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楚国有个善于鼓琴的乐师叫伯牙。他有个好朋友叫钟子期,辨别音律的能力很强,而且很能领会音乐中的意境。每当伯牙鼓琴时,钟子期就能从琴声中领会出伯牙的心意。
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支乐曲,他心里想着那巍峨的高山。钟子期马上从琴声中就听出来了,他赞叹着说:“美哉,巍峨高耸,有如泰山!”又有一次,伯牙弹奏另一支乐曲,心中想着滚滚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又听出来了,他赞叹着:“妙哉,波涛滚滚,有如长江大河!”
还有一次,他们两人到泰山游玩,游玩中突然遇上了大雨,他们只好在岩石下避雨。这时伯牙拿起带着的琴弹奏起来,先是用琴声表现那连绵的大雨;后又用琴声表现那高山崩裂的情形。他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领会曲中的意境和情趣。伯牙实在佩服极了,他感叹说:“好啊!你欣赏音乐的能力太强了,你想像出来的正符合我弹奏时的心意啊!”
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非常伤感。他觉得世上再没有像钟子期这样能懂得他的音乐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好朋友,更是一位知音。于是他弄断了琴弦,从此再不鼓琴了。“知音”这个常用词就是从这故事中产生的。它本来是形容像钟子期那样懂得朋友心思的人。现在一般用它比喻那些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