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诊所接待了一位束手无策的家长,他有一双儿女,哥哥憨厚老实,妹妹聪明伶俐;哥哥成绩平平,妹妹学业优异。父亲不但常常将两个孩子作比较,夸女儿如何聪明,怨儿子如何不争气,还在众人面前大讲他以女儿为荣,以儿子为耻。两个孩子在这一褒一贬中逐渐长大,但他突然发现孩子的心理都有了问题,女儿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儿子自暴自弃,精神萎靡,并扬言要杀了妹妹,以消除父亲比较的“参照物”。追根溯源,这都是盲目“攀比”、“滥比”惹的祸。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曾就此发表过论述,认为这种做法是“人们怀着善良的心却做出了糟糕透顶的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事物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应该把每个孩子看成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精彩绝伦的世界,把他们定位于发展成长过程中充满无限希望的个体。这样,我们就会承认他们的个性特征,承认孩子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发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总用一个标尺衡量孩子,甚至用孩子的缺点或不足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有的家长认为,将自己孩子与他人比较主要是为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殊不知这只会事与愿违,严重地损害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来自于家长或成人的评价。
以子之短比人之长,会使孩子从大人的话语中获得自己“不行”或“笨蛋”的评价和认定,明白家长对他失去了信心。非但不能使孩子更加进步,而会使孩子情绪压抑沮丧,产生自卑、厌世、悲观、自暴自弃等不良心态,以致使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失去积极向上的朝气与灵性。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自闭症多出现在盲目攀比的家庭。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意志受到挫伤,心灵受到扭曲,精神受到打击,情绪受到破坏,还谈何孩子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呢!
有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每当成绩出来,家长总是和邻居的孩子做比较,不是训儿子是笨蛋、不争气,夸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就是夫妻相互埋怨,争吵不休。结果儿子的成绩毫无改观,越来越差,终于降到了全班最后一名。家长心想,心烦也没用,和别的孩子比越比越泄气,不如换个心态,让孩子和自己比。于是对儿子说:“考全班最后一名,太好了!”听惯了训斥的孩子吃惊地问爸爸:“你是不是有病了?”父亲说,“爸爸没病,你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用担心别人超过他吗?所以,你只要往前跑,和自己较劲,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大受启发,于是卸下包袱,放松心情,与自己挑战,第二次考试就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继而跃居中游。爸爸每次都高兴地说:“太好了,你肯定还会有进步!”当儿子考到第六名时,爸爸又说,“儿子真了不起,离第一名还差五米远。”后来孩子一鼓作气,一直保持班级的第一名。
这一事例无非说明,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依靠的不是与他人的比较,而是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确定新的目标而不甘停滞,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他的竞争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才能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在与自己的较量中愈战愈勇,所向披靡;才能平静地对待环境,友善地对待他人,勇敢地承担责任,积极地战胜困难。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教育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育要引导而不牵逼,勉励而不压抑,开导而不代替。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进行纵比而不横比,给孩子以信心,而不是把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无所适从;用真挚的爱赋予孩子以智慧和力量,而不是用训斥来束缚限制,让他们反感和挣脱;用自己的经验与孩子共享,给他们恰当的激励、启发、引导,而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让他们陷入失败的阴影不能自拔;用鼓励的眼神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他知道无论成绩如何,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是父母喜爱的好孩子,而不是去做其他孩子的复制品;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成功的累积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在埋怨、指责中度过童年乃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