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036

第36章 唐代“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我国杰出的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识广博,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有一天晚上,军马开进一个山谷,忽然发现一个大水坑。将士们已经好几天都没找到水喝了,大家兴奋得纷纷用大碗舀起水喝了起来。第二天天亮后,唐太宗发现自己喝的是污水,而且还有很多游动的小细虫子。

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在皇宫里日日锦衣玉食,却时常想起自己喝的那一碗污水,总怀疑自己肚子里也有那样的虫子。日复一日,唐太宗果真病了。请了多位太医来诊治,但诊后均说唐太宗身体健康。太宗认为医生无能,非常生气,病情也日渐严重。

后来,有人请来了一位民间医生。这位医生给唐太宗诊了脉,说:“陛下腹中确有小虫作怪,让我替你除掉它们。”唐太宗大喜,说自己终于碰上神医了。这位医生暗地用蜡做成十个蜡丸,每个蜡丸里面包着一条细长的虫子。他对唐太宗说:“这蜡丸您每天吃一个,十天吃完,为了查看虫子是否被药毒死,万岁的粪便要留下来,让我检验。”第十一天,民间医生将唐太宗排出的蜡丸切开,露出里面的虫子,拿去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后喜笑颜开,认为自己又恢复了原有的健康。

其实,这位医生知道唐太宗腹内根本没有什么虫子,让他生病的是他的“心虫”,于是,他也就顺势开了一剂“心药”。这位民间医生不是别人,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一生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

孙思邈是一个善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这时,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正拿着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这就是导尿术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也是孙思邈,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治疗的方法。那时,洪洞东西两山的老百姓,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潜心研究发现,患这种病的人都是贫穷农家。穷苦百姓,不得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洪洞东西两山的飞禽走兽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孙思邈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集我国古代优秀医德思想之大成,全面地阐述了祖国医学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榜样。

延伸阅读

孙思邈与卢照邻

公元670年,已90高龄的孙思

在他的住所接待了文坛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此前,卢照邻自觉全身发痒,请了不少医生诊治也未见好转,故求教于孙思。孙思

切脉并检查后告诉他:“你果然患有

风啊!”所谓

风,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卢照邻很难过,孙思安慰他说:“你就住在我这里,

我一定想方设法为你治疗。”当卢照邻安下心来接受孙思的治疗时,唐高宗要到甘泉避暑,命孙思

同行,治疗被迫中断。不久,孙思

又告老还乡,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后来,卢照邻以病辞官,到孙思邈曾指示的太白山养病。但他却听信了当地一个道士的蛊惑,服了他的“仙丹”,不但没治好旧病,反而添了新病,痛苦不堪。永淳元年,孙思逝世的消息,给了他精神上新的打击。不久,他的病情恶化。他不想苟延生命,就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