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舌多嘴遭人厌
有一个犹太女人很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地道别人是非。
多嘴本来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她却太过火了,以至于连平常饶舌的三姑六婆们都无法忍受,终于有一天大家一起到拉比那里去控诉她的行为。
拉比仔细倾听每一个女人的控诉之后,便要这些女人们先回去。然后拉比差人去找那个多嘴的女人来。
“你为什么无中生有,对邻居太太们品头论足?”
多嘴的女人笑着回答说:“我并没有杜撰什么故事啊!也许我有一点夸张事实的习惯,不过我说的不是很接近事实吗?我只是把事实稍微修饰一下,使它更有声有色而已。但是或许我真的太多嘴了,连我丈夫都这么说呢!”
“你已经承认你的话太多了,好吧!让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拉比想了一会儿之后,走出房间,然后拿回一个大袋子,他对女人说:
“你把这个袋子拿去,到了广场之后,你就打开袋子,一面把袋子里的东西摆在路边,一面走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后,你便要掉过头来,把东西收齐以后,再回到广场上去。”
女人接过这个袋子,觉得很轻,她很纳闷,非常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于是加快脚步走到广场去,到了广场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大堆羽毛。
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朗秋天,微风轻吹,令人觉得非常舒服。女人照着拉比的吩咐,一面走,一面把羽毛摆在路边,当她走进家门时,袋子刚好空了。然后她又提着袋子,一边捡,一边回广场。
可是,凉爽的秋风却吹散了羽毛,以致所剩寥寥无几。女人只好回到拉比那里,她向拉比说,一切都照拉比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却只能收回几根羽毛。
“我想也是的。”拉比说,“所有的马路新闻,都像是大袋子里的羽毛一样,一旦从嘴里溜出去,就永无收回的希望。”
于是,拉比的机智矫正了这个女人的坏习惯。
犹太人认为,长舌远比三只手更令人头痛,假话传久就会变成恶言,谣言足以隔离亲近的朋友。因此,不要用嘴巴去发现看不见的东西。
同时,拉比们还告诫人们说:“遇到鬼的时候,你一定会拔腿就跑;同样的,遇到马路消息时,你也要快速地逃。”
犹太人认为,当所有人都不再在背后道人长短时,一切纠纷的火焰就会熄灭。因此,犹太民族很讨厌多嘴多舌的长舌妇,他们对谣言更是深恶痛绝。
2 少说多听好处多多
犹太人非常强调说话时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
拉比西蒙·本·噶玛尔对他的仆人塔拜说:
“到市场去给我买些好东西。”
仆人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
他对仆人说:“再到市场去给我买些不好的东西。”
仆人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
拉比对他说:“为什么我说‘好东西’你带回来一个舌头;我说‘不好的东西’,你还是带回来一个舌头?”
仆人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基于此,《犹太法典》告诫人们说:
“神为什么给人两个耳朵,却只给人一个嘴巴呢?这是因为神要告诫我们:听的分量要有说的两倍,因此才这么做的。”
犹太人认为,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基于这样,犹太人坚信着“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因此,犹太人在自己的周围,总是尊敬那些懂得听话艺术的人,而讨厌那些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的人。
犹太人相信善于听话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所以犹太人有一句俗话说:“当傻瓜高声大笑时,聪明人只会微微一笑。”
犹太人还认为,把沉默教给自己的舌头,这在人生中有很大的好处。为此,《犹太法典》告诫犹太人要“如同对待珍宝一样,慎重地使用自己的舌头”。
犹太人认为舌头可比刀剑,必须小心使用,否则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到自己。因此,犹太人学着古时的剑圣——除了真正需要外,绝对不拔剑伤人。
“沉默是金,雄辩是银”,犹太人常把沉默当做知性所披挂的黄金盔甲。
犹太人认为,话不可以随便乱说,应该一字一句地斟酌才对。为此犹太人常常用药来比喻言语,即适量的言语可以一针见血,但是用量过多就会愈描愈黑,反而有害。
因此,犹太人是世界上较其他民族比较注重节舌少嘴的民族。他们还有一些警世良言:
“舌头表面没有骨头,所以应该特别小心。”
“应该由心来操纵舌头;而不应该由舌头来操纵心。”
3 祸从口出,不随便乱说
在社交场合或谈判桌前,许多人随机应变,风度翩翩。一旦揭开了这个秘密,就会发现,任何人都不是天才,知识来自学习,关键是充分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以行动实现目标为主,以少说而精为辅。
福特总统访问日本的时候,曾随意地向导游小姐询问大政奉还是哪一年?导游小姐一时答不上来,随行的基辛格却立即从旁边插嘴:“1967年。”他怎么能够对一般日本人都不清楚的日本历史这么熟悉?原因非常简单,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基辛格深知事前准备的重要性,所以在访日以前早阅读过有关日本的大量资料。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我们当今的生意人不无教益。
犹太人认为,说话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三言两语说得好能赢得人心,口若悬河说不好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所谓“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犹太人在说话时特别小心谨慎,也不随便乱说,并尽可能地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犹太人在谈判时幽默风趣,从容不迫、应对自若,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谈判气氛。
这种充分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的方式,不仅在商界,而且在外交界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巧舌能敌百万兵,殊不知其背后倾注了多少心血。我国已故总理周恩来是外交专家、谈判专家,但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谈判,他都要事先作大量的准备,足见事前准备的重要性,万万大意不得。
你和犹太人熟识以后,交谈越多,你就越会觉得犹太人学识渊博,简直跟博士一般。
他们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体育、娱乐、军事、时事,古今中外,仿佛没有他们不知之事,没有他们不通晓的道理,但是他们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多余的。
广博的知识对犹太人而言,不光是用来作为谈话的资料和改变谈话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知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帮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看待事物,以便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质上就是利于他们决策和判断。
犹太人做事,不存在含混不清的东西,更不存在错误的记忆。这些当然都得益于他们博闻强记,多做少说的处世习惯。
4 了解情报就可以少动嘴皮
基辛格当年只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内阁顾问。基辛格的目的是要进入政界,而顾问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愿望。顾上了问顾不上了不问的闲职,只是个空名而已。
基辛格寻找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即将开始,而当时美国正陷在越战的泥沼之中。为了摆脱困境,美国政府已与越南在巴黎进行秘密和谈,而谈判的内容是高度机密的,但和谈对下届总统竞选至关重要。许多人都想知道其中秘密,而总统竞选者尼克松对此更是望眼欲穿。
基辛格猜准了尼克松的心意,想到自己有位朋友可以获得和谈的内幕消息,他藉此便与尼克松进行了秘密接触。
情报自然弄到手了。
第一报,巴黎刚发生重大事件,基辛格劝尼克松不要对大众发表关于越战的新策略。
第二报,现总统可能短期内下令停止轰炸北越。
第三报,巴黎方面已协议停止轰炸北越。
凭着这些准确情报,尼克松大选前几日所发表的谈话没有犯下任何错误。基辛格提供情报的内容和时机,均使尼克松获得极佳的群众反应和喝彩。
尼克松竞选成功,当选总统,自然对这位犹太人信任有加。考虑到基辛格能力极强而又是亲信,便对他委以国务卿的重任。
基辛格如愿以偿。
基辛格几乎没有用多少嘴皮就成功了,而他实际上是以情报作为条件和尼克松谈判的。
5 言谈要与细节和仪表配合
犹太教里有这样的教诲:人在自己的故乡所受的待遇视风度而定,在别的城市则视服饰而定。
这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在故乡并不受衣着的影响,因为人们了解他的言行。但一个人如果到了他乡,人们要评价他就得看他的外貌特征、衣饰装束和言谈举止了。
正式谈判时,因为场合比较庄重,穿着也要有所讲究。衣服要干净合适,符合礼仪。尽量避免穿奇装异服,不要给对方造成花里胡哨、不够持重的感觉。
目前商界谈判很注意对手的穿着打扮,看对方穿的是什么牌西服、什么牌衫衣、什么牌皮鞋,系什么领带、什么皮带,戴的是不是宝石戒指、是不是白金手表,以此来判断对方的财力。如果你穿得很寒酸,人家就对你失去了信心,谈都不要谈就打道回府了。
所以,过于低档的衣服,最好不要穿上谈判桌,过于华贵的衣服也轻易不要穿上谈判桌。不要过于虚浮和炫耀,要造成稳重的含而不露的效果。当然,也有人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自己收拾打扮得非常有派头,口袋里却空空如也,然后以表面现象来骗人钱财。这些人只能骗小钱,真的大钱光凭穿得好是骗不去的。
除衣着之外,谈判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等等细节问题也不可忽视。细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影响谈判的结果。
重大谈判当然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谈判为好,以示重视。一般谈判在餐桌上谈气氛可能更随便更热烈些。谈判时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出席与不出席效果也完全不同,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谈判过程中,言谈举止一定要文明,要显得很有修养,说话要机智幽默,粗话脏话千万不可冒出口,剔牙、抓痒、上厕所等事都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要有什么笑柄留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