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24

第24章 文化生活、饮食与北京街巷地名(2)

杨家井胡同(海淀区):东起海淀南大街,西至彩和坊,南到太平庄胡同。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46号。

杨家园北里(崇文区):东起杨家园,西至桃园东里,北接永定门东滨河路,南到郭庄北里。门牌1号至31号。

杨家园西里(崇文区):东起琉璃井东街,西至桃杨路北里,北接桃园东里,南到桃杨。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6号。

朱家胡同(宣武区):北起大栅栏西街,东至棕树斜街。门牌1号至57号,2号至26号。

何家胡同(宣武区):北起储子营胡同,南至永安路。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14号。

施家胡同(宣武区):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门牌3号至25号,2号至32号。

金家大院(西城区):北起金丝胡同,南至大帽胡同。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22号。

魏家胡同(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南剪子巷。门牌7号至63号,2号至50号。

谢家胡同(东城区):东起安门内大街,西至北锣鼓巷。门牌1号至59号,2号至46号。

前章胡同(西城区):东起新开胡同,西至后章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22号。

后章胡同(西城区):北起新街口四条,南至西章胡同。门牌1号至71号,2号至36号。

苏家坡胡同(崇文区):东起安国胡同,西至西园子二巷。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16号。

潘家胡同(宣武区):北起北堂子胡同,南至南横东街。门牌1号至77号,2号至94号。

潘家坡胡同(东城区):东起东营房八条,西至东中街。门牌1号至7号,2号至10号。

郎家胡同(东城区):东起北锣鼓巷,西至宝钞胡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32号。

郎家园(朝阳区):北起针织路,南至建国路。门牌1号至6号,2号至8号。

鲁班胡同(崇文区):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西晓市街。门牌1号至79号。2号至58号。

马家堡路(崇文区):北起永安门西滨河路,南至马家堡。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74号。

苗家胡同(崇文区):东起崇文门外大街,北至东兴隆街。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4号。

方家胡同(东城区):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77号,2号至68号。

鲍家街(西城区):北起新文化街,南至西太平街。门牌45号至47号,24至32号。

史家胡同(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门牌1号至59号,2号至92号。

钱与北京街巷地名

钱本与“泉”通,取其流行周遍的意思。最早的时候钱为农具名,古代可用以交易,故最早曾仿其形状铸为货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逐渐将钱作为一切货币的通称。货币流通的钱,分为“铸币”和“纸币”。清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里,对古时的货币,如“贝”何时废,而“钱”又始于何时,皆作了比较透彻解释:“古者币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铸币小谈

我国铸币的历史悠久,西周时,就出现了仿铸贝壳的铜贝。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出现了铸造的各种“布币”。如春秋时的“武字空首布”,战国时三晋的“尖足布”等,形状像铁铲,还有由刀演变的各种刀币。

秦汉时的铸币较以前大有发展,开始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如秦铸的半两钱,在币面上有“半两”的字样,是人们日常交易用的。上币——黄金,只限于大数目的支付或帝王的赏赐等。汉武帝元狩五年的铜钱,名“五铢”(铢是古时衡制中的重量单位),币面上铸有“五铢”二篆字。它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

唐初仍然是使用隋五铢及其他古钱,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五铢,铸造新币“开元通宝”(或称“开通元宝”),俗称铜钱,它在形制和轻重上成为后代铜钱的标准。

至清末,又出现了一种新式铸币叫“铜元”。它与传统的圆形方孔的铸币不同,中间无孔,故名铜板。如“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等。“光绪元宝”新铜元,背面上有蟠龙花纹,非常精巧。至于“银元”,亦名“洋钱”、“大洋”,15世纪末出现于欧洲,明代万历年间流入中国,我国亦开始用银铸币。如光绪年间广东开铸的“龙洋”,1912年开铸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银元,1914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元等。

从古铜铸开始,铸币的形状便一直是圆形的。如今社会上流通的大量铸币也是圆形的。

纸币小谈

我国的纸币,是在西汉时期的白鹿“皮币”和唐代的“飞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宋代的商业相当发达,为了适应商业需要,就出现了人类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纸币——“交子”。因当时多用楮树皮为原料造纸,故亦名曰为“楮券”。宋代时期产生的“交子”,不仅流通的范围相当广,而且种类也有不少。有交子、关子、会子和钱引等。其中的交子纸币的图案,是人物、密码、图章等;而钱引的形制比交子要美观得多:每张钱引纸币,由六颗印印制而成,而六颗印都饰以一定的美丽花纹,例如或饰以金鸡,或饰以金花,或饰以双龙等。以后历代的纸币,都是在宋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成。

明清两代时期的纸币如“大明通行宝钞”和“大清宝钞”,虽然都有所改进,但基本上是沿袭以前的。但是大清户部银行的钞票,同“大清宝钞”纸币相比较,内容和形制上都有相当大的改革:旧式的钞票是竖型的,新式兑换券是横式的;旧的大,新的小。另外像“清银行兑换券”,以及地方上的纸币如“江西官银总号壹圆银元票”等,在形制及纸币上饰制的美丽花纹等方面,大体上已经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差不多了。

以钱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钱市胡同(宣武区):东起珠宝市大街,西不通行。门牌1号至7号,4号至10号。

大钱市胡同(西城区):北起南长河,南至西直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82号。

小钱市胡同(西城区):东起高梁桥路,西至大钱市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6号。

南钱串胡同(西城区):东起北钱串胡同,西至龙头井街。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10号。

北钱串胡同(西城区):北起羊角灯胡同,东至三座桥胡同。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6号。

房钱库胡同(西城区):东起景山西街,西至雪池胡同。门牌1号至6号。

钱粮胡同(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门牌3号至33号,2号至62号。

钱粮南巷(东城区):北起钱粮胡同,南不通行。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10号。

钱粮北巷(东城区):南起钱粮胡同,北不通行。门牌1号至5号,2号至10号。

南榆钱胡同(西城区):北起什坊小街,南至辟材胡同。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26号。

北榆钱胡同(西城区):北起后泥洼胡同,南至什坊小街。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6号。

生肖与北京街巷地名

虎属兽类中的哺乳纲,猫科。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背部色浓、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白色,尤其是前额,有似“王”字形斑纹。

虎的生活习性则属于夜行性,能游泳。它主要是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动物。它分布于亚洲、北至苏联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我国有东北虎,其特征是:体大,毛色较淡,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处;华南虎,特征是:体稍小,毛色深浓,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虎被列入十二生肖,并被称为“寅虎”。为什么称呢?这是古人将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俗称属相)给联系在一起,依次名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人根据生活中的经验,逐渐认识到,半夜子时是鼠出洞活跃的时间,故为“子鼠”;日落酉时,天黑之前,鸡大多开始上窝,所以归纳为“酉鸡”;从点灯戌时开始,狗大多开始夜间看家,所以称为“戌狗”;而天亮前的寅时,老虎已醒来活动,所以又叫“寅虎”。其他,如“亥猪”、“卯兔”和“申猴”等,与上类似。

虎还被列入七十二候的候应。因为虎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典型,即每年一到大雪节气,它们才开始交配,即“虎始交”。所谓“虎始交,虎猛兽,故本草日能辟恶魅,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月令气候图说》)所以,“兽中之王”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冬季大雪节气二候的候应,名为“虎始交”。

以虎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大石虎胡同(西城区):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28号。

小石虎胡同(西城区):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116号(门牌号已不全了)。

大黑虎胡同(西城区):北起小黑虎胡同,东至旧鼓楼大街。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8号。

小黑虎胡同(西城区):东起旧鼓楼大街,北至铸钟胡同。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32号。

虎背胡同(崇文区):北起花市东头条,南至东花市大街。门牌1号至27号,2号至52号。

石虎巷(宣武区):东起长椿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西不通行。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14号。

虎坊路(宣武区):北起珠市口西大街,南至北纬路。门牌3号至15号,2号至10号。

虎坊里(宣武区):东起西经路,西至虎坊路,北接永安路,南到北纬路。门牌楼1号至37号。

虎坊西里(宣武区):东起虎坊路,西至虎坊里一巷,北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南到南横东街。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24号。

虎坊西里一巷(宣武区):东起虎坊西里,西至福州馆街,北到南帐垂胡同。门牌7号至17号,6号至12号。

虎坊西里二巷(宣武区):西起福州馆前街,北到南帐垂胡同。门牌7号至17号,6号至12号。

老虎洞(海淀区):东起娘娘庙,西至海淀西大街。门牌1号至67号,2号至70号。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按照生物科学的解释,则是属于古生物学中—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如:恐龙、鱼龙、飞龙等。所以,古人云:“毛虫之精者日麟,羽虫之精者日凤,介虫之精者日龟,鳞虫之精者日龙。”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自古传说的神异动物——龙,被它运用到许多方面。例如:龙门地名,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韩城县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古籍《书·禹贡》里亦有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龙”字命名的地名,我国各地皆有,并且不少,例如“龙井”、“龙江”、“龙火”、“龙安”、“龙城”、“龙日城”、“龙尾城”,等等。

龙洋

龙洋是清末各省所铸银元的总称。清未铸造的银元,基本上可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光绪十四年至十五年(1888—1889年)广东造币厂铸造的银元,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四周环以“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四周环以英文、省名和重量,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后来,各省造币局纷纷仿造龙洋。第二种是宣统年间(1902—1911年)所铸龙洋的正面,改为“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四字。

龙舟

古代时,人们将帝王之舟,美誉为“龙舟”。古籍《穆天子传》和《隋书·炀帝纪》里,分别记载:“天子乘乌舟龙舟,浮于大沼。”“御龙舟,幸江都。”后来在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怀石投江的大诗人屈原。北宋时的余靖在《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里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龙袍

封建时代人们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所以,将皇帝称为“真龙天子”,将皇帝的容貌,称之为“龙颜”,如《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李白在《赠溧阳宋少府陟》诗中说:“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皇帝子孙或皇族后代称为“龙种”。唐诗人杜甫在《哀王孙》诗中说:“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大诗人李商隐在《杨本胜说长安见小男阿衮》诗里亦云:“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

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与权威,皇帝的衣着也名曰为“龙袍”,并特别讲究要取阳数之极“九”字,即龙袍上要绣九条金龙。如《大清会典·舆服》中载:“皇帝龙袍,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纹),金龙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极、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在金銮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陈列的香炉都升起袅袅香烟,金銮殿廊下的鼓乐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口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