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外国体育史话
33521000000006

第6章 外国近代体育史(1)

自从人类社会迈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门槛以后,体育运动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由学校走向社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它的发展逐渐越出国界和地域限制,而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它还同近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这种新型的体育运动,通常称为近代体育。近代体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而逐渐萌芽与兴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欧洲出现和确立,因此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主要在欧洲,其传播情况是:由欧洲到北美洲,又由欧美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7、18世纪的体育

17和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许多国家出现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反对封建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近代教育,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自然主义的教育家还进行了近代教育、体育的试验,学校体育的体系开始确立。这一切为近代体育的普遍实施创造了条件。

J.A.夸美纽斯的体育思想

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年)在体育方面赞赏“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句古老的格言,主张学校设置宽广的运动场,增进儿童健康。在他的教育方案中曾采用游戏、跑、跳及球类活动,并将班级教学制度应用在体育教学上。他主张人的生活实行“三八制”,即每天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饮食、健康、卫生、身体操练8小时。他特别重视游戏的价值,在其《母育学校》一书中,曾提出应当为儿童选择安全的运动性游戏,认为做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育。在《泛智学校》中,他还建议让学生们在1小时的课业之后做游戏半小时,这是近代学校课间活动的先声。

夸美纽斯

J.洛克的体育思想

洛克(1632-1704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说,他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洛克认为,合理的体育有助于培养勇敢和坚毅的精神。在体育锻炼与保健卫生方面,洛克提出了一套符合当时科学水平的主张和建议。他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锻炼身体,以适应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环境。在增进儿童健康的过程中,最好能充分呼吸新鲜空气,从事运动,保障睡眠,摄取清淡的食物,禁饮带刺激性的饮料;衣服宜宽大,不能穿得太厚;头部和肢体应经常在冷空气和冷水中锻炼等等。他的《教育漫话》等着作闻名于世。

J.J.卢梭的体育思想

卢梭

卢梭(1712-1778年)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又是一位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教育应当遵循自然,也就是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他把受教育者的生活划分为4个时期。他主张:对于两岁以前的婴儿,体育是一切的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对2-12岁的儿童,应通过运动、游戏来施行体育,以锻炼受教育者的四肢、器官和感觉。卢梭很重视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各种条件来锻炼儿童的身体,培养其意志,使之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并适应各种突然性的变化。他认为,儿童应“学会爬山岩,学会跳远、跳高、爬树、翻墙,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衡”;尤其要学会游泳和赛跑。在卢梭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按客观自然规律实施体育,使身体自由发展这样一个积极的进步的因素。

J.B.巴泽多的泛爱学校和G.A.菲特的体育百科全书

普鲁士教育家巴泽多(1724-1790年),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于1774年在德绍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让儿童在学校受体育和劳动教育。巴泽多1774年的建校计划表明,该校每日3小时读书,3小时体育和音乐,2小时手工劳动。每年夏季有2个月野营生活;在此期间,有计划地开展打猎、钓鱼、游泳、爬山、攀登、赛跑和跳跃等体育活动。这所学校较早地试行了近代体育,其教材主要来源于古希腊体操、欧洲固有的骑士运动和日耳曼民族游戏。该校的体育主任J.F.西蒙所设计和提倡的“德绍五项”(赛跑、跳跃、攀爬、平衡和负重)就是根据古希腊体操发展而来的。骑士运动包括击剑、骑术和舞蹈。日耳曼民族游戏主要有手球戏、撞柱戏、大球戏、滚翻、跳背等。西蒙曾按照学生年龄实行体育分组教学。他的继任者J.D.托伊特是体操器械斜梯的首创者。当时德国还办了很多泛爱学校。曾任德绍泛爱学校校长的菲特(1763-1836年)于1794-1795年间出版了他的《体育百科全书》第1-3卷(第1卷是体育史,第2、第3卷是体育的体系),这是世界上有关体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书中对体操分类、各种运动的历史和技术原理等均进行了探讨。他还设计和使用了一些体操器械,包括平衡木、木马、弹簧板、平台、不同高度的单杠等。

J.C.F.古茨穆茨与近代体育

德国体育的先驱,近代体育的倡导者古茨穆茨(1759-1839)于1786年在巴泽多的合作者C.G.索尔特曼创办的一所泛爱学校里担任体育主任。他在菲特的启示和影响下,曾力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当时的“体操”(泛指一切体育活动)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泛爱主义的教育是把卢梭的教育观点应用于德国的一种教育实验。这种教育以把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成员为目的,提倡直观性原则,考虑儿童的兴趣,特别重视实施体育和劳动教育。1793年,古茨穆茨的体育名着《青年体操》出版。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人体运动,二是手工劳作,三是游戏。他提出了人体运动的四种分类方法,即按运动的目的、性质、解剖学特点和动作的类型分类。但他主张遵循自然原则实施按动作类型分类的方法。在《青年体操》第二版中,他将人体运动分为步行、跳跃、跑、举物、角力、游泳、攀登、平衡和投掷9类。古茨穆茨的体育教学也大体是从以上9类中选择教材。他广泛应用实物教学,特别注意单杠、跳跃器械、平衡木、软梯及滚翻运动等器械体操的内容。他从事体育教学50年,他的理论对近代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体育

19世纪是体育的兴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欧洲大陆先后形成德国体操、瑞典体操两大体系和学派。英国传统的户外运动、游戏也迅速得到改进,并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些新的运动形式或项目(如棒球、篮球、排球等)陆续产生;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体育制度(包括学校体育、体育管理和体育专业教育等制度)。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近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他国际组织也相继产生,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体育运动的面貌。

J.H.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年)提出要素教育的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美育和智育等方面。他主张体育应同教育的裴斯泰洛齐其他方面配合进行,以保证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儿童身体发展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关节的活动,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行动的可能。儿童体力的练习和发展,不仅能发展他们的身体而且能训练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他专门制定了一种“技能入门”,包括劳动活动中最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如打、拿、掷、推、挥动、角力等等。他还主张军事操、军事游戏、各种战斗的活动在体育中应占重要的地位;认为体育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德国曾经派遣一批教师到裴斯泰洛齐那里学习,因而他的上述思想对19世纪初期的德国有很大影响。

F.L.杨、E.艾泽伦、A.施皮斯和德国

体操

德国是近代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世纪初,德国学校在泛爱主义教育思想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在经杨及其学生的倡导下,形成了以器械体操为中心的、重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意志教育的德国体操体系,亦即德国式的体育运动体系。

德国体育开始从学校向社会发展。

F.L.杨(1778-1852年)是德国着名体操健将。他创立了德国体操,其目的在于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他是第一个研究体育术语学的专家。他在1810年出版的《德意志国民性》一书中,出于对德国语言的尊重,把“体育”一词由希腊文的Gymnastiké换用为德文的Turnen。在此基础上又派生了其他体育词汇。他在体操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他所采用的“体操练习”,内容广泛。1816年,他和他的学生艾泽伦合作写了《德国体操》,对近代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25年,艾泽伦(1792-1846年)开设了剑术和木马练习所;1833年,他建立德国最早的女子体操场,推行医疗体操,并开设培训体育师资的课程。他还创造了跳台、棍棒、哑铃、回旋木马和摆动吊环等运动。这对德国体操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他的体育着作除《德国体操》(1816年)外,还有《德国剑术》(1818年与1826年各一本)、《体操一览表》(1837年)、《体操运动图谱》(1845年)等。

施皮斯(1810-1858年)是德国体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创编一套适应当时学校需要的教学体操体系,其内容包括3大类:悬垂和支撑运动、队列练习和徒手体操。施皮斯最重视后两大类,他创编了许多能按音乐节拍进行的练习和步伐。把音乐和体操结合起来的创举,为后来女子体操开辟了道路。施皮斯注意发展学生的协同一致和服从、守纪律等品质,其教育体操曾长期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流行。他是较早采用分段教学和完整教学法的体育教师,也是女子体育的提倡者。1852年他还创建了德国最早的近代室内体操馆。他的体育着作主要有《体操术理论》4卷。第1卷徒手运动(1840年);第2卷悬垂运动(1842年);第3卷支撑运动(1843年);第4卷团体运动(1846年)。还有《学校体操》2卷(1847、1851年)等。德国体操于19世纪前半期几乎传遍欧美各国。如1822年传入英国;1824年传入美国;1833年传入意大利。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国洋务运动后期,也分别引进了德国的体操。

P.H.林和瑞典体操

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帝国和沙皇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处于危险境地。出于保卫祖国的需要,瑞典人较早地开展了近代体育。瑞典体育的兴盛,是同林的体育业绩分不开的。林(1776-1839年)是瑞典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是一位体操家、剑术家。1814年他在斯德哥尔摩筹建了瑞典“皇家中央体操学院”,并任院长达25年之久。林对解剖学、生理学和体操理论进行过长期研究。他认为,体操理论应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身体运动的科学;而身体运动的目的又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林以体操学院为基地,在古茨穆茨的理论影响下,同A.O.林德福尔斯一起创立了瑞典式的体育运动体系,即通常所说的瑞典体操。林在《体操的一般原理》一书中,把体操分为4大类:教育体操、兵士体操、医疗体操、健美体操。总的要求是保持与获得协调。如教育体操是为了使身体各部获得协调;兵士体操旨在使兵士协调、熟练地使用武器;医疗体操是为了矫正身体某部分的缺陷,恢复其本来的协调功能;健美体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精神)同身体之间保持协调。这4类中,最具特色的是教育体操和医疗体操。林竭力应用他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来编制这两类体操,使之具有科学性。为使这两类体操有效地发挥作用,林创设了栅栏、瑞典栏、窗梯、跳箱和平均台等辅助器械。他还在一间特设的医疗室内实验物理复康,接受各种年龄的身体上有缺陷的人进行医疗体操。1839年后,L.G.布兰廷继任瑞典“皇家中央体操学院”院长之职。他对医疗体操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论述,1840年他将林的遗稿《体操的一般原理》整理出版,从而使林的体操获得发展。林的儿子H.林在中央体操学院任职期间,进一步把林的教育体操引入普通学校。他还主张按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发育特征分配教材,同时提出按教案指导体操教学。他的着作有《身体运动学》(1866年),遗稿《体操运动姿势图集》于1893年出版。瑞典体操在国际上曾广为传播。1840年它通过普鲁士陆军中尉H.罗特施泰因而输入德国,并因对单杠和双杠的运用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了一场关于德、瑞体操问题的论战。1838年,瑞典人J.G.I.代贝通到英国传授医疗体操。1846年,瑞典中央体操学院教务长C.A.耶奥尔伊到法国和英国介绍瑞典体操。1850年英国出版的有关瑞典式医疗体操的着作传入美国;1883年,瑞典人H.尼森开始直接在美国传授瑞典体操。1884年以后,瑞典体操在丹麦流行起来。1900-1903年间,川濑元九郎等人从美国把瑞典体操带回日本。1903年后,中国也通过留学生从日本引进瑞典体操。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体育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1818-1883年)和恩格斯(1820-1895年)提出了解决人的个性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曾进行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实验。他创立的学前教育机关特别注意体育,许多时间都在户外对儿童实施体育和智育。马克思从R.欧文的上述实验里看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第一卷522页)恩格斯在《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关于青年的体育问题。他建议在学校中进行体操训练和军事训练,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广泛的体育,力求培养坚强的、有力的和勇敢的青年一代。这是社会主义体育的指导思想。

英国的户外运动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