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32800200000079

第79章 茶树:原生地在哪里?

茶起源于中国,我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那么,茶树的原生地到底在哪里呢?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证明,我国是茶树的原生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这些地区的茶树品种最为古老。但在人类将茶树驯化种植之初,还有哪里能找到它的踪迹呢?

有的学者认为,茶树都是从云南移植过来的。但有的学者却持反对意见,他们明确认定中国东南一带也是茶树的原生地,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种:

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只是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正确的风险性也就大些。

也有人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为”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他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植域”。

1991年,云南省思茅市普洱茶文化研究会的何仕华,在海拔1900米的思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村新寨寨脚,见到了一株过渡型千年古茶树,该树为乔木型大茶树,树高11.8米,树幅8.2×9.0米,根颈处干径为1.14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古茶文化遗物活化石,它的树龄已超过了1000年。自1991年被何仕华发现后,1992年经专家组实地考察,综合树形、叶片和花果形态,一致认为,邦崴古茶树具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不仅是国家的珍稀植物,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澜沧邦崴古茶树活化石的发现,对研究世界茶树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茶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但是它的发现只能说明云南有可能是茶树的原生地之一,并不能证明云南就是中国境内茶树的唯一原生地。

减肥佳品——茶

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

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在综合作用下,有预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在日本,人们特别喜欢中国的乌龙茶。因为乌龙茶对分解脂肪的作用较强,可以帮助解除油腻,帮助消化,有减肥作用。法国巴黎圣东安尼医学系临床主任卡罗比医生研究证实,常饮云南产的普洱茶,可降低人体中的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法国妇女,特别是女青年很讲究形体美,她们把普洱茶称为“减肥茶”。

黏菌:是动物还是植物?

传统的生物学家按照自养和异养原则把生物分为动物与植物。目前,公认的分类方式是五界系统:原核界、原生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生物,它既非动物又非植物,神秘莫测。

1992年8月,在陕西省周至县渭河边,23岁的农民杜某在河中打捞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脚踩到了一堆软绵绵的东西。拖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一推“烂肉”似的东西。由于渭河经常发大水,有时会从上游冲下死牛死猪等动物尸体。“怪肉”刚从河里捞上来时,通体为黄褐色,所以当地农民以为只是一块腐肉。但是,过了几天,河滩上的死鱼死马都已经腐烂发臭,聚集着成群的苍蝇,惟独那“肉团”上没有一只苍蝇,而且没有丝毫臭味。这引起了杜某的注意,于是便把它搬回了家,当时称重是23.5千克。但没想到一星期以后,这“怪肉”却长到了35千克。“怪肉”竟然能够生长,这件事让杜某和他的乡亲们惊奇不已。

之后杜某和他的家人把“怪肉”割开,发现其肌体呈白色,跟肉没有区别,于是便割了一块用水煮。结果它被煮成面糊状,很黏稠,但没有特别的味道。在杜某服用“怪肉”的随后几天里,他觉得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当时正值4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蚊蝇多如牛毛,而放置这个“肉团”的屋子里却一只苍蝇都没有。更令人惊奇的是。原来切割的地方,过了几天便又长好了。

随后陕西省周至县“怪肉”事件不断被民众知晓,当年在国内外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有关“怪肉”的报道层出不穷。尤其是2002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数例疑似类似的报道。专家将其命名为“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认为它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该“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黏菌大多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场所,只要足够潮湿的有机物质都可能成为其栖息之所,常见的栖息地有腐木、枯枝、落叶、枯草等腐烂的植物残留物。庭院中或野外的活树干、树枝上也常见有其踪影,特别是在下雨过后的3~7天,可以看到不少的树皮黏菌。

黏菌是生物系统中一类既像植物又像动物的特殊生物,它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既有原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在它的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动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动与摄食方法与原生物相同,但生殖期间产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纤维素壁,这又是植物性的。

黏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因为它罕见稀有,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所以现在还无法确定。

从研究专家们目前掌握的研究结果看,这块“怪肉”在三个方面有重大开发价值:由于其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质,在食品添加剂、无公害食品开发、食品防腐剂领域有重大开发价值;“怪肉”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体内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因此在保健品方面也有开发价值;“怪肉”通过吸收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自身复制,在医药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有重大科研价值。

关于“太岁”的传说

“太岁”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过发现,清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称为“肉芝”。在我国,大家都听过“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它表明的是一种文化忌讳。人们一般认为,如果不信这种忌讳,就会招来灾祸。唐代的《酉阳杂》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王丰的人,挖出了一个大肉块,并且还会蠕动,王丰觉得很奇怪,就赶紧把这个坑填上了。谁知道这块肉竟然在土里越长越大,破土而出了。王丰非常害怕,他赶紧把它挖出来,扔到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但是,没过多久,王丰的家人、亲戚以及所有的仆人都死了,只有他的一个女儿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