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曾国藩活用胡雪岩
32793600000022

第22章 有为有不为——亦正亦邪,内外兼修

背景、银子、经验、平台,所有这些固然是一个人成功的利好条件,但却并非绝对资本。外在的一穷二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内心的贫瘠,尤其是立世准则、谋事技巧的长期缺失。世间有些事可以“亦此亦彼”,而有些事却只能“非此即彼”。象棋中有“弃子取势”,“弃”正是为了“取”。放弃并不见得是不能干好这件事,而是为了更好地干那件事。所谓“无所不能,有所不为”,说来容易,但要恰到好处还真得长期修炼。

不以爱财为耻,但必惩无道取财之人

要于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努力”,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该得。飞来的横财不是财,带来的横祸恰是祸。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的“道”,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无论怎样理解,这个“道”总是包含着正道、正途的内涵,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相信的。只要得之于正道,不违法犯纪,害人坑人,君子也不会以爱财为耻。

“做生意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胡雪岩经常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样说。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本来所有事情都进展顺利,不成想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贪图个人利益为了自己“做小货”——暗地里拿着东家的钱自己做生意,赚钱归自己,蚀本归本家——中饱私囊,从中捣鬼,甚至对胡雪岩的生意从中作梗。

朱福年甚至私下对与胡雪岩做生意的洋人说:“你不必担心杀了价之后胡雪岩不肯卖给你。你根本不清楚他的实力,我知道。他是空架子,资本都是千方百计地别处地方挪来的,本钱搁在那里,还要吃拆息,这把算盘怎么打得通?不要说杀了价,他还有钱可赚,就是没钱可赚,只要能保本,他已经求之不得。再说,新丝一上市,陈丝必然会跌价,更卖不掉。”

为了拆穿朱福年做小货,将他收服,胡雪岩用了一计。他让古应春暗中先给朱福年的户头中存入五千两银子并让收款钱庄打了一个收条,然后让古应春找到朱福年,谎称由于手头紧张,手中囤积的丝急于脱手兑现,愿意以洋商开价的九五折卖给庞二,也就是说从中给朱福年五分的好处,约合一万六千两银子,这五千两银子是头付。这算是胡雪岩与朱福年之间暗中进行的一桩“秘密交易”。不过,这笔“秘密交易”古应春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透露给庞二。

朱福年如果收下这五千两银子,也就进入了胡雪岩布设的陷阱。他如果敢私吞这笔银子,背着庞二暗中“做小货”,赚钱归自己,蚀本归东家,就犯了商业中当伙计的大忌。胡雪岩就可以托人将此事透露给庞二,朱福年必会丢掉丝行档手的差事。如果他老老实实将这笔钱归入丝行的账上,跟庞二说是帮胡雪岩生意上的忙,十足垫付,背着庞二暗地里收个九五回扣,这也是开花账,对不起东家。或者他老老实实,替庞二打九五折收胡雪岩的蚕丝,赚进一万六千两银子归入公账,那么,胡雪岩有这张五千两银子的收据在手,也可以说他借东家的势力敲竹杠,吃里扒外,如果不是胡雪岩送了这五千银子,胡雪岩的生丝卖不到这个价钱。也就是说,本来洋人只出八五折,只是因为姓朱的收了五千两银子的贿赂,才联手提到九五折。这样朱福年也要失去庞二的信任,总之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胡雪岩的计策果然生效,朱福年不仅被胡雪岩收拾得服服帖帖,并且退还了那五千两银子,而此时古应春也暗中留了一手,另外给他一张收条,留下了原来存银时钱庄开出的笔据原件,作为以后可以利用对付朱福年的把柄。当古应春将此事告知胡雪岩时,胡雪岩说:“不必这样了。一则庞二很讲交情,必定有句话给我;二则朱福年也知道厉害了,何必一定要让他丢了丝行的差事。我们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

胡雪岩所说的正路,也就是能按正常的方式、正当的渠道办的事情就不要用“歪”招、“怪”招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雪岩制服朱福年的办法,就是一种诱人落井、推人跳崖的阴狠招术,确实有一种歪门斜道的意味。但胡雪岩认为,这种歪门招术,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能偶尔为之,一旦能够用正常的方法去做事,也就不必如此了。言谈之中可以看出,胡雪岩对于自己迫不得已而施出的制服朱福年的“歪招”从内心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另外,胡雪岩所指的做生意要从正路上走最好,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做生意要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要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一心只想赚钱而不顾道义,来路不正的钱绝不拿。

生意场上,经商就是为了赚钱,目的就是要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掏”到自己的腰包里来。商人图利,不过,赚钱要走正道,要光明正大地从别人口袋里“掏”来银子,并且要做到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让你来“掏”。这当然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里面也肯定需要许多必需的技巧和诀窍,这也就是所谓的“生财之道”。不懂得生财之道,“君子爱财”终归只能是爱爱而已,绝对是取之不来的。

胡雪岩驰骋商场一生,精于生财之道,他注重“做”招牌、“做”面子、“做”场面、“做”信用;而且善于广罗人才,经营在官场、江湖中的靠山;乐于施财扬名,广结人缘……这些措施,就是胡雪岩的生财之道,而且也确实行之有效,为他挣得了许多银子。

这里的“道”,还应该是指取财而不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经商之道,首先是做人为人之道。一个跟头跌进钱眼里,心中只有钱而没有做人的基本原则,为了钱不惜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便是奸商,这种人即使拥有的财富再多,也为人们所不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具体说来,也就是要完全依靠个人的胆识、能力和智慧,依靠自己勤勉而诚实地劳动去心安理得地“挣”取,而不是怀着发横财的心思靠歪门邪道、坑蒙拐骗去“诈”取。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商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商业运作是最需要讲信义、信誉和信用,最应该讲诚实、敬业和勤勉。也就是说要于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努力”,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该得。所谓飞来的横财不是财,带来的横祸恰是祸,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名与利,名为先

开创一项事业,把做名气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把名气做大,就能把生意做大。

生意场上,求利也要求名。名气做响了,“金字招牌”擦亮了,生意也就自然会兴隆起来。这就是所谓实至名归。胡雪岩深谙“先赚名气后赚钱”的各种奥妙,因此他总是把如何做名气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把名气做大,就能把生意做大。

绝大多数人都爱为了赚钱而自我毁坏面子,露出贪婪样,此为胡雪岩一大忌。胡雪岩在创办自己的钱庄时就十分注重自己钱庄的招牌名。他自知自己只会“铜钱眼里翻跟头”,对题定招牌这样需要文墨功底的事情力不胜任,因而郑重其事地去请教王有龄。不过,胡雪岩虽然不知道题定招牌的遣词用字,但他知道题定招牌该有的讲究,当王有龄告诉他题招牌自己也是破题儿头一遭,还不知道怎么题法,有些什么讲究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摆出了题定招牌应该注意的几条原则:“第一要响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搅不清楚。至于要跟钱庄有关,要吉利,那当然用不着说了。”

胡雪岩这里讲到的几点要求,正是题招牌的关键所在,上口,也就是要求题写的招牌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读起来要响亮畅达,琅琅上口。挂出招牌目的就是要让人记住,因此,这一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一方招牌用字生僻,读起来诘齿聱牙,招牌的作用也就失去好多了。

与众不同,就是使自己的商号在招牌上显出一种特别,而能在众多同行同业中引人注目。用现代商务运作的理念看,一个与众不同的招牌,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品味和风格。因此,这一点也显得非常重要。

跟钱庄有关,即招牌用字要符合自己商号的行业、行当的特点,要能让人一看招牌就知道你的商号是干什么的。

吉利,这大约是中国人题定招牌时特别讲究的一点,不过这也符合商场上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商场上,无论买方卖方,都是希望能够大吉大利的,谁也不会喜欢自找晦气。

就是根据这几点要求,王有龄为胡雪岩选择了“阜康”两个字。这两个字取“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胡雪岩的要求,因此胡雪岩将这两个字念了两遍之后,立即欣然同意:“好极!……就是它。”

题定招牌,用现代商业术语说,也就是为自己的公司或商务机构做商业性命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定字号,而用大白话说,也就是为自己的生意取一个名字,实际上也就像为新生儿取名一样。

不能小看了这一取名。做生意首先就必须定名,要有名目(也就是字号)别人才知道,要有名,还要有名气,别人才信服,而取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一叫就响,成为金字招牌的基础。因此,一些有眼光的商人都注重如何为自己的商号题名。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自己钱庄招牌的重视以及他对题定招牌的要求,也显示了他的精明的生意眼光。

其次,靠诚实无欺来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建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诚实不欺是所有生意行当的立足之本,也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砝码。有才无德,仅靠耍花样来求名取利,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胡雪岩很郑重地说道:“我们也不是故意耍花样。只不过生意要做得既诚实,又热闹。”

胡雪岩处于商业意识还不很发达的晚清时期,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何等的远见!

磨炼定力,善驭时机

事缓则圆,等待是成大事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一句老话,它旨在说明:做事不可操之过急!同样,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这就是说,“等待”也是成大事的一种战术。

时机往往不是在你想要或你正好准备好的时候莅临,相反,更多的机会正是你准备尚不充分,或者条件不太成熟的时候到来。这时候是耐着性子静待下一次良机出现还是贸然借机出手,不同的选择可以反映出决策者不同的能力和气度。胡雪岩不仅善于捕获机遇,也善于等待时机,尤其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有时忍耐才是上策。

王有龄进京捐官,由于有何桂清的推荐,回到杭州很快就得到了海运局坐办的实缺,而在胡雪岩的全力帮助下,涉及王有龄自己以及整个杭州官场人物前途的漕米解运的麻烦,也一举圆满解决。这个时候又恰逢湖州知府出缺。

湖州为有名的生丝产地,丰饶富庶,是一个令许多人垂涎的地方。王有龄由于漕米解运的事,已经在杭州得了能员之称,这使他一下子又得了湖州知府的肥差。不仅如此,他还同时得到了兼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许可。一切如意,他实在是太顺利了。

如此顺利,连王有龄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会如此之好,他对胡雪岩说:“一年工夫不到,实在想不到有今日之下的局面。福者祸所倚,我心里反倒有些嘀咕了。”还是胡雪岩大气得多。他对王有龄说:“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胡雪岩的这番话虽然是具体针对王有龄的沉不住气说的,但却也实在说出了一番应对人事的大道理。人总是要往前走的,只有做好当下该做必做的事情,才是往前走。

胡雪岩就是一个遇事不惊,很能沉得住气的人。阜康挤兑风潮波及杭州,在杭州主事的螺蛳太太本来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能干的人,但她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得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胡雪岩回到杭州。他来到钱庄的时候,正遇店里开饭,他居然还有一份“闲情逸致”去看伙计们的饭桌。见伙计们的饭桌上只有几个平常的菜,他居然还有心思嘱咐钱庄“大伙”谢云清,说是天气冷了,该用火锅了。他要谢云清把冬至以后才用火锅的规矩改一改,照外国人的办法,以气温的变化做标准,冬天寒暑表多少度吃火锅,夏天寒暑表多少度吃西瓜。虽然这种关心店员生活的情形以前也有,但在面临破产倒闭的关头还能如此,连那些伙计们都感到十分惊异。

胡雪岩能够如此沉得住气,就在于他懂得时机未到不可急躁冒进的道理。他告诉自己,只想现在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他由自己沉得住气而来的冷静,使他在危机来到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手段,大体都还是有效的,比如他那使伙计们惊异的“看饭桌”,对于稳定人心就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是客观情势已经不允许他起死回生,再好的手段也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人们在称道胡雪岩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在处理事情上的定力。做人要经得起折磨。厄运来了是大折磨,经受不起,就会毁了自己。好运来了,也是大折磨,经受不起,会白白糟踏了好运。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有时候很容易沉不住气,危机出现的时候容易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比如有好多中了彩券一夜暴富的穷人,过不了几天就又重新一贫如洗,这就是经受不了好运的折磨。好运道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常有的事情。好运道加诸于人,全看承受的人是否有接受的能力。好运道放在做事气闲心稳、从容自在的人身上,他们会把好运再放大十倍百倍,放在手足无措,举止失度的人身上,降临到头上的好运会把他们活生生地变成惊弓之鸟。

事缓则圆,等待是成大事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盲目进取,很可能招致败局。

必要时也得“诈一诈”

做人应该虚虚实实都来一手,这样才能在处处“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意思是说清澈的水潭里如果有鱼的话,早就被人用尽办法捞走了,其实人也一样,如果城府太浅被人一眼就看透,那么这个人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做人应该虚虚实实都来一手,这样才能在处处“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

商场如战场,不懂计谋,不懂伪诈的商人肯定会被商海无情地吞噬掉。因此,身在商海的商人应该多放几处掩盖真实的烟幕弹,虚虚实实,让对方无从下手,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当时,阜康挤兑风潮全面波及胡雪岩的生意,已经面临破产倒闭的时候,胡雪岩还是不肯将自己囤积的价值九百万的生丝按洋商的开价脱手。

胡雪岩直到此时还不肯松口,便是完全从生意上、从补救危机的角度考虑了。

到阜康倒闭之前的几年,胡雪岩的丝生意,已经超出了在商言商的范围。此前他不肯将自己囤积的生丝按洋商开价出售,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从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生意角度做出的决策,而是以丝业领袖自居,为了维护江、浙养蚕做丝人家几百万人的生计,跟洋人斗法。但商场如战场,斗法双方都讲虚实,讲攻守。洋商联合起来实力充足,可以一直保持进攻不懈的势头,而胡雪岩却是孤军应战,唯有苦撑待变。不过,这情形也如围城守城,洋商大军压境,劳师远征,最怕久持不下,故而求速战速决。而胡雪岩被围城中,利于以逸待劳,只要内部安定,能够坚守,等围城的洋商师劳无功,军心动摇,再等他们撤兵退散时开城追击,也就可以大获全胜。胡雪岩几年来大体就采取这种战术,也确实收功不少。

但自上海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此时就好比城内生变,洋人必然在拭目以待胡雪岩自动弃城投降。但这个时候,只要洋人看出胡雪岩已经力不能支,必然会像恶虎扑食般扑了过来,最终只能任他们宰割:洋人本来就在联合抵制胡雪岩,狠杀胡雪岩所囤生丝的价格,一旦松口,让洋人知道胡雪岩急需将生丝脱货求现用于钱庄周转,必然会趁火打劫,要将这批生丝活剥生吞下去。你既然急等现银来找我,那就得一切听我的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九百万的生丝,不仅不能照本收回,而且甚至会打“倒八折”,最多只能收回一百八十万。胡雪岩此时所有财产,不算价值九百万的生丝,加起来不过三百万左右,而他所欠债务,连代理官款在内,已达八百万。此时的胡雪岩事实上只希望能够半价售出这批生丝,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而如果落到了只能“倒八折”拍卖的地步,胡雪岩真就是神仙也救之不得了。因此,这个时候,胡雪岩绝对不能投降,不仅不能投降,甚至连一点投降的苗头都不能让洋人看出。

这就是胡雪岩虽然本来只求将自己囤积的生丝半价脱手,而实际运作中也绝不松口抛售的原因。尽管胡雪岩最后也没能逃过破产查封、拍卖抵债的结局,但他在危急关头绝不手软的决策,无论如何也是根据情况采取的一种挽回败局的必要手段。正如胡雪岩自己打的一个比方,处在危急关头,就如一个人在舞台上顶着一个石臼做戏,对于做戏的人来说,石臼压在头上,既是负担,也是弱点,但越是如此,越要尽力把戏做好,如果能够做得让台底下的观众看不出自己头上顶了一个石臼,戏就可以做下去,能够维持到换幕转场,那就不要紧了。

这个“顶着石臼做戏”的比喻,其精义就在于,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要注意:不能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自己的对手。这也正如战场用兵,所谓兵不厌诈。危急关头,大兵压境,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方守备空虚而弱点太多,但这些弱点只有自己知道,这时如果能出之以镇静,不使对手知道自己的弱点,不让对方摸透自己的虚实,这样也就还有化险为夷的希望。如果自己先就气馁起来,甚至一不留神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手,那就无异在加速自己失败的进程了。

做人也是同此理。人性丛林是十分复杂的,没有必要的伪装等于身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中而毫无防备,随时都有受敌侵袭的可能。必要时学会“诈一诈”,也是一种做人的心机。

做奇人,办奇事为最高境界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种传奇,这个人本身也就是一个奇特的人了。

这个世界上,新奇的事物是吸引人的,新奇的人也不例外。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种传奇,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就是一个奇特的人了。胡雪岩就是这样的奇人。

胡雪岩的“奇”是一生经历之“奇”。清代陈代卿在《情节斋文存》中这样评述胡雪岩离奇的一生:“游刃于官与商之间,逐追于时与势之中;品尝了盛衰荣辱之味,尝尽了生死情义之道。”

胡雪岩的一生的确是极为奇特复杂的一生,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人经营、发达的浓缩,更兼终结了旧式的传统商人,开启了中国新式商人的先路。所以,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最后”有三层含义:一是“集大成者”;二是“承前启后”;三是“不再出现”。这一定位恰恰又体现了胡雪岩在商业史上的地位的特殊性,这又是一“奇”。

就个人的价值实现层面来看,胡雪岩一生中体味到了正二品“红顶商人”、家财亿贯的极盛极荣,又品尝到了家败世衰、家破人亡的极衰极辱。这样大的反差的经历集于一人,在历史上也属少见。

就个人情感上而言,无论是友情、爱情与亲情,其间的虚伪、欺骗与狡诈,真挚、诚实与倾心,都在胡雪岩一人情感心路中影印出来了。

胡雪岩的创业、发达也乃一“奇”。创业之“奇”,一在“快”。胡雪岩在短短的十年间,就从一个地位卑微、一贫如洗的店员发迹到富甲天下的豪贾;二在其白手起家。而恰恰又是这两点迎合了广大创业者的胃口,给那些渴望成功之人以勇气与希望。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当然,胡雪岩创业发达之“奇”,也必然有赖于他所处的时代之“奇”。我们都知道,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既有内忧外患频仍交袭的创痛,又有新潮激荡、网罗打破的感奋。这是一个忧患与希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时代,而他正是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中把握住了机遇,成就了一代巨贾,这也是一个剧变激烈、震荡翻天的时代,也正是这样一个起伏巨大、跌宕冗起的环境,才使得胡氏有如此巨大的起伏。

如果说时代之“奇”是“机遇”、是“天助”的话,那么,谋略之“奇”则是胡雪岩自身具备善抓机遇的本质与能力,是“自助”。浸于几千年中国传统谋略之中的胡雪岩,可谓将古代谋略充分地运用于生意场上,并对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手法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与提升。连环计、双面手法、美人计;营销、扬名、借势、用人、用情、用义等等皆见于其一生之中。

活动方式之“奇”也映现了胡雪岩一生的特点。胡雪岩的时代恰好是一个新旧、东西接触博弈的时代,这导致了胡雪岩一生的活动方式也是一个新旧、东西交合的形态。办钱庄与贩军火,买卖商品与做期货,凡是可能做的,凡是他知道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都做。也许正是他这种包容新旧、中西的,在当时属于创新性的经营活动方式,才促成了他的成功。这在当时来说,也不得不说是一“奇”。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个“奇”里学到很多对人生有益的东西,能够充分施展自己自身的才能,使什么事在手上都不成为事,什么人在面前都是可用之人,即使遇到再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也能变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