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49

第49章 社会万象篇(20)

在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至500年)经过大量的科学实践,计算出圆周率π=3.14159265……他是当时世界上计算圆周率最准确的数学家,为后人打开数学宝库提供了钥匙。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我国邮电部曾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祖冲之为其中之一。至今,世界上都将π称为“祖率”。

1973年,一位法国数学家算出了圆周率π的前100万位数字,该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其视若珍宝,特将它编印出版,被列入当年的“世界纪录大全”。到今天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靠手工能为人类准确无误地计算到100万位以上。

一个圆周=360°的由来

圆形是我们日常接触非常多的图形,但是将一个圆周分为360°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就给圆下过定义,他说圆是一个封闭曲线,它的一个中心与圆周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学说比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要早100多年。那么,又是谁将圆周定为360°的呢?这将追溯到37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最伟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数学。

古巴比伦人习惯上采用13进位制。他们把一昼夜平均分为12个时间单位,而每一单位为30分,那么一昼夜共360分。现在的一昼夜是24小时(12的2倍),每小时60分钟(30的2倍)。当时巴比伦人认为,从视觉上看,太阳从东边地平线升起到西边地平线落下,这运行轨道即是天穹半圆。从地球上看,视觉中太阳的直径刚好是天穹半圆的1/180,即180个太阳直径恰是天穹半圆的长度。太阳每移一个直径的位置,正好需要1“分”时间,因此,半圆就是180°,那么整个圆周当然就是360°了。

医院的由来

我国的医院形式最早见于《汉书》。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风病人。

到了宋代,医院组织渐趋周密,医疗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政府办的医院叫做“安剂坊”,内有专职管理人员,有病房、有医生,并有病历表。政府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给予规定的奖励。这种医院除在北宋的京城汴京设立以外,在别的一些大城市里也可见到。如杭州太守苏东坡举办的“病坊”,苏州城内的“济民药局”,以及一些私人办的“养济院”等。

欧洲创立医院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最早是在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许多皇帝贵族把办医院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此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至于我国建立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还是近百年的事。太平天国末年,乾王洪仁歼曾在天京(今南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亲自领导。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佣“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医院。国人创办的最早的现代化医院为北京中央医院,系1918年所建。

大夫的由来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如王大夫、郭大夫等等,“大夫”称号源自古代官职。

大夫,最早读“dàf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当时,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翰林医学……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候等。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做郎中。而地处末微的医效、祗候,也许是人们觉得不够光荣,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不用了。

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在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他为郎中,所以郎中前面又有加“江湖”两字的习惯,意为东奔西走、漂游不定之意,常带有贬意。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他做大夫,而不叫他做郎中。

口罩的由来

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只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如《札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历史上还有一个因掩鼻而遭祸的故事。相传,魏王曾送给楚王一位美女,很受楚王宠幸。楚王的爱妾郑袖因嫉妒这位美人,视她为眼中钉,就施了一条毒计来谋害这位美人。她先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尤其喜欢你掩鼻的姿态和表情。”第二天,美人去见楚王时,就用手掩着鼻子,楚王更加喜欢她。但楚王觉得美人很奇怪。事后,郑袖又对楚王说:“这是因为美人厌恶闻大王身上的气味,看她还用手捂着鼻子。这女人真是对大王不敬。”楚王听后很恼火,立即令人割掉了这位美人的鼻子。

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括在中国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听诊器的由来

很早以前,医生是用耳朵直接贴在病人的胸部来诊断病情的。有一次,法国名医雷纳去给一个贵妇人看病,病人的身份不允许雷纳用耳朵直接去听她的胸部。怎么办呢?他根据声音可以通过圆筒传播的道理,随手取了几张厚纸卷成圆筒,用线扎牢,一端放在病人胸部,一端用耳朵细听,顿时喜出望外。原来他听到了清晰的心跳声。这就是最初的“听诊器”。随后,他又多次做了改进,用木筒代替纸筒,并装上金属振动片。在长期的实践中,后人又用传音更好的胶管代替木筒,并由单筒改为双筒,就发展成为今天医生使用的听诊器了。

注射器的由来

据医学史书记载,注射器出现的最初形态是灌肠器。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写于公元219年)“阳明全篇”中写道:“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在此书的“猪胆汁方”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雏形。

到了15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组织,纷纷进行尸体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着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狄士等先后将防腐剂通过“注射器”注入尸体的血管里。至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茨制成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代里,爱尔兰医生德林也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制成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后,它才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

体温表的由来

人们感冒发烧了,量体温成为一种习惯的程序。小小的体温表帮助医生了解病情,那么体温表是如何发明的呢?体温表是由欧洲人桑克托留斯医生发明的。桑克托留斯医生是伽利略的朋友,他一直都在留心寻找可以帮助自己判断提问的方法。一天,桑克托留斯医生去访问伽利略,发现伽利略正在研究气体温度表。他运用的工具和测量方法,正是桑克托留斯医生久久所要寻找的。1595年,伽利略完成气体温度计后,桑克托留斯医生按自己的设想和诊病的需要,对气体温度计加以改进,终于在1600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表。

血压计的由来

众所周知,测量血压是检查人的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项目之一。但是,临床上正式应用血压计,迄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最初,人们测量血压是在马身上施行的。约在18世纪初,英国人哈尔斯用一根长达9英尺的玻璃管,以铜管连接,插入马腿动脉内,血液在垂直的玻璃管内上升到8英尺3英寸高度,测到了马的血压。

以后,法国人普塞利考虑到测量血压时为了方便观察血液在玻璃管内的高度,提出在测量血压的玻璃管内先装入水银。

1896年,意大利人里瓦·罗克西发明了不损伤血管的血压测定计,其构成主要包括橡皮球、橡皮囊臂带以及装有水银的玻璃管三部分。测量血压时,将橡皮囊臂带围绕手臂,捏紧橡皮球,观察玻璃管内水银柱跳动的高度,以推测血压数值。以上几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是动脉收缩压,数值并不太准确。

1905年,俄国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介绍他改进的血压测定法,即除了血压计之外,还需要用听诊器置于橡皮囊臂带之后动脉处,根据听诊器所听到的第一个脉搏声以及其后脉搏声音的突破减弱,分别定为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这种测定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X射线照片的由来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意外地发现了一件怪事,放在抽屉里、用黑纸包裹得很好的照相胶片总是自动感光。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多次反复研究,终于在11月3日深夜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种奇怪的现象原来是由阴极射线管里发出的一种射线造成的。这种射线穿透力很强,木板和纸都挡不住它。因为对它的性质不完全了解,伦琴便把它称为X射线,俗称“X光”。

12月22日,伦琴拿一张用黑纸包好的照相胶片,放在阴极射线管旁边,然后让妻子把手放在胶片上,给阴极射线管通了电。不一会儿,胶片冲出来了,伦琴的妻子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一张手上的骨骼都清晰可见的手掌照相底片。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涎生了。

病历的由来

病人生病去医院看病,总要建立一份病历,记载病人每次生病的各种病状及治疗情况。那么,病历是如何由来呢?

病历的起源和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村子里,竖立着一尊石像,这个石像就是传说中的医神阿克勒庇斯。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已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病人档案妥善保管起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在我国,最早的病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称为“诊籍”。首先使用这种诊籍的是一位叫淳于意的着名医生。他从小就非常好学,从名医那里学得一手好医术,行医于民间,使不少病人起死回生,深得人们的爱戴。他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深感医师的记忆有限。为弥补这一不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医术,他想了一个办法,每次给病人看病,总是将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状、处方、日期等等加以详尽地记录,同时还认真记载了治愈和死亡的病例。这就是我国病历的由来,到了今天,记录病历已成为每个医生必做的工作。

“叩诊”的由来

中医在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大致相同,只不过说法不同,其中叩诊却是西医所独有。叩诊的形成经历过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300多年以前,奥地利南部格拉兹镇上有个酒店,终日顾客盈门。酒店老板有个儿子名叫奥延布斯加,他常到酒店来玩。有一次,奥延布斯加发现父亲在酒桶上用力拍打,甚为纳闷,便向父亲请教。父亲向他解释说,根据拍打所发出的不同声响,可以估计酒桶里究竟有多少酒;还告诉他假如酒桶上部声音响亮,而酒桶下部却声音沉闷,说明这桶酒就只剩下半桶了。

后来,奥延布斯加并没有继承父业,而是当了医生。当时医生看病,只能根据病人的体征和表象来观察判断病情,因此常造成误诊。善于思考的奥延布斯加想起儿时父亲拍打酒桶的情形,遂产生一个念头:为何不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诊断疾病呢?

这样,他先后在家人、病人身上进行叩打试验,终于发现健康人与病人的腹部、胸部在叩打时所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根据这个原理,他在1761年写作并出版了《新的诊断法》一书,详尽阐述了叩诊法。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此书问世以后,非但没有给奥延布斯加带来荣誉,反而招来了一片嘲讽诽谤。因此,叩诊法始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40年过去了,法国医生柯尔比萨在旧书摊前发现了《新的诊断法》一书,遂欣然买下,并认真地钻研起来。他经过反复验证,最后证明了奥延布斯加发现的实用价值,于是向世人大加宣传。不久,这种叩诊法终于为医学界应用于临床。这种方法和视诊、触诊、听诊、嗅诊共同组成西医的检查体系,直到今天。

“诊脉”的由来

中医为病人看病时,总是用手为病人把脉,即“诊脉”,亦称“把脉”。为什么要诊脉呢?这是和中医治病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医理中讲究七经八脉,认为经脉是人体气血活动的通道。所以,在中医看病时要摸脉,中医学上叫切脉或脉诊,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于诊脉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着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对脉象的生理、病理和诊脉具体方法的论证。可见诊脉至今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医的治病之道为世人所惊叹,把脉几乎成了中医的标志。

绝育手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