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在喧嚣中听见宁静
34668900000053

第53章 《务虚笔记》阅读札记

1

我喜欢形式感强的作品。小说怎样写,是决定一部小说审美内涵的最基本要素,给人的审美享受大多来源于对怎么写这个问题的回答。怎么写的不同答案就成了不同作品乃至作家不同的风格。我喜欢昆德拉,就是因为这原因。同样的原因,史铁生也同样令我着迷。可以说,史铁生是至今为止最能令我着迷的中国作家。最起码一点,我还从来没有读小说而掉过泪,哪怕是而对余华的苦难。可面对史铁生的生存的困惑、悖论与迷惘,我深深地打动了,眼眶里不时有热泪打转。

要理解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我认为理解或者阅读过昆德拉很重要。与陈忠实的《白鹿原》的现实主义不同,这就应是我所认为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成熟作品,充满了对“存在”的探讨。

昆德拉在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不重复其形式(其作品的音乐性除外),用不同的作品演绎不同的形式,或者说,展现了写小说的不同可能性。而史铁生用一部作品,则糅合了更多的形式。

2

小说的未完成性。现代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未完成性。作品未完成性并非作品之有残缺而不完整。作为一个艺术体,它是完整的。其未完成性体现为作品的开放性,寻找读者参与性、互动性。卡夫卡的未完成性体现为主题的不可确定性,如《审判》、《城堡》在情节乃至主题上都让人觉得并未完成,从而使读者加入到作品中,让读者去完成。史铁生的未完成性是留白型的。他通过对小说情节大量的留白而形成。史铁生没有采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方法描绘笔下的人物,情节是断断续续的,大量的生活场景消失了,只留下人物转变的那些拐点,那些体现生活之荒诞的情节,从而形成情节的空白。

3

小说之创作痕迹。在《在北大课堂读诗》一书中,臧棣曾引用德国画家保罗克利的话说:“现代绘画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现代绘画在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把绘画的过程也带入到了画面,这样,绘画最终的审美效果也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这段话在我读完《务》的第一部《写作之夜》时我就想起来了。臧棣是以现代绘画论现代诗歌,而我们也不妨拿它来理解现代主义小说。《写作之夜》是《务》的序幕,它是全部小说的一扇门,打开它之后,里面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在传统的小说中,这一扇门是看不到的,它直接展示房间里的或幕布后的东西,一开始就亮晃晃地展示在你面前。可史铁生为什么不呢?有《写作之夜》,后面二十一部分全都是“我”的创作,很明显地让人知道,后面的不过是我的创作而已。不止如此,在后面的21部分中,不时提起“写作之夜”,将作家创作的痕迹一一展示出来。为什么这样,其审美意义在于:一、让读者对小说产生审美距离。时时在提醒读者:小说就是小说,提醒读者在读小说。这是一种真诚的态度,与古典小说中由话本演变而来所留下的痕迹“诸位看官”类似。二、便于作者的思考。有些评论家将《务》定位于昆德拉所分类四种小说之中的思索小说之列。这是对的。有写作之夜的存在,便于作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思索,让作者直接介入小说之中,也可以让小说中的人物从情节中跳出来对话。总之,这样增加了很多可能。小说有这样的情节,对同一个现象或事情,不同的人物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人物(按情节的逻辑)根本不可能在一起议论一件事,这样的逻辑只有借助于“写作之夜”才能实现,甚至让作者“我”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三、综合以上二点,形成荒诞感。小说中人物之间不可能存在的交流,在写作之夜也即在史铁生的笔下是可以交流的,这是荒诞笔法。四、确定叙述的角度。在小说人物之上,始终有一个“我”(也即写作之夜的我),从而确立了一个全能视角的“我”,为叙述提供了视角。

4

小说的结构。小说封面上有一段:《务虚笔记》是由22个段落合成的长篇小说,叙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颤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小说是“合成”的吗?为什么是“合成”而不是组成?组成更多强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可分割。合成则可能是相对独立或比较松散的组成。那么22个段落如何合成?

事实是,各个段落之间的随意性很大,除少数段落顺序不好变化之外,很多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凑的顺递关系,有些甚至是并列关系。小说叙述的顺序并不是情节的顺序。情节与叙述之间剥离了。哪小说是按什么缀连而成的呢?

按作者的思考。

按照作者对生命对爱情的思考将二十二个部分连缀而成。但这种思考是凭借小说进行的。因此,它们各部分之间的连缀又有小说的基本规律的。如女教师、画家就用了倒叙,一开篇《死亡序幕》就写了最后的结局。

5

分析《务虚笔记》是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它太丰富了,包罗了大多的人生问题。

6

小说中的“我”。1、“我”是叙述者:叙述了整个小说。

2、“我”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会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讨论问题。

3、“我”是史铁生。其中一些段落可以看成是优美的散文,具有散文的真实性。小说的第30节写的就是“我”第一次“盼望”。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散文来读。可接着这段散文之后,作者笔峰一转,“我平白地相信,这样的记忆也会是小姑娘O的记忆。”对这句话,我从叙述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A、这确是史铁生;B、但真实的史铁生的记忆不再重要,而已成为小姑娘O的记忆,因而就是小说的一部分。因而我就想起下一个问题:小说中的“文本互文”。

《务》对其它文本的引用有多种方式,集中出现了好多次,如:A:第42节“我写过一篇题为《奶奶的星星》的小说,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我写过另一篇小说,叫做《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在其中我写道——”另外,作者还大量引用史铁生小说《礼拜日》。B、第57节引用一篇报道。C、诗人L的诗及艾略特的诗。

7

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小说要表达作者的感情与寄托,这是不言而喻的。《红楼梦》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聊斋志异》有“孤愤之书”之称。但传统小说包括现代主义以前的小说,作者表达感情与寄托总是羞羞答答的,一般通过小说中人物代言,或者通过塑造代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方式达到。总之,之前的小说表达作者寄托是曲折的,小说作者退隐到小说之后,因此,它与散文不一样,有着清晰的界线。

《务》则打破了这种界线。自信十足的史铁生直接从小说后面跑到小说前台与读者对话,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甚至告诉读者自己正在怎样创造小说中的人物。如235节写道:“我在第七章写过:所有可敬可爱的女人,她们应该来自南方又回到南方,她们由那块魅人的水土生成又化入那块水土的神秘——我在第七章里写过:我大约难免要在这本书中,用我的纸和笔,把那些美丽的可敬可爱的女人最终送得远远的,送回她们的南方。现在,这一心愿已经完成。”

小说作者如此直抒胸臆,似乎犯了传统小说的大忌,但在《务》中不然,这是思索小说,是表达史铁生旷世孤独与无穷追问的一篇小说,只有直抒,才足以表达其孤独之深,追问之远。

同时,为小说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