷头。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想尽一切方法讨好你。”
莱昂斯说的是对的。恐惧确实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潜力。而要激发出员工的恐惧,确实莫过于采取乔布斯的种种专横无礼的做法了。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彼得·麦克亚利斯特在对一个远古湖床进行考古时,发现了穴居人在2万年前留下的一连串脚印,呈现出6个人和猎物追逐的情景。在对一组男性脚印进行分析后,彼得发现这名远古男子在柔软、泥泞的湖泊边缘的奔跑时速竟然达到了37公里。这还不是他的极限速度,他只是在加速而已。彼得推算道:“如果这名穴居人拥有现代的训练方式、现代的装备和塑胶跑道,他的时速可以达到45公里每小时,也就是每秒钟跑125米。这样,跑100米只需要8秒钟。”
现在的100米纪录保持者是牙买加的飞人博尔特,但他的记录也不过是9秒58。为什么远古的穴居人能够拥有如此快的速度呢?这和他们严酷的生存环境大有关系。如果他们不善奔跑,就抓不到猎物。如果他们不善奔跑,就会成为猎物的猎物。所以,可以说是恐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而现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优渥,各项身体机能大大退化了。
“恐惧激发潜能”这一道理确实适用于团队的管理。从麦金塔开始,苹果公司此后推出的震惊世界的诸多“神器”莫不出自乔布斯的“恐惧管理”。
心理感悟:恐惧是战胜恐惧的最好武器。
注:《桂河大桥》是英国战争片。二战中,尼克森上校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尼克森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被日军首领斋藤关了禁闭。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腾只好释放尼克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在尼克森的带领下,战俘们只用3个月就建好了桂河大桥。然而,先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但尼克森上校不愿自己辛苦修建好的大桥被炸。混战中,尼克森、斋藤、希尔兹等人均饮弹身亡,尼克森倒下时正好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
28一举干掉“老大哥”
麦金塔即将面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它定价。在这个问题上,这对完美搭档——第一次有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