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1~3岁宝宝心理
32941300000007

第7章 家有“小讨厌”,宝宝的不良习惯

宝宝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当他站在镜子前面的时候,他知道镜子里并不是真的自己;他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在称呼自己时,会用“我”和自己的名字;他喜欢把“不”字挂在嘴边。所有的这些都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他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做成,因此,他想尝试的东西有很多。然而,他的能力有限,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跟事实并不一样的时候,他常常会发一些小脾气。如果妈妈看宝宝想要做某件事,而告诉他不可以或不行的时候,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这时宝宝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所以,妈妈一定要正确应对。

宝宝不乖乖吃饭

困扰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宝宝的吃饭问题,有的宝宝经常在房间乱走,“吃一口换一个位置”,害得家长四处给他喂饭;有的宝宝在吃饭的同时,手里边还会拿着各种玩具玩。宝宝吃饭的时候不老实,这是他正在成长的表现。

家长也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宝宝吃饭吃得差不多时,就会开始四处玩耍或乱爬,而当他真的饿了时,就不会这样。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宝宝不老老实实吃饭,就说明他不饿。

这个时候,家长应将他的饭碗端走,不必跟他发脾气或硬让他吃。若是在两顿饭之间宝宝有些饿时,不要给他太多的零食或点心,只要将下顿饭的时间稍稍向前提一些即可,这样宝宝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因为饥饿而食欲大增,坚持下去,宝宝就会养成一心一意吃饭的好习惯。

若是宝宝常常把手放到菜里,并且划过来划过去,或在手里抓上一点儿饭菜捏来捏去,并且尝试着将这些东西放到自己的嘴里时,家人也没有必要担心。这并不是宝宝在“胡闹”,他只是在摸索,在做“小实验”,想看一看自己的能力,对于他的这种行为,家长不要阻止。当然,若是宝宝要把饭菜掀翻,那就要果断地停止给他喂饭或把饭菜端走。

肚子饿了的时候,就会想吃饭,这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若是宝宝真的感到肚子饿了,就不会出现不肯吃饭的情况。所以,宝宝“拒绝吃饭”的原因常常是因肚子不饿。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若是宝宝肚子不饿,肯定吃不下饭,家长只是一味地强迫宝宝吃饭,只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当宝宝不好好吃饭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宝宝是否不饿。

宝宝不饿的常见原因

过多的零食

若是宝宝一直在吃零食,那么到了吃饭时间时自然就会吃不下饭。特别是垃圾食品,父母应该尽量不让宝宝吃,以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宝宝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若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正确的饮食习惯,或者经常随便吃点零食便作为正餐,自然就没有理由要求宝宝按时吃饭。

正确的方式

若是家长用利诱的方式叫宝宝吃饭,时间一长,便会让宝宝把“吃饭”当做是交换条件,不利于宝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要有过多干扰

宝宝吃饭时有太多的干扰,一边吃一边玩,结果只会使吃饭的时间延长,等到该吃下一顿饭的时候,宝宝常常还不觉得饿。因此,也就不会乖乖地吃饭。

合理安排

对一日三餐的安排不够合理,饥一顿饱一顿。在宝宝饿了一段时间之后,暴饮暴食,结果宝宝在吃下顿饭的时候,就会没胃口。

吃饭时刻不愉快

许多家长,在自己工作忙碌或是赶着去上班的时候,便会要求宝宝加快吃饭的速度,因此,会使宝宝有了“吃饭”这种不愉快的经验之后,就会对吃饭产生排斥。

让宝宝喜欢吃饭的诀窍

促进宝宝的食欲

当宝宝肚子不饿的时候自然吃不下饭,如果家长强迫宝宝进食,起不到好的作用,试着促进宝宝的食欲,例如,使他的活动量增加,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就不会排斥吃饭。

开饭时间要固定

努力做到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全家人都要在餐桌上吃饭的习惯。并要求宝宝一定要把自己的那一份饭吃完,若是宝宝不吃完,即使他等一下饿了,也不要拿零食给他,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养成定量、定时的习惯。

选购宝宝喜欢的餐具

宝宝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为宝宝买一些有可爱图案的餐具,可提高宝宝用餐的欲望,若是可以跟宝宝一起选购的话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菜色的变化上多花一些心思

在饮食均衡的前提下,家长可以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取代平时所吃的单调的面条、米饭。例如,有的时候可以把土豆当做是主菜,再配一些别的蔬菜,那么餐点既丰盛又有营养。

专家提示

宝宝不乖乖吃饭,与家长本身的态度密切相关。“肚子饿了,就会想吃饭”这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若是宝宝肚子真的饿时,就不会出现不肯吃饭的情况,所以,宝宝“拒绝吃饭”原因大多是由于想与家长做“权利之争”。因为家长对宝宝不肯吃饭的行为不放心及不了解,聪明的宝宝就会抓住家长的弱点,把不吃饭作为跟家长交换条件的筹码,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知道宝宝的真正需求,理解宝宝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应对宝宝不乖乖吃饭的情况。

宝宝不合群

宝宝在两岁的时候,跟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机会,父母应该更加注意培养他的社交能力,许多父母有意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玩,就是为了让宝宝多些朋友。但对于这样的安排,宝宝似乎并不领情。是什么原因让两岁的宝宝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呢?

现在的宝宝总是各玩各的,有时父母把宝宝撮合到一起玩,也不过是抱一抱、握握手,然后又会各玩各的,只有把吃的东西分给他们的时候,才能把他们聚在一起。上小班的宝宝,尽管相处了很长时间,但除了集体游戏之外,大部分宝宝依然没有相对信赖的、固定的玩伴。即使是有几个宝宝聚在一起玩,也很快会因为推打、争抢玩具等不愉快事情的发生而分开。

现在父母陪宝宝的时间越来越多,可是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时间却越来越少。这使得父母开始担忧,自己对宝宝是不是过于呵护,使他没有了跟外界进行交往的欲望。

宝宝之间疏于交往,是因为缺乏交往技巧,还是他们缺乏交往的欲望呢?是宝宝发展到不同阶段出现的正常现象,还是家长过于心急呢?应该如何引导迷茫中的父母呢?下面就详细的解答,让父母可以更贴近宝宝的内心世界。

锻炼宝宝人际交往的能力

宝宝在这个阶段的活动,应以家庭为中心慢慢扩展交往的范围,让他多参加一些团队游戏,接触更多的事和人。宝宝社交上的问题,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性格原因和生理的成长;二是心理方面的障碍;三是环境的局限性。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原因,父母在选择方法进行改善的时候,都要有针对性。

为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学会分享是宝宝能够融入群体并跟同伴之间和谐相处的诀窍。傍晚的时候带宝宝一起散步,周末的时候带宝宝去游乐场所或郊外玩,让年龄相仿的宝宝互相串门,或跟宝宝一起听亲子课程等,都有利于改善社交环境。当然,要想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父母还要为宝宝做好榜样。因为,你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宝宝。

宝宝玩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在场

宝宝在社交过程中,有“弱势”就会有“强势”。也许在1分钟前,宝宝之间还在打架,而一分钟后,他们就可以欢笑拥抱。家长在看待这一现象的时候,要有一颗豁达的心,不要根据现在有没有“吃亏”来衡量宝宝有没有结交朋友的价值。只要没有使身体受到伤害,家长尽可以当一个理性的观众。

给他积极的暗示

父母需要利用游戏,来积极暗示宝宝跟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例如,宝宝在跟同伴进行活动之前,妈妈可以这样告诉他“只有你们一起把漂亮的房子搭起来,才能受到表扬”,而不要告诉他“你们谁先把小房子搭好,我就会把奖励给谁”。

玩具更加吸引宝宝的眼球

宝宝并不是不会跟人交往,而是在交往中采用自己的方式。两岁左右的宝宝,大部分玩得都是平行游戏,他们喜欢各玩各的,像平行线似的彼此之间没有交点,宝宝3岁后才会慢慢学会一些比较简单的合作游戏,才会知道一些基本的交往用语。宝宝在周岁前看到旁边的小宝宝时,会微笑及发出“咿呀”的声音。尽管这种接触单向而又短暂,却是与人进行交往的第一步。宝宝在两岁前,会接触到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宝宝之间会出现互补性或模仿性交往行为,即使是他们一起玩却也不会干扰对方,熟悉以后会相互模仿、观察。宝宝两岁后跟同伴之间的交往时间会越来越长,但主要是各自对玩具的摆弄,他们感兴趣的是玩具或者其他东西,引起他们兴趣的并不是同伴。因此,这个时期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以物体作为中介。

对这个时期的宝宝,父母不要强迫或急于让宝宝与他人交往,也一定不要包办宝宝的行动及语言,而是从侧面进行引导和提示。父母把一些常用的社交用语教给宝宝,如“对不起”、“谢谢”、“我们一起玩好吗”等,还可选择“玩水”、“玩沙”、“过家家”等游戏,促进宝宝间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欲望。

社交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封闭而狭隘的生活空间,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都给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以前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彼此之间有着比较稳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很强的防范意识,现如今彼此之间产生越来越强的防范心理,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难度;过去家庭中兄弟姐妹较多,宝宝间的游戏、交流、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得到培养和学习。现在独生子女没有玩伴,进而影响了人际交往;以前兄弟姐妹比较多,一般都采取“放养式”,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宝宝都是掌上明珠、是宝贝、不能碰,不能摔,一般都采取“圈养式”;以前大院中邻居之间采用开放式,宝宝们可以常常聚在一起嬉戏、玩耍,而现在城市一般都是独门独户,采用封闭式,这成了城市居住环境的主体。外界环境的种种改变,都不利于现在宝宝之间的交往。

专家提示

要培养宝宝合群,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关心宝宝,子女对长辈要关心,一定不要以宝宝为中心,处处围着宝宝转,让宝宝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宝宝,一定不要随意打骂、训斥宝宝,要让宝宝在互相敬爱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合群的性格。父母还应该让宝宝多参与集体活动。从小在同龄人的群体中生活,宝宝会逐渐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如何玩耍。有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宝宝在集体生活中受到“欺负”,便要求宝宝各玩各的,不要跟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看似是爱宝宝,实际上是使宝宝的群体生活得不到锻炼,从而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宝宝爱“抢”别人的玩具

许多家长一直以为,自己的宝宝是个好宝宝,可现在大了,有了自我意识后,看到其他小朋友有什么玩具,他都要跑上前去想据为己有,常常让家长感觉没面子。有时又会遇到其他小朋友来抢宝宝玩具的情况,宝宝爱抢玩具的原因是什么呢?

宝宝是不是经常把别人的玩具拿过来玩,对自己所拥有的玩具却没有很大的兴趣,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是宝宝喜欢新鲜事物的天性所导致,还是家长在安慰宝宝的时候过于依赖玩具呢?

宝宝爱“抢”别人玩具的原因

家长对于宝宝的要求总是无条件地满足

有的家长娇惯宝宝,不管宝宝提什么样的要求,立刻就满足,结果宝宝养成了常常提要求的习惯。也有的家长在宝宝想买玩具时,由于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因此父母只想尽快避免宝宝大哭大闹,无奈之下只能满足宝宝的要求,这也在无形之中,对宝宝的这种行为习惯起到了鼓舞作用。

家长低估了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宝宝有这种行为的原因,有时候并不是宝宝的问题,而是因为家长本身对宝宝看着其他人玩玩具时候的可怜模样不能忍受。实际上,宝宝的适应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尽管前一秒的时候,他还在为想要某一个玩具而哭闹,但下一秒,也许其他事物就会引起他的兴趣,很快之前的这个欲望便会被忘记。真正适应不了的,通常是家长本身,正是由于家长的纵容,才使得宝宝养成了“贪婪”的不良习惯。

喜欢新鲜的事物是宝宝的天性

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是人的天性。对宝宝来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因此,他手里拿到一个新的玩具,不用多久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进而就会失去对手中新玩具的兴趣。宝宝喜欢新事物,喜欢那些有新花样的游戏,这是宝宝的天性。

家长安慰宝宝的时候过于依赖玩具

当家长工作繁忙,往往没有时间跟宝宝一起玩。因此不少家长为了让宝宝可以安安静静待上一段时间,好给自己挪出一些时间,也许会把本应该由自己来承担的责任推到玩具身上。于是,经常把一堆玩具塞给宝宝,然后放心地去做自己的工作。这样也会使宝宝越来越依赖于玩具,从而就有了选购新玩具的欲望。

宝宝不会玩或者玩的时候没有创造性

把一个新玩具放到宝宝的手中,也许宝宝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玩法。特别是那些不适龄的玩具,宝宝玩起来会很困难,这样就会使宝宝对玩具的兴趣大大降低。另外,即使宝宝知道了某个玩具如何玩,但是常常由于在寻觅新玩法的时候没有创造性,或者家长为他提供的玩具不适合他的年龄、性格特征,他很快就会失去对这个玩具的兴趣,进而又想买新玩具。

父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宝宝知道他人的玩具应该让他人做主,这是他学会跟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步。懂得这个抽象的概念,远比学习香蕉、苹果等有具体形象的事物要困难。因为宝宝还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与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开始萌芽,家长对这一点要有所了解,这样在指导宝宝做练习的时候,才更加有耐心。

想获取他人东西时一定要事前得到他人的同意

他人的东西,应该由他人做主,获得以前应该得到他人的同意。要对宝宝在群体中的活动进行细心观察,当发现宝宝有动手把他人的东西抢过来的欲望时,要及时告诉他要想得到他人的东西应该得到他人的同意。就像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支配一样。例如说:“贝贝,我知道这个天线宝宝你很喜欢。但这是苗苗的,我们问问他同不同意借给咱们玩儿一下。”当然,家长需要根据宝宝借物的能力来提供不同的帮助。没有经验或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的宝宝,父母可以帮助他对别人说出来,当宝宝有了经验之后,父母可以在对他进行提示以后,让他自己征求对方同意。

宝宝第一步要学会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支配

自己的东西应该由自己做主,自己有权决定是不是借出。家长可以在家里跟宝宝做游戏,当然要做互借东西的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做示范,若是不同意借出时,要解释是由于自己十分喜欢的原因,对方也要表现出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并对此表示放弃。之后,就可以跟宝宝一起做这个游戏,通常情况下,宝宝也会借出,若是他不同意时,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原因是宝宝特别喜欢这个玩具。

采用轮流或交换等方式跟其他宝宝分享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技巧教给宝宝,使宝宝之间有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交往过程。比如,每次出门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宝宝带一个新的玩具,让他跟其他小朋友交换,通常就会取得成功。

专家提示

宝宝喜欢把别人的东西“抢”过来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会让宝宝变得不受欢迎,不容易受到群体的接纳,甚至还会使他出现对抗性人格特征。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因为宝宝刚开始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时候,需要及时有效地指导,否则,次数多了后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要想调整就不太容易。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将时机抓住,教宝宝跟小朋友交流的策略与技巧。

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宝宝经常有意无意地把手中的玩具破坏掉,尤其是那些父母按照他的方式特意为宝宝准备的适合成长年龄的玩具,总是被宝宝破坏得更加严重。布娃娃的鼻子被咬烂,小帆船的船身与帆分了家,小鹿的角只剩下了一只……真是数不胜数。

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好奇心导致

宝宝的好奇心很强,对不了解事物的探究心理很强,总想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许多宝宝喜欢拆卸笔、收音机、玩具、钟表、乱按遥控器或电器开关,宝宝之所以做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他想了解这些好玩漂亮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构造,有什么东西藏在玩具里面。其实,玩具本身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真正吸引他兴趣的是藏在玩具中的,他认为很神秘的东西。

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宝宝心里有不满或受了委屈的时候,他没有办法使这种情绪得到宣泄,就会利用“破坏”来使内心的不满得到发泄。

引起家长的关注

有时,宝宝之所以做出破坏性行为,是想引起家长的关注。当他受到“冷落”的时候,又找不到其他方式来引起你的关注,于是便采取这种消极的破坏性行为。

生理发育还不够完善

宝宝的破坏性行为分为“有意破坏”和“无意破坏”。宝宝年龄较小,做出的往往是无意破坏行为。如把一个新玩具递给他,他刚拿到手里便突然就会“啪”的扔在地上。宝宝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很强的反应协调能力,注意力不够集中,“破坏行为”通常是因为不完善的生理发育和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特定时期不同的年龄特点

人一生下来就有破坏和攻击的本能,特别是两岁的宝宝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其破坏性和攻击性有比较明显的表现(特别是男宝宝)。例如,拆玩具、摔东西、扔东西。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约束、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破坏行为会越来越少。

引导宝宝要有的放矢

把一些可以拆装的玩具买给宝宝

当宝宝把玩具拆散以后,再引导他装配起来,恢复原样;找人修已经坏了的闹钟时,带他一起去,让他看一看师傅怎样拆闹钟、怎样对零部件进行组装……明确告诉他,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拆,有的东西拆了就坏了。

严令禁止宝宝对危险物品进行探究,避免意外伤害

在宝宝可以理解的范畴内,告诉他危险的东西有哪些,如煤气开关、电源插座等。慢慢让宝宝了解哪些东西可以碰、哪些东西不可以碰。

若是宝宝做出破坏行为是想引起你的关注,那么你一定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当宝宝做出这种行为时,你应该对此进行反思,最近一段时间,是不是对宝宝有所忽略,对宝宝的陪伴和关心够不够。家长应常常跟宝宝一起做游戏,通过陪伴他做游戏,来使他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每天应至少留出半小时的时间陪伴宝宝,让他可以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

帮助宝宝使他的情绪得到宣泄。当他有情绪时,你要尽量跟他进行交流,让宝宝把他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把一些宣泄情绪的方法教给他。随着年龄增长,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求知欲望、好奇心越来越强烈;用眼的协调性及肌肉的灵活性越来越强;注意力的持久性及运动量也有所加强。因此,玩玩具也有了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当为宝宝选购玩具时,挑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难度也随之增加:

专家提示

宝宝创造力的表现之一就是“破坏”。宝宝对社会中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如果你能够对宝宝的这种天性合理利用,多鼓励、引导,将有利于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并提高宝宝在未来的处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宝宝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培养,这将是他一生的财富。

纠正宝宝偏食的习惯

许多家长一直以为,自己的宝宝是个好宝宝,可现在每个宝宝对食物的偏好都有所不同,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有的宝宝喜欢对新食物进行尝试,并且对它的口味可以很快适应;但胆小、保守的宝宝,对于没有吃过的食物,他是不会愿意进行尝试的,若是食物不合口味,他便坚决不吃。

宝宝挑食偏食的主要原因

父母原因

若是父母本身对某些饮食特别钟爱,只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在饭桌上对菜的喜恶进行谈论,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宝宝的饮食喜厌产生影响。为了使宝宝更加健康,也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饮食应该丰富多样。

饮食过于单调

如连续几天只吃同一种菜,宝宝往往会厌食偏食,下次见到这种菜的时候,就会不想吃,所以,家长要注意对饮食进行合理搭配,尽管每顿都吃蔬菜,也应该增加蔬菜的品种。烹制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避免枯燥单调。

如何纠正宝宝偏食的习惯

及时添加辅食

在给宝宝哺乳的时候,就要及时添加辅食,使宝宝从小就对各种食物可以适应。

不能没有节制

若宝宝特别喜欢吃某一种菜也要适量,否则只会造成伤食,宝宝在尝到这种苦头后,对这种菜会敬而远之,并且,不宜让宝宝只吃他喜欢吃的食物。

如果宝宝已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习惯,纠正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若是一味强迫,只会起到反效果,非但不能使宝宝偏食挑食的习惯得到纠正,而且还会降低食欲,使宝宝产生厌食现象。因此还是应该纠正宝宝偏食的不良习惯。

采用正确的方法

不应采取粗暴简单的方法勉强宝宝吃不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只会引起宝宝的反感。应该顺其自然,使宝宝偏食的习惯得到逐步纠正。

合理安排

对宝宝的食谱要合理安排,饭菜的品种应该多样化,不要过于单调,烹调食物,应该依照宝宝消化特点和不同的年龄,色、香、味、形俱全,以刺激宝宝的食欲。

父母以身作则

平时父母要以身作则,一定不能在宝宝的面前表现出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在宝宝面前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宝宝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潜移默化之下,往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

从小就应该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宝宝的饮食应该定量、定时,最好不给宝宝吃零食,同时,增加活动量也有助于促进宝宝的食欲。

专家提示

为了不让宝宝挑食、偏食,吃得开心、吃得好,因此从宝宝换乳的时候就要注意。因为,幼儿期宝宝的饮食正在逐步脱离配方奶、母乳,而向成人的饮食形态发展,所以,让宝宝及早地接触多种食物,也可以避免出现偏食的情况。注意要有耐心,不要过于勉强。若是宝宝什么也不吃家长就生气,并强迫宝宝进食,不仅会让宝宝失去食欲,也会让他越来越讨厌吃东西。

怎样对待宝宝的哭

这个时期的宝宝,非常喜欢撒娇,女宝宝表现得更加明显。其表现为说话的时候故意吐词不清楚、哭哭啼啼、哼哼叽叽、抱着家长的手、缠着家长的腿。当她提出要求的时候,若是家长没有很快作出回应就会大哭大闹,有的时候还得让父母抱着。

这个时期的宝宝,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首先想到就是哭,希望通过自己的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是自己不合理的要求,也希望父母可以满足自己。因此,父母应该找一些方法来应对宝宝的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对宝宝的哭不要助长

当看到宝宝哭的时候,既不要奖励他,也不应该惩罚他。父母对待宝宝的哭,应该采用理智的态度。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让他的眼泪变干,若是这种方法行不通,那么就要给宝宝一剂安慰的良药。若是一个紧紧的拥抱,会起到止哭的作用,那么就可以多拥抱宝宝。

对宝宝的疼痛应敏感察觉

当宝宝感到疼痛的时候会哭,这个时候,家长就不应该跟他开玩笑,对宝宝的疼痛,父母要承认它确实存在,对宝宝的疼痛要表示理解和同情。

注意培养宝宝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宝宝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时,会比较敏感,哭得也会更多。所以,对他的好行为和成就要大力赞扬。父母一定不要对宝宝提过高的要求,让宝宝做的事情,不要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之外。

正确应对宝宝的哭

没有必要立即去安抚,若是他哭只是因为暂时情绪不好,他自己就会进行调整。而父母的介入,只会让宝宝哭得更加厉害。让宝宝把他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他把事情用语言说出来后,这样可以使宝宝哭的频率减少。当敏感的宝宝哭时,父母只需要一摇头、一皱眉,表示对宝宝哭的行为不赞同即可,没有必要大声训斥宝宝。

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敏感的宝宝会发现你的伤心、焦虑、愤怒等,家长想藏也藏不住。若是父母真的很烦躁,也可以跟宝宝说,而不是让宝宝猜家长的心理。对父母的烦恼宝宝没有必要分担。若是宝宝过于敏感,看到父母有一点点焦虑情绪的时候就会哭个不停。

父母应该将表扬和批评并用

比如,当宝宝很高兴地告诉你,自己把手洗了的时候,你一定要表扬宝宝,顺便再告诉宝宝若是没有将水洒到地面上会更好。不要只看到宝把水洒到地面上,而对宝宝自己洗手的行为却视而不见。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安在宝宝身上

父母觉得是小事,认为不值得哭,可是在宝宝看来却是大事,父母要理解。宝宝比较敏感,只要发生一点小事(如拼图没有拼上、搭高楼没有搭成、被椅子碰了一下、跌倒了等),对宝宝而言都是大事,并且引发宝宝哭的情绪反应。家长应该站在宝宝的角度,对宝宝的情绪反应要同情,帮助宝宝解决“大事”带来的问题。

不要为宝宝“贴标签”

不要把“爱哭儿”的标签贴在宝宝身上。讨论宝宝爱哭行为的时候,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自尊心。

专家提示

宝宝之所以喜欢撒娇的原因,是父母和周围的人对宝宝的宠爱,其中父母娇惯、疼爱、夸奖过多,宝宝为了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无论有没有事,无论是多小的事情都喜欢哭,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爱哭闹的习惯。所以,要想使宝宝撒娇的习惯得以改变,父母一定要使自己的态度发生改变,对宝宝的哭闹撒娇要理智,先把原因弄清。若是宝宝遇到一点小事就哭闹不止,家长一定不能迁就,可以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宝宝不哭闹的时候,再对他的行为进行指正和批评,这样就可以使宝宝用撒娇哭闹的方式得到好处的想法慢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