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34284800000040

第40章 贵在培养好习惯

如果说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是最辛苦的,一定会得到广泛认同。他们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每天还必须按时接送孩子,工余时间还要陪读,或解题,或释疑,或检查,或督促,忙得不亦乐乎。那么,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才是家长应负的主要责任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要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教育实践也在告诉我们,家长的责任不在于陪读和辅导,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人之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时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该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成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

国外的哲人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将会给他带来终生的利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就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面对知识骤增的时代,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完全承担基础教育阶段全部课程的辅导任务。即使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受时间、精力所限亦很难完成。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过分的监督,过重的压力,过多的辅导,往往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产生惰性和依赖性,妨碍他们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不仅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会导致亲子反目,家庭失和。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体育、游戏、交往等内容。家长指导孩子订计划,应该包括德、智、体各方面的安排,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孩子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复习考试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标准。要特别注意周一至周五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计划。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早自习可以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学习内容。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周六和周日应安排小结性复习、做作业、劳动、文体活动以及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对孩子的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不应安排得太满,否则会影响效果和孩子的积极性。制订计划家长只应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而不应包办代替。计划一旦制订,家长应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计划可以做出调整,但不可随意放弃。

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 德国的卡尔·威特严格规定儿子的学习时间,努力培养他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和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在小威特学习功课时,绝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在孩子小的时候,平均每天给他安排15分钟的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威特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学习中,即便是妻子和女仆问事,他都一概拒绝。“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即使来了客人,卡尔·威特也会说,“小威特正在学习,请他稍候。”可见,老威特用心之良苦。

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在孩子学习开始前,总是先提醒她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喝水、撒尿、削铅笔、找本子等。学习时间一开始,就必须专心学习,既不允许离开座位,也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准打搅孩子,一切事务都要等学习时段结束再处理。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学习时间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是及时作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的“主业”,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完成作业是必须履行的职责。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该是完成作业。少年大学生柴允敏从小做作业的事就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小学到高中始终坚持在校完成家庭作业。这样,他回到家中就可以专心阅读课外书籍、学习书法、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了。

在这方面,孩子小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尝试失败”的做法。有位家长介绍经验说,孩子刚上学时,一次玩昏了头忘了做作业,直到晚上临睡前才想起来,急得哭哭啼啼要去做作业。而父母坚决不允许:现在是睡觉时间,你必须去睡觉。作业时间不作业,睡觉时间不睡觉,那怎么能保证健康成长呢!第二天,家长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使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与处罚,从而受到了教育,吸取了教训,懂得了学习、作业是自己的事,必须及时完成的道理,从此再也没有耽误过作业,形成了及时作业的习惯。

二是专心作业。孩子作业的不良习惯有:写生字要大人念自己听写;做数学得家长读题;边做作业边看电视、听音乐、摆弄文具或玩具;不时插入大人的谈话;一会儿喝水、吃东西,一会儿又要去厕所……这种精力过度分散,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的作业方式,不仅把作业时间拖得过长,而且使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大降低。

孩子作业时必须达到专心致志、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如果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每天不能专注地学习40分钟(教育部限定1小时以内),中学生不超过90分钟的话,那么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成绩也是难以保证的。

孩子能否专心作业,与哺乳期喂奶方式、幼儿期能否专注于游戏活动密切相关。如果养成吃奶时边吃边玩,游戏时不能全神贯注、完全投入的不良习惯,就会对学习产生负迁移。

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遇到问题刨根问底是好奇、求知欲旺盛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家长应着力进行培养。最好能和孩子一块“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尽力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去求教他人或查阅相关资料。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答案。

要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解法。时间允许,可以将答案和做法写出来,以增强孩子的印象和记忆。

科学的求知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孩子上课前预习,作业前复习,请教他人前先思考,作业后认真检查等习惯。要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孩子在阅读时或圈点勾画,或摘抄笔录,或写读后感受,真正做到每学有所得,每读有所获,不做无用功。

正视错误的习惯 孩子作业出现错误,不要让孩子轻易地用橡皮把错误擦掉,最好是用笔作个记号。这样可以提醒孩子在这个地方容易出现错误,以减少重犯此类错误的次数,避免在同一地方“跌跤”。要给孩子设立一个“改错本”,用正误对照的办法记录各种错别字、错句子和错题类型,以便集中复习时强化改正错误的效果。考试前,把出现错误的习题重做一遍,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作业时出现错误而自己又不能解决时,家长也不要马上指出或直接给出答案,而要启发、鼓励孩子自行检查订正。实在困难的,家长可以提出“让我们共同去寻求答案”的方案,而不能包办代替。要在共同努力中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避免孩子一味依赖家长“指点迷津”而“坐享其成”。要知道,“吃人嚼过的馍既无营养又无味道”。

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专为读者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籍,是孩子学习的忠实伙伴和无言的老师。要及时为孩子准备并教会他们使用工具书,如《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高年级学生最好拥有《辞海》、《辞源》。遇到生字生词,家长不要急于提供答案,而是要让孩子先查工具书,努力寻求准确的解释,以避免留下似是而非的印象。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过程中,父母要把握好几个主要原则。一是关键期原则。就如在前面已经讲过的智能发展关键期一样,习惯的培养也有关键期。就习惯而言,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从生理来讲,7岁孩子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使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总之,幼儿期已经具备了形成良好习惯的生理基础,作为父母一定要把握这一关键期,来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习惯培养。

二是差异性原则。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培养孩子习惯差异中,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使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成为简单机械的固定模式。

三是一致性原则。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要保持一致,不能“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在与学校老师的关系中,要和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则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孩子对于自我判断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往往要通过别人的判断来进行自我判断。成年人对他们的要求不一致,会让孩子无从手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专家指出,科学引导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譬如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贵在长期坚持。有位妈妈细心观察刚刚上学的孩子写作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一会吃东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来前把该办的事办好,在写作业时出来的次数要减少。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出来的次数果然减少了。过几天妈妈又提出,最好在作业时不出来活动,孩子果真也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不断提高,孩子出来的次数逐渐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助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也恰当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会剥夺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小步,孩子进一大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每天有人叫才能起床,所以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定点给家里打电话提醒孩子起床,否则孩子上学就得迟到。而另一个家长就在家里,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后才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来管理,自己的问题就要自己来解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由睡过头而耽误事情,也从不将自己的事“分摊”给父母。

《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并非与生俱来,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的,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且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是与家长的精心培养密不可分的。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入学的初始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虽然不能说是“毕其功于一役”,但也应该说是为孩子学习上的“多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的学习进程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突破,富于创造,家长也会真正得到解脱,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