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
“大意”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知道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军事行动,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计,保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要想取胜,必“知敌之情”。而为了摸清敌方的真实情况,除了运用侦察等公开手段以外,还有一个隐蔽的手段,那就是“窃密”和“用间”。这两招在商场中屡见不鲜。
现代商战中,商谍们关注的一般是企业的信息及领先技术,对于一个生产性的企业来说,通过获取对手的领先技术从而加快自己的发展,是商战中的“用间”妙法。
毫无疑问,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情况是情报部门打听的重点。科学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它一旦为你所有,对手的竞争优势就丧失了。日本人是剽窃技术的行家里手。日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技术扒手”功不可没。日本的每一企业,每一员工都非常珍惜市场情报信息,对技术情报的欲望更是强烈。日本的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日本“技术扒手”中的一流高手。
1954年,本田宗一郎在欧洲考察时参观了英国伦敦世界摩托车展览大会,眼界大开。他看到了世界摩托车生产和研制的最高水准。他花掉所有的钱,买了大量的摩托车零部件,带回日本。经过几年的研究与仿制,本田牌两轮摩托车以它特有的优势,占领了世界市场。如今,本田已成为世界“摩托车之王”。
日本在占战后实现经济起飞,像本田宗一郎一样的一批技术搜罗者功不可没。通过类似的技术剽窃、廉价的技术专利购买,然后充分发挥大和民族杰出的模仿才能,使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至今。日本人依然视情报为企业的生命,以按秒传递经济情报作为其情报活动的宗旨,在世界各地的大企业、研究机构安插自己的情报人员,通过他们来获得世界最新技术情报。日本经济情报人员的工作不仅使日本始终在世界技术竞争中领先一步,而且每年为日本节省了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美国企业界一直攻击日本企业手段卑劣,然而在竞争的压力下,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情报部门,因为世界上公平的竞争从来就不曾有过!
另外,出版业的空前繁荣使报纸、杂志和书籍成为社会中极其重要的信息媒介。经过分析、剪裁,任何琐碎的情报都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帮你的大忙。
精明的情报人员非常重视情报的这种来源。柯达公司情报部主任安妮·西葛丝经常阅读一大堆出版物的目录,她自己也觉得有点古怪。她最喜欢看北卡罗来纳州特兰西瓦尼县的半周报《特兰西瓦尼时报》,因为一家生产医用胶卷的竞争对手——斯特林诊断影像有限公司在那儿建了家工厂。她可以从报上各种招聘或辞退新闻中得知该工厂的发展情况。
从利用互联网到搜寻垃圾堆,情报人员所做的工作都是合法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参加各种展销会,和证券分析人员或证券商、供应商细心地交谈。利用自己敏感的情报神经,抓住每一点一滴可能有用的信息。
能在很不显眼的地方发现重大线索的才能是极为难得的。
不是缺少“情报”,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事实上,现代企业的情报部门的绝大部分情报都是靠这种途径获得的,无论是有关竞争者的新产品、生产成本等信息,还是包括高级经理人员的档案及他们制定决策的能力。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成功的大门总是只向有心人敞开”。李嘉诚的成功就是这句话应验的实证。当年轻的李嘉诚自立门户要生产当时走俏的塑胶花时,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使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下,他想到了亲自上门向国外学习新产品技术这一招。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班机飞往意大利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留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李嘉诚又心生一计。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的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我们不无启迪。
前苏联常常以“做一笔大生意”作为诱饵,要求美国有关公司提供技术方面的详尽材料,其方法是让苏联“专家”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美国有些公司也是为了能在苏联的大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也就不顾一切地满足苏联方面的要求。但苏联的“专家”一旦取得了足够的技术资料以后,就随便找个什么样的借口使交易告吹。结果美国人常常是白白地泄露了大量的宝贵技术资料,生意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973年,前苏联故意在美国放风,说要在美国挑选一家飞机制造公司,为苏联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喷气式客机制造厂。苏联生怕美国的公司不上钩,还特地申明,如果美国的公司不行,就将这3亿美元的生意让给德国或者是英国。美国三大飞机制造公司闻讯后,纷纷私下与苏联方面接触,以积极的态度表示愿意同苏联鼎力合作,保证建设出一个世界一流的飞机制造厂。但苏联的态度则是不冷不热,你有千般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参加谈判的代表变戏法般地周旋于这三家公司之间。以挑起他们之间的竞争,竞相满足苏联方面提出的各种条件。其中,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甚至同意苏联20名专家到飞机制造厂参观考察。苏联人大摇大摆地到飞机制造厂随心所欲地转悠,满心欢喜地带走了上万张照片和技术资料,甚至获得了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制造巨型客机的详细计划。就在美国人焦急地等待着苏联方面签订合同时,苏联利用波音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设计制造出了“伊柳辛”式巨型喷气运输机。虽然,美国人也留了一手,波音飞机公司在提供资料时没有泄露有关制造飞机的合金材料的秘密,可苏联人却明白无误地用这些合金材料制造出这种宽机身飞机。原来,还是苏联“专家”在考察波音飞机时,穿的是一种黏着力极强的特制皮鞋,鞋底能吸住从飞机部件上切削下来的金属屑,从而获得了制造合金材料的绝密。
市场上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以利益的获得为目的。而获得利益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占有市场。苏联人正是利用了美国几家公司急于占领市场的心理,以“做一笔大买卖”为诱饵,“利而诱之”,无偿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技术资料,包括极其宝贵的绝密资料。这种利益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而美国的几家公司因“食”占领市场的诱饵,非但没有达成任何交易,而且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极大利益。这不能不说是贪“利”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