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书籍的输入,尤其是佛教经卷的输入,使西夏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与宋朝交往的过程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促使印刷业的出现。到了崇宁以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术文化也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西夏建立自己的刻版印刷业便势在必行。其实,西夏的印刷业,就是在崇宁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
首先,西夏在接受印刷术的同时,也仿照宋朝的体制设立印刷管理的专门机构。据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颁布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10卷《司次行文门》记载,西夏的中央官制分为五等(五品),五品都设有若干司。第五品所辖就有刻字司、造纸院等。刻字司作为中央政府机构管理印刷事业。西夏的印刷术引进较晚,却发展很快,印刷技术已达到与宋、辽、金相抗衡的程度。造纸院,管理造纸手工作坊。西夏一面在同宋朝的贸易中输入纸张,一面又从宋朝引进工匠和造纸技术。到仁宗时,西夏的印刷业已发展到极盛。
其次,是西夏印刷业的空前发展。佛教经卷的印刷,是宋朝印刷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印刷的书籍,大量的仍是佛经。西夏接受中原文化的印刷品,初期主要也是佛经。在发展西夏印刷业的过程中,也是借鉴了宋朝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走一条与宋朝印刷业发展同步的路子,就是在西夏印刷术发展起来后,印刷的书籍,重头也是佛经,依旧分汉文与西夏文等版本印行。佛经在西夏印刷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原因之一是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教,重视寺院建设、经常举行佛事的缘故。
据史书记载,1189年(乾祜二十年),仁宗在一次法会上施印汉文经15万卷。在所施印的《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施经发愿文中有“镂板斯经”的话,更能说明西夏刻印佛经的能力极强。仁宗朝乾祜年间)(1170-1193)是西夏刻印佛经的最盛时期。在贺兰山佛祖院雕印了全部汉文大藏经版。
除佛经外,一是字书,即西夏创建的自己的文字。文字的创建,是发展印刷业的第一步;西夏印刷业基础的奠定,就是西夏文字的面世。因此,字书的印刷出版,自然是十分风行的事。从民族交往、文化繁荣的角度看,字书的出版印行也是其必然。骨勒茂才在其《番汉合时掌中珠》一书的序文中说:“不学番语,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情。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者,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骨勒茂才虽是从学习语言、促进交流方面说的,而这一做法的客观作用,却是极大地推动了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先后有以声母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以韵母分类的西夏文字典《文海》《五声切韵》《文海杂类》《三才杂字》等字汇、字典和字韵表的印行。这些都反映了西夏雕版印刷技术的发达,尤其是《五声切韵》一书,是仿宋人司马光的彻韵指掌图》编纂的西夏字韵表;还有以西夏文、汉文音义对照双解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等。由此可见,宋朝对西夏的影响,不但在印刷术本身,也体现了对印刷内容方面的直接影响。
二是儒学着作,儒学着作是西夏各级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西夏建国初期,主要是从宋朝购进汉文儒学书籍,当西夏接受和掌握了印刷术后,即着手将儒学着作陆续翻译成西夏文印刷出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印刷品中,就有《孝经》《类林》《论语》《孟子》等西夏文译本。
三是历史、政治及兵书类。西夏立国的过程,战争是其伴生物。或者说,西夏是在不断的战争环境中发展和生存的,因而非常重视历史、政治类,尤其是兵书的翻译和出版。据有关资料载记,现存的西夏文兵书的译本有《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公石三略》《孙子传》等。这不仅反映了西夏对军事思想建设的重视,也可从中看出西夏军事思想的形成,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历代军事典籍的渊源及其发展的程度,也是受汉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历史类的译本有:《三国志》《十二国史略》《贞观要文》《贞观政要》节译本)、《类林》等。
四是律令法典和天文历法等书。西夏至仁孝时期,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文化。以西夏文字编纂和印刷的西夏书籍渐趋繁荣起来。《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就是仁孝时期印刷的一部西夏时期的最重要的国家法典,是西夏政令的汇编。《贞观玉镜统》,是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编写刊印的军事法典。
从受宋朝汉文化影响的角度讲,《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编写,继承和借鉴了中原历代王朝的法典,尤其是唐、宋法典而成。如《唐律疏义》《宋刑统》,对西夏《天盛律令》成型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以上几大类印刷书籍外,还有文学方面的诗歌、医书等。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文中,有多种西夏文诗歌集,刊本有诗体类书《圣立义海》、诗文集《智贤集》等。传世的谚语着作汇集是着名的《亲斤集锦合辞》《西夏谚语》等。与中原宋代一样,西夏也有私人印刷作坊施印佛经,从业者散布于各个阶层。
西夏的出版物,印刷地大都在京城兴庆府。由于政府已设有专门刻印机构,所以,有的书籍已注明“刻字司刻印”字样。西夏书籍的装订形式,直接受宋朝的影响,与中原大体一致,有卷轴装、经折装和蝴蝶装等,常用的是经折装,尤其是佛经,大都为经折装。在装帧方面,直接受宋代佛经及其他书籍插图影响。宋代编辑的书籍,在插图方面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佛教的印刷品大量使用插图,而且历史故事、小说平话类书籍,都配有插图;甚至儒家经典书籍中,也配有插图。西夏文、汉文佛经和世俗着作中有不少精美的木刻插图以及连环画本。这些插图和画本也同样反映了西夏雕印佛经画的技术水平。到了公元12世纪中叶,西夏的印刷事业已相当发展,印刷技术大为提高。
总体说来,西夏的印刷规模和工艺水平,虽不能与集历代印刷术之大成的宋朝相比,但对于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能先后印出如以上门类较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各类典籍,应该说在我国古代印刷史上,是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同时,西夏印刷技术对后世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元代就已经显示了它的历史作用。宁夏贺兰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上文字,仅仅是对古代编辑文化与典籍传承过程的一种宏观梳理与理解,旨在揭示编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编辑与文化传承,是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上追溯的。编辑文化学与编辑出版,是从当下出版意义上审视的。它们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在传承的同时,要注重创新。从宁夏地域文化意义上说,西夏封建政权的建立,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在这个过程中,西夏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在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演绎了西夏文化。西夏文字的创立,西夏印刷术的繁荣,为西夏文化的创立与传世创造了重要条件。缘此,生成并积淀了不少西夏文化遗产,直到上世纪初才陆续被发现。这里对西夏印刷术作专题论述,不但丰富了古代编辑文化与典籍传承的内容,而且见证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的久远年代,在中国印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是我国编辑文化史上的一段特殊经历。
近30年中国的编辑出版工作,体现着传统编辑文化人特殊经历和独有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典籍整理与编辑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编辑自身意义看,再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同样体现着另一个层面上的编辑文化传承。期刊编辑,是编辑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的是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空前繁荣程度。第二部分内容,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期刊编辑文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视野所及涉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思路的体现,尤其是高校文科学报编辑文化学研究与出版,编辑与文化学研究等。于是,便有了第二部分:编辑文化学研究与编辑出版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