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切机会跟宝宝交流
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很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家里的小宝宝可以聪明、可爱、健康。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家长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会如何跟宝宝交流。
人的交流能力,可以说是刚出生就存在了,每个人交流的第一个人就是妈妈。而妈妈跟宝宝之间的目光接触,则是他们之间交流的开始。所有人当中跟宝宝接触时间最长、机会最多的就是妈妈,她可以随时随地跟宝宝进行交流。妈妈在对宝宝进行哺乳的时候、为宝宝换尿布的时候、为宝宝洗澡的时候或将宝宝抱起来的时候,这都是妈妈跟宝宝交流的好机会。妈妈应该常常跟宝宝说话,并对宝宝微笑,比如“宝宝吃奶”“要为宝宝换尿布啦”“宝宝真乖”等。若是妈妈跟宝宝说话的时候,他正在吮吸乳汁,那么他就会停止吸吮的动作,或者是吸吮时的速度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正在听妈妈讲话。
由于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来把他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所以,哭就是他用来跟人进行交流的方法。宝宝之所以哭,有很多原因,比如,饿了、渴了、尿布湿了、热了、冷了等,还有些睡醒时或睡前无缘无故的哭闹。对宝宝不同的哭声,妈妈要认真分辨,这样才可以使宝宝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另外,妈妈还可以多跟宝宝做一些亲子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宝宝认知能力、体格及智能发育,同时,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关系。妈妈可以根据宝宝不同的月龄,来选择与他月龄相符的游戏,以促进宝宝成长。
专家提示
父母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跟宝宝进行交流,让宝宝在跟父母交流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的声音和语意,辨认不同的面孔及不同的表情。这个时期的宝宝,能否跟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会对他以后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让宝宝内心建立起安全感
宝宝有烦躁、爱哭的情绪很正常,这是由于没有安全感而导致的现象。人的第一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产生快乐、稳定的情绪。在宝宝出生到3岁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并对以后有着深远影响的,就是心理上有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确切地说,就是在安全基础上产生的依恋感。所谓依恋,是指宝宝与照顾他最亲近的人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感情纽带。宝宝生来就有一种依恋亲近者(通常是妈妈)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宝宝开始产生对妈妈的依恋。这种情感连接,不仅为妈妈所需要,更是宝宝心理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固定的行为,例如想亲近某人;与这个人分离的时候,会紧张不安;重逢的时候,会很高兴或很轻松;尽管没有亲密接触,也希望听到他的声音,观察他的一言一行。
宝宝依恋心理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当宝宝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妈妈的子宫会使他感到绝对的安全。胎儿并不清楚自己的需要,但妈妈就已经使他的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当宝宝出生以后,离开了那个舒适、安全、温暖的环境,于是就开始寻求其他的依恋。具体可以把依恋心理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0~2个月为前依恋期
宝宝用哭泣、微笑、抓握和凝视家长的眼睛等方式,作为与他人接触的开始。一旦家长做出反应,宝宝就用身体活动或微笑给予应答。这一阶段的宝宝,可以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是,对人际关系进行客观的分化还没有实现,因此对所有人的行为反应都很相似,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爱护与关注。
2~7个月是依恋关系的建立期
宝宝开始对陌生人和熟悉的照料者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渴望更多的拥抱和身体抚摸,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当他发出信号的时候,希望照料者可以做出反应,但仍然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关注。
7~18个月为依恋关系的明确期
宝宝对熟悉的照料者有着很明显的依恋,表现出分离焦虑。当照料者离开的时候,宝宝会变得焦虑和难过。不仅会用哭声来作为对照料者离开的抗议,1~2岁的宝宝,也许还会跟随并爬到熟悉的照料者的身边。可以说,他认为照料者是他的安全基地,并从他们身上得到情感的支持。
18~24个月以后为交互关系的阶段
宝宝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他可以理解照顾者的来去,并对他的返回做出预测,于是,分离抗拒不再那么明显。而且,宝宝还会跟照料者进行协商,使用劝说和请求,以改变照料者离去的现实。也就是说,宝宝学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有意的行动,并考虑他人的反应与情感。如哭泣,已经不再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反应,而是被宝宝用作召唤妈妈的手段,并且宝宝能根据妈妈的反应和妈妈与自身的距离,来对哭喊的强度进行调整。
安全依恋感的建立
提供充满爱心的细心照顾
父母要善于识别宝宝发出的不同需求的信号,及时使他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愉快的生活经验和真实被爱的感受。这种互动能使宝宝可以顺利有效地跟外界进行沟通和互动,产生对妈妈角色的依赖感与信任。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宝宝跟妈妈在一起就一定能建立起安全依恋感。宝宝先天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因此他需要不同的回应方式,而方式并不会一成不变,这必然会给性格特点不一样的妈妈,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即便是妈妈,也要认真学习,并将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好,练就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透过宝宝简单的外在表现,读懂他内心的需求,并且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确保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
产生依恋关系是一个过程,而几个或一个特定的成人持续照顾宝宝是他获取安全感的途径。也就是说,妈妈总是会由于某些事需要离开,一个家庭里最起码应该有两个人可以同时担当起妈妈的角色。在替换的时候,宝宝在心理上,才能够顺利过渡。
若是父母不带宝宝,或保育人员经常发生变换,很难使宝宝建立安全和稳定的依恋。例如宝宝的主要照顾者或妈妈突然离开,由另一个陌生人替代,若是没有事先了解清楚,区分出宝宝的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就会使宝宝缺乏安全感。
积极回应跟立即满足不能画上等号
有的家长担心事事顺着宝宝,会使他养成任性的不良习惯。科学的做法是,不要在“积极回应”和“立即满足”之间画上等号。当宝宝有各种需求的时候,家长先用肢体动作和声音回应,让他意识到家长已经听到了他的呼唤,让他有了希望以后,再等待几秒钟。这个时候,可以抱起宝宝、摇晃奶瓶给他看,或者用别的物品逗引他,跟他说一些简短的话语。如“宝宝饿了,该吃饭了,妈妈喂你”之类的话,然后再让他喝水或奶。这种短暂几秒钟的等待和忍耐,并不会损害宝宝的健康,但对他交往潜能、智力发育以及心理健康,却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陪伴宝宝但不干预他的活动
1岁半后,宝宝的独立性会有很大发展,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限制,自己走走摸摸、钻钻爬爬,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烈。这时,家长要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保护过度。也就是说,陪伴的同时不能过分干预。不要以为陪宝宝做游戏,就一定要为他“做”什么,他需要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参与;不需要的时候,家长就坐在旁边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渐渐地,宝宝就可以独自玩耍,只要听见家长的声音,或者认识到家长在另一个房间做事,他就会放下心来。这是宝宝的安全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通俗地讲,家长想让宝宝有心理安全感,就应该“一哭就抱”,但这种回应是一种“及时回应”,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切不可错误理解,使宝宝养成不良的性格特点。具体方法在下一节中,会为您进行详细的介绍。因为,在宝宝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语言前,和家长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哭。他哭的时候,若家长对其置之不理,让他不要哭,说是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宝宝和家长的交流。一哭就抱,会使宝宝感到这种交流方式非常有效,家长鼓励他时,可以常常使用这一方法,增加宝宝和家长的互动。宝宝和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获得的刺激和回应越多,智力和感情的成长就越快。
总之,当宝宝的内心需要关爱的时候,若是家长能够及时给予,就好像是在他的内心世界建了一个安乐的小屋,使他内心充满安全感,从而促进他身心健康的发展。
专家提示
0~1.5岁的宝宝,处于不信任和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当他饿、哭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家长会不会及时出现,是他对这个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础。若是宝宝总是不能得到稳定、规律而且及时的反馈信息,就会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时时担忧。于是,就会经常变换哭闹的方式,以引起父母的注意。长此以往,形成喜欢纠缠父母或爱哭闹的行为模式。哭闹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不舒服,也可能是内心不舒服,因为这个时期宝宝的内心还没有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
如何回应宝宝的哭声
在了解宝宝哭声代表的意思之后,就要找出回应的对策。哭声不同,需要的回应也不同,但“及时”是回应的核心。哭不是宝宝的目的,只是手段,宝宝通过哭,使他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有玩、有吃、有人护理、有人关爱、有人保护、有人注意等。
正常生理状态下,从新生宝宝的哭声中,可以读出以下四个内容:首先就是“饿了,要吃奶”;其次就是告诉父母“尿布湿了,不舒服”;再次就是“受到了惊吓”;最后就是纯粹“折腾父母哭着玩”,这种宝宝被称为‘难带儿’,有一些宝宝天生就很难伺候,但其中有一些确实是由于有躯体疾患,如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湿疹和其他一些代谢性疾病等,才会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哭闹不止,还有一些则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若是宝宝一哭,就马上不管原因地哄着、抱着、护着,这是一种典型的溺爱行为,这样只会导致宝宝日后形成偏激、脆弱、任性的性格。而“及时回应”则是一种有针对性、理性的应答行为。
有的家长带着宝宝去看病。刚进到诊室,宝宝对陌生的环境和戴着口罩的医生,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于是就赶紧扭头躲到家长的怀里,准备哭闹,很明显这种哭闹的目的是为了向父母寻求保护。但许多父母没有注意到宝宝的变化,也不理解宝宝的意思,只是向医生讲宝宝的病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哭闹。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一场哭闹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宝宝刚刚表现出想哭、害怕的时候。父母便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便可以避免。从新生宝宝的哭声中可以读出很多内容,表情、动作和哭声都是家长判断的依据。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哭声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
饥饿
这种哭声往往是从弱变强,再从强变弱,节奏欢快、哭声响亮,许多情况下还伴有歪头撅嘴向周围进行探索的动作,而一碰到奶嘴、乳头后,哭声会立即停止,转而开始欢快地吮吸。
父母可以马上将宝宝抱起,先在语言上安慰宝宝,“哦,宝宝饿了,好的,妈妈立刻就来”。若是母乳喂养,就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家长在喂的同时,还可以说“宝宝真棒,吃得很好”之类赞美性的语言,这样能帮助宝宝吃得愉快、安稳。一定不要在哺乳的时候做一些别的事情,这样宝宝也就会随便吃吃。
当宝宝边吃边哭时一定要制止,否则容易导致宝宝呛奶。哭得厉害的时候,将奶嘴、乳头拔出,等稍有缓和时再喂,这样宝宝会明白并很快就会停止哭泣。
尿湿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哭声声音不会很大,节奏也没有饥饿的时候欢快,但此时宝宝常常会转动躯体表示不安,如果哭过几声以后,没有人应答慢慢就会停止哭闹。宝宝把尿布尿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发现尿布湿的情况时,应该及时更换尿布,这时不要对宝宝的哭闹行为进行指责,反而还要表扬宝宝。“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妈尿尿了,马上换上就可以了。”诸如此类的语言,对于安抚宝宝的哭泣很有帮助,而无端的指责只会让宝宝感到委屈;如忽略宝宝的哭声、换尿布经常不及时,则会使宝宝产生冷漠的心理。
惊吓
这一类哭声短促,声音非常急迫而且尖锐,宝宝会缩成一团,表示出十分恐惧的样子。
父母可以抱紧宝宝,时不时还要用脸颊贴着宝宝的小脸,同时伴随有语言上的安慰,鼓励宝宝变得大胆。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宝宝受到的惊吓比较严重,哭闹也许会持续好几天,而且许多时候发生在一天的同一时段,细心的家长可以在这个时段之前对宝宝进行保护和安慰,避免出现反复哭闹的情况。
其他目的
根据原因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宝宝患有疾病,那么他的哭声一般会比较低沉,同时伴随有呻吟声;二是因性格原因,那么宝宝的哭声,常常会很大、音调比较高、拖音比较长,让人感觉宝宝“怎么这么爱折腾”。
有时候宝宝之所以会闹,是为了达到目的,这个时候首先要分清楚宝宝的目的是不是合理,若是合理的话,要给以支持,表明态度并对宝宝的哭闹作出正面的回应;若是目的不合理的话,拒绝的时候要明确,并要充分说明理由,让宝宝可以乖乖接受,最终主动停止哭闹。
宝宝天生爱哭,宝宝哭是一种锻炼,一种本能,哭累了自己就会安静下来,家长不能太宠,否则只会使这种行为受到鼓励。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家长一定要纠正。
专家提示
即使是对襁褓中的宝宝,也不能过分宠溺,因为宝宝的性格,正是从这个时候一点点形成,但对宝宝的哭闹,若是不做出回应也不正确。家长要知道,哭是宝宝将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并向周围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因此,一定要对宝宝的哭做出及时回应,这是家长与宝宝情感、语言交流的开始,是宝宝得以正常成长的基础。而怎样读懂宝宝的哭声、怎么做出回应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不要让宝宝养成抱睡习惯
宝宝在0~1岁的时候是不是要抱着才能睡着呢?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宝宝都习惯被抱着睡觉。但是,抱睡并非是一个好现象。宝宝喜欢抱睡的原因是对父母过分依恋,喜欢被家长抱在怀里是宝宝的天性。在家长的怀里,宝宝会感到幸福、安全。
家长若是一味地迁就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或者抱在怀里哄着宝宝睡,即使睡着了也不将其放下,慢慢地宝宝就有了过分依恋的心理,到最后想要睡觉的时候,只有抱着才能睡着。
抱睡的不利影响
首先,抱着宝宝睡觉,宝宝常常会睡得不深。因此,睡醒后常常会无精打采,影响睡眠的质量;若是宝宝独自一个人睡在舒适的床上,则会睡得十分香甜。
其次,抱着宝宝睡觉,因为家长怀里没有很大的空间,宝宝的身体舒展不开,身体及四肢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全身肌肉不能得到休息;宝宝独自睡,不仅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有利于骨骼、心肺的发育,同时还会增强抵抗力。
再次,抱着宝宝睡觉不利于新鲜空气的吸进,不利于宝宝的新陈代谢。
最后,抱着宝宝睡觉,也不利于宝宝独立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种错误的做法会养成抱睡的习惯
在某些情况下,宝宝的正常依恋会演变为一种过分依赖,越来越不肯自己睡觉。而以下这些错误做法,极易养成抱睡的不良习惯。
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安全感
若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或者没有感受到来自家长充分的爱,就会怕独处、怕一个人睡。宝宝要人抱着睡,就是他渴望得到家长关爱的表现。
睡前准备没有做好
成人睡觉的时候,都喜欢在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中,宝宝也是这样。睡觉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若宝宝是憋着尿或饿着肚子入睡,又或者是环境太热、太冷肯定会睡不好,影响睡眠质量。
在新生儿期对宝宝过于宠爱
良好的习惯需要靠父母培养。有些家长特别疼爱宝宝,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会整天抱着宝宝,渐渐地宝宝就养成了在父母怀里睡觉的习惯,再也不肯在小床中睡觉。
过于迁就生病宝宝
宝宝生病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抱睡的不良习惯就会在这个时候养成。尤其是感冒鼻塞的宝宝,特别喜欢让父母抱着睡觉,这样会使呼吸变得更加通畅。但病好以后,依然不愿意睡到自己的小床上面。
专家提示
抱着宝宝入睡,不利的影响要大于有利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时期,就需要有意识地养成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特别是只要宝宝一哭,父母就会抱在怀里哄,时间一长,很容易使宝宝养成抱睡的不良习惯。
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
现在,人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因为,从婴幼儿时期对宝宝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会对他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应该从宝宝小的时候做起,把宝宝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
父母教育宝宝的方式很重要,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宝宝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错误的教育方式,则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教育的现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可能你对你父母的教养方式持否定态度,但反思过后你会发现,当你在教养自己家里的宝宝的时候,下意识里你会重演着你父母的角色。旧的教育观念例如“棍棒教育”,一直对父母起着束缚的作用;而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也常常似是而非,比如滥用挫折教育,对“忽视”教育、“民主”教育的误解。这一系列的对家庭教育的错误认识,都不利于宝宝个性的发展。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对宝宝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
父母不要忽视宝宝
有的家庭中,父母的工作都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宝宝。因此,照顾宝宝的主要任务,就由宝宝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或者是其他亲人来承担。这样一来,宝宝跟父母接触的机会就会比较少,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和不安全感。由于父母在情感上对宝宝的忽略,宝宝就会用一些不好的行为来使父母可以关注到他,比如伤害自己、攻击他人、生病或者是其他奇怪的行为。
父母不要对宝宝过于严格
有的父母对宝宝的教育过于严厉,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他们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稍不如意或者是宝宝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他们就会斥责宝宝甚至对宝宝进行打骂。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宝宝形成冷漠、懦弱、自卑等消极情绪,或产生自己也不能克制的冲动、攻击和逆反行为,发生的后果经常出人意料。
父母不要对宝宝过度溺爱
现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于宝宝的要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宝宝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他们对宝宝过分宽容和溺爱,对宝宝的所有要求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
这样做容易使宝宝养成自私自利、放纵骄横的品格。若是宝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任何人都要听从他的命令。当他接触其他宝宝或者迈入社会的时候,也许会因为挫折而拒绝与社会接触,由于被忽视,而仇视和嫉妒别人,或因为自控能力差而跟人发生冲突,甚至还会做一些严重的侵犯性举动。
父母不要包办
主要发生在父母有着很大工作压力的情况下。这些父母喜欢帮宝宝做主,帮他拿主意,直接告诉宝宝做什么,却从来不会关心宝宝自己想要做什么。
尽管父母帮助宝宝拿主意,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使生活效率提高,但久而久之,宝宝就容易养成过度服从、依赖的性格。由于所有的事情由父母决定,宝宝自然就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事情进行思考。宝宝长大以后就会缺乏主动性,形成自闭的性格,并且产生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心理。
父母不要不断拒绝宝宝
有的父母为了使宝宝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下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认为这样可以使宝宝的“抗挫能力”得到增强。
但若是父母对宝宝进行过分的“挫折教育”,不管宝宝提出什么要求都不同意,而又不向宝宝说明拒绝的理由,让宝宝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就不会有安全感。研究表明,若是宝宝长时间生活在挫折中,会导致神经质倾向的产生,并且伴随有侵犯性和反社会行为。不可否认,“挫折教育”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一定不要忽视宝宝的心理健康,在“拒绝”宝宝后,应该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让宝宝充满安全感。
以上所讲的几种错误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宝宝健康心理的成长,父母可以采用的教养方式可以为民主型。这样做有利于宝宝养成沟通、亲切、协作、爽直、独立等良好的品质。民主型的父母不会任意对宝宝进行打骂,对宝宝的行为更多的是引导与分析,且合理地应用处罚与奖励的手段,并以身作则为宝宝做一个好的榜样。但要注意,民主与将所有的事情都进行协商之间不能画上等号。宝宝由于自身有着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不能进行全面与深刻的分析。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先由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最后再“民主”地做出决定。这个时候,父母应该事先统一口径,然后再召开家庭会议,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使宝宝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专家提示
错误的教养方式,会对宝宝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是很绝对,但还要根据宝宝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好与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因为不当的教养方式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因此,家长一定要对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进行反思。
通过抚触促进宝宝生长发育
抚触是妈妈和宝宝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使宝宝感受来自妈妈的呵护与爱。若是宝宝经常接受抚触,那么跟同龄宝宝相比,他的表情会更加丰富,体力也会明显增强。
刚出生的宝宝更喜欢赤裸着身体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感受妈妈的温暖和熟悉的心跳声。若和宝宝经常用这种方式接触,可以帮宝宝调节体温。对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讲,当享受到妈妈的怀抱,尤其是袋鼠式怀抱的时候,母乳喂养将变得更方便、更轻松。对大多数宝宝来说,这种抚触方式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安静、更稳定的睡眠,有利于宝宝大脑的发育。
为宝宝抚触前,先要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场地,保证足够的温度。家里的餐桌上、舒适的床上或者洒满阳光的地板上都可以。注意不能在宝宝刚吃完奶或饥饿时抚触,还要注意妈妈的双手要光滑、温暖,指甲不要长、没有倒刺、不要戴首饰,以免划伤宝宝的皮肤。你可以让宝宝赤裸着身体,仰卧在一层软软的垫子上,接着将一些宝宝油涂在手上,双手来回搓,让手掌温暖。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进行抚触,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但是要保证你和宝宝的目光要一直有交流,最好再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使环境更加温馨。
专家提示
抚触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增加宝宝和亲人的情感交流,它带给宝宝的不仅是智力和身体上的帮助,也满足了宝宝心理上的渴望。父母在给宝宝抚触的时候要饱含感情,并不停地对宝宝说话,给宝宝亲吻,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听觉、视觉、皮肤抚触综合地传递给宝宝,增加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