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北古事钩沉
36462700000036

第36章 附卷他山之玉(5)

老年妇女:她们一般身着黑色家织布绣花衣,纹饰多为菱形、几何图案,围藏青色织锦围腰,黑布裤,方格头帕,高髻横别银、木梳,打扮得朴素大方。

(八)龙舟节中的文化娱乐与社交活动

龙舟节是个综合性的节日,在竞渡的同时,岸上还行各种文化娱乐与社交活动,展现出一幅瑰丽多彩的民俗风情长卷。

斗牛:斗牛原为苗族人民祭祖活动的一部分,但龙舟节中之斗牛几乎纯属娱乐性质。祭祀色彩好似一丝飘忽而过的白云,几乎不为人们所注意。届时养有膘壮之牯牛者,集齐于斗牛场,彼此审度选择体魄及角尖可相匹敌之牛一只,使之互相角斗,轮番淘汰。大获全胜之牛披红挂彩,观者呼声雷动,牛主人更洋洋得意,大有鞭敲金鼓响,人获凯歌还之势。

赛马:赛马亦为龙舟节中之传统项目,须在河滩平直宽阔之地举行,骑者跃马扬鞭,争相前驱,以胜者为荣。

斗雀:斗雀多为中老年所为。雀多为画眉,数十鸟笼集于一处。先比鸟之婉转悦耳。后放鸟出笼,纵之相斗。旧时一只善斗之雀常可换一头水牯牛。

另外,近年还举行篮球赛、文艺晚会等。观众各择所爱自由参加助兴。

歌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龙舟节更是姑娘小伙大显身手之机。一般在平坦的草坪或沙滩中。中间有一圆形小鼓,一人端鼓,一人按节击之,鼓点不甚复杂。跳舞者围成一圈,姑娘们在内圈。小伙子在外圈,随鼓点翩翩起舞,名之日“踩鼓”》有四方舞、六方舞、水鼓舞等多种舞法。舞步节奏明快,变化有致。姑娘们因头上颈部戴有银饰,故上身摆动很少,主要是手和腿部摆动,舞姿优美。

下午四、五点,姑娘、小伙子们即开始游方对歌,龙舟上只留一位老者照看行装。游方场上,姑娘们一簇簇,小伙子一堆堆,摆开阵势。几个姑娘先唱飞歌:“今天是龙船节,我们才能相会。远方的客人,趁此大好时光,我们痛快的玩吧。不然,明天我们就各忙各的活路去了,何时再能相会?”随即有人应和,歌声此起彼伏,高吭悦耳。

苗族青年对歌,多在可以开亲的集团进行,本寨青年在一块玩的很少。初为一群姑娘对一群小伙,有时父母也在旁边指点儿女们如何唱赢对方。唱得赢的,受大家尊敬喝彩。对不赢的,立刻会有许多人帮着唱。年轻人唱的多是情歌,内容有相互赞美的、求爱的、也有讽刺的。对歌中,各自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然后用歌声探问对方的年龄、住址、家境、爱好等。越对越明朗,越对情越深。最后成双结对,在幽静密林深处,轻歌细语。此时姑娘大都把用手帕包来的糯米饭、鱼肉等食物送给意中人吃。在游方中两人情投意和,便可约定游方时间,继续再谈。小伙子若是远道而来,往往连玩数曰,食物也由姑娘用手帕包来给小伙子吃。

游方,是苗族青年们社交的主要形式,一般各寨都有游方场。平时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可进行,但社交只限于游方场内,一般到夜里一时即止。出了这个范围和时间,就要遭到非议,甚至家人打骂。只有节日期间,才可尽情去玩,所以参加的人特别多,兴致也特别高,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苗族青年恋爱自由,但婚姻往往不自由。旧时有古老的姑舅婚陋俗。即姑姑家的姑娘须优先嫁给舅舅家的儿子,俗称“还娘头”,因之意中人亦难成佳偶,酿成婚姻悲剧,时有逃婚之现象发生。若和外人结婚,男方须给女舅一些钱财,名为“舅爹钱”、“外甥钱,即使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也须父母同意,否则也难成婚。即所谓“只许女儿游方,不许男女成双”。解放后,这些阵规陋习逐步改变,游方已成为青年男女结识朋友,自由恋爱,结成良缘的重要媒介。

四、对独木龙舟文化的几点认识

以台江县施洞口为中心,沿着清水江流域约六十华里范围内的独木龙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我们冠之为独木龙舟文化,仅是想突出强调他不同于其他各地龙舟的独特之处。但是,这还远远不是它的全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一)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文化

独木龙舟文化,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工艺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文化。

一种文化的产生,往往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埤中海沿岸产生了航海贸易文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则是农业文化,独木龙舟文化的产生也是这样。美丽宽阔的清水江及小江河和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其带来的价值观念,都从某个角度规定了这个地区龙舟文化的面貌,研究它,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综合考察。

这个地区的独木龙舟活动。大都是以氏族或通婚集团为基本单位进行的;鼓主和寨老是本氏族龙舟活动的组织者;寨老联席会也是龙舟竞渡活动的组织者。这个文化圈内各寨间存在宗族、联姻、结盟等社会联系,这些情况巳如前述。综合考察这些材料,对研究这个地区苗族的社会组织、氏族制度、婚姻制度等不无帮助。

独木龙舟活动也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其伐树、制作、赛前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和严格的禁忌。这些都向我们透露出苗族人民宗教信仰方面信息,为人们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

在龙舟节里,人们银饰盛装,倾其所有,特别是姑娘们银衣银冠。这种行为,除了互相比美外,还有互相比赛的目的。荣耀显然属于衣着华丽贵重的姑娘,父母也脸上有光。从这些我们可以透视到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即崇尚财富,更崇尚聪明、能干、勤劳的致富能力。

龙舟节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集会,向人们展现了综合性的民俗画卷。除了水中的竞渡,岸上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走亲访友,请客送礼、赛马、斗牛、斗雀等竞技活动,踩鼓、对歌、游方、求偶等社交活动,商业贸易活动等等,无不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那些精工制作的各色民族服饰,更是一次民间工艺美术的盛大展览。所以,研究独木龙舟文化,既要着眼于水上的竞渡,更要注意岸上的各种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科学地揭示这里独木龙舟文化的面貌,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文化特征。在这方面,我们仅起了个头,还有大量而细致的工作要搞。

(二)龙舟竞渡的功能的多重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的划龙舟活动具有析雨、求子、求偶,增强民族聚合力等多种功能。正如芳寨刘永利所说:“划龙船庄稼才能长得好,雨水才好,天才不黑,姑娘才出嫁,沿岸百姓都高兴,主要是为了祈求雨水好”。

1·祈雨:这里的苗族人民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完全靠天吃饭,雨水的多少与收成的丰歉关系密切,与农事有关的祈雨则是划龙舟的主要目的。小端午划龙舟正是插秧开始,大端午划龙舟在插秧结束以后,两次都是秧田需要雨水的时候。基于祈雨的目的,龙头的水牛角上大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过去划龙舟水手们都要头戴纸斗笠,身披蓑衣,并不准挽裤脚,否则老天爷会以为下过雨而不再下雨了。此外,龙舟飞歌中也唱道:“我们拿酒来敬龙,龙给大家雨水,

2·求子:龙船节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反映出这一目的。砍伐龙木时祭神的祷词中有:“吉杉啊,请让我们寨将你砍去作龙舟愿你保佑寨里老少吉安,子孙昌盛。先开三斧者要儿女双全,且男孩多于女孩之人。选鼓主时,一定要选出儿女双全,且男孩多于女孩之人。划龙船时,答谢沿途亲友接龙送礼的歌中也唱道:“你们送我们一只猪,龙送你们子孙。

3·求偶:历时四、五天,热闹非凡的龙舟盛会,无疑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提供了好机会。不用说围绕赛龙舟而进行的歌舞、游方活动,就连划龙舟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打扮得漂亮精干的小伙子,争先恐后划船,一路歌声不绝,显然是为了求得姑娘们的青睐。龙舟飞歌中大部分是情歌,这种情歌只有在开亲的寨子才允许唱,如潘志德为我们演唱的一首歌词是这样的:(男)年轻的姑娘,你站在岸边,洗着白白的菜哟,手是那样柔软,洗得那样的干净。我真想你哟,我划着龙船。我遥望着你,我划龙船很累心里很甜。虽然辛苦,但还想着你,明天我们再相见”。(女)“哥哥你划龙船很累,我心里也想着你。我有许多的话不好讲,明天我们见面再谈。”

4·增强宗族的聚合力:整个龙舟活动,从伐树制作到水中竞渡,是全宗族的事。每个男子(犯禁忌者除外)都必须参加。划龙船时,四十余人团结一心,奋力向前,也显示出氏族团结的力量。每条龙船彼此较量的正是氏族团结力量的大小。聚族而居的苗族人民,经过不断的跋山涉水,长途迁徙,最后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而建立家园,正是靠了氏族的团结,划龙舟则是一个缩影罢了。

5·纪念苗族的英雄人物和祖先:龙船节起源的传说各寨虽有差异,但共同都是纪念杀死孽龙的保和被孽龙害死的九保,母子船和浆的形制被附会于传说之中。据说,过去划龙舟曾有为求吉安而坠水者,并且以独子坠水而死为大吉,说明这种纪念活动是很神圣的。这里关于龙舟起源的传说与汉族划龙舟祭屈原的传说虽然各异,但也有共同点,即被纪念者都是溺水而死,可以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三)独木龙舟文化中反映的苗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对独木龙舟文化的综合考察,我们还发现苗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蛛丝马迹。五月初五,我们在平兆听到一个关于石家包粽子的传说:过去石家端午节只划龙舟不包粽子,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吃了要呕吐,蛇也要进屋(苗族观念中,蛇进屋就是得罪了祖先)。后来,老祖宗见族内有亲戚送粽子的就能吃上,没亲戚送粽子的没没得吃,临终前嘱咐说,你们以后也包粽子吃吧,不要害怕。从此石家也开始包粽子了。平兆石家宗族在这里定居较早,住在上寨。下寨居民苗汉杂居,则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才在河滩建寨定居,这里也成为周围村寨的场坝。透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出,石家最初不包粽子的托辞,反映了苗族对汉文化的抵触。后来又包粽子的托辞,则可看作苗族对汉文化从抵触到逐步接受并趋于融合的一个缩影。

苗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现象,也反映在龙舟活动的全过程中。如祭祀时用的芭茅、五倍子树枝和伞,与所祭之保护神是苗家的。但所用的香、纸等物,却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又如,鼓主所穿衣饰,除斗笠、银项圈外,全为清代汉人打扮,锣手衣饰则全为苗族装束。还有,据说最初龙头上不安那对大水牛角,后来才加上,并用汉字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显然是受汉文化影响所致。

汉族大量进入苗乡,以明洪武年间的“调北伐南”和清后期湘军、楚军镇压苗民起义两次最为集中。他们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并对这里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这里的民居中,仍随处可见江南特色的风火墙,不少苗家也说他们是从江西迁来的。另外,清水江过去为湘黔间水上交通要道,沿江而下可达沅江至洞庭湖,苗族人民借此水道以水运为业者较多。这些进出于汉族地区的苗民无疑也带进了不少汉文化。

关于龙舟的起源。苗汉两家谁早谁晚?谁受谁的影响?不能断然下结论。只能说,这里的龙舟仍保留着渔猎时代原始先民独木舟的原始形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苗家独木龙舟确实源远流长,其所反映的观念形态也比祭屈原的说法更为原始。

(四)龙舟的独特面貌

在全国各地众多的龙舟中,这个地区的龙舟以独木的形制显现出其独特的风采。

独木龙舟以一裸整树挖凿而成。七丈多长的龙身和它高高昂起的龙头,宛如一条长龙。最有意思的是它还有两条子船捆绑在左右,可称是子母龙舟。听说这是为了平衡的缘故,也有说是为了增加划赛人员,让所有民族成员全都参加划赛活动。此外还意味着什么?应进一步探讨。

划龙舟的水手们都是站在狭窄的船槽中划。水手服的款式全为求雨设计。但鼓手、锣手不仅装束与水手不同,也全无求雨之意。而且,敲击节奏与水手们划赛时节奏毫不相干,这告诉我们,鼓手、锣手所表示的文化内涵与水手们是不相同的,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划赛中,水手一律站于子船之上。母船上全是堆放沿途所收的礼物(鸡、鹅、猪、羊)。在竞渡中虽然胜者很荣耀,但是最能显示荣耀的还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船中满载着收来的礼物凯旋而归。这种炫耀荣誉的方式,在别的地区的龙舟活动中是没有见到的。

这个地区龙舟活动界限非常鲜明,严格定在60华里的范围内。在上下限(上游和下游)之外,哪怕是只相距二里的村寨,也不再划这种形制的龙舟。而且在这60华里的范围内,各寨的服饰、语言、生活习俗都相同。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文化圈,它的由来与形成还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上述种种情况给我们透漏出这个地区龙舟文化的原始信息。它表现出带有原始色彩的文化面貌,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独特个性。

(五)丞待抢救的民族文化珍宝

以施洞为中心的独木龙舟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制,丰富多釆、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苗家社会生活画卷,在全国独树一帜。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笔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呈现出逐步衰落的趋势。表现在:

第一,人们划龙舟的兴致逐年减退。十年动乱时期,龙舟破坏殆尽,但人们仍强烈要求划龙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寨纷纷集资,又重造了新龙舟,轰轰烈烈地划了几年。最盛时期,每年参赛龙舟40多只。后来,就逐渐冷落下来,有的寨三四年都划不起来了。全区参赛龙舟在30只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有人说是经济困难,不愿划了。但这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苗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不让划却强烈要求划,是因为这个比较闭塞的地区,人们平时缺乏交流的机会,龙舟节正提供了物质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人们物质的需要和求偶结婚繁衍子孙的需要。可以说,除了宗教信仰上的因素外,这两种需要是龙舟节活动延续至今的动因。但是近些年来,山区经济、文化、交通发展很快,为苗族人民物质和感情的交流提供了多种渠道,龙舟节对他们社会生活的作用逐渐减弱了。

第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现代的苗族青年,平时很少有人穿本民族服装。只是在节日期间为了不伤害老人的心才勉强穿一下。姑娘显示勤劳和财宝也不用借助全身银饰,有钱可以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投资做生意。许多姑娘富有民族特色的打扮只剩下发型和袖口了。

平兆划完龙舟后,游方场上有一群姑娘踩鼓跳舞。几个西装革履,手提录音机的苗族青年跳起迪斯科后,踩鼓场上的姑娘就逐渐减少,最后终于息鼓收场,这些都说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