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霸道行为
在宝宝的眼里,别人的玩具都是好玩具。看到其他小朋友玩什么,马上就会冲上前抢着要玩。看到其他人在骑木马,他甚至会将那个人从木马上拽下来,然后自己坐上去玩。
宝宝出现霸道行为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宝宝,常常会做出一些霸道的举动。下面来介绍一下,养成宝宝霸道性格的原因以及宝宝的哪些行为属于霸道行为。
家长对宝宝过于溺爱
由于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而许多家长对宝宝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宝宝喜欢什么就给什么,宝宝提到的所有要求都会满足,却不会对他提出哪怕一点点的要求。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形成这样的物权概念,只要是我想要的我就能得到,若是这种错误的认识推及到其他行为上,宝宝就会觉得即使是别人的东西如果他想要一样可以得到。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行为就是霸道行为。
隔代教养
宝宝养成霸道性格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隔代教养。比起父母来,慈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对宝宝的行为会更加纵容。而且,照料者过多往往会使宝宝对错误、正确的概念混淆,比如宝宝喜欢某一个玩具,父母不同意购买,而爷爷奶奶很轻易就会为宝宝买来。时间一长,宝宝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自己霸道的举动,他也不会意识到是错误的。
宝宝的气质
每个宝宝的气质会有所不同,而这种气质也是宝宝出现霸道行为的原因之一。部分宝宝属于胆汁质,这一类的宝宝容易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易怒、冲动以及鲁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是宝宝做出霸道举动的间接原因。
霸道行为的表现
1.有的宝宝执拗于某一件事的固定程序,不会理睬和关注他人的意见。
2.有的宝宝想要别人干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做,比如要家长跟他一起搭积木,不管家长多累多忙,都要跟他一起完成。
3.宝宝对他希望拥有的物品,或是想要做的事情非常执著,即他要什么就得有什么。
4.有的宝宝喜欢抢他人的玩具,或者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5.有的宝宝想要某一件东西的时候,会采用抢夺的方式。
6.有的宝宝在事情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发展时,就会大哭大闹。
在教养宝宝的时候,家庭成员之间的观点应该一致。也就是说父母、祖父母对某些问题的意见要保持一致。不能因为宝宝暂时的大哭大闹等行为,而使自己的决定发生变化。对某些事,家长事先要跟宝宝一起商讨一下处理事情的原则,宝宝同意之后就要坚持执行,不能够轻易妥协。这样,宝宝慢慢地就会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而当宝宝形成对错的概念以后,有利于提高宝宝的自我约束力。
改善宝宝霸道行为的对策
宝宝做出的霸道举动常常让家长感到头痛,下面介绍一些用来对付宝宝霸道的方法。
不予理睬
若是宝宝对家长的婉言相劝无动于衷,那么家长就可以对宝宝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在不让宝宝过于尴尬的前提下,坚决不理睬宝宝。
想办法让宝宝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
平时,可以让宝宝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并正确引导他,让他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同时,还可以通过音乐、图书熏陶宝宝的情操。
引导宝宝良好的行为
若是宝宝在某方面会做出不好的行为,家长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宝宝做出良好的行为。当宝宝做出良好行为的时候,家长要称赞他、鼓励他,使宝宝的这种行为得以强化。也就是说,当霸道的宝宝做出礼让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给予他鼓励和奖赏。
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霸道的宝宝来说,霸道是他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方式。在孤单的环境中,宝宝的这种霸道行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可以多带宝宝参加小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例如,小朋友的生日聚会等,宝宝在愉快的氛围中,往往就会产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专家提示
虽然,宝宝天生的气质是导致宝宝做出霸道举动的一个原因。但家长对宝宝的后天教养方法也很重要。对于事业成功的家长来说,对宝宝的这种霸道行为更要关注。多花些时间跟宝宝一起,多关爱宝宝,对宝宝的不合理要求要懂得拒绝,这有利于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还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如何对待宝宝的告状行为
“妈妈,我今天看到爸爸又抽烟了!”、“妈妈,今天贝贝骂我了!”宝宝是不是经常这样“发泄”呢?这往往会使被告发的人感到尴尬,而知道事实真相的人的心情应该也不会很好。那么,应该怎样应对宝宝的这种告状行为呢?
若是宝宝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向你告状,是否会让你感到担忧呢?如果你过于在意他的告状行为,时间一长,也许宝宝就会养成爱告状的不良习惯;但如果对宝宝的告状行为不加理会,那么当宝宝真的遇到了困难,或者别人真的欺负他的时候,便会令父母感到很为难。
看到宝宝来向自己告状,家长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因为,喜欢表现是这个阶段宝宝的心理特征,是正常的现象。可是,这个阶段的宝宝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对家人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也没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宝宝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找父母。
宝宝告状的原因
想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跟其他的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争执、别人打扰了自己做游戏时的兴致,这些都会使宝宝产生不良的情绪。宝宝这么爱说话,肯定不会将这些事情放在心里。于是,他就会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发泄,这也是宝宝用来调整心态的一个技巧,从而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
宝宝经常认为自己长大了。于是,只要一有机会,宝宝就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父母可以肯定自己,这也是宝宝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
宝宝的嫉妒心理在作祟
他希望通过告状这种方法来贬低别人,同时把自己抬高。
寻求帮助
宝宝这个时候的独立性不强,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父母,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
希望别人可以肯定自己
宝宝喜欢告状的原因之一,就是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希望利用这种方式使父母肯定自己。“我说的是正确的,而他说的是错误的!”由此可以看出,宝宝的是非观念,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了。告状正是宝宝辨别是非能力的表现,是宝宝的进步。然而,宝宝往往看到他人的短处,而对自己身上的短处却不容易看到。
逃避惩罚
当宝宝犯了错误,为了想要逃避责任不让自己受到惩罚和批评,便会选择告状,也是导致宝宝告状的一个原因。
正确引导方法
看到宝宝对告状有着这么高的兴致,父母不应该打击他。可以对宝宝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宝宝就会逐渐改掉爱告状的习惯。
安抚宝宝要及时
宝宝向父母告状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他想让父母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首先应该对宝宝进行及时的安抚,可以对他说“妈妈知道了,一会就将爸爸偷偷藏的烟拿出来!”让宝宝明白,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倾听的时候要有耐心
父母并没有将宝宝的行为看成一件大事。可是对宝宝而言,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他需要父母的关注与耐心。就算宝宝告状的内容很幼稚、很可笑,你也要认真地听宝宝说完,这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处理方式要积极
既然宝宝告了状,那么接下来的就是结案,这样做才是对宝宝负责任。通过宝宝传达给你的信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积极,可以当着小宝宝的面,让爸爸将私藏的烟拿出来再把两个人的手拉到一起,让他们握手言和。
侧面了解情况
要想处理一件事情,就要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待宝宝的告状行为也一样,既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笑话,也不能过于认真,可以从侧面,对事情的真相进行了解,这样事情才会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宝宝对你说别人欺负他时,一定不能马上就过去找人争论,而要及时向宝宝了解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还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一下,以免偏信偏听。
自立能力的培养
无论怎么说,告状行为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不值得提倡。因此,当宝宝向你告状的时候,可以这样问他:“宝宝认为应该怎么处理呢?”把事情抛给宝宝,让他知道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的同时,还要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他逐渐就会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通过告状这种方式来得到他人的帮助。
专家提示
当宝宝向你告状的时候,应该尽量鼓励宝宝自己将问题解决,一定不要所有事情都代替他做。不然,宝宝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这会使宝宝只看他人的短处,不看他人的长处。宝宝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告状的兴致就会降低,而且有利于宝宝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让宝宝参与到游戏当中
看到宝宝被其他小朋友拒绝在游戏之外,家长也许会很难过。但是,家长应该做的是分析一下,宝宝为什么被拒绝以及想出应对的办法。
被拒绝的原因
宝宝喜欢捣乱
由于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普遍,家里只有一个宝宝,他可以说是家中所有成员的焦点。因此,这样的宝宝会比较任性、自私,不能占在下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吃一点亏也不行,当他感到吃亏的时候就会很不高兴,于是就会捣乱让所有人都玩得不开心,这样的宝宝常常会被其他宝宝拒绝在游戏之外。
宝宝胆怯的性格及较差的能力
若是宝宝不够胆大,或者是在年龄相仿的宝宝中能力不是很强,这样的宝宝往往也会被其他小朋友排除在游戏之外。
没有按照规则行事
有的宝宝有很强的好胜心,为了获得胜利,就会违反规则,这样的宝宝不会受欢迎,更不会被大家认同。
刚刚我们讲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原因,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更深一层的原因。事实上,家长的个性,使宝宝与人交往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如果妈妈的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宝宝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处在主动地位的可能性便比较小。再加上父母对宝宝过于溺爱,使得他没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宝宝与人交往时常常会有一种挫败感。
应对方法
同能力相近的宝宝一起玩
若是宝宝被拒绝的原因是由于个性胆怯、比同龄小朋友的能力差,那么,家长可以为宝宝找一些比他年龄小,而且能力相近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宝宝,使宝宝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你刚刚在游戏中的表现很好,真能干,我们都为你高兴。”平时,家长也可以多鼓励宝宝,大胆与人交往,使宝宝逐渐改变胆怯的性格,而且每当宝宝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都要及时的给予宝宝赞美。
让宝宝了解其中原因
若是由于宝宝经常违反游戏规则或者喜欢捣乱,从而不能参与到游戏当中。那么,家长就应该让宝宝知道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愿意让他参加游戏,要让他知道他为什么被拒绝,然后明确告诉宝宝,违反游戏规则和在玩的过程中捣乱,会遭到大家的排斥。只有遵循游戏的规则,跟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谦让、懂礼貌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其次让宝宝用正确的方式看待输赢。赢了可以高兴,但一定不能骄傲,要将自己为什么赢的经验告诉大家,共同提高。输了的时候,要找出输的原因,这样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嫉妒其他人。另外,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一定不能过于溺爱和娇惯宝宝,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以宝宝为中心,这样容易养成宝宝任性、自私的性格。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常常跟宝宝一起做游戏,用自己的行动为宝宝做一个好榜样。及时发现宝宝的长处和短处,给予指导、批评和鼓励。
专家提示
当家长看到宝宝遭到大家排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然后,再找出应对的办法。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规则,应该让宝宝按照规则做事,不能违反规则。另外,不能过于溺爱宝宝,这样会使其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要伤害到宝宝的自尊心
许多父母也许觉得,自己的宝宝现在这么小,多说一下他的短处,能够使宝宝“知耻而后勇”。其实,宝宝的自尊在受到了伤害以后,也许会起到反效果。
大部分人觉得宝宝自尊心的形成,离不开宝宝的生活经历。事实上,宝宝自尊心的形成,并不是由家庭的地位、金钱或宝宝身体是否强壮来决定,也不是由妈妈耗费在宝宝身上的时间来决定。研究表明,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宝宝,他的家庭大部分都比较民主,父母跟宝宝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宝宝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家长会耐心倾听,还会根据宝宝的要求为他提供帮助。他们对宝宝的要求十分严格,但经常会通过鼓励,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通过斥责和惩罚。这些都在宝宝变成一个生活能力较强的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宝宝自尊心的种类
宝宝的自尊心一般
这一类的宝宝比较活泼,开心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交友也比较广泛。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作用和能力无主见,在认为其他人喜欢他的时候,往往才会做得好。
宝宝有着很强的自尊心
这一类的宝宝很活泼,爱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在交友方面、学习方面是一个成功者,有着很广泛的兴趣,有创造性,与别人探讨问题的时候,喜欢站在领导的地位。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有信心做到最后,不知疲倦,也不会示弱。
不同于这两类的宝宝
这一类的宝宝表现低沉,不敢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也不敢胡乱发脾气,在与他人探讨问题的时候,只喜欢听而不喜欢说。
培养宝宝自尊心时要注意
不要在他人面前责罚宝宝
不要当着他人的面责罚宝宝,例如,父母带着宝宝去邻居家玩的时候,宝宝会跟邻居的小弟弟或小妹妹抢玩具,把小弟弟或小妹妹打哭后,若是父母让宝宝承认错误,宝宝往往会一言不发。当把宝宝带到家里的时候,宝宝就会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由此可见,宝宝尽管不大,但是他也会有自尊心。当着他人的面责罚宝宝,只会伤害到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变得自卑,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等。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宝宝,对宝宝的自尊心既要保护,又要注意培养。
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宝宝的短处
若是宝宝没有好看的长相,而妈妈看到人就会说:“瞧,我生的宝宝怎么长这个样!眼睛这么小、嘴巴这么大,世界上再也找不出长成这样的宝宝了。”宝宝听了后心中会很伤心,产生自卑感,以至于不希望见人,对于集体的活动他也不参加。这样做,会对宝宝性格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宝宝应该少批评,多表扬
宝宝在吃饭的时候,也许拿勺子的姿势并不对,父母马上就批评他,这时宝宝肯定会生气,并会坚决不改正。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法,如每当宝宝拿勺子的时候,多鼓励宝宝有进步,时间一长,宝宝很快就会改正。
专家提示
宝宝的自尊,也就是他很满意自己的表现、能力、身体等的一种心态。宝宝之间都会有所差别,有的宝宝很漂亮,有的宝宝不是很漂亮,有的宝宝长得高,有的宝宝很胖,有的宝宝处事比较灵活,有的宝宝则比较迟钝等。宝宝对于外界给自己的评语会十分敏感。因此,家长育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并维护宝宝的自尊心。
宝宝爱玩“过家家”游戏
宝宝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宝宝心理发展过程当中的正常阶段。过家家的游戏在宝宝的整个幼儿时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直到宝宝学龄期的到来。
宝宝在3岁的时候都爱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喜欢充当某一个角色。一般情况下,女宝宝喜欢扮演妈妈,而男宝宝则喜欢扮演爸爸,他们会像父母抱小宝宝一样抱起娃娃,一边拍的同时,嘴里面还会说着:“宝宝,不要哭,宝宝听话,妈妈给你唱首歌。”
我们在商场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娃娃,而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选用塑料制作的男女儿童娃娃最好。这种娃娃四肢可以活动,不仅可以坐着还会站着。娃娃身上的衣服既可以穿也可以脱,这样有利于消毒和洗涤,而且宝宝在玩的过程中,还可以对穿衣服和脱衣服进行练习,从而使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娃娃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如小茶具、小餐具、小电话、小柜、小椅、小桌等。
开发宝宝的想象力
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宝宝会充分利用他的模仿和想象能力,回忆起在日常生活中同家长在一起的情景,从而把这些充分运用到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当中。这个时候,记忆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还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以及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又进一步使宝宝的知识得到增长,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家长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首先,父母也可以参与到游戏当中,并在里面充当某一个角色,并教给宝宝应该如何使用新玩具,为他讲解一下各种玩具的外形特点、名称、特征及用途,并对玩具用品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当宝宝知道了玩具的玩法和基本用途之后,就会举一反三。并且在玩时,还会把自己的创造力也融入其中。其次,当父母看到宝宝玩得不正确时,要及时纠正。若是游戏的内容不健康,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和纠正的方法,对宝宝进行正面的教育。一定不要粗暴地训斥和干涉,这样会打击宝宝的积极性。最后,还可以让宝宝跟其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慢慢地就会知道与人交往的技巧,还会从中学会宽容、谦让等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里所有的玩具都归宝宝一个人所有。而在同父母做游戏的时候,父母也会迁就他,导致宝宝不知道体谅他人以及变得任性,不利于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随着宝宝独立性的发展,他希望做家长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宝宝做一些他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让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起进取心与自信心,让他感受到不依赖于别人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喜悦。比如,自我服务方面的事情,自己吃饭洗脸、整理床铺、系鞋带、穿脱衣服等。有的父母害怕累着宝宝,不让宝宝做任何事情,事实上,剥夺了宝宝锻炼意志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专家提示
若是在应该培养宝宝独立性的时候,没有给宝宝锻炼的机会。那么机会一旦错过,宝宝的依赖心理就会越来越强,你再想让宝宝自己做,就会变得很难。同时,若是父母生硬地限制或干预宝宝的独立行动,宝宝一般对此不会接受,这会伤害宝宝活动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促进宝宝运动智能的发展
这个时期,宝宝可以走、可以跑、可以跳还可以登高以及跨过障碍物等,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全能的运动员,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他。折小飞机、拼七巧板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
发展宝宝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宝宝在3岁的时候,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肌肉控制技能正在逐步发展,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精细动作打好基础。对于自己的手指,他可以合并或独立运动,这表明他拿笔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是用拳头来抓而是跟成人拿笔的方式更加接近。现在他已经可以自由涂鸦、画圆形或正方形。父母可以根据宝宝这样的特点,使其想象力以及绘画能力得到发展,并开发宝宝的抽象艺术感。
在宝宝两岁之前,宝宝的观察力是整体而笼统的,对一些细节还不能够准确把握,也不能发现一些物体之间的细微联系。在宝宝3岁的时候,宝宝的观察能力就会慢慢地萌芽,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还可以让他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有益的体能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智慧。它主要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对控制自己的动作很在行,舞蹈家、运动员;二是对控制自己以外的事物很在行,比如雕塑家、画家。
我们所说的宝宝的运动智能,是指他的肌肉动作的协调性高,举止恰当且优美,对自己的身体和其他物品可以精确合理地使用。它主要是说,宝宝善于操作事物。宝宝的身体运动能力正在发展,就要使宝宝运动的兴趣和欲望得到满足,让他投入到他认为有意思的活动中,玩得尽兴,从活动中使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帮助他健康成长。所以,在宝宝跟父母平时的嬉闹相处中,有许多机会可以使宝宝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
让宝宝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认为人应该静,只有静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每天都忙于工作,于是就会疏于锻炼。有一项研究,把中国宝宝跟日本宝宝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宝宝的身体运动能力没有日本宝宝强。所以,为了使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经常锻炼身体,培养宝宝对游泳、羽毛球等运动的兴趣。通过现身教法带动宝宝,使其爱上某种体育活动。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
通过游戏使宝宝的能力得到锻炼
比如爸爸可以当裁判,妈妈跟宝宝进行比赛做金鸡独立的动作,看谁坚持的时间长,这样可以使宝宝的协调、平衡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以一起钉纽扣、折纸船、捡豆豆,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促进亲子间的关系,使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使他手部的肌肉得到了锻炼。
宝宝锻炼时要保证质与量并重
如果每天只是形式化的跳一跳、跑一跑,并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父母应该根据宝宝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为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运动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强度和活动量,使他的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参与其中,让宝宝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专家提示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所有的事物都很关心且好奇心很强。看到不熟悉的事物就会一直问。这是因为宝宝对这些事物的兴趣很浓厚,因此就会认真学习、询问、观察并尽力了解。可以说提高智力的前提是要对事物有很大的兴趣。所以,趁着宝宝的兴趣浓厚时,父母可以根据他成长发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的兴趣。
正确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
家长有必要对宝宝进行性别的角色教育,这不仅仅会关系到宝宝日后正常的家庭生活、恋爱、婚姻、社会交往,还会影响宝宝心理的发展。对宝宝进行性别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宝宝养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宝宝正确性别意识的重要性
宝宝应该有性别意识,这也是宝宝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性别意识的发展从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而且会贯穿他的一生。因此,父母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宝宝进引导,让他可以建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宝宝觉得他的探索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形成性别角色或性方面的认识,离不开不同性别身体特征的发展,它还包括了自尊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同伴和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早在胎儿期的时候,性的基本反应和基本功能就已经存在。只是在儿童时期的时候,尚未达到性成熟的阶段。因此,就不会产生成年人所有的性意识。宝宝互相之间的亲吻、观看以及抚弄外生殖器等行为,就跟他们玩手枪、抱娃娃一样,根本就不是道德方面的问题。但宝宝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对宝宝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使宝宝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这有利于宝宝性意识的发展。这个阶段,宝宝所接受的一些关于性问题的观念和准则是在为长大后的性心理做准备。要想让宝宝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就应该从宝宝小的时候开始教育,但是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家长的方法和观念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性知识,使宝宝的性心理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帮助宝宝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
在宝宝3岁的时候,就应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性别,知道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这些知识一定要正确,一定不要觉得宝宝还小,就可以蒙混过关、胡编乱造。只有这样,他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才不会有性困惑的产生以及认为性有多么的神秘。
对宝宝的性好奇要接纳
不管宝宝学习什么东西,他最原始的动机,就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宝宝偶尔做出的性游戏,就是出于模仿心理、求知欲以及好奇,玩过一两次之后,他的好奇心就会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厌倦这个游戏。所以家长对此的态度,往往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应该知道,宝宝有探索的心理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反之,越是将宝宝蒙在鼓里,宝宝的好奇心就会越强。若是利用严厉的惩罚,来对宝宝的性好奇进行压抑,只会使宝宝对性产生内疚感和罪恶感。其实,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宝宝的性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地对宝宝进行性教育。
让宝宝跟异性可以友好相处
宝宝之间,不会有家长之间的异性之爱,但宝宝小的时候,要培养他怎样跟异性建立起健康的情感,以友好的方式相处,使宝宝群体生活的良好习惯得到培养。让宝宝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使男女友爱、男女互助的精神得到发扬,与异性进行健康、友爱、自然的交往。
专家提示
在宝宝还不到3岁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他性别意识的培养。若是男宝宝,爸爸可以多跟宝宝玩;若是女宝宝,妈妈可以多跟宝宝相处。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宝宝的脾气和秉性,不要依照女弱男强的模式来对宝宝进行塑造,而要使宝宝与生俱来的气质得到发展。
如何让宝宝形成规则意识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当然,宝宝也不会例外,宝宝也应该形成规则意识。由于这个时期,宝宝还没有很强的行为能力,需要用规则来对他进行约束,规则对他起着保护的作用,并提醒宝宝少做错事。宝宝在3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注意对宝宝规则意识的培养。
何为规则意识
规则也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而规则意识就是遵守这些章程或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若是一个人有较强的规则意识,那么他的自律精神也会很好,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也会较高。大部分宝宝在没有进入学校的时候,主要在幼儿园或家中度过。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得到的关爱也比较多,生活没有很大的拘束。进入到学校后,就会有许多规则来约束宝宝,除了有学习规则外,还有学校规则。比如,课间的休息时间只有10分钟;课时之间安排得比较紧张,上课的时候要想回答问题,首先要把手举起来,有时即使是把手举起来了,也不能回答上;喝水、上厕所都要排队……这些种种的规定都是对宝宝的约束,使他感到自己很不自由,相比入学之前的生活,让他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宝宝就像一张白纸,社会经历与生活经验不多。在宝宝的内心,这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同时还是一个随意的世界,可以想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社会有着很多的规则,如家庭规则、游戏规则、竞争规则、交通规则等。之所以制定这些规则,就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得到保障。若是宝宝没有形成规则意识,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根本就不可能,就更不用说成才了。因此,父母应该从生活细节着手,从小使宝宝的规则意识得到培养。让宝宝知道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从而使宝宝愿意学习并执行这些规则,并逐渐地养成习惯。
让宝宝亲自参与
在为宝宝制定规则的时候,宝宝也可以参与进来,特别是跟宝宝密切相关的事情。让宝宝参与制定规则,不仅是对宝宝的尊重,同时还会使宝宝自觉遵守规则。另外,规则的内容一定要具体、明确,不能让宝宝有钻空子的机会,也不要“乞求”宝宝遵守规则。
使宝宝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父母在为宝宝制订规则时,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尽量不要让宝宝对此产生抵触情绪。父母要知道,制订规则主要是为了“警戒线”的建立,从而让宝宝有秩序感,保障宝宝可以沿着安全的轨道健康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使父母的威信树立起来。
规则制定要避免片面化
父母要有坚决的态度,制定明确的规则,尽量避免片面化或漏洞。如,“家长不在家的时候,不能触摸电源插座和电器开关”这样的规则就不是很妥当,会让宝宝有“空子”可钻。正确的做法就是,严肃地告诉宝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触摸。
对于不被允许的事情提供替代方法
对于宝宝不被允许的、偏爱的游戏,父母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可以替代的玩法。例如,宝宝喜欢扔盘子,而且兴趣浓厚。父母可以拿着金属小勺告诉宝宝:“扔盘子没有意思,我们可以来扔小勺。”制定的规则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物品的时候,最好把这个物品有着什么样的功能说清楚,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例如说椅子,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宝宝“椅子的功能是坐,而不是站”,这种说法比“站在椅子上很危险”或“不许站到椅子上面”的效果要好得多。若是父母告诉宝宝“积木是用来搭的,而不是用来扔的”,就比“扔积木会把别的东西砸坏”或“不许扔积木”更适合宝宝的心理,宝宝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制定规则时,要为宝宝留一些希望
当宝宝特别想做一件事情,而父母一定要拒绝他的时候,父母应该表示理解宝宝的心情。例如,宝宝还没有把作业做完就想看电视。家长可以这样做来拒绝宝宝,首先宝宝说:“妈妈,我想看电视!”这时妈妈应该耐心听完宝宝的要求。然后,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可是我们已经说好,在写完作业之前,不可以看动画片啊!”将制定好的规则搬出来。妈妈再说:“明天要是可以早些完成作业你再看电视吧!”,这样就为宝宝留了一些希望。很明显,这样的做法比直接拒绝宝宝更容易让他接受。
专家提示
想要使宝宝形成规则意识,父母一定要事先把规则制定好,而且还要把规则清楚地告诉宝宝,不应该让宝宝盲目服从。给宝宝制定规则时应该简单易懂,让宝宝遵守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若是规则过于复杂或者执行起来过于艰难,不仅不利于宝宝遵守,反而会使宝宝糊涂。家长给宝宝讲道理,他能够听得懂。就算宝宝一时不懂,但是家长尊重的态度与平和的语气也会让宝宝信任家长的判断,从而遵从家长的要求。因此,家长应该以理服人。
宝宝的概括思维能力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宝宝聪明、健康。可是,聪明的宝宝是不是一出生就很聪明呢?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很重要,可以说是培养聪明宝宝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训练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何为宝宝的概括思维能力
宝宝在两岁之前对事物就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概括,这是人们低级的思维方式。直观的概括是这种概括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概括事物外部最明显的特征。例如,当宝宝第一次看到红色的圆的东西叫苹果,以后再见到红色气球的时候,他也会把它当做是苹果。而对动作进行概括则是直观概括的一种进步,它主要通过视觉、动觉、触觉等经验,在人的头脑中,可以形成对某一个东西的统一形象。父母在对宝宝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宝宝思维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宝宝的概括能力提高,并向“词的概括”这一方向发展。在教宝宝学习说话的时候,先将一些具体东西的名称教给宝宝,也就是名词;还可以把一些跟动作发展相关的词教给宝宝,也就是动词;此外,也要将一些容易而必要的代词、副词、形容词教给宝宝。
培养宝宝概括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父母应该鼓励宝宝说完整句和复句
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法,来对宝宝的听觉能力和口语表达进行训练,用背诵和朗读训练增强宝宝的语感,用绕口令帮助宝宝正音和练习发音,并且要针对宝宝发音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的选择。
正确处理宝宝的语言表达与情感表露的矛盾
不要让原本说话时很清晰流畅的宝宝一见到父母就嗲声嗲气。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要明确地告诉宝宝:“你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一遍。”告诉宝宝在使用词语的时候,要恰当、正确。当宝宝对你说“我要那个”“我要这个”的时候,要及时对宝宝说明,他想要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用途和特征,并及时使宝宝的要求得到满足,以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父母还可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话语,使宝宝的表达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展开。有的父母总是喜欢让宝宝做一些容易的是非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谈话,不利于使宝宝的语言变得流畅。当宝宝有动作上要求的时候,应尽可能使他通过语言来表达。但是值得引起父母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用“娃娃腔”跟宝宝交流,同时对宝宝的口齿是不是清楚、发音是不是准确也要注意,当宝宝发音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对他错误的发音一定不要重复。
父母应该多跟宝宝交流
通过跟宝宝之间的交流,可以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了解,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出应对的方法。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应能力。当宝宝学会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后,他慢慢地就会对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分类和归纳,如玩、用、穿、吃和长、短、大、小等,不同的类型他都可以通过思维对其进行概括。父母多同宝宝进行交流有利于宝宝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家提示
宝宝在3岁以后,他的思维就能够利用对具体事物的联想和头脑中的表象展开,他已经可以从具体行动中摆脱出来,运用已经听过的、见过的、了解的知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尽管直观动作思维还是会占有很大的比例(85%),可是具体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也不可忽视。比如,老师并不是指全部的老师,而是幼儿园里面的老师等,值得父母注意的一点是,他在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依托一个具体事物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