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北古事钩沉
36462700000032

第32章 附卷他山之玉(1)

龙舟竞渡新论

-苗族龙船节居示录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是龙的故乡。龙舟竞渡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地区的龙舟竞渡活动,从农历二月初二到重阳节,在不同的地点,几乎每月都有,但多为端阳节的一个内容。对此,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闻一多全集》卷一),文崇一先生在《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赛神》(台湾《民族学研究所集刊》总第11期)专文中有详细论述。贵州省台江县清水江两岸施洞地区的苗族人民,以竞渡活动命名节日,曰“龙船节”,小端午(五月初五)划一天,大端午(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接着划四天。此期间,以龙舟竞渡为文化载体,导引出对歌游方、斗牛、赛马、斗雀、踩鼓、商业贸易等活动,犹如巨幅风情画卷,展现出这里的苗族人民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素质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龙舟的独特形制、龙船节起源的传说、古老的祭祀活动等,都透露出一些龙舟竞渡的原始文化痕迹。对此,国内很少有人论及。笔者有幸考察过这里的龙舟节,感受良深,对龙舟竞渡的起源、功能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有些新的想法,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苗族龙船节的实地调查资料为主,作些探讨,故又曰苗族龙船节启示录。

一、龙舟的原始形制

龙舟一词,最早见诸典籍记载的是《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按,浮与桴通,即小舟。鸟舟龙浮即鸟舟龙舟。晋代人郭璞也认为系“舟以龙鸟为形制”。

这种以龙鸟为形制的舟到底是什么样子?据云南、责州、广西等地发掘的竞渡船纹铜鼓的纹饰所见,有的船象独木剜成的轻舟,船头只有一只鸟眼装饰,有的船头是鸟,船尾是鱼,竞渡的人都以相同的动作划桨。据考证,这些写实竞渡纹的铜鼓,都是汉代的。冯汉骥认为“早期铜鼓上的水鸟应是翔鹭或其他图案的变形”(《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这也印证了《淮清水江苗族的龙船,全系高大的杉木或桐木独根掏空而成。中间的一只长七丈,为母船,两边各一只,长五丈,称子船。下水前,将三只并列,捆成一排,曰:母子船。五彩龙头昂然船首。龙头上还安了对弯弯的水牛角。其状略如清同治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所载“(苗人)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镇远府志》也说“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皆站立划桨,险极。”据说,湘西凤凰县苗族的龙舟也接近这样的形制。所谓“凤尾”,过去是用一束茅草插入舟尾部的一个孔中,呈鸟尾状。如今此孔犹存,但很少有人再插茅草,想是习俗的简化所致。但龙头凤尾的说法还在。

《南子·本经训》的说法:“龙舟鹋首”。鹚者,水鸟。张衡《西京赋》云:“命舟牧为水婶,浮鹄首,翳云芝”(《文选》卷二)。薛综注曰:“船头象鹄鸟,厌水神,故天子乘之。这样看来,水鸟头的独木舟也许就是最早的龙舟了。它大概产生于渔猎时代。人们对水的冥冥之力神秘莫测,常受其害。而水鸟和鱼却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嬉戏觅食。于是先民们视水鸟为能压水神的灵物,供置船头,求其庇护。此时的龙,只是作为图腾标记,还没有取得水神的神圣地位。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自然崇拜中的水神演变为能致雨的龙神,进而成为人格化的龙王(详见《山神·水神·树神》一节)。掌管雨水的龙对农田丰德关系极大。甲骨文中就有向龙卜问雨水、病势的文辞Z《山海经》亦有“旱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的传说。《吕氏春秋》云:“龙致雨”·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最迟从商代开始,龙即取代了水鸟的地位,昂然船首,成为后来意义上的龙舟。水鸟则被排挤到船身或船尾,最终被凤鸟所代替。愈到后来,水鸟的地位愈低。最后,只残存一点儿痕迹。

222与此相类似的例证还有:台湾的龙船,有的画龙,有的画凤,有的在同一条船上同时画龙凤两种动物。泰国的龙船有龙头、凤头,还有老虎头(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赛神》)。

由上,我们大体可以得出结论说,龙舟的原始形制,由先民们捕鱼的独木舟脱化而来,前置水鸟,以压水神。后来则龙头凤尾。后代龙舟的普遍形制是尖底,形如梭。或以较小巧的平底船改装。有的前置龙头,后置凤尾,有的龙头龙尾,有的尾部不加装饰。皆坐而划之。官家龙船,纯为戏乐,极尽装饰。这些都与龙舟的原始形制相去甚远,倒是清水江苗族的独木舟,源远流长,耐人寻味。

二、龙舟竞渡的起源

龙舟竞渡的起源,众说纷纭。典籍记载以《荆楚岁时记》为代表,谓吊屈原、伍子胥、越王勾践。此外,地方志中还有追念东汉马援(《来凤县志风俗》)、纪念扞海灭寇有功的张神(《山阴县志·风俗》)等不同说法。其中以吊屈原说影响最大。闻一多等学者早对这种说法提出怀疑。“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它的起源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闻一多《端午考》)若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视之,龙舟竞渡的起源远在渔猎时代。荆楚吴越水网地区的原始先民出于对水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恐惧与依赖,于是断发文身,自认龙子,驾舟竞渡,以娱水神。

我们试以清水江苗族龙船节起源的传说为主要材料,讨论这个问题。

传说很久以前,清水江边有父子两人靠打鱼为生。父亲名叫保,儿子名叫九保(苗族兴父子连名制)。有一天,父子俩正在江中打鱼,突然儿子被恶龙拖入水中。父亲潜水找到龙洞,见儿子已被恶龙害死。他悲愤至极,放火烧了龙洞。此后,一连几天天昏地暗,大雨滂沱,人们很是发愁。有一天,胜秉寨的一个妇女带儿子去河边洗衣。天真的孩子一边用洗衣棒击水,一边念叨“咚咚哆!咚咚哆!”说也奇怪,天渐渐亮了。那恶龙的尸体浮在水面上。人们发现后,便来分龙肉。胜秉寨来得最早,抢到龙头,平寨得了龙颈,塘龙得了龙身,施洞晚去一步,得了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得龙肠子。分龙以后,恶龙给人们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独子,我巳赔了性命。愿你们看在我往年兴云布雨的好处,用杉树仿照我的身躯,在江上划几天,我保你们人口平安,五谷丰收。”于是,各寨都做起龙舟,按分龙的先后顺序,五月初五在胜秉划,初六在平寨划……以此类推,最后一天在施洞划。因此时正是插秧大忙,以后各寨又商量,将划龙船的日期推到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次年,恰遇大旱,大家认为是改变日期造成的,又商议五月初五胜秉划一天即停下来,到插完秧时再从五月二十四日开始接着划四天。这样,划龙船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竞渡应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迹。”(闻一多《端午考》)一些古老的习俗的起因,大都与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一个部族及后来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共同愿望密切相关。苗族的先民原来生活在荆楚一带水网地区,也是一个奉龙为图腾的古老民族(详后)。他们经常受到水的恩惠,又遭受水加于的灾害,于是对水又恐惧又依赖。透过这个传说,我们会发现苗族先民对水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矛盾的心情CT在遭受水害时,他们曾奋力反抗。杀龙和分食龙肉,便是这种反抗精神的生动体现。象所有洪水神话所说的那样,人类的叛逆触怒了神灵,终于招致可怕的报复“一连几天,天昏地暗,大雨滂沱”。无奈何,人们只得又设法讨好它。恶龙托梦的说法,使讨好水神的行为涂上一次神秘的色彩。讨好水神的方式,最初可能是驾着捕鱼的独木舟,舟头放着或刻画了水鸟,人们也化了妆,作竞渡的游戏。后来,才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急鼓和呐喊、吭歌声中,怀着虔诚而又颤栗的心情,庄严而热烈地进行着那神圣的仪式,以博得水神的欢心,求得它的保护。这便是龙舟竞渡起源的原始动因。它远在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传说之前。如果我们再把苗族独木龙舟的形制、祭祀的神灵及竞渡的功能等方面联系起来考察,龙舟起源这个问题也许更明白些。

三、竞渡活动的原始创造者

谁是竞渡活动的原始创造者?闻一多先生认为“出于吴越民族。并认为与崇拜龙图腾有关(《端午考》)。按,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为周太王子太伯之后,越人入居江浙当在吴前无疑。越为国名,其族为闽,后亦用为族称,泛指古代东南沿海地区之民族。勾践灭吴后,越人始显名于世。

(蒙文通《越史丛考》)越人之前,当地巳生活着众多的土着部落。他们曾创造出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后来,各部落才融合为一个民族,即越族。据此,闻先生之说似以“出于越”更为确切。尽管这个越族是后起的,我们还是权且按习惯说法称其为“越人”。

我还认为三苗集团的先民也是竞渡活动的原始创造者,试分析如下:

据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研究,三苗集团很早以前就劳动生息在江汉地区,为后来楚国的土着居民之一。屈家岭文化被认为是他们的先民创造的。

《史记》也记载三苗故地在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他们曾参加蚩尤部落联盟,发动对黄帝部落的战争,尧舜禹时代继续与华夏集团交流融合。三苗之未同化部分与越族先民一样,生活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的水乡泽国,都奉龙为图腾。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生活体验,必然产生共同的文化风习。越族与三苗的先民渔猎时代就创造了与水神攀交情的竞渡活动。至今,荆楚吴越地区竞渡之风甚盛,当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商初,中原高阳氏后裔祝融部落的一支逐渐迁入江汉地区,与这里的土着居民三苗集团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商周文献所称的“荆楚”

“荆蛮”“楚蛮”。他们的文化互相影响,趋于一致。《史记·周本记》:

“荆蛮文身断发。”便是他们交流融合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代,三苗中未被同化的后进部落受楚国统治,仍然活动在江汉地区,并保持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生活风习。《韩非子》:“三苗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这个“不服者”即指未被同化的三苗部落而言。

至此,我们可以说,荆楚地区的竞渡活动是三苗集团的先民们创造的,在楚国非常盛行。至屈原投江,楚人哀之,才把早已有之的竞渡活动也附会到他身上去。附会归附会,这个传说出于楚绝非偶然。它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

公元前三世纪,秦灭楚国。为了保存部落群体社会的独立性,三苗中的后进部落开始爬山涉水的长途迁徙。迁到武陵山区的一支,汉代文献中称“武陵蛮”或“五溪蛮”。他们与现在的苗、瑶、侗等族有渊源关系。迁徙也带来文化的传播。竞渡的风习也流传到武陵地区。《武陵竞渡略》说·:

“(竞渡)实始沅湘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江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犹有周楚之遗焉。作者指出划龙船是楚民族的一种原始竞技很有见地。后来,武陵蛮中苗族的一支沿都柳江而上,到达黔东南清水江两岸。《苗族古歌·爬山涉水》对苗族迁徙的经过讲得甚明。以上也许就是清水江苗族划龙船风习的来龙去脉,可谓源远流长。

由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苗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远远落后225于发达民族,辗转流传的划龙船仍然保持着许多原始文化风貌。尽管如此,它仍与外来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留下一些可寻觅的痕迹。

前面介绍过,清水江苗族龙船节的日期(小端午)与汉族端午节重合,并且也包粽子。据说最初苗族只划龙船,不包粽子。台江县平兆寨苗族老人介绍说,本来平兆上寨石氏家族小端午只划龙船,不包粽子。说是吃了粽子要呕吐,蛇也要进屋(苗族观念中,蛇时屋就是得罪了祖先。)后来,老祖宗见族内有亲戚送粽子的人家就能吃得上,没亲戚送粽子的人家便没得吃,临终前嘱咐说,你们以后也包粽子吧,不要害怕得罪祖宗。从此,石氏家族小端午开始包粽子了。石氏家族在平兆定居最早,住在上寨。他们家族有一条龙船,族外人不许参加这条船竞渡。下寨苗汉杂居,明清时代才来此家居。他们也有一条龙船,苗汉都能划。为上寨石家送粽子者,可能就是下寨或其他寨的汉苗。

所谓汉苗,即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所说:“其他有汉民变苗民者,大约多江楚之人,懋迁熟习,渐结亲串,日久相沿,浸成异俗。清江南北岸皆有之,所称熟苗,多半此类。”这些苗化的汉人,最迟是明代“卫所屯田”时形成的。屯田制衰落时,屯军多匿入苗寨,娶苗女为妻而入藉苗族。他们自然带来湘楚汉族的文化风习,并对苗族固有的文化风习发生影响。任何一个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最初加以抵制,继而是犹豫,摇摆不定,进而才吸取融合,发展成为自己的文化。平兆石氏家族最初划龙船不包粽子,认为会得罪祖宗,反映了这里的苗族对汉文化的抵制。后来又包粽子的托辞,则可看作对汉文化从抵制到接受并趋于融化的过程。这样的例证还可以举出许多。但是清水江苗族龙船节固有的原始文化色彩仍然很浓。

四、山神·水神·树神龙舟竞渡,本来也是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元稹的诗云“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渡……朝饮村社酒,暮推邻舍牛。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仇……”把祭龙船看得象祭祖一样重要。后代的龙舟竞渡,愈来愈变为竞技性、娱乐性的活动,祭祀色彩好似一丝飘忽而过的白云,几乎不被人们所注意。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中的祭祀活动庄严肃穆。他们祭祀的神灵既非龙神又非龙王,而是山神(苗语称嘎哈)。其仪式是,五月二十四日凌晨,请巫师(苗家称鬼师)在船旁一面念祭词,一面杀一只白公鸡祭嘎哈。祭词内容为叙述龙船节的起源、祈求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最后希望山神保佑人畜兴旺,龙船平安。祭词很长,人们都站着陪祭。约两小时才祭毕,天巳大亮,人们才划着龙船,奔赴竞渡地点。

这里的祭山神,实为祭水神。最初的山神和水神是一元化的。《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史记·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治水的大禹便是山川神主。“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史记·夏本纪》。后来人们一般认为川神是雨的控制者,故求雨必祭川神。但实际上,山神也和雨的有若干的联系性。《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所以,山也成了古人求雨的对象。苗族祭祀习俗之古老可见一斑。无独有偶。湖南武岗人也向山求雨。《武岗州志》说:“岁旱祈雨遣灵,巫将彩舆导仪,迎致山神。会巫昼夜鼓歌,吹螺致雨。”也许是出于以上意象。总之,苗族龙舟节所祭的山神当为水神,而且起源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