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接触的许多家长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和圆梦心理。这种心理越强烈,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越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所谓补偿心理,就是家长将自己经历过的一些苦难转化为一种无节制、无原则的爱,把过多的关心、过度的呵护倾注在孩子身上:自己儿时参加体力劳动受过累,所以就叫孩子远离劳动,肩不担担,手不提篮,致使有的农村的孩子上了初中连锹都不会使用;为了“补偿”儿时吃穿方面的欠缺,就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甚至不顾家庭条件和承受能力给孩子买高档商品……其结果是孩子既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与劳累,又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养尊处优,任性贪婪,脆弱娇气,逐渐形成“小皇帝”、“小公主”式的个性心理品质。最终必然是与父母缺乏亲情,在生活中缺少能力,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香港巨富李嘉诚家资亿万,他的儿子李泽楷在美国留学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到高尔夫球场替人捡球赚钱。李嘉诚认为,如果子孙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留给他万贯家财也只会助长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恶习。不但一无所成,反而会变成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这在国外似乎已成惯例,孩子12岁以后大都在课余时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更为普遍,就连家庭非常富有的也不例外。
而我们的一些家长,连小康生活还未达到,却在补偿心理驱使下,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甚至过上了“穿讲名牌,吃讲高档”的奢华生活。古语说得好,“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受损。”只有幼年时打下勤劳俭朴的印记,长大后才能热爱生活,疼爱父母;才能自强不息地去奋斗,才能拥有充实美满的人生。
所谓圆梦心理,就是把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尤其以圆大学梦者居多。为了圆这个梦,无数纯情烂漫的少男少女便“苦海无边”了。文体活动不准搞,课外书籍不能读,影视戏剧不许看,甚至连正常的交往权利也被剥夺了。
为了圆梦,南京3岁的胡丹丹因背唐诗忘了一个字,被父亲踢死;贵阳7岁的谢晔因贪玩忘了做作业被其父用火钩烫伤;青海的夏斐因未敢如实汇报考试成绩而惨死在母亲的木棍下……高中学生压力更大,每每念及父母的一片痴心,就像心中压着千斤巨石;估计圆不了父母之梦或考不上父母所期待的名牌大学,就会充满恐惧与惊慌,走进考场更是高度紧张,手脚打颤,汗流浃背,甚至有人自愧无力为父母圆梦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沉重的代价、惨痛的教训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特别强调,“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将来重要的不是考大学,而是就业。现在就业看文凭,以后就要看能力,看综合素质了。”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的估计与评价,不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必须承认人的智力、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只要孩子尽心竭力,没有空耗光阴,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应把对孩子成绩的特别关注转移到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生活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这些方面做好了,无论能否上大学,都会是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家庭有贡献、有所作为的人。
古人云:“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镂,而病于越冶。木越度,金越冶,虽有良工巧匠安施?”教育孩子也是同理,切不可“越度”、“越冶”。家长应抛弃补偿心理和圆梦心理,给孩子理智的爱,宽容的爱,深沉的爱,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