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大意”申说主张的言辞,必须把义理阐述明白,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本意;而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本意,就要用事实来加以验证说明。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名叫子路的,常常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负责保护孔子的安全。子路身材威猛、反应机敏,而且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只要有他陪伴在孔子身边,无形中就会生发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即使再凶狠狡猾的坏人也不敢对孔子妄作非为。所以可以说在他的保护之下,孔子从来没有受过什么伤害。
突然有一天,孔子问守卫在身边的子路:“仲由,这么长时间我也没看出你有什么喜好,你到底有些什么嗜好啊?”
子路随口答道:“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佩戴长剑!那样将会为我的形象锦上添花,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开心的了。”
孔子听了稍稍皱起眉头,似乎有些不满意,接着问道:“那学习呢?你难道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子路茫然地反问:“学习?我从来没有觉得那会有多大好处啊!”
孔子叹了一口气,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学习和知识的力量是巨大而无形的。你看看,一国之君需要谏臣的辅佐,才能让国家兴盛;普通人需要明事理的朋友提醒自己的过失,才能提升自身:为人处世也需要不断向他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博采众长。真正的君子喜好学习,集思广益,因而足智多谋,做起事来就会顺利;相反那些不善学习的人,自以为是,诋毁仁德,对有学问的人心生抵触,这无异推着自己往后退。可见,不学习就会落后呀!”
子路耐着性子听完孔子讲述的这番大道理,等老师话音刚落,就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我倒觉得并不是完全这样的!您看,南山上的竹子没有人扶植,不也一样长得笔直吗?而且用这种竹子做成的箭,也一样能穿透皮革!可见,很多事情没有学习和知识也照样能运行得很好!”
孔子见子路还是没有信服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强词夺理,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便接着子路的话说:“其他的暂且不说,要是能把竹箭修理一番,装上羽毛,再把它削成尖头,那它的穿透力不就更大了吗?你说呢?”
子路一时哑口无言,孔子见状,就趁热打铁,说道:“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外表。有的人金玉其外,但是腹内空空;有的人相貌平平,却满腹珠玑。前者虽然悦目,但却流于俗气;后者赏心,也令人起敬。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子路这下是真的心悦诚服了,他对孔子保证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
孔子劝说子路要有好学之心时所用的言辞就是“与辨者言,依于要”,而且符合“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的原则,当子路用自生自长的竹子做成的箭可穿透皮革作为例子来反驳时,孔子便抓住了这番言辞中的片面之处,以修整过的竹箭威力更大去反驳子路,从而使其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并最终心悦诚服地认同了孔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