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34258400000030

第30章 二、牛拖与爬犁

过去读古书,知道南方曾有一种特殊的泥上交通工具――橇,适合在泥泞中行驶。但是,橇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一直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

1972年在广西桂平石嘴河修堤坝时,挖出一件美丽的铜鼓,鼓面有四只青蛙,在两青蛙之间有一牛橇,该组塑像长8厘米,两侧为两条辕木,前端用一轭联结,套在牛的颈背上,后边有一栏架,其上放一敞口篓筐。辕木前高后低,后边着地,由牛牵引,在地上划行。牛背上还骑一人,双腿跨过辕木,伸向牛腹两侧,双手握着牛角,作驾驭状。在其他地方发现的牛橇,牛背上没骑人,而是站立一只乌鸦,显得格外安静。考古学家蒋廷瑜先生认为这是汉代岭南使用牛橇的反映,该具称牛拖为宜,橇应该是另一种形制的交通工具。

不难看出,牛橇是一种由牛牵引的运输工具,似车而无轮,像爬犁而一头着地,它究竟是什么形制,还不太清楚。

1993-1994年,作者在海南岛从事热带雨林与黎族文化调查,先后跑了20多个村落。该族是百越的后裔,由于久居孤岛,与外界联系较少,至今还保留许多越人的原始文化,这是在其他百越后裔地区所看不到的,如钻木取火、骨刀、泥片贴筑法制陶等等。最有趣的是在黎族地区还在使用古老的牛拖。

黎族的牛拖十分简单,通常是先砍伐两根木辕,长4-5米,直径15厘米,然后将其并列,间距80厘米左右,在两辕前端,横安一轭,多以粗野麻绳、牛皮绳或曲木为之,在辕的后方偏上一点的地方横安一木乘,即木格,与牛轭平行。这就是一架完整的牛拖了。

使用时,将辕头的牛轭架在牛肩上,这样牛拖前高后低,即拖后端落在地上,当牛前行时,拖则划地而行,在地面上留下两条类似车道沟的划印。

黎族所用的牛拖,主要是载货用,用它拉木料、竹子,也可在上置一筐,运输粮食。在行进中,赶牛者也可骑在牛背上,但很少有人坐在牛拖上。

从上述情况看,黎族还保留了古老的牛拖“活化石”,对解释古代的牛拖形制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帮助。牛拖有不少优点,一、取材方便,基本为两根辕木即可;二、制作简易,在两辕安轭和横木而已;三、便于在地上行走,尤其在泥泞的地面上划行也可以,阻力较小,尤其是在江南地区甚为流行。

过去古籍中常说越人“善于用舟”,这是对的,殊不知,越人对陆地上的运输工具发明也有重要贡献。如牛拖就是越人的独特发明,是越文化的一个特点。当然,牛拖不仅是一种简便的运输工具,对车的发明也有重要影响。汉族还有牛驮之称。

关于车的发明,古代传说不少。《古史考》:“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世本》:“奚仲作车。”《山海经》:“奚仲生吉光,是始以木为车。”远古传说都把车的发明追溯到黄帝时期,这是可能的,但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从民俗资料分析,我国的车制有若干类型,适合不同地区的使用。其中南方的车就与北方的车不同,它的轮子较小,是由一块木板制成的,车轴与车轮是固定的,适合在水乡使用。北方的大车,草原的勒勒车,轮子都很大,车体较笨重。这些车型应该有着不同的来源。以南方的牛拖而言,如果在牛拖下边安一轴二轮,它就变成车了。百越民族恰恰是根据水乡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明了有南方特色的车,它在台湾、海南岛、广西、云南等百越后裔民族中都有流行。

不难看出,车的发明在技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说牛拖是把重物对地面的滑动摩擦改为拖辕对地面的摩擦,减少了阻力,节省了动力,那么,车辆又以车轮的滚动进一步减少了对地面的摩擦,节省了动力,增加了运载量,大大提高了行驶速度。正如《淮南子?汜论训》:“为之剡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这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各地文化交流上有积极的贡献。

最后一个问题,百越和黎族的牛所牵引的工具到底叫什么名称呢?这也是应该推敲的。

所谓橇,实际是一种泥中行驶的交通工具,并不是牛拉的拖,原因如下:

第一,橇,当为泥行工具。《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这种泥行工具,显然与铜鼓上的牛挽工具和黎族的牛拖不同。

第二,从形制上看两者也不一样。《史记?夏本纪》集解孟康曰:“橇形如箕,?行泥上。”正义:“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徼起,人曲一脚,泥上?进,用拾泥上之物。”从行文中看出,橇是一种船行物,两头翘起,使其不致陷入泥潭中,这与牛拖不同。

第三,操作方法不同。橇是人力推动的,“人曲一脚,泥上?行”,其作用是“拾泥上之物”,是一种采集工具。这一点在民俗中也有保留。1990年,作者曾在深圳沿海看见不少渔民下海拾蟹、鱼、虾时,所用工具就是橇,其形制是一块方形木板,两头上翘,前方有一横木架,供人手握。当行驶时,两手扶住把手,脚踏木板,行一段,拾些海物,接着又一脚踏木板,行一段,又继续拾海物,如此不断工作。这种木板,实际就是橇,而操作方法也是“一曲一脚”。而黎族所用的牛拖则与此相差甚远。

此外,牛拖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而橇是一种泥地上的交通工具,类似雪域的滑雪。板、冰上的冰车。

由此观之,所谓橇与拖,是两种交通工具,无论是形制、地域,还是操作、功能,都是不同的,而铜鼓上的牛挽交通工具,是牛拖,而不是橇,事实上,橇是不用畜力或牛挽拉的。但是,橇、牛拖以及南方的木轮牛车,都是南方诸民族在交通用具上的卓越创造,为中国文化史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牛拖外,还有一种爬犁,有时也用牛牵引,称为牛爬犁。

爬犁是冬季雪域冰上的交通工具,又称冰床。《梦溪笔谈》卷二十三:“信安、沧景之间,挽车者皆衣以韦?,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曳之,谓之凌床。”其底平如犁床,形状如耙,故曰爬犁。这是指人拉的小爬犁,主要是娱乐工具。不过,也有畜力牵引的爬犁。过去总认为挽爬犁者为狗、为马,其实牛也能拉爬犁。《清文鉴》卷二十六:“扒犁,牛拉的爬力。”据在黑龙江地区的调查,有时也以牛拉爬犁,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货用。爬犁是划行的交通工具,由于地上有冰雪,阻力小,远比牛拖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