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渔”音同意不同。授人以“鱼”,可做一餐之肴;授人以“渔”(捕鱼方法),则使人受益终生。
在教育子女上亦有授“鱼”与授“渔”的区别。为了孩子取得良好成绩,有的家长恩威并施,考好了笑脸相迎,大加奖赏;考差了冷言冷语,棍棒相加。有的不惜重金聘请家教,有的陪读到深夜……这些措施也许能奏效一时,但不过是授“鱼”之技。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授子以“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远大的志向、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其志。伟大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对于孩子来说,远大的志向也可以理解为明确的目标,这是搞好学习的根本。只有立定志向,才会有刻苦学习的力量,顽强拼搏的精神。
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任弼时在《言志》中写道:“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者则不畏事之不成。”由此看来,天资愚笨不足畏,最可怕的是没有志气,无心求学。作为家长,应从发展孩子确定初步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入手,使孩子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终身理想,并为之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构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条件。有人说: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人从平淡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崛起。兴趣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能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纵观古今中外有所成就者,他们的成功的幼芽大都植根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应首先使他们感到学习有趣,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进而把学习变为乐趣,最终成为终生的志趣。
学习是人的意识活动,要靠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做依托。一方面应培养孩子抵御外界干扰与诱惑的自制力。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假如你们的孩子,仅仅受到实现自己愿望的训练,而没有受到放弃和克制自己某种愿望的训练,他是不会有巨大的意志力的。”现在社会上对孩子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孩子不能克制自己,那将学无所成。另一方面,要培养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毅力,使孩子在学习困难面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直至获得成功。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有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学校老师讲过的知识,回到家中还要再讲一遍。暂且不说能否保证足够的时间和质量,就从教材本身来说,小学的课程你能辅导,到初、高中你还能各科都“胜任”吗?如果学校不在本地,你能跟着孩子去辅导吗?即使具备了上述全部条件,你给孩子带来的也只是依赖父母的习惯,上课不专心的习惯——因为上课不听也没关系,回家父母还会再讲呢!
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孩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的习惯;“完成作业再玩”的习惯;“提前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等等。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获益无穷。
要知道,“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只有“会学”才能“学好”。父母引导孩子爱学,教给孩子学习方法,使之“会学”,就等于授之以“渔”了,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才会形成。
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项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与辛勤的汗水。愿所有的家长从长远计,变授“鱼”为授“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获得学习上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