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些被遗忘的历史
34649000000038

第38章  从“问题学生”到“问题人士”的金圣叹

历史档案

自古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可是就有这么一类人是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这就是文学批评家。

明末清初时的金圣叹先生在这个岗位上那就是尽职尽责的典范了,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也是在文学批评上,他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等书都有点评,他对评点的借题发挥和对政事的议论使得这些评点极有价值,更成为后人认定的珍品广为流传。可是没想到这个大名鼎鼎的金圣叹先生也是从“问题学生”走过来的,幼年时优越的家庭环境,把他养成了老师眼里的淘小子。成年后,他为人狂放不羁,嬉笑怒骂间又戴了顶“问题人士”的帽子。

问题学生,那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一位致力于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在使命生涯中都会遇到这么一两位,但结果往往是这些问题学生不负长者的辛勤耕耘,顽强茁壮的长成了园丁理想中的参天大树,但是金圣叹就是那修理失败的大树,虽然也很茁壮,可看那树上的枝桠却是长的真自我,太有个性太有气势了。

历史揭秘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是一点不假。金圣叹小时候就是一个“问题少年”,然后,读书了,就是“问题学生”了,再然后,长大成人了,斩获“问题人士”头衔,这一路问题过来,是他的教育不成功?不对。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江苏吴县人。那是清初的文学家加文学批评家。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但不喜欢走当官这条道,就喜欢读书著述。金圣叹博览群籍,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这样看来,金圣叹先生还是很有才华的,那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金圣叹的顽皮是从出娘胎就带着的。他把家里闹得是鸡飞狗跳的,点着了父母的怒火,把自己“烧”进了学校,却辜负了父母的初衷。他不仅没有被学校的忠孝礼信义熏陶的好一点,还经常跟老师抬杠,气得老师直跳脚。上课了,他没有一会儿老实,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跟同学传个纸条逗个乐子,这叫家常便饭。

老师也无奈了,效仿佛祖,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不然到最后气着的只能是自己。学了就得考,学这么一直上下来,高考还是要参加的。高考面前,人人平等,金同学自然也是有这个机会的。别人都在认认真真的答卷,唯恐写的不够好,答得不够满,金同学却潇洒的给老师呈上一份干干净净的白卷,这让那些奋战讲台的师者情何以堪。

金圣叹得了一个金灿灿的大鹅蛋,“问题学生”落榜了,从此成了社会上的“问题人士”,他的老师解脱了,社会也热闹了。清朝有个制度,不准聚众讲学,金圣叹却是逆风扬帆,经常在他的住所里,高谈阔论。他喜佛,也就常常谈到佛经。可是你看他怎么谈的,他是一边打坐谈佛,一边大啖狗脚,也就是吃狗肉了。释迦摩尼看见了,也会说他一声亵渎。像这种问题人士,都有一些怪癖,就是爱多管闲事,挖社会主义墙角,一个看不惯那就是轻则上访,重则游行示威。一次,终于闹过了头,玩大发了,把自己的脑袋给玩进去了。皇帝下令杀无赦。

金圣叹是临刑不惧,泰然自若,还向监斩官索酒畅饮,到了还保持着他一贯插科打诨的作风,边喝酒边唠叨,“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他是真的不怕死,他的儿子在一旁哭的稀里哗啦的,他还在一旁劝慰着,可以说他真是玩到了一定的境界。刑场就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边上还有压阵的刽子手,再加上行刑人员手中那闪着光的索命刀,更是毛骨悚然了。眼看行刑时刻就要到了,儿子望着自己的父亲,伤心难过自不必多说,更是泪如泉涌。

金圣叹在一旁看着虽然心中难过,但也不后悔。还想出对联安抚儿子,他给儿子出了一个上联“莲子心中苦”让儿子对,儿子跪在地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哪有心思对什么对联啊,就知道父亲要被砍头了,也就会在一旁跪着哭了。金圣叹看着儿子实在是哭的不行,就告诉他下联可对“梨儿腹内酸”。这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谐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戚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谐音,意思是离别儿子心中酸楚难忍。这一副绝对,不必说,肯定是好对子。更是金圣叹的一颗滚烫的慈父心,在死前也不忘教子,真可谓是父爱无边。

终于,等到了行刑的那一刻。就是这时候,金圣叹也没有老实到哪里去,刚安慰完儿子,又为了争第一跟刽子手商量了起来。因为,这一次他们犯事儿的人比较多,一块儿被正法的就有十多个,这么多人一字排开站在那里,后面的不等挨着刀子,就被前边的吓死了。想到这儿,金圣叹就向刽子手招手,要打个商量儿,希望自己能够第一个被砍头,完事儿还许给了那个刽子手二百两银子作为贿赂用,可等刽子手砍完头才反应过来,被耍了。是了,这临了临了还戏耍了刽子手砍头的事儿也就金圣叹能做的出来。

就这样,这位“问题人士”,走完了他“问题”的一生,甚至在最后还延续着他幽默恣意的风格。虽然他问题很多,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才华横溢,这位文坛巨星的陨落是文坛的一大损失,也让这世间少了个真性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