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月坐在小船里,双手紧紧地抓着船帮,哗哗的河水不时地溅上来,冰冰凉凉的。小船越往河道中间走,船身发出剧烈的摇晃,就像是时刻会翻倒一样,朱明月咬紧了牙关,死死盯着自己的膝盖,尽量不去看船下湍流奔涌的河水。
直到小船被布施老和尚拽到了对面,朱明月从里面站起来,双腿有些颤抖,不光是吓的,小船仍在河面上,她要踩着船舷爬上岩壁上的栈道。但是这一面相对来说容易些,岩壁外面有几道大铁条凿出的脚搭,凸出岩布三四寸,一阶一阶,一直通向上面的栈道。
布施老和尚站在大石头上,帮她稳着船身,朱明月从船中走到船尾,每一步都几乎要往河里栽。等她惊险异常地顺着脚搭爬上了最底层栈道竹板,布施高僧已经将小船固定在了岩壁下面的铁环上,也跟着爬了上来。
前后用了整整一个时辰,仿佛做梦一样。
朱明月抬手擦了擦额上的汗,然后将双手的裹布拆下去,从背囊里取出干净的巾绢,再次包上。刚长出来的新鲜皮肉很嫩,稍微一磨就钻心似的疼,然而她的两只手已然再次皮开肉绽,裹布跟血肉粘连在了一起。
随着裹布一层层地拆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滴下来。朱明月狠下心,使劲全部剥了下来,五层厚的裹布几乎被鲜血浸透,手心和十根手指的内侧,鲜血淋漓。
她扔了旧的裹布,抖开一卷巾绢,用嘴咬着巾绢一端,另一端缠绕在手上,却只缠手掌,露出五根手指,缠了几层最后打了个结。另一只手也是如此。
布施老和尚见状,不禁皱眉叹道:“女施主这双手以后就算是长好了,手上的皮肉也不会平整,恐怕要跟老僧这半张脸一样了。”
朱明月脸色有些苍白,抿唇笑了笑道:“那小女定要回来找高僧您医治。”
布施老和尚看着少女的目光中,含着满满的激赏和喟然,一甩手,豪气地道:“成,老僧负责到底!”
两人简单几句,就顺着栈道开始往上面走。寅时一刻,夜最深的时候,用竹板铺设而成的栈道一层叠一层,往复迂回,凌空架在万丈峭壁之上。白日里从上面经过都不免胆战心惊,此刻的黑夜湮没了一切可视的东西,却加剧了感官的敏锐,更为惊心动魄。
这一处就是若迦佛寺的那座山,他们在山峰的最下面,壁立千仞,若迦佛寺在高耸入云的山巅。脚下的栈道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出现了坍塌,岩壁表面也被鸟雀虫蚁入侵,土块松动,中部山崖已经完全崩塌陷落,北崖相对来说完好些。朱明月和布施老和尚几乎是以半走、半攀登的方式,一路磕磕绊绊,有惊无险地来到了那座卧佛的下面。
换做是平时,朱明月简直不敢想自己会在悬崖峭壁上攀爬!
然而有了布施老和尚的陪伴与襄助就不一样了,他从容不迫地从一处断道,跨越过另一处断道,又领着她熟练地攀上爬下。仿佛只要有他在,任何险要之地都成了囊中之物,只要有他在,她不仅不会掉下去,还会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爬上去,最终顺顺利利地抵达般若修塔。
朱明月不知道究竟走了多久、爬了多久,中间停了七八次,精疲力竭。在布施老和尚挑选的相对安全的地方,两人又有数次坐下来休息,喝水、吃干粮。这样一直到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坐在栈道上等待日出。
从深谷仰望天际,仿佛是从深渊仰望光明。戌时五刻左右,天空开始弥漫着霞气,透过丝丝缕缕的晨雾,一阵阵微凉的风拂面而来,朱明月扶着栏杆坐在栈道竹板上,双脚悬空在外面,仰起脖子,看着天际微微露出橙黄色,然后越来越浓,逐渐成为深紫……
旭日喷薄而出,一时间云蒸霞蔚,雾霭四散,天际瑰丽光彩,灿若锦绣。
北侧的山峦半遮着日出的景象,朱明月只能看到大半个金色橙红,然而万丈光芒投射到了对面北崖,一点点照亮了上面成百上千的佛像。佛祖慈悲的面容笼罩在金色中,又如染上了片片胭脂色,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就像是随之苏醒了。
这时,山崖间传来石塔晨钟的声音,一下一下撞击,在整座山谷中回荡。
在深沉悠远的钟声中,阳光一点点投射过来,逐渐照亮了巍峨的山巅、苍翠的谷峰,也照亮了布施老和尚身上绛红色的袈裟,照在那张一半完好、一半损毁的脸上。而他阖着双目,面朝着旭日初升的方向,捻着胸前的佛珠,用古老的摆夷族语,诵起了《长阿含经》。
箴言不绝于耳。
朱明月仰面望向对面,望着峭壁上的释迦牟尼佛造像,想起了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
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天完全大亮,栈道上的路就好走多了。朱明月抬头目测了一下距离,此处就在卧佛的脚趾处,一片大大的脚趾甲上面生长了厚厚的苔藓,顺着脚趾甲斜右方的栈道一路迂回往上,大概四十多丈,就到了佛像耳垂的位置。
般若修塔,就建在佛的耳洞里。
朱明月转过身来看着绛红袈裟的老和尚。
“去吧。”
布施老和尚道。
朱明月朝着布施老和尚深深行了礼,“深恩难报,小女在此拜别。”
“女施主万望珍重,老僧会代为照顾沐施主。”
两人在卧佛下面分开,那一袭绛红袈裟的身影顺着栈道往下走,穿着僧衣的少女则往上走。抿了抿凌乱的发丝,她抓着上面的勾栏,将飞抓甩到卧佛的衣襟处,又将百练索绑在身上,攀着绳索一点点爬了上去。等她稳当地站在了卧佛的衣襟浮雕上,再往上的栈道就平整好走多了。
这座卧佛造像的面容丰满而细腻,也是凿刻最精美的一部分,宽大的耳垂仿佛凌空翱翔的羽翼,上面的石窟和石塔密如蜂房,窟内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朱明月经过其中的几处,看到里面几个红色袈裟的身影,正在细心擦拭和清理窟内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佛龛。
般若修塔这一处是石塔,造型最为别致精巧。七间八柱廊庑式结构,面阔三十余丈,八棱大立柱,覆盖莲瓣形的柱础,左外侧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帐。幔层层重叠,壁画上面还保留着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等佛教故事。
朱明月顺着敞阔的石塔前廊走进去,步之所及,泥塑、浮雕、绘画以及薄肉塑几种形式的飞天造像,栩栩如生。在最后那座薄肉塑飞天像的旁边,还有一座绿釉人顶灯,上面是九头凤鸟绿釉陶瓷盘。灯油燃尽,灯盘里一层薄蜡。
前廊与后室只隔着一扇石门,朱明月走到石门前,伸出的手停留在半空。
这后面,会是他吗……
会是怎样一副场景?他身披绛红色袈裟,盘坐在蒲团上面诵经;还是单薄的身影站在佛龛前,闭目燃香;抑或是像石窟中那些清苦修行的僧侣一样,自力更生,正拿着扫帚清理地上的香灰。那两个跟着他剃度出家的人,一直在他身边吗……
山间的日子宁静而枯燥,青灯古佛,坐定参禅,身若琉璃,心如古井,仿佛历经千百年都不会改变。佛的目光寂寂无波,佛的沉思静静流淌,是否会听见?这个由皇帝一夕之间变成僧人的少年,那些平静却哀伤的诉说。是否会看见?这个国破家亡的少年人,无言的悲欢和寂寞。
距离建文四年七月宫中的那场大火,到现在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却如同经历了几辈子,艰辛而漫长。朱明月记得她进宫的那一年,熏风吹得花飞,拂落在少年清隽而安静的眉宇间,波澜不惊;而他腼腆笑着,朝自己伸出手,一双清澈的眼睛宛若春水。
早春,他在明黄案几前作画,她推开殿阁的窗扉,和暖的春风吹进殿内,拂散了沉滞的笔墨气味,带来雨后的清爽空气,也飘来了殿外塘边的嫣然桃花。
仲夏,他在水榭上摇扇纳凉,盈盈几丈池水围绕,她端着一盘凉果从长廊走过去,半路却被黄子澄拦住。那有些迂腐的酸儒,抢了她几颗果子,还文绉绉地说是试吃。齐泰和方孝孺则齐齐站在水榭台阶上微笑。
金秋,九陌上轮蹄来往,六街内士女骈阗,皆到灵谷寺赏菊花。他在方丈室与谦禅师的高徒洪正映对弈,留下一个齐泰在里面陪着,方孝孺则偷偷带着她和黄子澄跑到山寺里,观赏那盛放满山的菊花。随后他也会借口出来,不声不响地站到她身后,在她发间绾一朵金英。
隆冬,暖炉燃着石蜜,熏笼里烧着龙涎,外面是寒天冻地皑皑白雪,殿内却是融融春意,他倚靠在雕花窗棂前读书,她在一侧红袖添香。在香茗煮沸的缭绕白雾中,两人透过拢翠纱窗赏着殿前的雪景,或是静静听着雪落下的声音,抑或是谈几句朝中诸大臣的趣事。
皇帝的墨宝何其珍贵?他给她写过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是一个扇面,上面御笔题着石湖居士的诗:
愿我如星卿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那时年幼青涩,她只觉得他改得巧妙,又暗暗惊心,诗中似乎合了她的真实闺名。为此她曾百般试探,提心吊胆地捱过一段时日。却不知,他的无心,反成了她的有意;而他的有意,她却不懂。
时间无情碾过,五年宫中朝夕相对,宛若一场迷离大梦,梦中的繁花胜景、岁月静好,尽数破碎在了战败城破、兵临城下的那一刻。宫中燃起熊熊大火,殿前丹陛上被鲜血染得嫣红,宫殿和廊柱不断地在火中倾颓倒塌,黑烟滚滚,无数宫女、太监四散奔逃,哭喊声、抢砸声交织成一片。
宏伟堂皇的文华殿,殿门半敞开,年轻的皇帝仿佛还没从兵败的事实中回过神来,呆呆地坐在龙椅上,手中举着奏折。叔叔领兵打到了皇城,武将反了,文臣降了,甚至连几个心腹都不知所终,四年兢兢业业、勤勉忧劳,就换得个众叛亲离!
“朕……大势已去了。”
那时,他喃喃地对她说。
短短的几个字,却如泰山压顶般猛然让她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后来离开皇宫时的日日夜夜,她每每午夜梦回,总是会在耳畔回响。她无法忘掉他那时绝望而悲怆的神情,更忘不掉当她打开皇宫密道,告诉他逃离京城的出路时,他震惊而艰难地看着她,好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
总要有一个寄托仇恨的对象,在靖难之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始终沉浸在深深的愧疚中不能自拔,所以她对姚广孝极尽刻薄之能事。然而看似平息的怨和恨,在心底里打成了死结,既不能触碰也无法忘记,更得不到释怀。
风吹着线香的轻烟飘进洞窟里,朱明月望着面前那扇石门,曾经的场景一幕一幕从眼前掠过,清晰而真实。
闭了闭眼,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开启石门的机关。
只听得“刷”的一声,石门在眼前打开,一团滞涩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朱明月睁开眼睛,凿刻得宽敞的后室在她面前展露了真容:横长方形的平顶窟,映入眼帘的是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高髻宝冠,秀骨清像;旁边还有两尊高大的菩萨像,一个右手扬掌作施无畏印,一个作与愿印,悬裳庄重。
在洞厅的最里面,高大菩萨像的右后方,负手站着一个清瘦的红色袈裟身影,穿着朴素的芒鞋。
朱明月一步一步缓慢地走进来,发现紧挨着那抹身影的左面,是一座莲花须弥座,巨大的莲瓣向上徐徐展开,莲心上结跏趺坐着一个飞天神女,披帛、长裙,显得安详而端庄。曲蔓分支莲花缠绕在她的腰间,她的面容和灯盏的一团烛火相衬映,仰着脸,面朝着那红色袈裟的清瘦和尚,保持着微笑,肌肤细腻,柔润如生。
这尊飞天神女像,是阿姆……
阿姆死了,死在了般若修塔。塔中后室还有一具尸体,就是那个身着红色袈裟的年轻和尚,保持着背对站立的姿势,被吊死在了绿釉人顶灯下面。
这个和尚的面容年轻却也陌生,灯盏上的石蜡燃着幽幽光簇,年轻和尚的袈裟被照得一片艳红,他的双脚稍稍离地,悬挂着的尸身侧头朝向莲花须弥座上的长裙少女,一双眼睛睁着,嘴角竟像微微勾起,泛着一丝莫名而诡异的笑。
朱明月还发现,在阿姆的手中,握着一封信笺。
朱明月从般若修塔又回到了上城。跟她上一次隆重而铺张的进城方式不同,这一次她是徒步走进去的。一路上没有任何守卫和武士阻拦她的道路,也没有人对这位祭神侍女从外面回来、身上还穿着一身有些褴褛的僧袍,表现出丝毫的惊讶。
乌图赏在内城石桥上等着她,看见她,竟然投以一笑。
“祭神侍女能活着回来就好了。”
“让乌图赏管事失望了?”
乌图赏哈哈笑着道:“自从曼景兰三大城建城以来,十几年的时间,还从来没有人从后殿的蕉林闯出去过!更没有人活着从上城逃跑!祭神侍女可是开了先河,让老奴不佩服都不行!”
少女面色淡淡:“不是我厉害,而是对手实在分量太轻。”
乌图赏笑容一滞,眯起眼睛道:“祭神侍女的口气不小啊,分量太轻?好吧,接下来就让祭神侍女好好见识一下,省得到时候说咱们勐海‘待客不周’,”乌图赏露出一抹透寒的笑,“不过祭神侍女最好次次都能像上回这么好命,平安渡过难关,否则可就不好玩了。”
朱明月抬起头来,“乌图赏管事放心,既然我跟着索桥摔下山崖都没死,就没有那么容易死了。”
乌图赏微笑,声音阴冷地道:“但愿祭神侍女能一直这么嘴硬。”
朱明月被关进了上城的水牢。
潮湿发霉的味道,混合着青苔和杂草的腐朽气息,还有一股动物腐尸的腥臭气味,浓郁得刺鼻。头顶上是生锈的铁栅栏,下面是泥黄色的水,昏暗得几乎不见光的狭窄水道内,来回穿梭游动的是皮毛油亮的硕大的水耗子,长长的黑尾巴,“吱吱”地叫着,像是饿极了。
少女抱着双肩,站在水里面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