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36460500000003

第3章 自序

弹指岁月,流光如箭。《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画集终于付梓成书,掩卷感喟,惬怀慰籍。

编辑藏画集丁程之浩繁,对我而言,可谓经历了人生的再次选择。编辑工作开始之初,踽踽独行,困难远比想象大得多。《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究竟能否善终,心中委实动摇不定。然而领导支持,前辈鼓励,同仁相助,自我打气,终于在动摇中选择了坚持,在坚持中进入了状态。和古画打交道,要以极严肃的态度踏实地做学问,涉及绘画史、艺术考古,涵容古典文学的蓄养,更要厘清历史的脉络,尤其是辨别画作的真伪,具体到用笔、用墨以及书法、篆刻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非达观无以至化通,不执着就难人其途,那是一片充满荆棘的“丛林”;况且受命之初,仅仅只是设想藏画集的编辑出版而不是“文物鉴定”,此角色与彼角色一时难以转换,时感困惑,框怯不前。近三千幅馆藏画作中夹杂着大量仿作、摹品,真真假假,撩人眼目;辨伪存真,临深履薄,常常在和自己搏斗,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燕驾越毂陷进泥淖,乱了方所,望不见学术的春煦秋阳。

睹图思贤,如仰先哲,心态渐渐平复,晨昏扎于其中,兴味益浓。深人钻研,查疑解惑,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分类、编目。首先自己理清了思路,明确目标,方能提升学术。一方面期望最大限度地展示这批藏画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教学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弘扬国粹艺术,传播名家精品,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可以目睹前贤风采、领略其中魅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由于编辑部及友人合力,不断对文案进行补充、修正,才使得西安美术学院建院六十年撷取的古贤英华之神采、精彩纷呈之状貌,在这部藏画集中真实、完整地展现出来。朝夕遥接五代以来的千年时空,望着山之睁嵘、水之静流、云之翻卷、羽之翱翔的幅幅画面,品味游离繁茂而雄奇的物象动态,注视缤纷散落而跳跃的悦目色彩……与古人对话,和大师交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臻人境,一如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如此禅精竭虑、不曾懈怠地一路走来,已然化性起伪。

每日伏案之余,颇有几多心得、几番感悟。尤其在撰写点评时,受到字数限制,竭力字字推敲,句句研磨,也难以将读画时的所思所感畅抒心怀;评述画作之言,遇到文不达意时,则常常惴惴不安。有鉴于此,遂将这些点评文字加以扩充,散漫开来,侧重分析作品底蕴,探究人文内涵,旁及宗教形态,穿插传闻佚事。尤其对于艺术风格、画派流变的阐述始终贯穿于文化脉络与历史传承之中;不作简单的“看图说话”。体例自由,行文随意,思维跳跃,仰天俯地,激活的絮语似乎在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但尽可能多层次、宽视阈,提供原画作的背景信息,深人浅出细腻地描述出来,虽难以准确表达全部意识活动,却是抒发自己的感悟。然而岁月之远,时代之隔,常令今人难以理解古人……这本论文集,权且作为引玉之砖。

洗尽铅华不着妆,一般真色自生香。自从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其丰厚的历代藏画一直滋养着我的心灵。三十年时光,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几番亲近,几番离去,还是魂牵梦萦,难以忘却。待到这次算是真正静下来走近她,朝夕揣摩,研读观赏,倾心探赜形色中隐含的情感密码,方生发几束心絮,体悟几点心得,呈献给大家,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指正,一平当衷心期待。

诗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让我们同沐传统绘画的璀灿光华,共赏中华艺术的迷人风采。

是为序。

应一平

2009年11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