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1~3岁宝宝心理
32941300000013

第13章 不要扼杀宝宝的童真

从一个人的性格,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所以,健康心理的塑造,一定不能离开性格的塑造。而这个时期,就是塑造宝宝良好性格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疏忽、错失了良机,那么以后,将再多的道德教育灌输给宝宝也于事无补。取得成就的人有着完善的性格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反之,性格不完善的人也许会出现反社会及侵犯性行为。如果现在没有注重宝宝的心理健康,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宝宝好动不是多动症

许多家长都听说过多动症这个词语,他们看到宝宝总是不停地动,就认为自己的宝宝是不是有多动症,其实家长完全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经常会不停地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并不能把这种现象与多动症混淆。

喜欢动、喜欢玩是宝宝的天性,但是由于宝宝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这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想象。于是父母就有了这样的担心:我的宝宝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若是仅仅根据宝宝好动的程度,来判定他是否有多动症是不正确的。若是宝宝得了多动症,那么他的外在表现为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小动作多等,这些表现看似与宝宝顽皮有相同之处,但他们之间仍然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要想知道宝宝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当做参照物的一定要是宝宝最感兴趣的东西。如大多数宝宝都爱看动画片。这时宝宝通常会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从这方面就可以判断出宝宝没有注意障碍。若是宝宝真的得了多动症,就算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也不能将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宝宝得了多动症后,做出的行为一般会不假思索,而且带有危险性,而顽皮宝宝做出的行为会经过考虑。

宝宝得了多动症后,做出的事情没有目的性。就拿画画来说,画出的人物,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而顽皮宝宝却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得很好。

宝宝在这个阶段常常会不停地动,而且要想让他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这时的宝宝不太适宜念小学课程。宝宝不停地动跟他不稳定的情绪无关。但若是宝宝上了小学之后,依然是小动作特别多、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不稳,那么父母就应该注意了。要想知道宝宝是否为多动症还是好动其实不难,关键是看宝宝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不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对危险的或不好的事情有没有自控能力,以及做出的行为有没有目的性。

由于宝宝本身就好动,而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为探索阶段,因此,在判断宝宝是不是“多动症”的时候应该谨慎。不应该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不稳列入考虑范围之内。

一般情况下,好动的宝宝有很强的好奇心。所有的事情都会吸引他,且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这样的宝宝在长大成人后往往都会有很好发展。据调查,很多成功者在小的时候往往都很顽皮、性格也比较活泼、敢想敢做、有很强的好胜心。因此,父母应该把宝宝的活泼、好动当做是一个好现象。要想诊断多动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仅仅靠一个量表还不行,在临床上也许会有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情况的发生。判断宝宝是不是有多动症,宝宝所在学校老师的意见也不可忽视因为宝宝得了多动症,做出的“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老师会发现,从而跟一些因智商低或身体有疾病等坐不住的宝宝区别开来。除了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典型症状外,还要把宝宝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合所表现出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考虑进去。一般来说,若是宝宝得了多动症,通常会有社交和情感障碍及自卑等社会功能的损害。

得了多动症的宝宝,其中超过1/3的人学习起来会有困难,让父母感到头痛。这样的宝宝在上课的时候会坐不住,常常做一些小动作,学习成绩会很差,功课常常会不及格。

要想治疗得了多动症的宝宝,仅仅靠药物治疗还不行,还应该帮助这种类型的宝宝跟其他小朋友间建立友谊,并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等,这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耐心教导。

过去,人们都认为只有处在儿童期间的宝宝,才会患有多动症,但临床表明,有70%得了多动症的宝宝症状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21%得了多动症的宝宝会持续到成年期。若是得了多动症而不对其进行治疗的话,将对宝宝的一生产生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学校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如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受同伴的拒绝,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性格孤僻、低自尊等;到青春期的时候,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如逃学、物质滥用(酒精及违法药物),甚至犯罪等。

专家提示

宝宝好动的原因有很多,极少数是因为单纯的生理原因,大部分是由于行为习惯的累积。若是宝宝好动,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面对它,然后再逐渐地改变它。如果父母不能够平静下来,对宝宝采取“堵而不流”、“暴力镇压”的态度,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给宝宝带来压力,从而不利于宝宝的成长。

正确认识表现欲过强的宝宝

看到家里来了客人以及在人多的地方,宝宝往往会一反常态,原来安安静静现在却变得大哭大闹,无论怎么哄劝也不起作用。大部分的家长在这个时候都会因为面子的原因而对宝宝疏于管教,等宝宝得逞以后,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那么,面对宝宝这样的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表现欲过强的宝宝,主要是指当有陌生人介入时宝宝所做出的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例如,当客人来家里做客,本来安静乖巧的宝宝,这时却在客人面前十分兴奋,说东说西;或者表现得十分不懂事,跟家长发脾气、顶嘴;或者独自在一边折腾、摔东西等。

聪明的家长会对症下药

在家长看来,宝宝之所以表现欲过强是因为宝宝有很强的想要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想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宝宝的这种举动,是在不同情况下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而做出的行为。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宝宝的这种举动分为三种:

防卫型

有的宝宝为了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经常处在防卫的状态之下,用不正常的行为、态度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主要表现为小气、发脾气、顶嘴、任性等。宝宝做出这些行为的最根本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若是家中只有一个宝宝,那么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更加强烈。而中国人常常会将客人当成贵宾,那么宝宝认为“中心位置”被其他人“占用”以后,就会利用自己的方式来争取。有时,虽然家长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给客人不同于家人的优待,但宝宝仍然会钻牛角尖。

对此,治标又治本的方法就是在家里树立平等、民主的风气。若是家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中心位置”,那么宝宝在客人来的时候便会大方对待。若是宝宝做出了这种行为,那么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宝宝想要“防”什么。然后,通过肢体动作、口头语言,甚至让客人来告诉他没有必要担心。通常情况下宝宝会表现得十分强硬,家长一定不要硬碰硬,这样会使他的逆反心理增强。

压抑型

宝宝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情绪也随之改变,如内心会出现惊慌、害怕、退缩、甚至恐惧等,但他常常将这些悲观情绪放在自己心里,具体表现为:不接近家长、异常烦躁、独自一个人缩在角落,甚至还会导致行为能力降低。例如,自己原本能够做的事情,这时候突然不会做、一定要父母帮助、纠缠妈妈等等。若是宝宝的性格比较内向,那么,做出这样行为的可能性会更大。

之所以产生这种行为,大部分是因为宝宝不能承受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平时,家庭成员对他溺爱过度,而居住的环境也相对稳定。因此,很少有机会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锻炼。

宝宝做出这样举动时,家长一定不要斥责宝宝,否则只会使宝宝更加恐惧。妈妈要温柔地对他进行安抚,把他熟悉的东西拿给他,让他独自待一会。但家长应该随时留意他,经常过去跟他聊天。

对此,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多带宝宝去跟人交往,鼓励宝宝与同龄宝宝交朋友。在家里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这有利于提高宝宝与人交往的积极性。

神经质型

还有的宝宝一看到有客人来就会变得不听话、顽皮。一会要做这个,一会又要干那个,有时候胡乱摔东西,有时候在床上、沙发乱蹦乱跳、大声喊叫。若是家长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制止的话,他闹得反而会更加严重。

这一类型的宝宝,看似很兴奋。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想通过这种看似积极的方式,来将消极情绪表现出来。这种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宝宝,其实心里面肯定有某种不满。不同于防卫型宝宝的是他想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希望别人看到他的存在。或者也可以说,他很寂寞。

许多情况下,宝宝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只要客人一离开,他就会变得正常,家长问他刚才那样做的原因,他回答他也不知道。事实上,他是真的不知道。

对此,家长应该在客人还没有来的时候,就交给宝宝一些任务,还可以跟他进行一番演练。当客人来的时候,与客人一起夸奖他,让他知道别人看到了他的存在,而且还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正确应对的方法

虽然,在上面提到了一些方法,这些都好像是“中药”,要坚持,要进行长期的调理。但有的时候,除了“中药”外,还可以用一些“西药”。下面所要说的方法,都是家长觉得最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具有这种行为特点的宝宝。若是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事先把客人的情况,介绍给宝宝,让宝宝有一个心理准备。宝宝有着有限的记忆力,因此,当客人来了以后,父母不仅要把宝宝介绍给客人,还要把客人介绍给宝宝。与宝宝讲前面所讲过的内容,会让宝宝对客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让宝宝跟你一起接待客人,你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让宝宝也参与进来。若是宝宝想把自己的才艺展示出来,可以给他展示的机会。若是宝宝平时不够自信,即使是表演得不是很好。也一定要给宝宝掌声。

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工作,比如拿个纸巾,帮忙接电话等。不仅会让宝宝充满成就感,还可以让他学习一些基本的礼节。最后,若是宝宝趁着客人来而提出过分要求,此时家长不要妥协,也不要训斥宝宝,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来对宝宝进行引导。

专家提示

若是宝宝年龄较小,家长应该及时教育,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要让宝宝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有人都不喜欢。不用讲大道理,更不要粗声大气。因为,若是家长很愤怒,不仅会让客人感到不自在,也不利于宝宝改正。对于年龄稍大的宝宝,教训他的时候最好不要在客人面前,因为宝宝也有自尊心,特别不喜欢家长在客人面前揭他的短、批评他,因为那样做会让他很尴尬。家长可以找个理由让他离开,等客人离开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

培养宝宝的观察力

观察力,综合了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方位知觉能力、嗅觉能力和触觉能力、认识时间能力、图形辨别能力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观察力还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观察力是一种比较持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的心理过程。若是宝宝的观察力得到良好发展,有利于帮助他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智力。从小培养宝宝的观察力,父母可以这样做:

对宝宝观察的需求要尊重

事实上,像小线头、沙粒、枯树枝、小石子等一类的小物品,都是天然的事物,不会危害到宝宝的健康。相反,找到这些小物品并玩这些小物品有利于使宝宝的观察力得到锻炼。

例如,一个小石子在宝宝的手里面,这时他可以对这个石子不同面的不同形状进行观察,它的粗细度、质地、颜色,它在光线不同时的反光,它掉落地面的时候如何滚动,拿在手里有多重等,如此多的特性使宝宝观察起来很容易。所以,与其让宝宝远离这些事物,不如满足宝宝收集这些物品的收藏欲,这有利于养成宝宝细心观察的习惯。

学会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进行观察

宝宝在看到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很高兴。一根头发丝或者小线头,通过我们两只手的作用都可以变出无数的花样和形状,而且不会重复。所以,当你看到宝宝集中注意力地看一根小线头的时候,不要惊讶。因为,这个小线头引起了宝宝的兴趣。就像宝宝玩头发丝或者线头的游戏一样,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组合,对其中的一个事物施加作用力,换一种气候条件、换一个角度、在变化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无数的可能会造就许多观察的机会。若是经常引导宝宝进行这样的观察,他对事物进行观察的积极性就不会消失,而且还会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采用不同方式观察事物

观察事物的时候尝试采用不一样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宝宝掌握观察的技巧。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宝宝从寻找一样的东西入手。由此及彼,根据事物的不同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从中发现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让宝宝通过对相同的事物进行观察找出细微的差别,使宝宝的观察力越来越敏锐。

还可以让宝宝对事物进行拆解知道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引导宝宝去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让他在观察的同时,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利用这些方法,宝宝就会意识到观察的意义,就算是他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若是家长带着宝宝到一个新的环境里,让他进行观察,他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当家长高兴地发现,某一天,宝宝一眼就能看出某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时,我们就会了解之前对宝宝的这种引导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观察的时候要细致

若是宝宝想要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家长要尊重。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宝宝观察这些事物的时候要细致。若是宝宝喜欢捡一些小石子,在户外时,家长可以和他一起捡一些小石子:“嘿!看看,我捡到的这颗小石子是方块形状的!你能找到一个比这个更加小的小石子吗?”当宝宝和妈妈的双眼进行对视的时候,可以说:“哈,我看到妈妈在宝宝的眼睛里呢!你能看到有什么在妈妈眼睛里吗?”让身体转动一下,你眼睛里的投影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这项有趣的观察游戏就开始了。

观察事物的时候应该将注意力集中起来,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则跟宝宝对被观察对象的兴趣有关。因此,家长在引导宝宝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语言应该有趣生动,还可以用惊讶的语气,好像突然发现有趣的事物一样,这可以引起宝宝的兴趣。

若是能让宝宝摸、尝、听、嗅,利用所有的感官来对事物进行感知,宝宝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使观察持久、细致。若是宝宝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可以转向另一个事物,让他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广泛的爱好。兴趣越多,知识面就会越广。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不停地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宝宝有意识地对事物的变化进行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哪怕是极小的差异。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只要看到新的事物就会仔细地去研究、观察。这样,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专家提示

想要认识一个事物,就要对它进行观察。观察力越强宝宝就越聪明,若是观察力不够敏锐,就不能称得上聪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不注意对宝宝的观察力进行培养,对观察力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很看重。这样的做法,往往不利于提高宝宝的思考能力。因此父母应该让宝宝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

注重对宝宝情商的培养

宝宝在3岁的时候,情绪的起伏会有很大的变化。上一秒,他就像一个开心果一样,快乐地跑到这又跑到那,他的笑声传遍整个屋子;下一秒,他就会不高兴、大哭大闹,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不管怎么哄劝都不行。

我们常常说六月的天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现在也许宝宝还很高兴,可是不一会儿,他就会大哭大闹。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常常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因此,父母是既沮丧又恼火。

其实,宝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这个阶段宝宝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对于自己的情绪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对此,父母可以提高宝宝的自控能力,对宝宝的情商进行培养。

父母要认真倾听宝宝的感受

宝宝“变脸”这么快,父母肯定也很想知道原因。因此,当宝宝在将他的感受告诉你的时候,父母在倾听时一定要一心一意,并作出相应回应。例如,由于最近宝宝的奶奶生病了你一直在照顾奶奶,因此对宝宝有所忽视,当宝宝因忽然缠着你想要买一辆小汽车玩具而变得不可理喻时,若是你不答应他就不会停止哭闹。这时,你就应将手中的工作停下来,让宝宝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将宝宝的“潜台词”找出来。

你也可以把宝宝的感受直接说出来,对宝宝说:“你说的很对,妈妈最近一直在忙着照顾奶奶,没有时间跟宝宝一起玩。”然后,再把你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告诉他,让他了解你这么做的原因。例如,你小时候也曾经由于父母工作忙的原因,没有时间带你去公园,而其他亲戚家的弟弟妹妹常常去公园,你感到自己不受重视,感到被家里抛弃了很难过。这样做可以使宝宝明白,生活中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宝宝的心情就会好一些。最起码他会懂得,每个人都有过不开心的时候。

父母可以将宝宝的感受说出来

因为宝宝的词汇量有限,他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果关系,宝宝并不能将他自己的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宝宝将情感词库建立起来。比如,他由于没有去公园而感到难过的时候,你可以问宝宝:“你感到失落吗?”、“你一定生气了!”父母要知道宝宝有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宝宝由于不能完成拼图,就会胡乱发脾气,大部分的父母就会大声地对宝宝说:“不就是没有搭好吗?有什么好生气的?”这对于宝宝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其实,宝宝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若是你想做一件事情,可就是做不好,你也会感到很生气,家长都这样,更何况宝宝呢!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如果父母看到宝宝有情绪,或者有过度的反应时就责备他,会让宝宝认为,他将自己的不开心放在心里才是对的。

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宝宝

宝宝本来高高兴兴,可是一听到,要带他去看牙医的时候,他就会很不高兴。父母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与宝宝交流,了解一下宝宝不想去看牙医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告诉他去看牙医的原因,同时,让他了解到在看牙的时候他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宝宝有一个心理准备,他才会安心,认为事情在他的预料之内。你也可以告诉宝宝,你在拔牙的时候也很害怕,或刚开始上学时的忐忑不安,这样妈妈的鼓励便给了他勇气。

将化解怒气的方法告诉宝宝

在宝宝胡乱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应该明确而冷静地告诉他,发脾气要有一个限度。然后,帮助宝宝找到解决办法。你可以告诉宝宝,“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是贝贝抢了你的玩具,可是你打人也是不对的。即使再生气,也不应该打人。妈妈告诉你一个方法!将拳握紧、深呼吸,然后再将怒气吐出来。”面对你的善解人意和冷静,凭借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宝宝也许就会按照妈妈的方法来做。这时,你一定要夸奖宝宝,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让心情变得愉快。另外,也可以让宝宝把他的不满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

父母要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为宝宝做一个好榜样。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时的情绪表现,特别是面对宝宝时的情绪反应。就算是你很生气,但是在宝宝面前,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情绪克制住。斥责宝宝时,你应该说,“你的做法,让我感到生气。”而不是“你怎么这么讨厌!”让宝宝知道,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一定不能用夸张、过激的方式来斥责宝宝,这样做会使宝宝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受到伤害。

看到宝宝莫名地发脾气,有的父母应该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隐藏起来,告诉宝宝虽然自己心情很不好,可是并不会因此而胡乱发脾气,这让宝宝懂得,心情不好很正常。有的时候,本来乖巧的宝宝,突然变得爱发脾气、爱生气,可是父母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你可以从大环境中找一找原因:家庭成员之间是不是有矛盾?家里是不是发生了大的事件?若是你找不到原因,可以在宝宝独自一人的时候对他进行观察,若是他对着玩具娃娃,学着父母吵架时候的样子大呼小叫,或者用家里保姆的语气骂人,你就会知道宝宝烦恼的原因是什么。

专家提示

这个时期,宝宝的情感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情绪往往有很大的波动。这时,父母应该教会宝宝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平静。对宝宝来说,家庭是最理想的、最早的学习“情绪课程”的场所。当父母在帮助宝宝调节情绪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对他进行情商培养。当宝宝有很高的情商时,他就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对别人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从而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所以,这一类的宝宝交朋友的能力高。高情商会让宝宝变得有责任心、自信,为以后社交能力的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