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文化概要
36459300000027

第27章 回族爱国主义活动史(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伊斯兰教民间组织和宗教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地处偏僻的甘肃临潭的伊斯兰教西道堂积极投入到抗战宣传教育当中,提出了“开发边疆教育,发扬西北文化”的口号,阿訇们借礼拜聚礼之际诵经祈祷,西道堂创办的临潭县民族第二小学的全体师生组建伊光剧团排演的话剧有《中国不会亡》《放下你的鞭子》《打东洋》《台儿庄大捷》等,他们还上街贴标语、宣传时事、绘漫画、办墙报、用多种形式,揭露了日寇侵华的暴行,充分表现了临潭穆斯林的爱国热忱。西道堂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抗日爱国的热情,编写了新校歌:“洮水涌,朝日临,回民儿童的大本营,说的是中国话,读的是中国书,我们不讲狭隘民族,我们不分任何界限,过去的畛域完全要把它划除。读书是天职,扫除边区的文盲,同学们携起手来,向前进!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将来献给国家民族!将来献给国家民族!”1940年,在抗日的艰苦斗争时期,西道堂教长马明仁不畏艰险,到重庆求见蒋介石,力陈《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谏言书,充分表达了西北穆斯林爱国爱教、拥护抗日的决心。柏水生:《西道堂喜迎红军支持抗战》,《民主协商报》1996年9月6日。

在宁夏,着名阿訇虎嵩山(1879—1955年)秉承伊斯兰教的和平精神,号召回族穆斯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中,他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了一篇题为《致全国穆斯林同胞抗战胜利祈祷词》的抗日檄文,以穆斯林特有的方式,进行抗日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回族穆斯林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中国必胜的信念。

(二)回族的民间外交活动

日寇侵华期间,为孤立中国,在伊斯兰教世界实行拉拢怀柔之策。“七七”事变前,曾任侵华日军总参谋长的坂垣征四郎说:“以近东与南洋为中心之回教问题,对于日本之南进政策,应成为极重要考虑之议题,并应予以解决之。”杨敬之:《日本之回教政策》,商务印书馆。为了扩大国际宣传,揭露日寇歪曲侵华真相的欺骗行径,配合国内抗战,“中国回民救国协会”还组织了“中国回教朝觐团”和“西北回胞朝勤团”,利用朝觐之际,揭露日本侵华事实与罪行。1938年2月,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召开的世界伊斯兰大会上,达浦生教长用阿拉伯文撰写了《告全世界回教同胞书》,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彻底揭穿其外表伪善,内心残暴的嘴脸,大长了中国的声威。西北回胞朝觐团还在麦加将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公之于世,并揭露其利用宗教分裂中国的阴谋,他们与留埃学生朝觐团等相互配合,“强烈地表示中国全体回教徒决心抗战到底”马彦瑞:《回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

北京回族人士马天英等人于1928年1月和1938年春,先后组织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和“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赴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中东国家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8个穆斯林国家进行抗日宣传。“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行程近5万公里,拜见了各国政要、名流,接触了许多重要的党派、团体,公开发表演讲,还以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英文三种文字编写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敬告世界回教教友书》,广为散发,并在《孟买新闻》《星报》《伊朗日报》《埃及邮报》等国外报刊上发表大量宣传中国抗日的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引起了世界各国穆斯林对中国抗战的极大关注。东南亚穆斯林组织赴华亲善访问团,来华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

回族穆斯林通过大量的民间外交活动,使穆斯林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赢得了这些国家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1938年4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评到:“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组织,到海外的回民(穆斯林)中,去进行国际宣传,使近东和全世界的回民,都同情和援助中国的抗战。”

二、渤海回民支队,威震敌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动员“蒙回及一切少数民族共同抗日”的主张。1938年底,“冀鲁边区回族抗日救国总会”成立。1939年,冀鲁边区党委决定建立回民抗日武装,任命回族共产党人刘震寰和王连芳负责筹建工作。1941年9月,冀鲁边区党委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将这支“回民大队”改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刘震寰为支队长,王连芳为政治委员。1944年冬,冀鲁边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改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一成立就与日寇展开斗争,打了许多大仗,成为津南鲁北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1943年9月,回民支队奇袭白头据点,不到半个时辰,围歼敌人两个分队120多人。年底巧克姚庄据点,俘虏敌人100多人,缴获敌人的全部武器装备,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1944年初,回民支队向敌人展开大的政治和军事攻势,或独立作战,或配合兄弟部队消灭敌人,活跃在津南鲁北的广大地区。1944年1至2月间,回民支队大战赵古庄子,围歼小山据点,歼敌40余人。1944年5月,回民支队在庆云县城东,一举歼灭出城收抢群众麦子的日伪军百余人,仅有4人逃脱。1944年6月底,回民支队拔掉苏基据点,歼敌40余人。1945年1至2月间,回民支队主动攻击齐家务、吕家桥、青村等大据点,消灭自卫队500多人,有200余名伪军投降,缴获长短枪600多支,还有一大车子弹。1945年8月,回民支队兵分两路,支队长刘震寰带领四大队和五大队,攻打无棣县城,俘敌70多人。政治部主任李子华带领一大队和六大队,配合兄弟部队先后解放了阳信、惠民两个县城,日伪军全部投降。1945年8月底,回民支队攻占黄骅县城和歧口。从此,解放区连成一片,渤海地区的人民获得解放。

回民支队中两位德高望重的阿訇曹逵、丁溪野,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着名的《伊斯兰抗日进行曲》尽情歌颂了勇敢的回民支队:“伊斯兰、伊斯兰,抗日英勇又勇敢,在这广大的平原上,坚持敌后反扫荡……”这两位阿訇的大力宣传,对鼓舞军心,扩大回民支队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渤海回民支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与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遥相呼应,在敌后战场上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除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之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回族抗日武装还有新四军五支队下属的江苏宜兴竹镇回民游击大队、冀鲁边军分区回民大队和鲁南军区领导下的枣庄回民游击队等,他们都为抗日救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高原铁骑驰中原,回汉骑兵创日寇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积极支持中原地区的抗日武装,时任青海陆军八十二军军长的马步芳、驻河西陆军第五军军长的马步青分别从自己的军队中抽调精锐部队,并征调青海各县回、汉、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刚勇青年,组编了暂编骑一师,共9000多人,任命马彪(1885—1948年)为师长,东进陕西,守卫潼关并保卫陇海铁路灵宝段的交通安全。1939年,暂编骑一师进驻河南扶沟一带,守备黄河河防,打击日伪势力。同年春末,驻防周口,常派轻骑分队袭击日军,使敌不敢轻易出城骚扰。9月渡颍河攻击淮阳日军,占领西关,日军机械化部队分乘100多辆军车和装甲车,载10门火炮,突破国民党7个主力师的防线,从开封驰援淮阳,陷入重围的骑一师三进三出,与敌大刀肉搏,旅长马秉忠以下官兵2000多人伤亡,使战场形势反败为胜,日军全线崩溃,狼狈逃窜,是役歼敌1000多人。骑一师驰骋豫皖,多立战功。1940年歼灭日寇60师团一部和伪军2个师,继经阜颍等几次大战,功勋卓越,声威大震。备受蒋介石的关注,马彪被升任陆军骑兵第2军副军长兼骑1师师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这支英勇的骑兵师奉命接受了徐州日寇的投降。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骑兵师转战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前后派出军队23000多人,其中3000多名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健儿为国捐躯,血染疆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四、抗日骁将马继武

马继武(1905—1984年),字经伯,陕西彬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云南奉命组建六十军,马继武任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少将副旅长。

1938年4月18日,六十军奉命增援台儿庄,五四二旅在开进途中与日军遭遇,在刑家楼、五圣堂地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旅长陈钟书不幸中弹阵亡后,马继武肩负起全旅指挥重任,多次击溃日军反扑,稳住了阵地。战斗中有130多名云南回族健儿壮烈殉国。20日五四二旅因伤亡过重奉命撤守东庄,在夺回火石埠的战斗中,马继武亲自率队英勇冲杀,受到卢汉军长嘉奖。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马继武提升为五四二旅旅长,参加了武汉外围保卫战。后率部返回云南。1943年日寇侵占越南,马继武调任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三旅旅长,驻防蒙自、建水一带。后任陆军暂编二十一师师长、建文师管区中将司令兼第二路军副指挥官、军管区副司令、滇南宣抚使等,为加强边防建设作出了贡献。1946年被选为国大代表。

回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各类抗日武装和从事的多种形式的抗日斗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全国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回族自身的觉醒和进步。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回族不畏强暴,不为私利,掀起全民族的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扞卫民族尊严的一支劲旅。回族有组织的抗日斗争,显示了回族人民英勇不屈的牺牲精神,增强了回族自身的凝聚力。

“八年抗战,是回回民族有史以来最活跃,最豪迈,最富于进取的阶段。”李荣珍:《中国回族在抗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