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宝宝扔玩具的行为
宝宝在9~10个月的时候,神经系统发育的速度很快,动作能力也随之进步,这个时候他在正确的教养下,已经可以站起来,可以扶着栏杆走,双手的活动也很灵活,两只手除了可以传递物品以外,还可以用手指将小的物品捏起来,并可以将能够发出声响的玩具捏出声音来。
虽然宝宝常常会一个人玩,但他对于这种孤单并不喜欢,而是喜欢家长逗他、陪他,因此,当妈妈将他放到小床上面,自己忙着做事的时候,宝宝会将手里面的玩具扔到地上,扔了一个后还会扔另一个。若是妈妈捡起来,他还会再接着扔,有的时候扔的速度会高于捡的速度,导致宝宝这种行为习惯的原因是什么呢?
宝宝喜欢扔玩具的原因
喜欢玩具掉在地上的声音
父母对宝宝的这一游戏,应该积极配合,给宝宝一些弹性好且经得起摔的玩具,如木块、吹塑玩具、皮球等,一般来讲,宝宝扔玩具的行动,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
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用扔玩具的方式,来吸引父母和他玩,当父母走近他的时候,他会一边扔一边笑,情绪很愉快,显得很高兴。
利用扔玩具来将自己的能力显示出来
证明他不仅仅可以站起来,还可以将玩具扔出去。
一般宝宝从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扔东西。有的时候是看到什么,就会扔什么,而且越扔越高兴。“扔东西”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当宝宝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对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把玩具一次次扔到地上,宝宝知道了“地心引力”。不管是扔杯子、勺子或者玩具,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拿到手里面,就可以将这些扔出去。每一个小小的发现,对宝宝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但是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限度。在宝宝探索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一些必要的限制。例如可以告诉宝宝什么物品可以扔,什么物品不可以扔。例如,做游戏扔东西的时候可以用球,但是不能用食物。
宝宝通过扔东西,加强了宝宝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认识,有利于促进自我意识的萌芽。从扔东西这一角度来看,确实给父母增添了许多麻烦,但从宝宝的角度来讲,其实在这些游戏中宝宝可以学习很多新的知识。利用扔东西,宝宝还能认识到,并不是不在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东西就消失了,只不过是变换了个地方,“物质不灭”这种深奥的原理,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宝宝上学,在学校里才能学到,而是让他从小就能认识到。
宝宝发育到了一定月龄,他的手眼协调能力、肌肉能力、智能都有很大的发展。在潜意识里宝宝想把这些表现出来,有一种想要把自己的能力证明出来给别人看的欲望。利用扔东西,可以使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对触觉、听觉、视觉都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脑部发育,一方面,手的动作需要靠脑支配,另一方面,手的动作又会刺激到脑神经。
既然扔东西有这样的好处,那么就不要因为宝宝乱扔东西而斥责他。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家长可以想出一些策略,对付这个时期的宝宝。
改善宝宝扔玩具行为的方法
不要立即收拾
若是宝宝刚把一个玩具扔出去,你就立即收拾,那宝宝就会把这当做是你们两个人的游戏,玩得会更加起劲儿。所以,当宝宝把玩具扔出去以后,不要立即捡回来。而要等到宝宝将手中的玩具都扔掉,找你要的时候,你再把玩具捡回来。
将玩具拴在床头上
为了方便,妈妈可将玩具用皮筋儿或线拴在宝宝的床头,当宝宝扔出去后,妈妈指导他将玩具拉回来,这样宝宝就不会因为拿不到玩具,而大哭大闹,同时也减少了捡东西的麻烦。(注意不要拴太长的绳子,避免绕到宝宝颈部出现危险。)
和宝宝做游戏
若是父母有兴致陪宝宝玩的时候,可以和宝宝面对面坐着,中间要隔有一段距离,拿一个毛绒玩具扔来扔去,和宝宝一起做这个游戏,不仅可以使宝宝的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关系。
不要把食物拿给宝宝
当宝宝吃饱以后,就要把饭碗从餐桌上拿开,然后拿走食物,不能让宝宝养成乱扔食物的坏习惯。一来,把食物扔到地上收拾起来不容易;二来,也是浪费食物的表现。
专家提示
家长不要草率地把宝宝“扔东西”的行为,认定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有的时候宝宝是在发现与探索,有的时候宝宝是想向家长传达某些信息。例如,当他将一个空杯子摔到地上的时候,也许是想告诉你,他很渴或者他还想再喝一些水。家长要细心留意宝宝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在宝宝两岁左右的时候仍随意扔食物或东西,就应该对其进行教育,并且要持之以恒,直到将这个坏习惯改正。
如何看待宝宝的咬人行为
咬人是宝宝宣泄(负面或正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宝宝还小,他对自己行为的好坏还不能分辨。所以,父母对于宝宝为什么咬人及其中隐藏的原因,需要好好了解。
宝宝咬人的原因
宝宝会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就咬你一口,这是正常现象。而宝宝之所以咬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时期,宝宝的情感正在慢慢发展,有很大的起伏变化,非常容易冲动,但是又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表现出来的行为常常很特殊。比如,遇到不满足、不高兴的时候,他也许会趴到妈妈的怀里,咬住妈妈的胳膊,而遇到开心的事情时,他也可能会咬妈妈一口。
生理原因
这个时期是宝宝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的快速发育,常常还会伴随有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如肌肉酸、关节痛等。因此,有很多宝宝由于长牙发痒而做出咬人的行为,他们非常想咬东西,而且这种欲望很强,使他们无法得到满足,便会出现咬人的行为。随着时间推移,若是宝宝已经两岁,还常常做出咬人行为的时候,那就需要从客观方面找原因了。
若是宝宝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偶尔咬别的小朋友一口,这倒没多大关系,要是他常常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经常不高兴,并且总是无缘无故咬别的小宝宝,就要引起注意。比如在家里被管得太多、太严,因而当宝宝进入到一个极度兴奋状态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另外,若是他以前常常受到其他小朋友攻击,对小朋友接近他的任何行动都怀有戒心,他就会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通过咬小朋友一口来表示“抗议”。
若是并不存在上述问题,那么便应该带宝宝去医院。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宝宝的咬人行为,不需要用药物来治疗,只要耐心地教育宝宝,就可以帮助宝宝克服缺点,从而和其他的宝宝能够和睦相处。
宝宝咬人时,父母这样做
首先,当宝宝想要发脾气的时候,给他一样东西,比如一块干净的手帕,让宝宝咬咬,解解气,在不伤害到别人的情况下,使他冷静下来。
其次,当宝宝想要做出咬人行为的时候,用行动或语言予以制止。把宝宝带走,让他远离事发现场。安抚宝宝,可以使他冷静下来。
最后,多关爱宝宝一些,让宝宝在关注和爱的环境中,变得善良、温和,成为一个乖宝宝。
找出宝宝咬人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提示
咬人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就和吮吸一样。咬人的这种本能在下意识中,被深深地埋藏着,比如有的成人在激动的时候,会咬指甲、咬嘴唇,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咬橡皮、笔头,这都是咬人的表现。父母要做的就是,找出宝宝咬人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能将宝宝这种本能当做是一种攻击行为。
宝宝吮吸手指应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宝宝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嘴里面吮吸,紧接着妈妈就会拽出来,不一会儿他又会放进嘴里,如果你硬拽,宝宝甚至还会大哭,妈妈很担心,怕宝宝养成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新生儿通常只会双手握拳,胡乱地挥舞,他还不能够将自己的手放到嘴里,因为他的大脑,还不能支配他的行动。到2~3个月的时候,随着大脑发育,宝宝已经学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能够用眼睛注视着自己的手,另一个则是学会了吮吸手指。对于宝宝来说,吮指是一种玩耍和学习。
这一时期的宝宝,了解外界主要是通过嘴来实现,他认为外界的东西,也包括手,因此总爱把手放到嘴里吮吸,以此来感知外界。而且,宝宝吮吸手指的时候,常常会很安静,这说明吮吸手指的动作促进了宝宝的心理发育。
6个月之前的宝宝之所以吸吮手指是为了满足自己吮吸的要求,一般到了6~7个月的时候,就会自然消失,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过分担心。父母可以从满足宝宝吸吮的需求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如尽量给宝宝喂母乳,哺乳的时候,让宝宝多吮吸一会儿,这样可以使他吮吸的本能得到满足。
不要过于紧张地一直注视着宝宝,他一旦将手指放到嘴里就立刻帮他拿出,也不要在宝宝的手指上涂上些辣味、苦味的东西来防范宝宝吮吸手指,或者给宝宝戴上手套等等,这些方法不仅仅会耗费家长的精力,还会让宝宝受罪,基本上起不到作用,宝宝只要有了吮吸手指的机会,就会把手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吮吸。
宝宝在6个月之后吮吸手指是他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家长应该想些办法,使宝宝的这种紧张心理得到缓解,想想宝宝是不是没有感兴趣的玩具呢?是不是自己没有多抱抱宝宝、和他多说说话呢?是不是宝宝独自长时间待在婴儿车里等等。给宝宝创造一个愉快、温馨的生活环境,多带宝宝到自然中走走,让他接触更多的刺激,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探索外界的事情上。避免采取粗暴、简单、强制的手段。这样,宝宝吮吸手指的习惯就会得到改正。
宝宝吮吸手指的原因
1.这是宝宝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他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这个世界,用嘴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
2.这个阶段,宝宝的嘴唇和口腔是本能性得以满足的快感区(中心区),也就是说吮吸乳汁的时候,通过吸吮乳头可以获得快感,不吮吸的时候,吮吸手指就成了满足快感的一个方法。
3.出牙的时候,宝宝的口腔会受到刺激,用手触碰的时候,会很舒服,因此极易养成吮吸手指的习惯。
4.不爱哭闹又不会说话的宝宝饿了的时候,经常会拿手指或东西往嘴里放,这也是宝宝的一种生存本能。
5.若是过早换乳或常常变更照料者,最熟悉、亲近的妈妈经常离开宝宝,都可能不利于宝宝和妈妈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吮吸手指主要是因为宝宝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常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成年的时候,就会演变为咬指甲的不良行为习惯。
6.若是宝宝只是在饥饿时或睡觉前吮吸手指,平时在游戏或生活中很少吮吸,那么宝宝吮吸手指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睡觉之前手里没有事情做,或饥饿不能立即得到缓解所引起的。
对宝宝1岁前吸吮手指的行为,妈妈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既然宝宝在1岁前适当地把手指放到嘴里吮吸,对宝宝来说是正常的事,而且没有坏处,那么妈妈就不需要太紧张,也没有必要将宝宝的这种行为完全取缔。要及时调节和注意观察,别让宝宝变得过于依赖吮吸手指。若是宝宝1岁以后,还经常吮吸手指,那么妈妈就要及时纠正他吸吮手指的行为。
防止宝宝吮吸手指的方法
让宝宝的小手保持忙的状态
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宝宝手里,最好是那种柔软又不带声响的,这样就不会在宝宝睡着后硌着他,也不会使宝宝在睡觉之前过于兴奋。
增加亲子间的互动
若是不能确保每天有许多的时间陪伴宝宝,最起码要保证在家的时候,有一个稳定、愉快的情绪和宝宝共同活动。比如多亲亲宝宝、抱抱宝宝,满足宝宝对安全感、情感交流和身体接触的需要,这样就可以逐渐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
饥饿的时候喂食要及时
仔细了解、观察宝宝的进食规律,争取在宝宝饥饿之前,就给他喂食,不要让宝宝有吮吸手指的机会。另外,当宝宝饥饿了,再对他进行喂食,会导致进食过量,从而埋下肥胖的隐患。
专家提示
对于宝宝吮吸手指的行为,家长不需要焦虑烦恼,也没有必要强行制止。若是宝宝的行为实在很频繁,家长可以常常对宝宝的小手进行摆动、抚摩,这可以使他吮吸手指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会拿玩具的时候,可以将玩具放到宝宝的手中,逗引他摆弄、摇动玩具,把宝宝的两只手占住,让他没有空闲吮吸手指。
正确看待宝宝的黏人行为
许多父母都把宝宝“黏人”当做是一个缺点,事实并非如此,宝宝“黏人”的行为不仅不是缺点,适当黏人对于宝宝以后的交流和沟通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宝宝还没有出现正常的“黏人”行为,将来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不利于宝宝日后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在出门的时候,宝宝就会抱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这往往使妈妈什么也做不成,令妈妈感到头疼。
宝宝这个时期的“黏人”,是他的安全感得以建立的一个关键时期。宝宝只是在向妈妈确认:就算自己与妈妈不再是一体了,妈妈依旧会一成不变地、无条件地爱他。妈妈要在生活的细节当中,向宝宝表达自己对他的爱。这种一遍遍地确认及证实,可以使宝宝内心对妈妈依恋的需求得以满足。当宝宝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才会走向真正的独立。宝宝带着妈妈对他深深的爱,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充满安全感。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妈妈一定要有耐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陪在宝宝身边。这种情感的投入有很高的回报率,因为换来的将是宝宝终生幸福的基础,也就是安全感。妈妈应该感到庆幸,庆幸宝宝依恋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若是宝宝对妈妈的依恋低于对别人的依恋,或者他依恋的对象是物品,而不是人,那么就表明一个问题,即他依恋模式的建立出现了异常,他对妈妈不够信任,他不相信妈妈是他可以依赖的人,是给予他帮助和保护的人,所以他担心妈妈不会接受他。总之,依恋模式出现异常的时候,不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
宝宝为什么会有黏人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宝宝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宝宝的黏人行为,并不是坏习惯,恰恰相反,宝宝适当黏人有利于将来的交流和沟通。
宝宝在0~1.5岁的时候,就会对天天和自己在一起的父母产生依恋感。若是宝宝到了这个时期,对家人还没有建立依恋感的话,就会对宝宝以后的生活产生阴影。因此,在这个时期最好是自己带宝宝。
许多妈妈刚一休完产假,就会投入到工作中去,没有精力照顾宝宝,宝宝只能交给宝宝的祖父母或者保姆带。这样,妈妈和宝宝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有些妈妈认为,这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宝宝不“黏人”,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但这些妈妈并不知道,家庭最能够给宝宝勇气和温暖,而这些力量的提供者,就是宝宝和父母之间亲密、温暖的联系,也就是适度的依恋(即“黏人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宝宝获得满足感,而且还会使宝宝体会到愉悦。适度的依恋,有利于建立自我信任感和信赖度,从而为以后与人和睦相处做好准备。
如何改善宝宝过于黏人的行为
培养宝宝独自玩的能力
当父母跟宝宝都在家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一个人独自玩,而你要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这样,即使是你去上班的时候,他也会这样想:妈妈现在不在,过一会儿就回来。
让宝宝知道,你很爱他
让宝宝知道你对他的爱,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也不会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亲吻宝宝、多抱抱宝宝。
让爸爸多陪陪宝宝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让爸爸跟他玩,这样他就会从黏妈妈一个人,发展为黏父母两个人,这有利于为他跟更多的人亲近做好准备。
与宝宝做亲子游戏
早晨做好上班的准备后,跟宝宝做一会儿亲子游戏,在他高兴的时候,对他说“再见”,还要告诉他一会回来再接着跟他玩。
不要将焦虑传染给宝宝
如果宝宝的情绪不够稳定,妈妈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你要坚定地告诉宝宝:“妈妈一会儿就会回来!”让你的离开和你的归来变得很自然。不要将你的焦虑传染给宝宝,分开的时候要微笑,而且声音要轻柔。当你归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宝宝:“妈妈回来了,你玩得开不开心?”
让宝宝融入幼儿群体
等宝宝再大一些的时候,他就会进入到幼儿的群体里面,这时,他黏人的行为就会大有改善。
专家提示
当今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家长已经没有办法天天照顾、养育宝宝,很多家庭只能请祖父母或者保姆来对宝宝的生活起居进行照料,宝宝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宝宝不“黏人”,是自立的好宝宝,并引以为豪。殊不知,家庭才是给予宝宝温暖的地方。宝宝的“黏人”行为,是由于他对妈妈形成了安全性依恋,恰恰这种“黏人”行为,使宝宝充满了安全感,同时也促进了亲子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