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36460500000028

第28章 清癯独立古人风

——读普荷《松径行色图》

明万历年间,一位叫唐懋德的书生中了举人,身着青衣小帽,带着仆童,春风得意地前往西北名邑、陇右重镇临洮府赴任了,他即将成为那里的同知大人。说实话,这个人文才平平,想必政绩也平平,今天于陕甘宁一带已难寻他的只字片痕。但是他当年应当没有想到,他那少而敏慧的儿子唐泰长大成人后居然出家当了和尚。而他本人亦因这位和尚儿子的修为,在青史中留下了姓名。

一代遗民痛劫灰,闻师陡听笑声哀。

滇边山色俱无那,迸入苍浪泼墨来。

近代诗人、作家,亦曾为僧的苏曼殊在这首题《担当山水册》中深沉地评价了唐同知儿子的一生,这个唐泰,就是后来遁人空门的名僧普荷。

普荷,原名唐泰,号大来,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云南晋宁人。自幼喜爱读书,才高行洁品端,十一岁就考取秀才第一名。成年后好剑术,侠义交游。有一年,在他的好友眉公(陈继儒)的介绍下,结识了入滇旅行的着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两人一见如故,甚是投缘。诗酒唱和,纵意所如。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二十天后,徐霞客飘然而去,回到他挚爱的山山水水之中。这让素有慧根的唐泰怅然若失,憬然有悟。不久,他的母亲撒手人寰,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在她膝下请安问茶、恭听温言渐导。内心迷惘,备感孤独。

时轮转到1644年,明亡清立。这段曰子的是是非非让他厌倦了这片乱世,家国变幻无常,促使他下决心彻底了断尘缘。他选择了佛祖大弟子迎叶尊者选择定处的彩云之南大理的鸡足山。“明祚将亡,无能为力”,薙绝俗念,剃发为僧,法名普荷,自号“担当”。有人说此号取“担当天下大任”之意,有人说取“能担当佛门重任”之意,而其真意不得而知。但是,从此以后,世上已无唐泰这个凡间俗人,天地中却多了一名修行怀德的僧人。

有载“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孟冬有微疾,十九日涅盘,年八十一,僧腊二十七,建塔于点苍山佛顶峰下”。“天也破,地也破,认着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是他抛笔圆寂前最后偈语,内蕴隐意,振聋发聩。

普荷大师乃明末清初的高僧,深究佛理,洗心悟道,存世偈语诗作多浅而有味,寓意深厚。从他曾为大理感通寺僧厨写的对联中可知他早已大彻大悟、慧觉圆通:“托鉢而来,不为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又有诗云:

无事不寻悔,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妙语天境,抒怀由心,读之口齿生香。他的老师董其昌赞他的诗“温敦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出塞而有少陵之法”。

我国僧人书法家辈出,普荷也是其中一位。他的草书能见怀素风骨,富于“利剑一斩,妄念俱绝”、“当其下手风雨疾,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魄。仿佛深得佛家般若(智慧)之示。运章人妙,恣肆随意,结体、布白、映带、用墨浑然天成。画左上方草书手风迅疾,题诗:

是谁断削青山出,山色空蒙万象包。

结个茅庵松径里,也随飞鸟寄去巢。

奔趋揖让,笔走龙蛇,牵丝如刃,秀澹狂放。如其所言“支离老手,非熟极而生不可”。

此幅《松径行色图》通篇以草写人画,不泥式规。剑出偏锋,信手应变,心裁独出,新意警拔。荒率处流露墨华,简约时大方有形。空山忽忽天犹寒,清流弯弯静无音。疏影但觉充盈,散聚开阖别致。不以表象为尚,物象取境,意如神来,脱去了其师董其昌湿笔晕染的南宗之法,品格铁逸,绝尘化境。近景苍松叶稀高擎,崖石奇异、陡峭峙立,云峰起伏、形脉相连。用笔粗放简略,迥出天然生机,遒劲跳荡,体势收转。驱驰之效,尽由本性。体疏而张池有致,丘壑则聚攒相连;侧锋流畅生涩,中墨枯润凝重。浸含雅韵,彰显古趣。布局呈虚实生发之态,颇有禅风伴寂寥、纵横聚发散之气象。

画面策杖而行之士,游方天地间,何所至?又何所不至!正似普荷性耽高迈,通悟禅理,行僧如己;画面呈现嵯蛾跌宕之势、玄旷绝尘之境、禅风高逸之气、清音流水之韵、简率恣重之象、拙稚洒脱之笔。可见普荷受倪瓒“以天真幽淡为宗”画格的影响,意境玄旷,墨色净利。似可见佛家出世之怡然,道家无为之澹然,儒家清高之安然。又有范文正公所云“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风,流露作者遁世幽踪之心绪。他个性豪放,不以一时毁誉轻重为趋舍的“无为”态度,生动凸现了清静庄严的人格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