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1~3岁宝宝心理
32941300000009

第9章 心理走向独立,开始有自我

如何应对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当你的宝宝不听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叫停、最后通牒?这些办法你是否已经用过很多次了呢?结果也可想而知,大多不会取得成功。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做呢?首先,家长应该知道,是什么导致宝宝和家长之间形成如此尴尬的局面,然后找出一个可以有效缓解宝宝和家长之间激烈矛盾和僵持局面的方法。

由于这个时期,宝宝自由活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各方面知识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他独立的愿望已经表现出来。尽管他没有很强的能力,但他仍然坚持自己动手,而且变得不懂事。这是一种自我意志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叫做第一反抗期。心理学研究表明,若是宝宝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反抗精神,那么,他更容易成为独立坚强、心理健康的人,而若是宝宝没有丝毫反抗表现的话,则往往养成优柔寡断和软弱的性格。在“反抗期”父母应该尊重宝宝,让宝宝有所选择。宝宝处在反抗期的时候,他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行为进行支配,也不喜欢别人强迫他接受某种意见,即使这行为和意见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你希望宝宝接受的做法和别的做法放到一起让他从中选择,既可以使他有所独立又会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建议。

对于宝宝的种种反抗,家长不能一味地去制止和反对,只有正确了解宝宝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对症下药”。因为如果家长的处理方式不正确直接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在面对宝宝“反抗”的时候,家长应该“三思而后行”。

相信宝宝,满足其合理要求和好奇心

对于宝宝的好奇心,家长应该给予他支持,一定不要对宝宝包办代替或是过度保护,这样只会让宝宝丧失更多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还会引起宝宝的抵触心理。家长对宝宝的能力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相信。若是宝宝遇到的困难在他的能力范围以内,家长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宝宝不仅仅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会减少和家长的对抗。

不能放纵、娇惯宝宝

宝宝喜欢对家长说“不”,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如果百依百顺或听之任之,就会形成宝宝骄横、任性的性格。所以作为家长,对那些常常说反话来使自己达到不合理要求的骄横宝宝,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对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进行解释,抑制任性行为的发生;设法对宝宝的注意力进行转移,用另一种他感到好奇的事物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合理的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时候,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然后马上走开,通过冷处理的方法使宝宝放弃不正当的要求。

满足宝宝渴望被保护与独立的需求

宝宝表现出“反抗性”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想独立。宝宝表面上好像是在跟家长作对,但宝宝的内心里面,仍然需要得到家长适时的鼓励和情感支持。在让宝宝自己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首先对他完成这件事有几成把握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判断。然后在不涉及人身危险的基础上,让宝宝独立去做。若是宝宝打算要做的事情,会使健康受到危害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果断地制止,并用别的不涉及人身危险的活动来代替。这样,宝宝不仅享受到了独立的快乐,同时还能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关爱,并且,会使宝宝发生反抗行为的情况大大减少。

尊重宝宝、理解宝宝

当宝宝开始对家长说“不”时,就是宝宝建立自尊和自我的第一步。宝宝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和家长处在平等的位置上,此时家长不要轻易对宝宝的行动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征求宝宝的意见,给宝宝留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做会让宝宝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使他的自尊得到维护,也就不会轻易对家长进行反抗。

提出的要求对宝宝来说要合情合理

若是某一件事宝宝必须做,而且是他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家长对宝宝便应该严格要求;而对于无关紧要的且宝宝不喜欢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宝宝。宝宝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打扰他的兴致;若是宝宝确实有做错的地方,家长在制止宝宝反抗行为的时候,在不危及道德、健康和生命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地放宝宝一马。这么做可能会给家长带来一些麻烦,但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宝宝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这样做完全值得。

跟宝宝有足够的沟通

当家长看到家里的乖宝宝变成淘气宝宝的时候,没有必要感到烦恼和担忧,这些都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过程。但并不是说家长可以不管不问,这样做会让淘气宝宝变成真正的坏宝宝。家长要给予宝宝更加多的交流、关爱以及宽容。对宝宝内心的想法,耐心倾听,对宝宝的需要要了解。问问宝宝的想法以及这么做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使宝宝对家长的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大大降低。

专家提示

宝宝在两岁的时候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心理反抗期,这一阶段若是父母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宝宝,极易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这个阶段,他有着非常明显的反抗表现,父母在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方式,运用一些技巧,比如这个阶段宝宝总会和父母反着来,若是父母掌握了宝宝的情况,可以先把反话说出来,比如宝宝不想吃饭,就说不让宝宝吃饭,玩好了以后再吃,这样宝宝会反其道而行之,最后乖乖吃饭。

宝宝最喜欢说“不”

宝宝在两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对父母说“不”。他会故意做一些父母不同意他做的事情,对父母的要求进行反抗,总认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出的事情往往别出心裁。

宝宝喜欢说“不”的原因

伴随着行为的异常和反抗,宝宝的情绪也越来越极端。一会儿开心,活泼可爱,一会儿焦躁不安,胡乱发脾气。这是宝宝的第一反抗期的表现。

宝宝之所以做出“反抗性”的行为是因为想独立。宝宝两岁的时候,是由婴幼儿期向儿童期过渡的时期,身心发展的速度很快。他逐渐意识到即使是没有父母的怀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脚就能够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而且,他还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些能力的增长和诞生,使宝宝的自信快速地树立起来。他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长大,而且想让别人知道他能行,他长大了。这个时候,宝宝认为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把自己当成是独立的个体,而且认为父母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认为他不一定非要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情。于是,宝宝决定把自己的独立向众人宣布,不再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帮助,即便是他真的需要帮助。他也会对父母的帮助不屑一顾。

当宝宝有了独立的倾向,有了自己的意愿,那么他的意愿就会不同于父母的意愿。所以,在父母看来他是在跟自己作对。但宝宝内心依然需要得到家长在情感上的支持,需要家长的鼓励,这样他才会真正地自信,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两岁宝宝的体力和智力不够成熟,事实上,他要想实现自己的意愿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因为没有父母的支持他想成功就会很难。因此,反抗期的宝宝正处于乞求帮助与被爱和追求独立的矛盾中。父母应该满足宝宝独立的需要的同时,保护与爱他。

应对方法

关键时刻父母要做决策

当宝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果断地做出决策。当宝宝打算做一件危险事情时,父母一定要对他进行果断地制止,然后,通过一些替代性的活动来使宝宝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例如,妈妈刚倒好一玻璃杯滚烫的开水,正好被宝宝看见了。宝宝走过来,想要把这杯水端起来。妈妈一定要马上制止他并将水拿走,告诉他:“水太烫了,手会被烫。”然后,将玻璃杯换成塑料杯,把半杯凉开水装在里面让宝宝端着,这样就可以使他的愿望得到满足。

给宝宝冒险和独立的机会

给宝宝冒险和独立的机会,遇到困难或可能会遇到困难的时候,助宝宝一臂之力。当宝宝要求独自做某件事的时候,首先,妈妈要对他完成这件事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然后,在不涉及危险的前提下,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同时做好各种准备,这样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及时给予示范、提醒。

专家提示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宝宝的身上或对自己的权威进行炫耀。若是家长滥用权威强迫、命令宝宝,毫无疑问最后赢的肯定是家长,但是家长的这种专制态度只会使宝宝产生抵抗情绪,并最终导致宝宝出现各种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妈妈的替代品:过渡性客体

宝宝在两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对父母说“不”。他会故意做一些父母不同意他做的事情,对父母的要求进行反抗,总认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出的事情往往别出心裁。

过渡性客体,指的就是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以一个“完美照料者”的身份陪在宝宝身边的替代品。过渡性客体也许是一个人、一个玩具,或者是一个常用的枕头、床单之类的物品。一般来说,宝宝更喜欢把自己的玩具或床单,当做是一个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跟分离有着很大的关系,宝宝在跟妈妈分离的时候,用一个物品来替代妈妈陪在自己身边,并且跟该物品之间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以减少自己的哀伤,这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大部分宝宝都有这样的过渡性客体,从这个物品中可以看出宝宝内心对妈妈的依恋。分离后他会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这个物品上。虽然这有一些“画饼充饥”的意味,但宝宝确实需要这个“饼”。

许多妈妈都不知道,宝宝对一个东西特别迷恋的原因。有时甚至会用成人的判断和思维对宝宝这样的迷恋进行剥夺。比如,把旧被子换成新被子,把摔坏了的玩具扔掉等等。这样的行为,会将宝宝心里面的稳定关系打破,宝宝会因为这种分离使内心受到强烈的创伤。

原本这个东西只是宝宝跟妈妈分离时的一个暂时的替代品,若是再一次对他进行剥夺,那宝宝将会承受不住。因此,就有了创伤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会使宝宝感到恐惧、焦虑、无力、愤怒。过渡性客体可能是长久性的,也可能是暂时性的。

在现代社会,许多妈妈都是职业女性,分娩后产假刚一结束,就投入到工作当中,不得不将宝宝交给保姆或老人照顾。对此,若是条件允许的话,妈妈最好可以陪伴宝宝三年。若是条件不允许的话,也要给宝宝一个稳定的照顾者,来照料宝宝,照料者变更的频率不能太频繁,以免宝宝一直体验分离,不断受到创伤。过渡性客体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没有稳定照料者的家庭中,由于宝宝一直在体验分离,就使得宝宝无法建立自我稳定和安全感。若是在没有得到宝宝同意的情况下,就丢掉宝宝的过渡性客体,只会加剧他的创伤感觉,作为补偿宝宝也许会出现别的非理性依恋行为。

若是父母发现宝宝对某个物品特别依赖,也许宝宝是在用这个物品防御要跟妈妈分离的那种恐惧感。至于如何对待这个物品,不能由你来做主,要让宝宝自己做主,让他来决定这个物品的命运。否则,只会加剧父母和宝宝之间的矛盾。因此,父母不能擅自决定是否抛弃宝宝的过渡性客体。

不要让宝宝过早养宠物,尤其是小兔子、小猫咪。在城市家庭中,要想把这些宠物养活很难,若是出现宠物夭折的情况,对宝宝来讲会让他经历创伤体验。当然,若是小宠物真的死了,应该和宝宝一起处理这件事。比如安葬时还可以办一个分离仪式,这样可以给宝宝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专家提示

作为妈妈,不要对自己的宝宝做出欺骗的行为。不得不分离的时候,要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宝宝。尤其是宝宝还很小的时候,大部分需要依靠过渡性客体的宝宝,在无意识中都经历创伤体验。或许我们对其中具体的过程并不是很明白,但最起码,我们一定要尊重宝宝,要知道宝宝做事情的时候有他的原因在里面,就不要轻易剥夺他,或者忽略他的感受和情绪。

跟宝宝之间建立健康的关系

所有的人都离不开爱,尤其宝宝更加需要。所有的树都需要阳光和水,特别是小树苗更加需要阳光和水,这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当宝宝得到爱的时候他才会去爱别人,得到了爱也才会去爱生活。若是宝宝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而变得冷漠,这将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人的许多特质,比如心理品质、习惯及性格等,都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身体上的疼痛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可是心灵上的伤痛就像烙印一样,永远不会消失。幼儿时期,尤其是不到3岁的时候,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一个关键阶段,许多人的生活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主要就是由于这个时期出现了问题。宝宝只有同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才有可能跟他人之间建立起信赖和亲密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安全感,只有当宝宝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尊、自信以及良好的信任感。

宝宝还不够成熟,他的智力、社交能力和体力使得他不可以独立生活,当有一件事情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的时候他们便需要父母的帮助;他们的心灵还很脆弱,缺乏恢复能力、承受能力和必要的勇气,需要父母的保护、安慰和鼓励亲子关系并不是一个种绝对的平等关系,因为宝宝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父母,而非父母依赖宝宝。

选择正确的入园时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把小宝宝提前送入幼儿园,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不会带宝宝,认为宝宝尽早入园,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早教;二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

在两岁之前,宝宝还处在恋母情结阶段,父母应该把家庭抚养放在主导地位,宝宝离开父母及家庭的时间不应该太久。半岁到两岁的这段时间是连接宝宝跟父母之间情感的一个重要阶段。等宝宝两岁以后就会变成“伙伴关系”,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去生活学习。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发展早期依恋感的最好时期,入园过早,反而会使宝宝的心理负担过重。此外,由于宝宝还没有跟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利于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也会对他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给予宝宝正确的保护和归属感

如果父母给予宝宝的保护和归属感有所缺失,就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教育悲剧的发生。许多人都是由于在幼儿时期,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得他一生都没有安全感。这不仅不利于他的婚恋、交际,还会对他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与宝宝之间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呢?

父母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在教育宝宝的时候,父母不宜武断专制,父母应该正确地认识在很多情况下宝宝要比父母聪明,以及不少时候父母对宝宝并不真正了解。但是,父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性很有必要。

宝宝的经验不够,不仅是指处理问题的经验不够,也包括情绪调节的经验和思考的经验也不够。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容易绝对化,表面的现象很容易就会迷惑住他,对那些很快过去的事情往往会耿耿于怀,并且不知道怎样对待冲动。这时,宝宝需要父母的示范、指导。宝宝的热情要多于父母,而且对感情和各种事情都很敏感。这是一件好事,对此父母应该学习和保护。

可是,在宝宝的理智和感情发展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下,例如,他的情感很丰富却没有很多的理智,这时使他的经验增加、防止感情用事以及帮助他学会思考是作为父母的责任。可是,怎样对宝宝进行指导,又不让宝宝因为父母对他的干涉而排斥和拒绝,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

民主与开放

亚平等型关系,可以是说是最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宝宝面前,既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同时也让宝宝享有充分的民主。

得到父母的尊重是宝宝的愿望;对大部分的家庭事务父母应该允许宝宝参与,同时不要忽视宝宝的意见,对于有关宝宝自身问题的决定,宝宝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宝宝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自由地发表出来,也可以对父母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反面的意见,父母跟宝宝之间的问题要采用磋商的方式;父母作为成人,不仅可以对宝宝进行指导,还可以从宝宝身上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亲子之间除了父母跟宝宝之间的亲情外,还包括伙伴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当父母做得很失败的时候,宝宝会经常感到无尽的压抑和委屈,而父母又经常被宝宝弄得头痛,两代人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两代人都感到充实和幸福。无论现在有着怎样的亲子关系,父母都应该使亲子间的关系向“亚平等型”的方向发展。这种民主,可以让宝宝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使亲子之间由于互相的学习、支持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专家提示

父母跟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他在未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要想跟父母之间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就一定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安全感,觉得周围的环境是无害的、安全的,而不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伤害和恐惧;同时,还要让宝宝对他人有一种信任感,并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正确处理宝宝的逆反心理

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他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父母的安排和要求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强,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做事情喜欢自作“主张”。若是家长没有正确对待的话,只会让宝宝逆向而行。

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宝宝表现出来的这种逆反行为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宝宝有着越来越强的活动能力,知识越来越丰富。他的心理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若是家长没有用新的眼光来对待宝宝,对他做出要求,那么宝宝就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进行抗议。反抗是宝宝在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是宝宝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那么就不能使他的个性得到发展,会对宝宝以后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反抗期”是宝宝在正常发育的过程中必要的一个阶段。

宝宝在一天天地长大,由于以下原因的影响,宝宝的逆反心理就会出现。若是父母处理不当,则不利于宝宝的正常发展。

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恶劣的家庭环境

若是家长有着专横的教育态度,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一个尊重、民主和平等的气氛。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让宝宝感到很压抑,于是,宝宝往往会做出逆反的行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跟家长对抗。此外,父母之间感情不和,也会让宝宝产生对家庭环境产生不满,因此心理上会发生偏差,于是宝宝把心中不满情绪发泄出来的方式就是跟家长进行对抗。或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常常陪在宝宝的身边,宝宝由于没有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支持而出现逆反心理。

父母跟宝宝之间感情交流少

若是家长跟宝宝之间感情交流少。那么,就经常会出现不知道宝宝有什么样的需要,或者没有给予宝宝尊重的情况。这个时候,宝宝常常会做出一些逆反行为来表示对父母的抗议。

对宝宝过于迁就

当宝宝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没有对宝宝所犯的错误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就会让宝宝以为即使是他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受到惩罚或者批评,这种不正确的信息,也许会导致宝宝不明是非,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家长认为有必要对他进行管教的时候,他常常会由于不适应而做出逆反的行为。

父母可以这样做

不要常常对宝宝说“不”

不管父母想要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准备好两个答案,让宝宝从中做出选择。这样做,宝宝就不会直接否定家长的意见,进而就不会将父母的计划打乱,也可以避免宝宝出现不良的情绪。家长在准备答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宝宝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和你想让他做的一件事情放在一起,这样很容易就会达到目的。

不要针尖对麦芒

当宝宝处在反抗期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宝宝的心理特征,不要武断地认为宝宝是“不听话”、“不乖”的坏宝宝,对宝宝更不能随意打骂,而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从而让宝宝可以顺利地度过反抗期。

正确处理宝宝的逆反行为

实际上,宝宝出现的逆反行为是他走向独立的必经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表现。所以,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对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尊重,并适当鼓励宝宝的行为。例如,宝宝坚持要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那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家长要做的就是在旁边对于事情发展的动向进行认真观察,当宝宝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总之,若是家长对于宝宝做出的“反抗”行为,能够做出正确的处理,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宝宝的这种心理,促进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管理的尺度要掌握好

当宝宝处于反抗期的时候,家长对宝宝的要求不能过于迁就,也不能对宝宝做出过多的限制。一味地限制宝宝也许会让宝宝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使他养成叛逆的性格。而对宝宝做出的限制过多,只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地损伤,会使宝宝变得过于依赖和顺从,最终没有自立的能力。

专家提示

逆反心理,既有不利于宝宝身心发展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其中较为显著的是:逆反心理从侧面反映了宝宝好胜心强、自我意识强、有闯劲、勇敢、能创新,能求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若是宝宝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在不满、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把不开心的事情一直放在自己的心里,并能防止懦弱、畏缩、逆来顺受、保守、压抑等不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宝宝逆反心理的一些积极方面,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可以将宝宝培养成能进取、能开拓、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产生

宝宝1岁多的时候,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通常只知道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假的;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并且能用代词“我”和名字称呼自己,这意味着宝宝正在把自己从客体改为主体,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大部分宝宝在快两岁的时候,知道从镜子里可以把自己的模样照出来。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识。而能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意识是未来自控力、自觉性能正确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谁,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律自觉。

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他没有自我,也分不清自己和世界,而宝宝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发展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宝宝是通过对自己的东西,进行占有来区分他人和自己,当宝宝对自己的东西,进行占有之后,当这个东西已经完全属于他的时候,宝宝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这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就诞生了。家长应该使宝宝的这个需求得到满足,不要对宝宝的行为进行谴责。这样,我们就为宝宝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宝宝对自我进行建构。

这时的宝宝自我意识已经产生,他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在所有的物品前面,都加上“我的”两个字,以示他的所有权。而且,他不愿意跟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宝宝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喜欢让别人看家里的书,即使是他自己不愿看的、不想玩的也决不让其他的宝宝动,只要别人一拿,他马上就说:“我的”,有的宝宝在室外玩耍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玩具,就要跑过去,把那个玩具抢过来,并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这常常令妈妈哭笑不得。

在幼儿园,我们也常常看到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他带到幼儿园的任何东西都不让别人动,也不同意老师帮助他提很重的东西或书包。即使是书包很重,有时候宝宝宁可拖着东西在地上走,也不愿意老师来帮助他。一定要亲自拿着,因为这些东西是他的。即使是到了教室里面将鞋子脱下,也要把鞋子放到自己的书包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当然就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跟别人分享。这个时期的宝宝,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总之所有的都是“我的”,好像这个时候他要做的就是把“我的”东西看好,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往往会感到难堪,感到不解,觉得无法说服和改变宝宝,甚至还会将宝宝的这些行为当做是自私的表现。若是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父母就会说:“我家宝宝为什么会越来越自私?什么东西都不让别人碰,常常说这东西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期宝宝的这种行为跟自私没有丝毫关系,我们一定要把自私和自我的关系区别开来。自私主要指的是利益上的冲突,我们做的选择使他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这就是自私。而自我,指的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情感、意愿、意志和心理的需要支配自己的行为,行使自己的计划。家长不要将宝宝的自我看成是自私,自我是宝宝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专家提示

对宝宝的自我意识进行积极培养,是宝宝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对自我进行发掘的同时,也是发掘自己内在潜力的一个过程,让宝宝从小确立和养成一种正确自我意识,有利于他以后跨入社会和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