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同病不同医
33122100000007

第7章 有些体质易得病

人们的体质不一样,得病的机率也不一样。传统医学对这一现象早有认识,并称为“同气相求”。我们体会“同气相求”就是指人体内在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病原因子相对应而形成疾病而言的。这是中医病因病机学中颇具特色的理论之一。

至于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体质强弱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疾病产生的原因即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起疾病的外界环境因素,即外因;一类是机体本身内部存在的发病原因,即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疾病。而内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代谢、结构和机能的特殊性,即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了发病的倾向性。

1.中医学病因理论中著名的说法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面所说的“正气”就是指人的体质,“邪气”则为致病因子。体质健壮,邪气不足以使机体发病;而体质虚弱,给外邪以可乘之机,则产生疾病。《灵枢·百病始生》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从这里可以看出,祖国医学认为感受外邪能否发病,决定于正气,即体质的强弱。因此,通过对体质的认识,可以预测疾病易于发生与否,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2.另一方面,不同体质的人,易感受何种外邪,感邪后易发何种类型的疾病及预后的情况各不相同。《五变》中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从中可以看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易患不同疾病。中医理论中“同气相求”,亦有此意,即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如某种类型的体质对某种类型的病因刺激特别敏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邪之中人脏,奈何?曰:形寒饮则伤肺,以其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是寒性体质易感寒邪,寒邪客肺致气逆上行而咳。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这些都指出了体质因素往往决定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有人生病而有人不生病的原因了。

体质决定着疾病的发展

中西医学都认为,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往往是决定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与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体质与病机的关系密切。

1.体质不同,其发病过程不同,所反映的症状也不同。如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流行的感冒,虽然病原体相同,但其临床表现不同。除有一般感冒所共有的发热、咳嗽、打喷嚏,头痛等症状外,素体阳盛,反应能力强者,则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素体阳虚,反应能力弱者,则表现为恶寒,头身疼痛而不发热。再如同是肺结核患者,中医或可辨证为肺阴虚,或者辨证为肺气虚;肝炎患者,或可见肝郁气滞,或肝胆湿热,或肝肾阴虚等。这些都是由于病因相同,但体质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病机特点。

2.体质相同,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证。这就是所谓的“异病同症”。如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慢性肾炎等都可以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类型。而慢性结肠炎、肝硬化、慢性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时又都可以表现为肺肾阴虚的临床类型。临床上这类情况是很多见的。

小提示:

治病须分体质。孙思邈说:“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所谓内就是人体内的体质特性,所谡外就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临床上往往可见某些证候现象各异而体质类同的,治其同而诸病皆愈;有时亦可见某些疾病临床证候极为相似,而其本质却不同,分治其不同,而诸病亦皆愈。为什么?这里所指的“同”就是体质类型相同,故可同治而皆愈。所谓“异”就是指体质类型不同,故须异治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