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佚名《明园大观图》
衔山抱水建未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贾元春对“大观园”的题咏,同时也概括出了《明园大观图》所包含的情景意象。这幅画场面宏大,内蕴深意,结构严谨,亮点纷呈。图中置物造景颇具风情,信笔点缀平添雅趣,园内建筑景观融合了江南园林的脱俗雅致与帝王苑囿的富丽端庄,让人对图观赏时,脑中不禁浮现出“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网师园”等江南名园的旖旎风貌,它们几度易主,历经沧桑,至今风采焕然。
闻名中外的拙政园,湖、池、涧相互交错,它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林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松岗、山岛、竹坞、曲水之趣,移步皆景。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
“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这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建设者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人胜;荡漾渺弥,境相入幻。
园内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其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完美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碧波荡漾,画映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着不同的艺术情趣。其春日繁花明丽,夏日蕉廊聚荫,秋日红寥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营造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的意蕴,它不仅是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还被誉为中华“天下园林之母”。
位于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的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建园的主人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建在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上,原花园名为“渔隐”。岁月流转,到清代乾隆年间归宋宗元所有,遂改名“网师园”。“网师”乃渔翁之意,所以园名仍含渔隐的本意,都是当时文人标榜隐逸清高的象征意头。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
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再来看这幅《明园大观图》,兼具拙政、网师二园之特色,暖日微熏,清风萦绕,莺歌雀舞,柳絮轻飏。画面动静有常,往来相望,似辐辏般将各条屏景象融贯一体,聚神凝韵又各成体系。
图中央大堂内男主人宽袍峨冠,手捻青须,器宇轩然,神态沉稳,远望似位居一品,近观有三公之相;侧厅内端坐的妇人珠冠霞帔,温柔矜持,华贵雍容。画面引人注目之处,是一位身着红衣的少年公子面对七位恭贺的官宦,谦谦作揖回礼,形成了作品的“画眼”。其后又有众人相随,中有一人还手牵稚儿,也许就是他的儿子。这其中暗示着什么?内里又有什么缘由?画家为什么在通屏如此显要的位置,突出这两方面人们相互祝贺的场景,仔细读之,耐人寻味。通景把握就能较清晰地感到作者构思、所要表明的意图以及作品所寓示的主题。是豪门长者的寿辰?或是公子得遇升迁之喜?反正这都是朱门望族的脸面风光,延续着庇护荫佑、父贵子荣的传统。
“大场景,多人物,工笔画,精制作”,这些自北宋以来已有的人物画特征在本图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根据画面展示的内容我们按以下四点进行解读:
首先,大场景。此幅《明园大观图》,由12条屏组合而成,纵181.4厘米,总横宽6.02米。园林分两处场景。右前部分以肃穆端庄的男主人为中心,以官府礼仪之铺陈为场景。堂前女子乐队攒列助兴,似乎是在进行某种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序。画面中下方,作为主体的场景则是参拜行礼,以锦绣华美、端庄丰裕的风格为基本艺术特征。而后部分则是以女主人为视点中心,场景动态颇为轻松悠闲。由右至左首尾以偕童游水、赏荷采莲、下棋对弈做景,其余空间依次展开漫步游园之状,表现出望若葱郁、豪华明丽的整体气氛。
其次,多人物。全图凡有127人,人像高大约30厘米左右。其间以闲适安然的主人、宾客、佳媛、仆役等,或游走、或伫望、或嬉戏、或静思,散于各处。比如明代商喜的《宣宗出猎图》等,就是这类题材中以场景宏大的群体性的肖像画,反映了宫廷画家注意到通过构图来图写群像、散点透视中强调人物的比例关系等表现手法。
其三,工笔画。人们动静行止富有变化,互有联系,从五官表情到发髻装束,从造型动态到敷色渲染,都将闲适舒心的人物群像刻画得细致人微,惟妙惟肖。树石画法属“院体”一路,按传统工笔画法来精心制作,经过严格“三晕九染”的设色程序,制作出色彩绚烂、鲜亮饱满的视觉效果。整幅作品夺人眼目,充溢了吉祥愉悦与喜庆祥和的华贵气息。
其四,精制作。描绘细腻,分毫不苟。约形丝丝人扣,造境内蕴悠长。包括界画建筑、树形奇石,桥栏墙廊、池水荷花等画法,更是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趋于谨细、繁密。近景的太湖石假山,一改传统“皱、漏、瘦、透”特征的“鬼脸”、“狰狞”的面目,放在图上也仿佛成了喜庆老人笑逐颜开的容颜。场域内人物数量众多、身份复杂,造型各异,体貌神满意足,安宁平和地反映出这处大观园的人气鼎盛。
本图画面体量饱满而不壅塞,四周略疏,突出主像。舟船垂柳,桥涵仙仗,竹林假山,曲径回廊,五彩宫殿,无不透射出皇家富族的气派,将群体人物活动安排于堂皇富丽的环填中。形象亲和,怡情适性,神态轻松,气氛欢快。
画家用心良苦,以偃仰屈曲林木做屏,巧妙地将通景十二屏分设为两个并列的视觉中心,浑然一体,不露痕迹。各部分既分合有致又品物丰富,开阖布局而气象壮观。草木的穿插摆布、巧妙分作两处。上下部分树石堆叠密实敦厚,中间部位空间灵动,整体构图不落常套,显出疏密繁简的对比。这幅画面的两个主堂,连廊相接,佐以轩、亭翼然,奇石、丛树穿插其间。四周配以花木,右方湖、池聚而不分,水面清澈,曲桥留影,游鱼戏水,花木争妍,浒边叠石,疏密有致,相得益彰。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人物大的活动范围分散在庭园各处十一个小环境之中,又各突出一个中心主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饱满。
左方庭院,内堂前有两只仙鹤悠闲漫步,款款有致。一只忘了同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地面。另一只,则回首观望献给女主人的美酒。无形中造成一种联想:手捧仙酿的女子,就是仙鹤在天上的同伴所化而成,曾同行步于仙界天堂,此刻似又同回天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恋恋红尘入画而渐渐过渡到仙乐隐隐、仙气弥漫的琼楼玉宇。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大家自然都开心异常,三五贵妇围坐品珍;玉露香檀,人神共仰,佳人凭栏观荷,美妤泛舟采莲。童子捧奉列队,稚儿嬉戏玩耍,女娥廊下逗弄鹦鹉,丫发结伴击鼓吹笙。芭蕉下莺燕欢颜,姐妹们谈笑互叙;边角处浓荫环抱,静室内平心对弈。画面错落,景象安豫,衬托出一派平宁和宛气息。然而,园墙外一队皇家仪仗簇拥而立,似是宫中人来,其拥挤局促的“朝元仙仗”与园内疏朗随意形成截然对比。或喻这虚幻浮华的豪门春秋只是如梦一场。
读图至此,脑海中还在闪现旷世巨着《红楼梦》“元春省亲”一节的场景,从画面的内容与形式看,它们是多么的相似啊。令人自然而然想到如此奢侈、精心营构的皇妃省亲别墅“大观园”,还有那怡红公子神瑛侍者、十二钗姐妹及众内眷园中嬉戏、贾政堂中会客、元春省亲、大观园墙外禁军卫队和宫中侍卫伫立等待……
以特定的庭园环境和特定的历史事件构成的历史风情画,往往将自然景观和人物安排结为一体。在这幅画里,精致的建筑物、茂密的林木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使其隐显结合、虚实相间、蜿蜒曲折、藏露掩映;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明代以来沿袭不衰。满庭甲府,名园相连。一门相业,丝竹喧阗。众多的人物活动已不是一般风俗画中的点景人物,它往往带有情节性和叙事功能,揭示历史背景中各种不同个性的人物神情意态,从而增强画面的戏剧性和可“读”感。其人物活动仍然处在构图意象的中心,富有诗情的自然环境使观者赏心悦目,在一片欢快、丰沛的空间中流动着绵延不绝的画意故事。
《明园大观图》是一幅集场景构图、人物故事点景的历史画卷,文质相彰,可珍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