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孩子健康提示
进入秋季,早晚温差比较大,加上气候干燥,孩子容易感冒和喉咙不适,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以免孩子生病。由于温差大,在早晚应给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对于好动、易出汗的孩子,在其玩耍时也可在他的背后垫块毛巾或及时更换衣服。
秋季是进补的最佳季节,应多让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A、C含量多的食物,这些食物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大帮助。值得提醒家长的是,应适当给孩子吃些粗粮,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胖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多吃粗粮,因为粗粮相对细粮来说,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纤维含量高,可减少热量的摄取,所以大部分粗粮食用后更容易产生饱腹感,以达到减肥的效果。不过,粗粮虽好,但也不要吃得过多,每天最多吃30~50克,而且一般一周吃3次就可以了。因为燕麦、荞麦、玉米中的植酸含量高,会阻碍钙、铁的吸收。所以应该粗粮、细粮兼而有之,这样才是健康的饮食结构。
每到周末的时候,多数孩子就会选择睡懒觉,但实际上,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是一种养生方法。天人相应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秋天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所以要早睡早起,对肺是有好处的。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行,但孩子一旦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就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秋天天气凉爽,比较适合户外运动,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增强孩子的体质。秋天孩子最适合的运动是踢毽子,踢毽子通过抬腿、跳跃、转身、屈体等动作,可使腰、脚、腿、颈、眼等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另外,踢毽子要求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锻炼人的机敏性,提高反应能力,刺激大脑皮层,提高人的智力。
每年的9月,都会有许多儿童走进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就可能出现“学校恐惧症”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每到要上学时不愿去或提出各种条件,增加上学的困难,即使是说服去上学也显得很勉强,或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以作为去学校的条件,且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并伴有焦虑的症状。学校恐惧症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不仅耽误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渐渐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等性格特点,会危害一生,因此父母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随着开学的到来,一些兴趣班也开始热闹起来,让孩子学习音乐就是不错的选择,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消除学习压力、避免各类慢性疾病,在医学研究中还发现,经常接触音乐节奏会对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产生某些有益作用,进而促进身心健康。虽然学习音乐有诸多好处,但父母也要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学习音乐。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你知道吗
音乐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早有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上就论述了五音与人的五脏、七情间的对应关系,深刻阐述了五音在调节情绪、治疗脏腑疾病中的作用,创建了“五音、五声医疗之法”和“琴箫养生之道”。在《理骈文》也曾写道:“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胜于服药也”将音乐视为药物;并记载用“唱舞以娱”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的例子。这些都说明我国自古就对音乐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研究。在现代,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都证明,音乐是人体的遗传密码。日本学者曾给某种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的每个碱基字母定一个音符,C=3,T=5……按其碱基顺序谱成旋律,竟然能奏出来一首悦耳的曲子。所以,现代的人也越来越重视音乐的作用。用音乐治病、放松心情等,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音乐与健康
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学习压力、避免各类慢性疾病,这些都是有医学根据的,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接触音乐节奏会对人体的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一、音乐有助于身体放松,缓解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长期处在学习压力中的孩子,常听音乐,可使孩子身心得到放松。
二、音乐可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防止大脑老化。
三、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以及刺激右脑,特别是古典音乐,对右脑的训练和发展非常有帮助。
四、音乐有助于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经传导速率、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
五、音乐的旋律可以令幼儿的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幼儿平静下来,并可以刺激幼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幼儿更聪明。
培养音乐兴趣
音乐不仅以其动听悦耳的音响激发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心灵,而且以其神奇的魅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呢?
一、创设音乐情境。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几位音乐大师的画像,使孩子感受音乐的启迪,也可以贴一些名人名言,如冼星海的“音乐是一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二、让孩子多接触音乐。父母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着孩子。如在孩子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的乐曲;吃饭时,播放一些舒缓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的乐曲。
三、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一些父母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如小提琴、二胡等,或让孩子学习唱歌,这些想法当然好,但是必须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父母应该和孩子多沟通、交流,知道孩子的兴趣,再进行报名学习,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去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四、引导孩子听音乐故事。故事是孩子比较喜欢的,通过故事让孩子来接触音乐,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效果也很好。父母可从广播节目和录音磁带中选择一些配上音乐的故事,常让孩子欣赏。故事中的语言应该能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形象,音乐又能使语言披上美妙的色彩,故事也就会更生动、形象,这种音乐和语言结合的形式,一定会深深地吸引孩子。
五、教孩子学会唱。孩子非常希望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而模仿又是孩子最大的特点,所以父母可以经常在孩子面前唱歌,渐渐孩子也会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们教孩子唱歌时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如果父母自认为没有音乐天赋的话,也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开始,引导孩子多听、多学。
TIPS
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是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或是强迫孩子去学习各种培训班,这样不仅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首先要学会引导,引导孩子慢慢喜欢音乐,只有喜欢的东西,孩子才会有兴趣学,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秋季宜早睡早起
你知道吗
秋天是从夏转冬的过渡季节,天气也从凉而渐寒,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因此,睡眠的节律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早起床,早睡觉,早起时间要和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在不同的时段,各个器官做的“工作”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要按时休息。如: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保持安静;晚间11~凌晨1点是肝脏排毒时间,需在熟睡中进行;凌晨1~3点,胆的排毒时间,需在熟睡;凌晨3~5点,肺的排毒时间;半夜~凌晨4点是脊椎造血时间,必须熟睡;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时间,应上厕所排便;早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按时吃早餐。
早睡早起的益处
在秋季,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的起居调整应与气候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儿童,早睡早起非常重要。
一、早睡早起有利于长高。孩子的身高与生长激素有一定的关系,而生长激素是在睡眠中从脑垂体分泌出来的。所以生长激素分泌量与儿童睡眠的质量有直接关系。睡眠充足,则生长素分泌量多。一般生长激素在22点到凌晨1点为分泌的高峰,占总分泌量的20%~40%。
二、早睡早起可预防肥胖。研究发现,深夜睡觉的儿童,长大后患肥胖症的可能性较大。如3岁时睡眠不足9小时的儿童,和睡眠超过11小时的儿童,到12岁左右,前者患肥胖症的几率是后者的1.6倍。
三、早睡早起可预防抑郁症。研究发现,早睡早起者的唾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较低,而这一因素与精神抑郁度密切相关,皮质醇指标越低,患抑郁症的几率就越低。人体激素分早晨型与夜晚型两种,皮质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着分散压力的作用。
养成早睡早起习惯
儿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更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但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呢?
一、父母做好早睡早起的榜样。父母睡觉过晚就会影响到孩子,慢慢地孩子也会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为了孩子的管教与健康,尽可能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节律。
二、白天不要让孩子睡得过多。一般8个月以后的孩子,白天大约只会有1次下午的睡眠,也有些孩子白天不会睡觉。如果孩子白天睡得过多,就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质量。
三、做好睡眠准备活动。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睡觉时,会催促孩子说:“闭上眼睛”,“快点睡”。这样孩子其实反而睡不着。为孩子安排一些安静、有趣的睡前活动,如温和的谈话、讲故事等,能使孩子更顺利的入睡。
四、白天让孩子充分的运动。白天孩子的运动量不够,也会直接影响到睡眠,在白天让孩子充分的玩耍,到了晚上,孩子感到累了,自然会睡觉了。
五、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小的时候,会害怕单独睡觉,当然并不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睡,但孩子在入睡前,应有父母陪同,这样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到安全。
六、用饮食来调整睡眠。饮食也会影响睡眠,如果晚餐吃得过饱或摄入热量过高的食物,孩子就会因肠胃不适而无法入睡,或因精力充沛而不想睡觉。因此,父母要注重让孩子“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睡眠。
七、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良好的睡眠环境是促进睡眠的前提,如果孩子睡不着,父母还一直开灯或看电视、走动,就会使孩子更加睡不着。所以到了睡觉的时间,就应马上关灯,让房间变得昏暗,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入睡。
TIPS
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只是相对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事情都不足绝对的,有关调查发现,比如经常熬夜的人记忆力会更强,思维更敏捷,所以早睡早起肯定有坏处,但跟好处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如果您的孩子有这种情况,并且孩子在熬夜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强迫孩子去睡觉,不如尊重孩子的做法。
踢毽子强身健体
你知道吗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隋唐时开始盛行,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渝、湘、鄂、黔四省民间传统体育娱乐的项目之一。清代踢毽的技术已相当高,深受古代女性所喜爱。清初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
古代的毽子一般是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的,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有很多种,除沿用古代的办法以外,还有三种方法,一是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二是用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三是用塑料做成各种颜色的花毽。
踢毽子有益健康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古老的健身方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深受我国许多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踢毽子主要以下肢做盘、拐、磕、蹦、落等动作来完成,通过抬腿、跳跃、转身、屈体等动作可使腰、脚、腿、颈、眼等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从而增强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另外,踢毽子时,两手随动作不停地动,一方面起着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对肩、肘进行协调性的练习。
二、提高反应能力,提高智力。踢毽子要求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每个动作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锻炼人的机敏性,提高反应能力,刺激大脑皮层,提高人的智力。
三、缓解颈椎疲劳。孩子在学习时,要保持长期低头的姿势,缺少活动,会导致颈椎过于劳累,并且会导致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踢毽子时,随着毽子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都得到了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有助于缓解颈椎疲劳。
毽子的踢法
踢毽子方法简单,又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所以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健身方法,常见的踢毽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盘踢。一条腿站立支撑,另一条腿屈膝外展,向内向上摆小腿,用踝关节内侧踢毽,等毽子落到膝盖以下的时候,抬脚再次踢起,可以单脚持续踢,也可以双脚轮流踢,这种踢法是踢毽子的入门基础,应好好练习。
二、拐踢。大腿放松,小腿发力向身体后斜上方摆动,用踝关节外侧踢,当毽子距离身体比较远时,可抬起大腿去接踢,这种踢法能够照顾到身体外侧和斜后方较大的范围。
三、磕踢。站立,用手抛起毽子,然后提起大腿用膝关节将毽子磕起,小腿自然下垂,大腿不要外张或里扣。练习初期,可以用手接毽,辅助练习,熟练后可以磕踢、盘踢交替进行。
四、绷踢。大腿向前抬起,上身向前倾,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在踢毽子的瞬间,踝关节发力将毽勾起,绷踢的发力可高可低,能救起即将落地的毽子。
五、“定桩”与“悬”。踢毽子时,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移动,不移动就称为“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俗称“悬”,这种踢法一般在团体赛中出现,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也可以“加宝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依此类推,直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
六、“打跳”和“打偷”。“打跳”,即毽子一抛,双脚同时跳起,用一只脚踢它。可以连续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打偷”,即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从背后去踢。
七、“打环”、“打翘”和“打剪”。“打环”是指双脚跳起,一只腿弯曲起来,另一只脚踢;“打翘”是双脚跳起,一条腿向前伸直,另一条腿踢;“打剪”是双脚跳起,两腿向前做剪剪子动作,用其中一只脚去踢毽子。
TIPS
踢毽子是许多少年朋友喜欢的运动,通过踢毽子,可使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还可以促进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作用,真是一项不错的运动。但要提醒少年朋友的是,秋天天气渐渐地变冷了,在踢完毽子之后,要做好保暖工作,以免因出汗太多而着凉,从而伤害了身体。
让孩子吃些粗粮
你知道吗
在古代,五谷没有粗杂粮的分别,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将粮食人为地分为主粮、杂粮,或称细粮、粗粮。大米和小麦被称为细粮,其他就为粗粮或杂粮。习惯上,人们把城市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称作细粮,把高粱、荞麦、玉米、小米、薯类等称作粗粮。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越来越精细化,鱼肉、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导致饮食失调,引发疾病。不少“富贵病”就是因为人们吃得过精过细导致的。杂粮中的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利用,但能通肠化气,清理废物,促进食物残渣尽早排出体外。因此,营养学家建议,每周至少吃三次粗粮,这样有利于人体健康。但需提醒大家的是:吃粗粮并非“多多益善”。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以及胃肠功能尚不健全的小孩都不宜过多地摄食杂粮、粗粮。做到粗细粮兼而有之,才是科学的吃法。
吃粗粮的好处
“粗粮”主要是指包括小米、荞麦、燕麦、莜麦、玉米、高粱、薯类及各种豆类等在内的产品,粗粮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更应该适当地吃些粗粮。
一、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古话说:“五谷为养”,意思是粗细粮都有丰富的营养,搭配吃对健康更有利。例如: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萝卜素;燕麦富含蛋白质;豆类富含优质蛋白;高粱含脂肪酸高,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铁;薯类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
二、粗粮具有减肥的功效。玉米中含有大量的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排出体外,对减肥很有帮助。并且玉米须还有利尿作用,也对减肥有利,我们可以把玉米煮汤喝,也可把玉米制作成玉米糕、玉米饼等。
三、粗粮具有一定的药性。玉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的“黄金作物”,玉米中的纤维素要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具有加速肠部蠕动,排除大肠癌的因子,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荞麦含有其他谷物所没有的“叶绿素”和“芦丁”,并且维生素B1、维生素B2比小麦多两倍,烟酸是3~4倍,其中烟酸和芦丁都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常食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科学地吃粗粮
粗粮有益于健康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但是人们在平时的食用过程中,很容易把粮食中的营养物质破坏掉,所以说,科学地吃粗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粱适合做点心。高粱米做粥做饭,都会显得略粗糙些,如果磨成面粉做成点心,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也多了。高粱米最适合做一种叫高粱粑的点心,就是把高粱米磨成粉后加入白糖、鸡蛋、泡打粉和水调到黏稠适当时,揉成面团,把高粱面团按平蒸熟,下油锅炸一下,撒上芝麻就可以了。
二、用糙米做稀饭。糙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胚芽,其中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含量都较高,常吃能够起到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作用,并且糙米中含的锌也很多,能够改善皮肤粗糙的情况,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但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直接喝糙米白粥,以免引起血糖升高。
三、薏米煲汤。薏米具有健脾胃、消水肿、清肺热、强筋骨等作用,但薏米不容易消化,所以食用时不宜过量,特别是老人、儿童以及对豆类过敏的人。
四、荞麦面有助于降血压。荞麦面营养价值非常高,荞麦面的吃法有很多,不过人们常食用的方法还是做面条。要提醒大家的是,荞麦面性凉,易伤胃,所以做的时候要泡得时间久一点,直到泡软,才容易被消化,最适合食用荞麦的就是老年人和孩子。
五、糯米做醪糟。糯米可以用来煮粥,也可做汤圆,但是最健康的做法是把它做成醪糟酒酿。糯米可帮助消化,也有安神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疲劳,糯米的这些功效在做成醪糟酒酿以后将更加突出。
以上是常见粗粮的一些科学吃法,只有科学地食用粗粮,才能使粗粮发挥更大的营养价值,但在食用粗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粗粮要及时喝水。粗粮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所以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保障肠道正常运转。
二、吃粗粮要循序渐进。突然增加或减少粗粮的进食量,会导致肠道的不适。特别是对于平时以肉食为主的人来说,更不可操之过急。
三、粗、细粮相搭配。吃粗粮还要考虑营养搭配,平衡膳食。特别是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更应该粗粮与细粮相搭配食用。
四、有些豆类不宜生吃。黄豆、扁豆因含有胰蛋白抑制素,会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而皂素、植物凝血素等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
TIPS
由于粗粮的口感不是很好,所以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吃,要让孩子喜欢上吃粗粮,妈妈就应该下点工夫,改变一下烹饪的方法,让粗粮的口感更好一些,这样就会让孩子慢慢地适应粗粮的味道了。值得提醒父母的是,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适当吃些粗粮是有利于健康的,但吃得过多,效果就不好了,所以一周吃一到二次粗粮就可以了。
克服“学校恐惧症”
你知道吗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拒绝上学。本病以7岁、11岁、14岁三个年龄阶段为好发年龄,而这三个年龄阶段通常是入学、升学的年龄段,可见入学、升学等重大事件或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
追求完美是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最重要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不服输,在行动上过于注重细节,有时稍微做得不完美,心里便惴惴不安,即便是取得好成绩,也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值过高期望,从而导致对生活不满和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调查显示,有“心理综合征”的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比较容易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过于关注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心理承受能力弱。
学校恐惧症的特征
学校恐惧症是少年儿童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如不及时进行疏导治疗,不仅耽误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逐渐使孩子形成自信心不足、逃避问题、对人对事过于敏感等性格特点,会危害一生。因此,了解学校恐惧症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校恐惧症最早的表现常是孩子每到要上学时不愿去或提出各种条件,增加上学的困难,即使是说服去上学也显得很勉强,或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以作为去学校的条件,且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
二、发病期间,有些儿童对学校的拒绝不仅是“到学校去”,就是提“上学”这两个字都会大吵、大闹,自伤或毁物,只要不提及“上学”这两个字则相安无事。若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的焦虑马上就得到缓解。
三、焦虑的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心神不安,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另外,学校恐惧症与逃学不同,逃学儿童常是假装上学但在路上或从学校中出走,不让父母知道。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则是明确表示不去上学。
学校恐惧症的心理调适
学校恐惧症与孩子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发现孩子患有本症,父母应该积极地对待,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引起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如师生关系、学习压力、家庭因素、同学的欺侮、学习成绩差等。要想让孩子克服学校恐惧症,就必须首先找出孩子不肯上学的真正原因,才能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做好准备。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法让孩子回到学校去。如果孩子的焦虑情况比较明显,父母不要着急,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父母要与学校配合,在初期,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上学,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然后渐渐地缩短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单独待一个小时也好,如果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两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
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焦虑心理。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帮助孩子消除焦虑是父母必须做的工作,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焦虑症状的好方法。当孩子接近学校时,让孩子反复做深呼吸,等全身肌肉放松之后,再进入校门,以克服孩子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三、暴露疗法。对于一些刚上学不久的孩子,如果害怕去学校,多是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可以采取一切办法强制孩子留在学校,看到日久没指望了,孩子也就会渐渐调整了心态,逐步适应新环境了,这种方法具有强刺激性,要注意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学校恐惧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等到孩子患上此病,再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非常高,一旦孩子与期望之间产生差距,往往会让孩子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从而诱发学校恐惧症。
二、注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学校恐惧症的发生与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那些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父母的要求不要过于严格。并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劝导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
TIPS
孩子出现学校恐惧症的情况,一般多发生在入学、升学的年龄段,所以此时期,父母一定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表现,多关心孩子,如果出现学校恐惧症的情况要及时给予疏导。对于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父母不要斥责他们,要认真找出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孩子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关心,孩子一定能够康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