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北古事钩沉
36462700000033

第33章 附卷他山之玉(2)

上面所说的水神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象中。龙神(不是龙王)恐怕是第一个有形象的水神。这是从泛神论到多神的一个进步。大概人们把龙和雨水联系起来后才产生这样的想法。甲骨文中有向龙卜问雨水的文字,说明最迟在商代这种想法就有了。实际上可能还要更早一些。春秋战国之际,湘君、湘夫人、河伯等也是水神。佛教传人中国后,佛经中的龙王与中国的龙神合而为一,水神就成为人格化的龙王,专司人间雨水。龙王的领地越来越大,从四海管到河川,河神、江神也冠以龙王名号。划龙船时必先敬龙王。再往后来,二郎、妈祖等神格化了的人也掺和进去。这么一来,龙舟竞渡中最初祭祀的自然神水神,便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以至遗忘了。

清水江苗族砍伐做龙舟的树木时还祭树神,并认为树神与水也有关系。

据调查,做龙舟要选高大挺拨的杉树或桐树,谓之龙木。伐龙木时要择吉曰,并带一只红公鸡、刀头(大肉)、香烛纸马等。先杀掉鸡,观眼卜吉凶,如两眼闭合一致,即视为吉。否则,表示树神不同意,则另外选树。伐树前要祈祷说:“吉杉啊,请让我们寨请你去作龙船吧,愿你保佑寨子里老幼吉安,子孙昌盛。”砍树前后,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树杆很高,做龙舟用不完,也不许说只要某段就够了。否则树身倒下时就会断成几节。在拉运途中还喊道:“水龙来吧!大杉木去吧。”看来,树神和水的确有点关系。

万物有灵是个非常古老的观念。在原始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如高大的树木等,也就有了神性。苗族中普遍存在大树崇拜现象,尤以枫树最为神圣。据《苗族古歌·枫树歌》说,枫树孕育了苗族女始祖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的十二个蛋中有一个变成了人。这样的观念再移植到高大的龙木身上。即可保佑“子孙昌盛,老幼吉安。”又因为原始民族相信树或树的精灵能得云降雨,能使阳光普照。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也不乏这样的例证(详见弗雷泽《金枝》)苗族观念中用以做舟的树木是和龙连在一起的。龙能致雨,于是树神也就兼有水神的职能了。

五、龙舟竞渡的功能

龙舟竞渡活动具有多重功能。但是人们较多注意它的巫术功能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在它的巫术功能日益减弱的情况下,其社会功能愈显重要。

(一)龙舟竞渡的巫术功能

从原始宗教的意义上说,龙舟竞渡也是一种巫术活动。它的巫术目的(或宗教功能)主要表现在:

1·祈雨

竞渡的析雨功能,和农业文明的发展同步产生。人类对水的原始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农业社会,便与祈求丰收结合,形成各种祈雨的信仰仪式,于是龙舟竞渡就和雨水的关系密切起来。从各地竞渡的日期来看,正在秧田需要充足水量的时候。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为了风调雨顺,岁稔年丰,想出各种办法与水神攀交情。划龙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此外还有唱戏、歌舞等。《温州府志》说:“端午各乡俱操龙舟竞渡,祈年赛愿。”“五月八日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这似乎说得还不够明白。清水江苗族龙船节中,旧时水手要戴斗笠,披蓑衣,加上各种祭祀活动,以这些集体表象与神密的水神互渗,以相似的行为与巫术对象发生感应,希望得到预期目的,即所谓感应巫术。“龙舟飞歌”中则直呼“你们拿酒敬龙,龙给大家雨水。”如划龙舟后碰巧下了雨,更加深了对这种活动的信仰。

2·求子

龙舟竞渡的求子功能一向不为人们所注意。这可能是此俗在广大龙舟分布区巳消失了的缘故。清水江苗族划龙船时,求子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如“祭龙舟词”

我手里拿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赛蜜糖,这山叫一叫,那山喊一喊,请你们嘎哈齐下山,保护寨子保平安,赐给大家添子孙,多象蜜蜂万万千。

’又如“接龙吉利歌,云:

天天等节曰,今天节日到,水龙好心肠,送来百把小宝宝,千万儿孙给父老。

另外,“龙舟飞歌”也唱道:“你们给龙一头猪,龙给大家子孙。”这样的求子目的,贯穿在龙舟活动的始终。伐龙木时,要选儿女双全者先砍三斧,其它人才能接着砍。龙舟竞渡中的鼓主(主持者)也一定要选儿女双全者担当,等等。

前一首歌祈求山神(即嘎哈)给人们赐子孙。这里的山神实即水神,已如前述。后一首歌则直呼“水龙好心肠,送来百把好宝宝。求子之目的再明白不过。

另外,竞渡还有占卜、祛瘟、禳灾等功能,但后来似乎被祈雨、求子两大目的湮没了,只留下一丝涟漪,我们就不再费力去探觅这些残迹了。

从上所论,是先民们用原始思维方式得出的结果。我们知道,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既要求生,又要繁衍,以求得自身的存在和种族的延续。水既赐给人们活命的恩惠,又加于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先民们琨沌地便认为水有无所不能的神力。当龙成为全能的水神后,它既被赋于掌管雨水、庄稼丰稔的神性,又具有衍生化育、祛病消灾的善行。这些观念残留到现在,便如苗族老人刘永利说的“划了龙船,雨水才好,庄稼长得好,天才不黑,姑娘才出嫁,沿岸百姓都高兴。主要是为了雨水好。”

(二)龙舟竞渡的社会功能

龙舟竞渡活动也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互动。这个文化载体导引出来的有歌舞、游方、探亲访友和各种竞技文娱活动,因而还具有多重社会功能。

1·求偶

原始意义上的节日集会和文娱活动,都是一种社交活动。这里所说的“社交”,指相交于神圣的宗教寻根、祈年、祓灾、献俘的社坛,它与生殖有密切的联系(详见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七章),并非后来意义上的社交。这样的社交活动,在《诗经》等先秦典籍中不乏记载。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男女婚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惜对这种增进了解,增加爱情的社交机会没有很好利用,节日集会的原始风习日见消失,故龙舟竞渡的求偶功能没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清水江苗族的龙船节是个播种爱情的节日。苗族青年恋爱自由,各寨都有谈情说爱的“游方场”(或称马郎坡)。春季还有恋爱的节日“姊妹节”。龙船节无疑也是青年们寻求爱情的好机会。“是日男妇极其粉饰,女人富有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搭话,唱歌酬和,己而同语。语至深处,由此定婚。”(清《镇远府志》)据笔者所见,龙船节期间,附近地区的苗族姑娘和未落夫家的媳妇,倾其所有,盛装银饰,显示自已的勤劳美丽,吸引小伙子们注意。划龙舟的小伙子也是节曰服装,高吭“龙舟飞歌”“妹妹生得白生生,个个想她作情人。”“是我的花我一定来采,是我的人我一定来爱,妹妹哟,请一定把我等待。”到了夜间,河滩上更是青年们的世界。姑娘们一簇簇,小伙子一堆堆,先是对歌,相中者即用歌先探问对方的住址、家境,表达爱慕之情,有情者成双成对,至无人处深叙细谈。这样的活动往往通宵达旦,不少有情人结成佳偶。龙舟节中的求偶活动,再现了古代“男女聚会,讴歌相惑”(《初学记》卷一五引《五经通义》)的场面。

u2·促进经济与生产

竞渡中的商业贸易活动,对促进物资交流,繁荣经济的作用显而易见。

它对生产的组织与促进作用,在苗族龙船节中也十分明显。划龙船,是秧已插完的标志。节前一星期,插完秧人家的小孩便在船廊中敲锣。未插完秧的人家一听就急了,督促家人说:“锣敲响了,快把秧插完,好过龙船节。”过去,龙舟的龙头上还要挂早种的、已经抽了穂了稻谷和棉花花朵,显示活儿做得早,做得好。小伙子在唱“龙舟飞歌”中也有意识提到舟上所挂的庄稼果实,让姑娘们注意,以示自巳勤劳利索。节前,如果谁家的秧没插完,不仅被叽为懒汉,甚至影响到儿女的婚姻。这样,划几天龙舟,不但没有耽误生产,反而促进了生产。

3·增强民族凝聚力

龙舟竞渡活动又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多以一个血缘氏族集团或地缘村社集团为单位参加。《兴化府志》:“五月五日荐祖,牲用鹅……各社为龙船,自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相与竞渡。”这是以祭祀土谷神的社为单位的群体生活清水江苗族聚族而居,一个村寨为一个血缘氏族或联姻的亚血缘集团,一只龙舟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婚姻集团。因此划龙船是全氏族的事,每个男子都有参加的义务。划船时,四十几个人协力,显示了一个氏族或一个村寨团结的力量。每条龙船的较量,实际上是氏族团结力量大小的较量。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经过不断的跋山涉水,长途跋涉终于战胜险恶的环境而建立的家园,正是靠了这种民族团结的力量,赛龙船不是个缩影罢了。’

4·增进人际间感情联结

龙舟竞渡以其神秘的宗教诱惑和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吸引各种社会关系间的人们产生互动,从而增进了人际间感情联结。

从广大的竞渡地点的情况看,竞渡期间,亲朋欢聚,共渡佳节。苗族龙船节中各种社会关系间感情的联结更为显着,颇具特色。

在运送龙木途中,伐木者沿途的亲友在龙木经过自己寨子时,都要馈赠酒、鹅等礼物祝贺,还要另备一壶酒,一块红布,送给伐木者寨里的寨老。

送礼的亲戚鸣锣放炮,宾主酬唱,气氛热闹。龙船节期间,龙船沿江而行,经过每个村寨都要鸣铳炮,划行一周。鼓主的亲戚早已从各个寨子汇集码·头,放炮迎接,谓之接龙。龙船靠码头后,接龙的亲戚手执牛角杯或小碗,给鼓主及船上的毎个人敬酒,然后献上礼物。礼物以亲情的疏近和家境贫富而异,有猪、羊、鸭、鹅、彩绸、锦旗等。龙头上常挂满鸭鹅,龙船后还有盛满猪羊的运输船。这种送礼,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即献祭。析望龙也能赐给自巳雨水、儿女。鼓主收到礼物,则在竞渡结束这天要设宴款待全寨男子和自巳亲朋。

这种献祭和聚餐,带有非常浓厚原始文化风釆。原始社会的祭祀和典礼,后来发展成节日。它都带有公共的性质。在祭祀典礼的圈子里,有共同的信仰崇拜对象,共同的通婚贸易关系,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圈子。在献祭和聚餐中,数目众多的人聚在一起,庆祝收获的丰硕,感谢神灵的恩典。而且亲戚朋友凑成一团,将全部落或氏族合而为一,达到和谐一致,皆大欢喜的程度,从而也巩固加深了社会圈子间的联系。

龙舟竞渡遍及南方各省区。各地活动又各有特色。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调查与研究

施洞口,位于黔东南州台江县北境的清水江两岸,是清水江沿岸着名的四大渡口之一,又是苗族举行龙舟节的集中点。清水江碧绿如带,把这片地区划分为两半,这边是台江县施洞,对面是施秉县江西街。它清流蜿蜒,奔腾于崇山峻岭之间。

清水江源出于黔东南州与都匀县西云霁山麓之马尾河,迄迤东流,下至凯里、旁海、汇入重安江。又百余里经岩门河,平寨等重要村镇,始至施洞口,再经台江县属苹东区,经剑河、锦屏、注入湖南省境沅水,汇合于洞庭湖。清水江宽:低水位136米,高水位160米。流速:6月至7月为3·18米/秒,平均值为2·28米/秒。江深:冬季最深为0·5至0·6米,夏季为3至5米,6月份(划龙舟期)为0·5至2米。

同时,清水江为湘黔水路交通要道,因而当年施洞口在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不仅比台江、剑河等地繁华,而且是军事要塞,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施洞是区镇所在地,镇内多为汉族居民。而周围均为苗族聚族而居的村寨。它西头连着天堂、柏枝坪、方寨,东头毗邻着塘龙,塘坝等苗村,四面环山,河流交错,中为平坝良田。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在苗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栽种稻谷,兼种其它杂粮。过去,农闲时,有绝大部分苗族人民用木船运当地的特产至沅江经商。清水江沿岸山里盛产木材,尤以杉木久负盛名。施洞口对岸是施秉县属马号乡乡公所驻地,距该驻地北面十余里就是驰名中外的金钟山。它主峰如削,笔立作钟状,全为深灰色岩石,巍蛾挺拔,气势雄伟,其南临绝壁,上凿石如梯,拾级而登,即达顶锋古庙。其次为百花山,座落在该洞下游的偏寨对岸,因庙中供奉一位名为苟茏的苗族老人而得名。

这里的苗族人民有着传统的民族节日,并且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带几个苗族传统节日中,龙舟节规模最大最隆重。但这一节日活动因地而异,同时受血缘地域的影响。一方面,虽形制相同,但却存在红龙、青龙、花龙的差异;另一方面,杂居在一起的几个民族相互影响,宗教信仰趋于一致。由于苗族人民大都聚族而居,形成以氏族为单位制作龙舟,基本上是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氏族,就制多少条龙舟。也有的村寨虽然异姓同居,但在历史上或有渊源关系,或祖上有结拜关系,故也可以加入其氏族的龙舟活动。据目前统计,溯清水江而上,西至南哨;顺清水江而下,东至廖洞;溯小江河而上至长滩,下至巴拉河,共有龙舟四十余只。但在文革期间,绝大多部分村寨龙舟几乎被烧毁殆尽。随着这场狂风暴雨的袭击,节日活动随即停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村寨群众纷纷自筹资金,兴制龙舟。在形制上,仍仿古时精心制作,不失其原来风貌。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和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是施秉、台江两县交界地区清水江沿岸几十个村寨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其范围上自台江县的南哨,下至施秉县的廖洞及小江河两岸的苗族村寨,以施洞为中心,上下约六十华里。节日期间,黄平、凯里,施秉、镇远、剑河、三穗,台江等县的各族人民,拢集施洞,欢渡苗族人民传统的龙舟节。

施洞地区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一般还停留在带有原始社会性质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阶段上,信奉山神、水神、树神、土地神、祖先神等,尤以央公央婆和祖先神最受崇拜。施洞街及邻近村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几乎各家中堂前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偏远山寨祖先崇拜的标志却很古朴,只视火塘所在屋壁中柱为祖先神位,神位上无象无字无供奉物。一些村寨邻近之山崖上设藏鼓洞,供奉央公央婆,旧时十三年祭祖一次,动辄宰牛数十头,颇为隆重。解放以后,鲜为举行。唯年节时宰鸭置酒饭于火塘边小祭,略表不忘祖宗之意而巳。

施洞地区之居民,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或平地楼,以瓦或杉皮盖楼顶。施洞街及邻近村寨近年新建不少砖木结构之两层小楼,但仍不失其民族特色。

调查苗族龙舟节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里巳成为镇(远)台(江)公路的交通要道,对外开放的旅游区。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国际友人纷至沓来,人们对苗乡山区,清水江畔的了解一天天加深。二十世纪末的清水江施洞地区,以它那秀丽诱人的自然景观,富饶丰硕的资源,古老而又多采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曰新月异的建设步伐,引起了人们的惊羡瞩目。

二、龙舟的形制及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