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妻子
有句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伟大的女人。如果将它看作浅薄的社会现象的一般性经验那就错了,真实的深层的含义是,每个男人都需要女人以温柔、宽怀去抚慰那颗男性的焦躁的心灵。很多时候,男人就像孩子一般,需要女人母亲般的呵护与约束。当它跌倒的时候,他需要女人母亲般的手轻轻地扶起来,拍拍满身的尘土,帮他擦干眼泪,安慰他从头再来;当他走得太远的时候,她会用母亲般的声音呼喊他掉头,用女人的方式让他停下;甚至,她还会像母亲那样偶尔纵容一下他,用她宽厚柔软的胸怀,包容孩子所犯下的过错。
新婚后的费佳(妻子安娜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爱称)和妻子坐了长途火车来到德国小镇巴登。费佳很快就陷入了轮盘赌不可自拔。他被自己想象中完美的“三角顶”所迷狂。赌了输,输了赌,直至当掉结婚戒指、母亲给安娜的耳环、甚至仅有的大衣、坎肩。从世俗的眼光看,费佳是个极不负责任的丈夫和赌棍。而这,正成就了安娜的伟大与宽怀。她也有过企图说服和阻止费佳陷入进去,可她失败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抛弃他。尽管她连一双手套和那双靴子都破旧不堪了,她没有停止拯救他,用一个宽厚的心灵,包容他,甚至还在不得已时纵容他。她知道费佳已经迷狂。当费佳一次又一次从赌场回来,跪在她的面前时,我相信她的心是揪着的痛。然而,她隐忍着,像宠孩子一样,给了费佳几个金币,又给了他结婚戒指、母亲留给她的耳环、大衣和坎肩。是的,费佳是个孩子。如果没有女人那母亲般宽厚,安娜一定会绝望。他们决定离开巴登这个令费佳陷入轮盘赌的小城,火车起程还有半个小时,费佳又一次哀求安娜给他钱再赌最后一盘。安娜忙着和仆人们、房东太太一个钱一个钱地计较,抠着手中仅有的一点路费,等来的是费佳又一次沮丧着回来。
安娜也会呕气,她毕竟是妻子,是一个女人。但这是短时间的,当费佳需要她帮助的时候,安娜绝不会离开半步。因为呕气,当她把手从费佳颤抖的双手中抽出来时,费佳的癫痫又一次发作了——费佳的癫痫已不是一两次了——“安娜在他头下垫了一个枕头”,“可是嘴边还停留一些白沫,她把它轻轻地擦了下去。”他缓缓地睁开眼睛,一脸迷惑地望着安娜,“安娜跪在床上,把脸颊贴在他大汗淋漓的额头上,‘我在你身边,就在这儿’——安娜又说了一遍,这轻声的回答和呼唤像一阵细雨洒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田”。这是整个《巴登夏日》中最令人感动的细节之一。安娜那无边的爱比酒更醇比蜜更甜。可以说,没有安娜就不会有伟大的费佳。安娜用她深沉的爱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了沉睡中不断往下掉的费佳,她从颓废的边缘将陀斯妥耶夫斯基挽回到了创造伟大精神财富的一边。
费佳当了大衣不久,又躲过房东太太的视线,抱着自己那曾经当过一次又被安娜赎回的西服去了当铺,然后来到赌盘前。这时,身怀六甲的安娜不惜铤而走险,自己来到赌场,以此唤醒费佳的怜爱之情。“她是为了他,为了改变两个人的生活状况才走到这一步的啊!”安娜以她特有的方式,终于从赌轮盘边唤醒了费佳一次。就在这时,陀斯妥耶夫斯基想起了“赌妻”这个词,心中充满温馨。爱,使一个在赌桌前几乎疯狂的男人变得柔软而从容。
尽管接下来还是无尽的赌,直到他们离开巴登前的半小时,但安娜这种母亲式的、不惜伤已以救人的方式,却书写了一个女人无限宽厚的爱,将永远感染着读者。
在文中,作者对同样伟大的作家普希金的妻子却给予了冷嘲热讽。普希金为妻子冈察洛娃决斗而过早地结束了天才的生命。作者将普希金的妻子形容成“绕在普希金脖子上的一只章鱼,”并想到给他们夫妻画一幅画,名字就叫“带着普希金走向死亡的婚姻”。
成也女人,败也女人。普希金因轻佻的妻子英年早逝,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因安娜伟大的爱而永远令人羡慕。
小说的时间
优秀的小说无疑是处理时间的艺术。如何处理时间就是如何处理事件,这关系到小说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的关系。小说当然可以按照真实时间顺序写作,可小说的时间艺术远不止于此。为了提供更多的审美内涵,更充分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时间是可以任由作家扭曲的。小说中的时间可以有快有慢,有前后倒置,有两种甚至多种时间的并行,也可以将小说中的时间像空间一样平铺,一环套着一环,甚至可以将时间揉碎,杂合在一起,等等。处理时间的手法是无穷的。乔伊斯就曾在《尤利西斯》中将一天处理成广阔无边。问题是,如果时间揉碎了,不能再成为人们阅读时籍以作为路标了,那么,小说又凭什么让读者接受而不迷路?所以,揉碎时间虽是无限的,但能在揉碎时间到最大程度,却又不让读者迷路,才是艺术家(小说家)的最高境界。
为了表达的需要,茨普金无情地将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的时间顺序砸碎,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经历、思想、爱情、甚至其作品中的形象全部糅杂到一起了,唯一还残存较大的碎片就是新婚后陀氏夫妇游历巴登的一段。因此,作者在时间处理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作者只要借助一个破折号,就可以在时间之上自由跳跃,从现在到百年之后,到过去的一段经历,到另一个人物,另一种思想闪念。这种自由,使《巴登夏日》获得了表现无比广阔的生活的可能性。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对陀氏的研究,别人对陀氏的理解,安娜的日记,甚至可以还有很多茨普金没有写进书中的素材,都可以自由地糅合在一起。小说因此而变得丰满繁复,充满迷人的张力,并使小说获得了散文一样的自由和灵动。
为了读者的需要,小说又设计了诸多的标识,保证了小说得以自由表达。首先,作者将整个想表达的内容放到一个时间空间都很狭窄、规范、严谨的箱子里——作者从莫斯科乘火车去列宁格勒,一路上读着安娜的《日记》,经达各个小站,最后在列宁格勒找到了母亲的好友吉丽娜,并参观了列宁格勒城中有关陀氏的纪念物——这个简单的事件,宛如一个箱子,保证了自由叙述的庞大杂然的内容不被溢出,建立了小说完整的封闭的结构。其次,细节的重复使小说在时间的河流中获得了另一套标志物。人们从河上经过,看到一个又一个的航标,不管如何晕船,都不会忘记自己在河上行走。茨普金用“三角顶”、帽子、桅杆、红葡萄、爬山与往下掉、画作《西斯廷圣母》,组成了这一路上的航标,使情节的发展得以建立和确认。当读者一次又一次与陀氏想象中的那个缺失顶部的“三角”相遇时,谁都不难感觉到陀氏进入了对轮盘赌的迷狂。
小说中,时间的交错和追溯形成的环洞形结构,其大胆和处理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整部小说,如果将“我”去列宁格勒看作是第一层大洞,那么,安娜《日记》中记载的费佳和安娜离开圣彼得堡经德累斯顿,到巴登游历之后返回圣彼得堡,则成为套在第一大洞中的第二层洞。在第二层洞之内,还有无数小洞。如,其中在费佳和安娜由德累斯顿去巴登时,追溯了在这之前费佳去霍姆堡回来读波琳娜的信,这又形成第三层洞了。顺着第三层洞,还有第四层:费佳读信时,忆起自己来到巴黎却被波琳娜甩掉。这一环套一环,时间被空间化,平铺开来,我且称之为环洞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很险,在层层叠叠之间,稍有不甚,就会使读者掉入一团迷雾之中,难以理清头绪。这虽然增加了作家控制节奏的难度,但却使小说拥有了扑朔迷离之美、别有洞天之美。
不为体裁所囿
对于大师来说,体裁往往是限制作家表达的外在的、人为的桎梏。因此,真正的大师,往往藐视体裁固有的限制,在各种体裁之间游移,或将各种体裁相糅合,对于他们来说,表达想表达的东西比按照某一体裁表达更有价值。《巴登夏日》无疑也是一部难以从体裁上区别的作品,作者只是想表达自己所知道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及自己的关于陀氏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告诉人们陀氏的那段游历,展现陀氏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之中当然还有安娜,还有“我”所见到的母亲的朋友吉丽雅。
很多读者将《巴登夏日》定位为小说,这是有道理的。就情节来说,它是完整的,既有“我”的游历是完整的,而且费佳与安娜的那段生活也是完整的,有小说的细节,有前因后果的交待,特别是有鲜明的人物个性,陀氏对安娜的依恋,对轮盘赌的不可自拔、吉丽雅的婆婆妈妈和肤浅,甚至“我”耽于想象及孤独的身影,都有惟妙惟肖的刻画,特别是安娜,一个宽厚伟大的女性形象,一个既约束、劝阻,又不得不放纵费佳的、依恋着费佳的女人,都非常清晰。这只有小说才能做到,小说用细节实现了人物刻画。
但不仅于此,《巴登夏日》又像是一部长篇散文,它娓娓道来的语调,它开合有度、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虚虚实实的内容,它跳跃式的语言——上言可能还在说费佳眼前的事,下句可能就跳到千里之外,百年之后了——都能说明它的散文化。特别是它“一沙一世界”式的叙述与行文方式更是散文所特有。如,在叙述到(P23页)到达柏林后的食宿时,就上下穿插了安娜和费佳之前和之后的经历。这看似小说的插叙,实际是散文式的联想,连接经历的是作者的情感,这常常成为文本推动叙述前进的动力。
此外,《巴登夏日》又是传记性的。作者自己说,凡是涉及到真实人物的,都尽量还原来的面貌,这关系到人物的荣誉。根据安德烈的《从圣彼得堡到列宁格勒》一文的解说,《巴登夏日》选取了安娜日记之中大量真实的事件和细节,而且作者尽量保持原样。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真实的陀氏。如果说《巴登夏日》是传记的话,那么第三部分写“我”到列宁格勒找吉丽雅又是什么呢?它有传记的因素,却又不完全是传记,除了小说的想象和细节、散文的笔法之外,还有随笔的思考。
综合起来,《巴登夏日》可以说是一部像传记一样融入历史真实,用散文式的笔法行文,并装入了随笔式的思考的、结构严谨的小说。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