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习惯决定健康:日常生活中的175个习惯性误区
34546100000167

第167章 嫉妒之心不可有

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合理地使用。

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种阴暗心理,也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怀有嫉妒心理的人,总是难以获得好的情绪,总会缺乏积极奋进的精神。而且,嫉妒心理对一个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妒火”中烧而得不到适宜的发泄时,内分泌系统会功能失调,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

看到别人有长处,可以产生喜爱、羡慕、摹仿、学习并且超越等许多心理反应,这些都是正当的良性的心态,孔子所谓:“见贤思齐”,就是高度概括了这种有道德的、值得肯定的态度。但是,也有许多人,见到别人有长处,小至家庭美满、考试名列前茅,大至事业有成、发财晋级、德高望重等等,都可能引起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出现时,先是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不断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好事专门找到别人而远离自己?然后还可能由不平转为仇恨,甚至产生害人之心。

日常生活中,这种因嫉妒而杀人的事虽然也偶有所闻,但毕竟不多。较多的是各种因嫉妒心而产生的造谣中伤、“红眼病”、互相拆台等劣行,虽不一定触犯刑律,但足以使人际关系紧张,组织管理涣散。显然,嫉妒心绝对不是一种好的心态,不可以放纵这种心态发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嫉妒容易发生在相近的人们之间。所谓相近,可以是有工作关系的一个组织内的成员,可以是年龄、性别、社会层次相近的亲友、同事、同学。因为相近而产生可比性,一方的成功就客观上显出另一方的不足,从而即便是无心,也应在事实上或心理上伤害到另一方,引起对方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果另一方不能正确对待,就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处理与相近的人的关系时,自己要坦荡、热情、谦逊、少张扬,并尽可能地多帮助别人,多考虑别人的内心感受。而我们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则应要求自己“见贤思齐”,为别人高兴,向别人学习,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