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34258400000005

第5章 三、牛与人生礼仪

牛不仅是创世神、造人神,它还是人生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灵物,也就是,从人一降生就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历经命名、满月、成年、结婚、寿礼,以及丧葬送终,都与牛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果说牛是人类的朋友,那么人从孩童到老年,都是把牛作为伙伴的。

(一)牛年生人

在牛年生的小孩,从属性上说,是属牛的,民间也俗称牛人。旧社会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图例》的画册,就标志牛人每月的运气好坏、吉凶祸福。民间信仰认为牛年勾绞星占宫,做事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太阴星照临,阴盛阳衰,须正道而行,以保一岁平安。按这种信仰,属牛有逐年吉凶福禄详解,但是一般人已不相信,唯在港台地区还盛矣。

内地小孩过生日,有一种跳喜牛舞的风俗,主要流行于西北宁夏地区,又称保子舞,为汉族的民间舞蹈。当地人逢生子大庆,就请人来舞,其中四人扮二牛,四人伴牛舞。舞前,乐队先吹唢呐,敲锣打鼓,主人点鞭炮,迎接舞队,称“请牛板”。扮牛者入院后,主人把香火举至牛头前,把小孩用红布包好,放在牛背上,表演者说吉语、祝词,然后跳舞。意思是小孩像牛一样,健壮无比,快快成长。

(二)以牛为名

小孩出生,一般起两个名字,一是小名或乳名,在出生后就起名,由于小儿易夭折,小孩乳名多具有巫术意义;二是大名,或者亦称为学名,即正式的名字。

小名多为土、俗、怪、丑,其用意是鬼不理,好养活。如以牛命名,称“小驹”、“大驹”、“小牛”、“大牛”。有的家庭在小孩出生后,从鼻子中隔处穿一孔,满月时戴上小环,就像穿牛鼻子似的,俗称“鼻拘”,拘谐音驹,这是拴小牛的办法,这样小孩就好养活了。有些家庭根据小孩出生年月或十二生肖,起名为“小牛”、“小马”、“小虎”、“小龙”、“小狗”、“小猴”。

(三)满月穿牛环

江苏海州小孩办满月时,有一系列民俗。先祭祖谢恩,然后抱着小孩子,坐在门外,为小儿洗脸,披红罩衣,接受亲友贺礼,如佩项圈,戴保命锁,上鼻拘,上耳坠。据说上牛鼻拘后,不可随便取下,只能在新婚之夜由新娘取下,用红布包好,在枕下放三天,最后放在箱子内保存。也有的将其放在灶前的香炉灰内。鼻拘多以银条制成,也有用金制的,贫困之家用竹篾。如果是金银的则是凑百家之钱所购,满月前由一位热情亲友,到各家去凑份子,这是象征性的,以求吉利,百家中一定以刘(留)、陈(成)、石(实)等吉利姓打头,但不能有王(亡)、史(死)诸姓。

西藏珞巴族在祝寿或庆喜事时,要跳“索木多罗”,即杀水牛舞。事先请巫师占卜,看家运好坏,鬼要什么东西,然后决定日期,杀水牛祭神。在场地一侧要放一根独木水槽,灌满清水,先由十二位妇女身着盛装,按顺时针方向跳三圈,其他男女才随之跳动,其中必有一男人持斧领头,然后男前女后,绕圈而舞。跳舞者,右手持火把,左手摇铜铃,以顿搓步行进,每人经过火槽时,都要把左脚伸入木槽内沾一下水,以此象征洗掉污秽,以求吉祥,向灵魂之神祷告,保佑主事人死后灵魂升天。

(四)生日牛俗

小孩子过生日,老年办寿,都借助于牛的健壮,从而形成一些牛俗巫术。广西恭城县汉族在小儿过生日时,由祖母、母亲煮四个鸡蛋,一碗素面,然后让过生日的儿童吃下,让他在家呆一天,不能出门玩耍。认为这种过生日是“牛嵬过桥”,所谓“嵬”,指过生日的小孩,“嵬”前加牛,是借牛之状,过桥则是过关煞,平安成长,像牛一样健壮地成长为大人。很明显这是一种接触巫术。

在各民族的庆寿活动中,也离不开牛。陕西留坝地区称老年过生日为“赶牛王会”,把老人比喻为牛、牛王。广西、广东瑶族老人过生日时,尤其过六十大寿,长婿必须以青冈木、牛尾木为架,以野牛筋编成一把椅子,俗称“牛筋椅”,作为祝寿之礼。这是因为牛筋干了以后坚硬不坏,一旦老人坐之,也能把牛筋的性质传给老人,使其健康、长寿。

(五)成年喝牛骨汤

在云南宁蒗、永胜等县居住的普米族,青少年到十三岁必举行成年礼,少男改长衫为上衣裤子,故称穿裤子仪式,少女脱长衫改为上衣下裙,故称穿裙子仪式。仪式是在火塘边举行的,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其中有向祖先祷告、祭神、更衣,然后主人煮一锅牛骨头汤,除给成年人喝外,也以此汤招待亲朋好友,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六)婚仪崇牛

经媒人提亲说合,彼此条件相当,家长同意后,要请人合婚,即把男女双方十二生肖相配,再以两人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共八个字推算,分上中下三等:

上:青龙黑猪上等婚,男女相合亲如宾。

中:红蛇白猴满堂红,合婚相配乐融融。

下:青兔黄狗古来有,合婚相配能长久。

属相上不可犯四忌:

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

蛇虎如刀铰,鸡犬泪交流。

双方五行是否相克:

甲子乙丑海中全,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相合则婚,相克则否。

在各族婚礼中,对牛异常崇拜。

汉族姑娘出嫁时,必备一牛,披红挂彩,新娘一上轿,由新郎牵牛,走在迎亲队伍前头,这是开路或引导。据说牛是天神的化身,由牛开路,可冲走一切拦路之鬼,起避邪驱灾作用。这种风俗在浙江地区比较流行。在浙闽、赣交界地区居住的畲族,送新娘出嫁时,如果与另一位新娘在同一天,并且走一条路,民间认为这是“喜冲喜”,先行者无害,后走者无益,事先双方必须商议,先让路远者走,后走者要牵一头牛,牛角上扎红布,插红花,认为牛踏过的路,是新开辟的路,对后走的新娘无害,这俗称牛踏踏,会有压重、喜庆之意,是一种冲灾性巫术。

在《黔中苗民图》册中,记述布依族“每岁孟春聚会,未婚男女野外跳月歌舞,以彩带接球,谓之花球,意洽情钟,彼此抛球遂焉。贫者用牛一头,富者用牛数头,亲戚朋友各携鸡、酒致祭,绕牛而哭,祭毕,屠牛分肉,群饭饱后各散”。

在黔西北苗族地区,举行婚礼时,女家要请几位男青年为力士,把牛牵到举行婚礼处,以竹篾绊住牛脚,男家也请几位青年当卫土,陪同新郎到举办婚礼处。当新郎即将抵达时,新娘火速用刀把牛尾砍下来,新郎则猛扑向新娘,抢夺牛尾,此时新娘的卫士们向前阻挡,保护牛尾,新郎则设法抢到牛尾,如果在女方父母抵达前抢下牛尾,就按时举行婚礼,否则婚礼告吹,人们不欢而散。

(七)葬礼椎牛

在许多民族的葬礼中,都以椎牛送葬为俗。《溪蛮丛笑》:“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名曰闹尸。”明人郭子章《黔记》:“卡尤仲家,……凡丧事,贫者用牛一,富者数牛,亲戚族友各携鸡酒致祭,绕牛而哭,祭毕屠牛分肉毕而散。”“笼仲家,……丧则屠牛招亲友,以牛角欢饮,孝子不食肉,惟啖□本卢鹿,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族,又名乌蛮,……殓用火葬,招魂于野,结松棚设灵幄之翁车,椎牛野祭,击鼓吹喇叭,亲戚会葬者数百人,谓之‘做戛’。”

葬礼,仅是送别亡人的第一步,事后所谓的祭祖,是葬礼的继续,是对祖先亡灵的安慰。苗族祭祖称“吃牯脏”。传说远古洪水滔天,苗族始祖央公、央母为却疾求赐,杀牛祭母――蝴蝶妈妈。同时认为牛的内脏最重要,必须各取一点献给祖先。我国古代祭祖用牛,并不用全牛,而是取头、蹄、尾祭献,说明吃牯脏乃是古礼。

椎牛是有一定仪式的,以苗族椎牛为例,共有几个步骤:

第一,由巫师主持,杀三头小猪,祭祀农神。

第二,在祭农神之后第十三天,杀一头黄头黄尾的牯牛,祭祀财神。

第三,选择三头牯水牛,分别为黑、白、黄色,视为神牛,精心喂养。

第四,在牛日,由巫师作法,驱除神牛身上的鬼怪和不洁之物。

第五,在椎牛前三天,全家和亲友都移居村外,防止牛鬼来犯。

椎牛场,既是祭祀场所,又是娱乐场所,通常选择在村外广场上,中间立一根彩花柱,高十米左右,上面披红挂绿,拴有神牛。正面为祭坛,置一大鼓,有两个鼓手,身拴彩条。

第六,开始椎牛。头人下令后,手提宝刀,作驱赶状,去邪求吉,同时锣鼓齐鸣,宣告此大会开始,椎牛以击鼓为号:第一次击鼓,巫师摇刀吹角,画符焚香,以口吞圣水,向神牛喷淋,据说是洗去神牛身上的不洁之物。第二次击鼓,主人、舅舅要包上头帕,扎好绑腿,捆好腰带,一副武士打扮,手持弓箭,带领十几位青年,作为椎牛的“标手”,他们必须画面,文身,袒胸露背,提着长矛。主人跪拜,以牛肝占卜,并在住宅外立一堆木桩,每排三四根,高一米多,直径20厘米,其上削成牛角形树?,故称牛角桩。佤族以此显示家庭富有,人丁兴旺。由于它是敬神之物,不可侵犯,不能拴马。景颇族也有类似的牛角桩。无论是室内的牛角桩,还是室外的木角桩,都构成了当地建筑的特有装饰。

椎牛是对已故亲长的供奉,是对祖先的怀念。苗族椎牛后,要将牛角拴在椎牛场上的木杆上,或者拴在室内的中柱上,少者几副,多者十几副,有多少副牛角,就举行过多少次椎牛,表示子女对祖先的孝敬,也是家庭富裕的标志。水族、壮族、侗族、佤族、布依族也有此俗。布朗族以铁斧敲牛,牛死时排尿,子孙必设法接之,藏于屋内,永久保存,认为死人把福带走了,留下牛尿家福不散。佤族椎牛以后,把长矛举过头,送给舅舅,舅舅接过长矛,向四方神跪拜,巫师向舅舅敬三碗酒,以壮其胆。在第三次鸣鼓后,舅舅首先刺牛,其他青年也依次刺牛,不让牛血溅地,牛倒地之后,进行牛卜。牛头向主人家方向为吉兆,随后敲紧锣鼓,全场雷动,点燃火把,欢庆不已。这就是苗族的椎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