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北古事钩沉
36462700000008

第8章 民俗探微(7)

元宵节的神火正月十五日,是陕北最红火热闹的元宵节。这天吃得倒不怎么讲究,玩得却别出心裁,争奇斗巧。白天,村村社社锣鼓喧天,闹阳歌、跑旱船、踢键子、打腰鼓,到处是民间歌舞大汇演。晚上,有的地方张灯结彩,举办大型元宵晚会。洛川县城的灯会有四个之多,声势颇为浩大。延安以北的许多地方,都有元宵节转九曲的风俗。用三百六十五盏灯组成的九曲黄河阵,宛若迷宫,转不好就出不来。据说,转了九曲的人一年里无病无灾,所以人如潮涌。人们在尽情地玩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打焰火。延绥一带产煤的地方,几乎家家都用煤垒火塔塔,而且竞相争高低。最大的火塔塔,高达一丈多,用煤数吨。榆林城里接连三天,在广场上用煤垒成宝塔、狮子等各种形状,通宵达旦,彻夜不息。各路阳歌队围绕火堆,翩翩起舞,那红火热闹的场面十分壮观。不产煤的地方,则在院前打一堆冓火。元宵节的焰火,据说是为神打的,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从上边跳过。否则,就会得罪神灵。至于是为什么神打的,谁也说不清。在这里,打焰火作为一种娱神的仪式,似乎有些宗教含义。其功利目的,期望得到神的佑护,免祸消灾。

燎百病与炼疳正月十六“走百病”,是北方各地普遍存在的习俗。这天,妇女们相邀外出,成群结队,或者登山远足,俗谓“爬爬山,腰不酸”。或者在田野奔跑散步,说是“跑一跑,不见老”。总之,是通过的野外的徒步活动,增强自身的生命能力,祛除疾病,保障健康。陕北老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却釆取了另外的一种形式,即正月十六晚的“燎百病”或正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为正月月尽)晚的“炼疳”。

先说正月十六“燎百病”。这天太阳落山以后,家家院内点燃一堆旺旺的柴火。待火烧得正旺的时候,从大人到小孩,一个个依次从火上跳过去,连那些不能走路的小孩,也由大人抱着在火上燎燎。跳完火以后,还要把衣物被褥抱出来在火上燎一燎,边燎边说:“燎百病,燎干净,满年四季不生病。”甚至有人把小猫、小狗、小猪、小羊也抱来燎,把牲畜身上的病也燎了。火焰下去以后,在灰烬上烤白馍,直至脆黄发焦才吃。据说,吃了这种馍,可以不生恶疮。最后,要把剩余的灰烬送到河边或池塘里,或撒到水滩上,谓之“送百病”。

正月二十三(或月尽)晚燃篝火,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炼疳”。“二十三日夜,聚猪羊杂骨烧之。名曰炼干(疳)。”(《延绥镇志》)正月十六不打焰火的地方,则在这天“燎百病”和“炼疳”。其仪式和正月十六夜几乎同出一辙。”“炼疳”与“燎百病”,带有明显的诅咒巫术味道。人们认为火能消毒灭病。类似这样的认识,在正月十八“送毒虫”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V正月二十三日晚篝火的另一个功能,是祈求丰收和占测雨水。一般等火焰熄了以后打火堆,边打边说:“打啥哩?”“打糜子哩。”“打多少?,“打上十万石”如此问答,各种庄稼都要问遍。打完火堆,还要把灰烬分成十二份,占测每月的旱涝。具体占法,我们在二月二的篝火中再介绍。

正月十八送毒虫

蝎子、蚰蜒、壁虎、蟾蜍、蜈蚣谓之“五毒”。人们为了对付这些危害健康的毒虫,也要利用火的神力,于是便有了正月十八“送毒虫”的仪式。这天,太阳落山以后,村子里家家的院子里都点燃了一堆柴火。远远望去,一堆堆篝火,在黑夜中燃烧,整个村庄一片通红。与正月十六日晚“燎百病,不同是的,人们不再从火上跳过,也不围着火堆舞之蹈之,而是围着火堆,静静地盯着柴火燃烧,似在默默地诅咒蝎子蚰蜒等毒虫死得干干净净。柴草渐渐烧尽,火焰熄下去了,人们便用铁铣把灰烬铲起,端到屋里各个角落转一圈,然后再端出院外,一路上有意将灰烬撒一些,口中还念念有词“送蝎子送蚰蜒,送的一年不害红眼。送离身,带离身,送到十字路口不伤人。最后,把灰烬倒在大门外很远的路上。据说,这样以后家中一年就不会再有这些毒虫了。这时候,村外的道路上或畔上,那一堆堆残火,在黑暗中闪闪烁烁,连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毒虫在人们的诅咒中好象那一堆堆残火慢慢地熄失。一次虔诚而神圣的驱毒巫术仪式,终于划上了句号。

篝火节与龙眼会

陕北农村的春节活动,过完二月二才算结束。这天的打焰火和龙眼会,依然属于春节活动的范围。那神秘的祭祀仪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春节里的圣火崇拜推到高潮后,便嗄然而止,留给人们众多的思索,无穷的回味。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普遍认为龙主雨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成为这天打焰火的首要目的。因为打焰火后紧接着举行打龙眼纸和龙眼兜兜的活动,有些地方又把它统称为龙眼会。

榆林地区的清涧、子洲等地举办龙眼会,是二月初一晚上,地点在村上附近最高的山头。天黑下来以后,男人们在龙王庙前集中,举着火把和写着东西南北中的五方五色小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走上山头。上山后,先点燃篝火,把五色旗插向五方,每面旗下各埋一颗鸡蛋。然后焚香吊表,全体下跪,神态极为严肃虔诚。先由一长者唱祝词,大意是:析风伯雨师,保佑愚民,将冷风雹雨下到深山旷野,把和风细雨下到庄稼地里,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长者引唱,众人附和,一连数次。之后由纠首宣读祭文:

“……今告于五方五帝之神前曰:神灵施恩,普救众生,瘟疫远离,百病不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冰雹不生,普降甘霖,拯救众生……”祭祀结束后,人人手持一支点着的香,不敲锣打鼓,不东张西望,静悄悄地走回村内。(见张俊谊《榆林风情录》,陕西教育出版社)延安市蟠龙一带农村里,上山燃篝火祭五方神的仪式,与榆林、清涧、子洲的仪式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祭祀结束后,由一长者把带去的米汤和五谷杂粮,全要撒进火里。以五谷和鸡作为牺牲,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打焰火活动中,还有占卜雨水的风俗。延安有些地方不上山,仍在自家庭院里点燃篝火。待火焰升高后,端一碗清水,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向火堆倾撒。火熄以后,人们又把未燃尽的余火分成十二堆,依此排出十二个月的顺序,俗称“拨火堆”。然后静静地观察。一般以为,象征那一个月的火堆先燃尽,那一个月的雨水便多。反之,代表某月的火堆还燃得通红,某月便缺雨。子洲老君殿一带,则在山头燃篝火祭神。先唱祝词,读祭文。然后祭活鸡一只。另外由几个人观察西北方的天气变化。如有黑气,则预兆有冰雹,便要朝西北方放几响火药铳予以驱除。一般以为,初夜见西北方有黑气,主四五月有冰雹;半夜见黑气,主夏季有冰雹;后半夜有黑气,主秋季降冰雹;黑气流向何处,何处降冰雹(引文同上)上山打焰火后,第二阶段的活动,是打龙眼纸、龙眼兜兜。人们回村后,欢聚一堂,饮酒谈笑,热闹非常。纠首早巳准备好一块磨扇、一个碾夹子、一把錾刀和一只公鸡,静待鸡鸣。鸡鸣第一声之后,立即一人手持錾刀和碾夹子,向磨扇子上铺着的黄裱纸和红布猛地一击,这样纸上和红布上便留下了錾下的花纹印痕。这就叫龙眼纸和龙眼兜兜。据说用龙眼兜兜,可以避邪。延川县农村旧俗,篝火熄灭后,由村里长辈把剩余的灰烬和黄豆混合在一起,发给村里每一户,各户置于门上方,以此镇邪避恶祛病消灾。

二月二的篝火,是祈求丰收的火,祛病消灾的火。

顺便说一下纠首这个词。古时候,里社祭祀活动的主持者称为纠首。陕北乡间至今仍沿着这个古老的名称,其风俗之古老,可见一斑。还有,陕北春节闹秧歌,从正月初七闹起身,称之为“动家什”。二月二闹结束后,由纠首把锣鼓家什和服装道具收集起来,交专人保管,称之为“压家什”。此后,除非下冰雹时可敲锣鼓外,再不许任何人随意敲打。因为民间认为,随意敲锣打鼓,会激怒风婆雷公,出现天旱和冰雹。所以不到来年正月初七,乡下再也听不到锣鼓声。锣鼓和春节里的篝火同样神圣。

余论:春节圣火的涵义

在将要结束这次春节圣火巡礼的时候,我们不妨把视野投向我国西南和欧洲的各民族的篝火活动,这样,也许有助于我们对陕北黄土高原春节圣火的涵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我国云南、四川两省的舞、白、傈僳、纳西、拉祜等族群众,每年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有过火把节的习俗。火把节的由来,据说是民族英雄额其拉巴带领百姓杀死作恶多端的天神,上天恼羞成怒,放下无数天虫来吃庄稼,危害人间。额其拉巴又集中大伙的智慧,在天虫逞凶的日子举火燎烧,形成“持火照天以祈丰年”的风俗。

英国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先生在他的名着《金枝》中,为我们介绍了欧洲各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趣味盎然的篝火节活动。他指出:点燃大堆篝火从火上跳,赶着牲口从火中走过或绕火而行,这种风俗实际上遍及欧洲;手持火炬围着田地、果园、草场或者畜棚游行或赛跑,这些作法可以说遍及全欧。一年中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篝火中得到的利益也是类似的。不论是用固定的杆子点火也好,或是拿着火把到处走也好,或是从将要熄的篝火堆取出炭灰也好,人们都以为火有利于庄稼生长、人畜兴旺、或消除威胁人们的雷电、火灾、虫灾、减产、疾病以及不可忽视的巫法等等。

十分耐人寻味的是,陕北春节里的篝火活动中,人们也认为火能够驱除邪恶,带来吉祥,能祛病消灾,驱除毒虫,还能占验风水,预测丰稔,这和欧洲人举行篝火活动的功利目的又何其相似!

那么,我们自然会问,使用篝火甚至篝火中的灰烬怎么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好处,避开那么多的坏处,人们的观念中究竟是怎样想的?从我们考察的情况来看,在篝火活动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对火的崇拜,在自然神祗崇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由于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人们还认为,在鬼魅魍魉世界的漫漫长夜中,火能够驱散邪恶,攘灾驱疫,烧掉一切晦气,带来光明和希望,带来吉祥丰收和人丁兴旺。

陕北春节的篝火,是吉祥的火,神圣的火。

九曲迷宫灯中转一陕北春节习俗研究之二

转九曲,也叫走九曲。以其连环曲折状若迷宫,也称之为九曲连环阵、九曲迷魂阵。它广泛地流传于陕北、晋西北地区,与晋西北相邻的河北井径等地也有分布,称之为转黄河或九曲黄河阵。在陕北一些地方,还把转九曲称为闹老教,显得更为原始古老。统称转九曲,表明人们对这项活动基本做法的共同认识;名称各异,则反映出人们对它的缘起、功能等方面认识上的偏颇,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一、转九曲面面观

转九曲是一种阳歌与彩灯相结合,带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它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也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有正月初六、初七、初八转的(安塞县),也有腊月初八日、三月三日转的(榆林地区);还有的以问神打卦来确定日期。佳县白云山则在四月初八庙会期间举行。这些除正月十五日以外的不确定曰期,更加凸显出转九曲的宗教祭祀意味。

综观各地转九曲的共同做法,其全过程大致分为扎场布阵、谒庙请神、祭风、围场安神、·谒九门、再围场送神、祭鬼魂、阳歌表演等。

扎场布阵

转九曲前,首先要选择一块比较平坦开阔的场地,准备灯盏、灯杆等。灯盏一般由各家捐做,用萝卜、洋芋旋剜或用泥巴捏成,也有的集体制作。不管用什么方式,形制要求大体统一。为了防风,还要做各式各样的彩灯作为灯罩。灯杆则用高梁杆或玉米杆截成1-1·5米柱杆,也要高低一致。近年来,灯盏多为蜡烛或电灯泡所代替,灯杆也改为竹杆或钢筋棍。

布阵是一项很复杂的事,多由有经验的老者来指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样,横布19行,叫平曲,竖布19行,叫竖曲。行与行之间为1·5-2米,容两人并排通过。杆头与杆头要连接起来,留出弯弯曲曲的路道。走过去再折回来,各有九道曲折,人们每返回一次,就朝中心前进了一步。这样形成一个很大的方形城廓,九曲迥廊。大城廓内又分成9个小城廓,而小城廓的路径走向各不相同,人们只能按规定的路线走,否则会困入阵中走不出来,所以有人称之为九曲迷魂阵。

灯场方阵由横19行,纵19行的361个灯点构成,意即农历一年360天,每天一盏灯。多余的一盏,取吉庆有余之意。也有的再加上代表四季的4盏灯,即为365盏灯,如果在布好的灯点上堆起一个小土包,再把灯放在上边,罩上彩灯,这叫作低灯。虽然简陋易行,倒接近它的原始形态。另一种叫高灯,即将361根灯杆树在灯点上,再设法将灯盏固定其顶部,灯阵形成一种立体感,成为最流行的样式。

另外,还要在灯场外的一侧搭一个小棚子,摆上桌子、香炉、祭品、香烛纸马,预备安置请来的神灵牌位,称为神堂。在另一侧摆一张方桌,桌上扣斗,斗上扣升,升上扣小升,呈金字塔状,预备层层摆灯盏,则称之为灯山。

渴庙请神

夜幕降临,只听主持人大声吆喝“掌灯!,刹时,361盏灯同时点亮,把四周装扮成灯的世界,火的海洋,十分壮观。阳歌队先绕方阵一周,一阵锣鼓声响过后,会首领着阳歌队到本庄的各个寺庙一一拜谒,请各路神灵观灯,根据不同的神灵,唱一两曲请神阳歌。如在关帝庙,就唱:“关公老爷红脸膛,你的威名古今扬,过五关,斩六将,扛刀牵马黑周仓。”等。把请来的各路神灵的牌位,集中安置到神堂内,献祭跪拜,谓之安神。

围场祭风

安神后,会首领着阳歌队和众人围在方阵前,会头烧香祷告,众人齐唰唰下拜,祈求风神保佑风平浪静,灯火平安。前头领唱:“推开伞儿一朵云,风师娘绕天空,七十二路神仙来观灯,把你的风儿来压定。”一唱众合:“把你的风儿来压定。”

渴九门

灯阵九曲连环,状若九座小城。人们以五行配五方,再加上太阳、太阴、罗侯、计都配四维,每门代表一个星宿。竭九门,即挨个拜竭这九个星宿。这是转九曲活动的核心部分。

另外,九门的神灵还有一种配法。第一排:进门祭风,左边牛王城,右边山神城;第二排:中间太上玄元祖师(即老子),左边风师城,右边人皇城;最后一排:中间玉皇大帝,左边黑龙城,右边孤魂城。这种配法多用于道观庙会,斋醮道场的气息更为浓郁。